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xpq_第1页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xpq_第2页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xpq_第3页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xpq_第4页
《人口社会学》期末重点-xpq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⑥人口转变潜伏着危机。75、中国的人口转变:(1)50年代初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并很快降至千分之十以下,实现了第一阶段人口转变。(2)五、六十年代,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千分之三十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3)八十年代,政府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的高出生率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4)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迅速下降,但存在地区差异。(5)计划生育使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生育转变,奠定了人口转变的基础。76、对人口转变理论的认识:1)人口发展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阶段、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转变,是许多国家已经走过、中国也要走的一条必由之路。2)经济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要有人口发展的转变。3)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自发方式完成的,中国人口太多,人口压力太大,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用自觉方式加快人口转变进程。77、人口转变的理论对我国的意义:(1)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其特殊性,中国几千年的人口发展有自己的特点。(2)中国经济长期落后,不能象欧美国家那样等到经济发达之后再实现人口转变。(3)中国的人口转变,不仅不能等到经济发达之后完成,而且要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4)中国有计划的人口转变的特点,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5)有计划地推进中国人口转变时,要把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与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结构改善、人口分布均衡等问题结合起来。78、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概念:(1)年龄: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人生尺度,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现在为止生存的时间长度。(2)平均年龄:所有人口的年龄之和除以总人口数。(3)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为数是所有人口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是位于中间的年龄,即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一部分在年龄中为数以下,另一部分在年龄中为数以上。(4)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79、年龄统计的标准:取年龄整数下限(从出生那天开始,到人口统计那天为止,如为19岁364天,则为19岁)。普查的日期——出生年月日(精确到年月日)=实际年龄。0岁组人口常常需要计算确切的天数。年龄堆积:年龄堆积问题是指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等原因,在人口普及时被调查人把自己年龄近似地报为0或5岁这样的整数的现象。80、人口金字塔:也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按人口年龄和性别表示人口分布的特种条形图。通常按男左女右排列,以年龄性别或年龄组为单位,从下往上排列,低年龄的在下,高年龄在上。男女性别各年龄人口数的多少或占总人口百分比,依次画成一定比例的条形图。横条越长,表示该年龄人口越多,左右横条不对称,表示同年龄或同年龄组男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随着年龄增长,每年龄人口死亡人数也在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低年龄人口组成的横条要长一些,而高年龄人口组成的横条要短一些。这样,整个图形就与金字塔相似,故称为人口金字塔。81、桑德巴尔论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关系:(1)增长型人口:少年儿童比重高、人口增长速度快。(2)静止型人口:少年儿童比重和老年人口系数适度,人口增长速度很慢或静止。(3)缩减型人口:老年人口系数高,人口增长系数下降。82、分析人口年龄结构的理论框架:(1)人口年龄结构分析的三个层面:人口社会学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宏观结构层面,关心社会总体中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及其社会结构;二是社会中观结构层面,关心每一时点出生的人口在社会变迁中的状态;三是社会微观结构层面,关心以个体年龄增长而经历的生命历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析:三种基本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上通常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系数、儿童少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的状况判断一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依据各种指标人口年龄结构类型,通常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年老型人口三种。人口年龄基本类型(联合国标准):年轻型人口: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0%以上,65以上人口占4%以下。成年型人口: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40%,65岁以上人口在4%~7%。老年型人口: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以下,65岁以上人口在7%以上。83、老年人口系数: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联合国规定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或65岁。老年系数=65岁以上人口数\总人口数×100%84、少年儿童系数:是指14岁以及以下的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少年儿童系数=0至14岁人口数\总人口数×100%85、老少比: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之比例。老少比=65岁级以上人口数\0至14岁人口数×100%86、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社会意义:(1)掌握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有利于确定社会问题的重点和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2)掌握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有利于制定人口政策,引导未来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87、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主要通过抚养系数表现出来。抚养系数是非劳动适龄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扶养系数=14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人口数×100%88、经济发展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二战以后日本和菲律宾利用人口结构的黄金时代完成了经济的起飞。(1)旺盛的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2)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高学历化和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城市化促成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4)较低的抚养系数带来高储蓄,增强经济的投资力度。89、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90、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将65岁定义为老年年龄的界限。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将老年年龄界限定义为60岁。91、分析人口老龄化应注意的问题:第一,区分人口老龄化和年老型人口。第二,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相对于少儿组人口的增加,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相对变化。第三,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个体衰老的比例增加。第五,人口老龄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92、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意义:第一,人口老龄化深深地影响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第二,福利制度受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第三,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矛盾重重。第四,人口老龄化会引发新的老年贫困人口的出现。第五,人口老龄化可能会重塑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代际关系。93、中国的人口老龄化:(1)缓慢增长阶段(1950一1965年),老年人口从2485万人增长至320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0%,低于1.80%的同期人口增长率;(2)增长加速阶段(1965—1990年),老年人口从3206万人增长至629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70%,高于1.755%的同期人口增长率;(3)快速增长阶段(1990一2010年),老年人口从6299万人增长至11451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0%,大大高于0.97%的同期人口增长率。9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规模大、来热凶猛);(2)老龄化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加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3)地区发展不平衡:老龄化发展具不规则性和累进性。(4)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5)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6)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95、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2001-2020年:快速老龄化阶段。(2)2021-2050年:加速老龄化阶段(3)2051-2100年: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96、老年人口的高龄化:(1)在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上,高龄女性的比例远远超过高龄男性,而且年龄越高性别比越低。(2)在婚姻状况上,高龄妇女的丧偶率高,从而引发高龄妇女的空巢、独居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高龄妇女的养老方式。(2)高龄老人护理照料的负担加重,服务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加重了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养老负担。97、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果:第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第二,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第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第五,人口老龄化使完成脱贫任务更加艰巨。第六,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人口的心理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帮助。98、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是顺应观。二是调整观。第一,加大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真正做到老有所养。第二,提倡“成功的老龄化”、“生产型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新概念。第三、充分做到老年人口老有所用和老有所为。ª健康老龄化:是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提倡的概念。指老年人在晚年保持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将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推迟到生命的最后阶段。包括:(1)使老年人自身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功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2)使老年群体中健康、幸福、长寿的老年人口占大多数,且所占比例不断增加。(3)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能够克服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99、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100、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方法:性别比:在一定的时空状况下,每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之比。出生婴儿性别比:某个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活产婴儿中男女性别的比率,以女性100为单位计算出相对的男性人数则为性别比的数值。在一定规模的出生人口中,活产男婴总是稍多于女婴,男女婴儿的比值为106左右,即该人口中每出生100个女婴同期就有106个男婴出生。101-107左右是国际公认的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值。101、世界人口性别结构状况:(1)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2)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稳的特点。(3)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102、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中国人口性别比通常表现为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1)传统中国社会,男性人口数超过女性人口数。(2)性别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中。(3)传统社会的性别比失调状况体现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男孩偏好。103、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2005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8.88,与正常值104—107有严重的偏离。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五省的出生性别比甚至超过130。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刻不容缓!(1)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方面,农村明显高于城市。农村性别比例失衡与当前一些农村人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分不开。在农村人看来,生男比生女有着更多的实际好处。且不说男孩在从事体力劳动方面比女孩更具有优势,单是从养老这一点来说生男比生女就具有更多的安全保障。在农村,如果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人,一旦女儿长大出嫁之后,就变得缺少依靠,因为出嫁之后的女性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很难再有能力去赡养、照顾自己的父母。但要是有个儿子就会是另一番情形。这或许正是农村人“养儿防老”思想的最原始起源。(3)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104、造成性别比失调的原因:造成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很多,但生育观念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而围产期非法检测和非法人流堕胎更加剧了失调趋势。105、性别比失调导致的社会问题: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一些出生性别比失衡地区已经成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重灾区。在个别出生性别比不平衡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和强迫卖淫等社会问题。106、国外的性别比失调:在一些欧洲国家性别比失调早就凸显出其严重性。据英国媒体报道,由于希腊国内一些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许多男子因为找不到老婆,成了大龄光棍,于是纷纷向政府提议,希望政府与邻国保加利亚政府达成一个“双边协议”,从保引进“进口新娘”,以解“燃眉之急”。这对我国无疑是一个警示。107、性别比失调的后果:一、出现婚姻挤压现象。二、婚龄差距会越来越大。三、婚姻越来越不稳定。四、使卖淫嫖娼的社会化,道德沦丧、性传播疾病扩散等。ª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108、学者的建议:ª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禁止中期引产,我国也应立法明确,除非发现死胎、严重畸形或孕妇的生命受到威胁,否则对私自中期引产处以重罚,并追究刑事责任。而破除传统观念,启动多项优惠政策,改变教育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解决好农村老人的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乃治本之举。ª性别比例问题主要出在农村,解决这一问题也应立足于农村。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兼顾,搞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解决农村人的老有所养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农村人对自身养老问题的焦虑和担忧,才能渐渐淡化“养儿防老”和基于此之上的“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移风易俗,婴儿出生性别比失衡问题或许也就能得到有效缓解。109、婚姻和婚姻制度:婚姻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是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具有特定的婚姻制度。110、家庭和家庭制度: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力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11、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过程。研究是强调家庭随着时间的各种变化。家庭生命周期的有关理论认为,不同社会的每个家庭都会在生命周期的特定时间经历许多同质、同类事件,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初婚、初育等。这样不仅可以以这些事件为转折点划分出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且还能够依据女性进入各个阶段的平均年龄,组成一套标准化的指标体系,从而构成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式。一般包括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等六个阶段。112、家庭生命周期研究模式的局限性:(1)只适合核心家庭类型,无法推及其他更为复杂的家庭类型。(2)对于婚姻未能考虑离婚、再婚等比较特殊的情况。(3)没有涵盖无孩家庭,而现代社会这类家庭正趋越来越多。(4)限于可获得的数据,其作出的一些假设与实际有距离。如子女离家的年龄一般固定为22岁。113、家庭的发展变化:第一,世界范围内,单亲家庭增加。第二,自愿不生育家庭有增加的趋势。自愿不生育家庭也称为“丁克”家庭,是“DoubleIncome,Nokids”的缩写的音译,其含义为“双份收入,不要孩子”。丁克家庭也叫无子女婚姻,被认为是一种不为子女所缠,夫妻个性得到最大的发展的高层次的生活方式。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丁克家庭是对人类生育习俗的违背,是对人类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一对夫妻和两个或多个子女的挑战。114、中国人口的婚姻结构:婚姻偏早;婚姻具有普遍性;离婚率相对较低;潜在的婚姻挤压。115、社会变迁和人口变迁:ª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包括:(1)文化变迁(2)经济变迁(3)技术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人口变迁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人口增长速度。从人口增长的历史看,任何大规模的人口增长都伴随着社会变迁。从人口翻番的时间看,每次人口增长的前后都有一次以技术变革为主的社会变迁。116、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人口增长刺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带来人口增长。第一,农业社会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二,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方式。117、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中国人口发展,进入近代社会之前,人口数量的变化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两千多年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六千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一千六百多年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上下波动。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约二百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人口最终达到四亿三千万左右。118、中国人口变化规律:(1)农业社会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人口增长基本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人口增长呈梯阶式上升,每一台阶人口的增长都反映了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结构化机制促进人口阶梯式增长。(2)人地矛盾和王朝交替:在封建社会中,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地少人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常态。中国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具有同步性和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周期性人口波动与封建农业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相一致。(3)人口压力和封建土地制度间的互动关系:人地矛盾在引发王朝更替的过程中也促进着封建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而相对完善的封建土地制度又再一次鼓励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压力是促进着土地制度的完善的内在机制。(4)地区间不平衡的人口增长:世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