疫病绪论2013学生_第1页
疫病绪论2013学生_第2页
疫病绪论2013学生_第3页
疫病绪论2013学生_第4页
疫病绪论2013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热病”——《辞源》瘟中医疫病学疫疫,民皆疾也。《说文解字》疫,病流行也。《字林》温疫与瘟疫第一页1第二页,共40页。第二页2第三页,共40页。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快速上升趋势,随着进入秋季,我国本土病例持续增多,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防控工作面临新的严峻形势。美国大学爆发甲型流感2000名学生集体感染

9月8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约有2000名学生近日报称出现甲型H1N1流感病征,是美国大学校园其中一次最大规模的甲流集体爆发。

第三页3第四页,共40页。9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又签发了第一批可以实施免疫接种的合格的疫苗产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应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第四页4第五页,共40页。5参考教材第五页5第六页,共40页。6第六页6第七页,共40页。第七页7第八页,共40页。第一章概论◎中医疫病学发展历程◎

目前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第八页8第九页,共40页。9疫病学的发展历程萌芽阶段(战国——隋唐)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明、清、民国)发扬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第九页9第十页,共40页。三、疫病的分类与命名3.寒湿疫是感受寒湿性质的疫疠之邪而发生的疫病。4.杂疫以寒、热、燥、湿之性难统之疫即为杂疫。刘松峰《松峰说疫》

第十页10第十一页,共40页。11一、萌芽阶段(战国——隋唐)《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一页11第十二页,共40页。12“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疠,温病乃作”“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疠大至,民善暴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遗篇·刺法论》

“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素问遗篇·本病论》萌芽阶段1.《黄帝内经》与疫病第十二页12第十三页,共40页。13十三年208年“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十四年209年“十四年秋七月辛未。令曰:自倾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二十二年“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冬)大疫。”“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疫病第十三页13第十四页,共40页。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剖析伤寒病各个阶段的病机、病位、病性等。确立了外感病最早的证治纲领。第十四页14第十五页,共40页。15“时气诸病候凡四十三论”

“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温病诸候凡三十四论”“疫疠病诸候凡三论”

发病-“岁时不和,温凉失节”

病因-人感“乖戾之气”

病变特点-“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

治疗-“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除之”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十五页15第十六页,共40页。16“辟疫气”、“辟温气”、“辟温疫气”方剂36首

犀角地黄汤预防方法:1、薰蒸消毒法:《千金要方》如逢大疫暴发,备有太乙流金散,即雄黄、雌黄、羚羊角、矾石、鬼箭羽组成,晴天用布裹,放庭中。后世用艾叶、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烧薰。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第十六页16第十七页,共40页。172.药物涂抹法:雄黄散:雄黄150克、朱砂(苍术)菖蒲、鬼臼各60克研细,水调涂五心、额上、人中及耳门等处,特别涂于面鼻等处,有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作用。3.药囊佩带法:一般佩带在胸前、臂上及门、床帐前。主要有雄黄、雌黄、丹砂、矾石,菖蒲等。南京中医药大学非典预防中药香囊:高良姜、藿香、佩兰、菖蒲、雄黄、冰片、桂皮、薄荷等研粉,3g/袋。发展第十七页17第十八页,共40页。18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思想“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伤寒汗、下尚有错谬,又况昧于温病乎?天下枉死者过半,信不虚矣”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1.庞安时、朱肱灵活加减运用经方第十八页18第十九页,共40页。◎火热病机论疫病

◎擅用寒凉治疫病运气病机中火热居多,六气皆能化火。东垣2.金元刘河间-外感热病理论的新突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炫,理在其中矣。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纵获一效,其祸数作。……故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况”第十九页19第二十页,共40页。20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肺胃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大黄、芒硝、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

“所以各道消其势也”当归、白芍——和血白术、甘草——调中防风通圣散第二十页20第二十一页,共40页。213、李杲论疫“泰和二年,…时四月,民多疫疠,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如染之,多不救。张县承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医以承气加蓝根下之,稍缓。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缓,终莫能愈,渐至危笃。”“大头瘟者,此天行之疠气也。……不速治,十死八九,宜普济消毒散。《东垣试效方》第二十一页21第二十二页,共40页。22《东垣试效方》连翘9g薄荷3g升麻3g柴胡3g僵蚕6g——疏风透热清宣解毒黄芩6g黄连3g板兰根9g连翘9g——苦寒清热桔梗3g生甘草3g牛蒡子9g马勃4g——清利咽喉陈皮5g——理气行滞散郁结玄参9g——滋阴降火普济消毒饮第二十二页22第二十三页,共40页。23明末疫情(1368-1644,276年共记载184次)万历、崇祯时期三次大规模的疫病共持续24年。“万历九年(1581)九月大雪,山中积二尺,及春始消。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山西万历十年(1582)春三月亢旱,瘟疫大作,人有肿脖者,三日即死,亲友不敢吊,吊遂传染。甚至有死绝其门者,远近大骇,号为大头瘟。(京师今属河北)三、形成与发展阶段(明清民国)第二十三页23第二十四页,共40页。24“九月,太原府人家瘟疫大作,多生喉痹,一二日辄死,死者无数。即治疗得生者,俱发斑疮退皮,十家而八九,十人而六七,历正、二月犹不止。”(太原)(万历三十八年(1610)~万历三十九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崇祯十年1637天津)第二十四页24第二十五页,共40页。吴又可《瘟疫论》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余师愚

《疫疹一得》第二十五页25第二十六页,共40页。“崇祯辛巳(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瘟疫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传染病学的第一部专著1、吴又可《温疫论》--湿热疫理论第二十六页26第二十七页,共40页。27病因理论——杂气论1、吴又可《温疫论》邪伏膜原的病机理论及治疗□杂气具有物质性□具有物种选择性□具有脏腑定位性□具有区域性时间性、地域性、流行性、散发性□途径:口鼻□病位:邪伏半表半里膜原□传变:九传说□证治:透达膜原——达原饮第二十七页27第二十八页,共40页。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清史稿》)2.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第二十八页28第二十九页,共40页。29吴瑭,字佩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36)三焦辨证

吴鞠通:“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3.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第二十九页29第三十页,共40页。30

道光元年(辛巳年,公元1821年),吴氏64岁,遇京师燥疫流行,民多吐利腹痛而死。他细审病证,认为系凉燥为患,制苦温芳香、扶阳逐秽之剂——霹雳散以救之,大获奇效。当年顺天(北京)乡试,主考官员购其所制霹雳散百余剂,令考生服用,果然场中无患疫而死者。第三十页30第三十一页,共40页。31霹雳散方:主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腿痛转筋,肢麻,起卧不安,烦躁不宁,再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疝瘕等症,并一切凝寒固冷积聚之疾。寒轻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为度。对症宜随时频服。但非实在纯受湿燥寒三气阴邪者不可服,孕妇对症五不忌。

桂枝六两降香末五两乌药三两薤白四两荜澄茄五两吴萸四两苡仁五两川椒炭五两干姜三两附子三两青木香四两槟榔二两防己三两五灵脂二两细辛二两良姜三两公丁香二两雄黄五两草果二两水菖蒲二两第三十一页31第三十二页,共40页。32余霖,字师愚,江苏常州人,乾隆(1723-1795)乾隆甲申年(1764)桐城时疫流行。“予客中州,先君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及奔丧回里,检视诸方,总不外此三法,抱恨终天。”余霖识其病由热淫所致,投大寒解毒之剂辄愈。乾隆癸丑年(1793),京师大暑,发生大疫,用张介宾方法无效,用吴又可法又不完全有效,京师冯鸿胪病情危重,服他药不效,以余霖之法治疗,起死回生。4.余师愚《疫疹一得》暑燥疫理论第三十二页32第三十三页,共40页。4.余师愚《疫疹一得》暑燥疫理论◎病机——火毒炽胃“夫疠气,乃无形之毒,胃虚者感而受之”◎治疗--重用石膏,创清瘟败毒饮“疫症乃胃受外来之淫热,非石膏不足以取效耳!……石膏者寒水也,以寒胜热,以水克火,每每投之百发百中。五月间余亦染疫,凡邀治者,不能亲身诊视,叩其症状,录受其方,互相传送,活人甚众。癸丑京师多疫,即汪副宪、冯鸿胪亦以予方传送,服他药不效者,俱皆霍然。故笔之于书,名曰清瘟败毒饮,随症加减,详列于后,并付治验。”“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于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第三十三页33第三十四页,共40页。34“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疫,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感自信……”生石膏、知母(白虎汤)

黄连、黄芩、栀子(黄连解毒汤减黄柏)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犀角地黄汤)桔梗、玄参、连翘、甘草、竹叶清瘟败毒饮第三十四页34第三十五页,共40页。35石膏生地黄连犀角适应症大剂180~240克18~30克12~18克18~24克六脉沉细而数(疫毒夹秽浊郁伏)中剂60~120克9~15克6~12克9~15克脉沉数(疫毒郁闭)小剂24~36克6~12克3~4.5克6~12克脉浮大而数(疫毒游溢)清瘟败毒饮第三十五页35第三十六页,共40页。36生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十二经,退淫热黄连、水牛角、黄芩——泻心肺火于上焦赤芍、丹皮、栀子——泄肝经火玄参、连翘——解散浮游之火知母、生地——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