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迷娘>>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众多的意象,领会诗歌迷离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抒发的思想情感。3.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4.文化传承与理解:抓住反复出现的“前往”,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领悟诗歌主旨并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教学难点:抓住众多的意象,领会诗歌迷离而优美的意境,感受诗歌抒发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情境导入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二、知人论世歌德(1749—1832),德国思想家、文学家。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起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开始对德意志民族文学产生兴趣。1772至1775年间陆续写出大量早期的重要作品。担任国务参议,从此除1786年至1788年间在意大利漫游外,长期在魏玛定居。1832年在魏玛逝世。歌德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始终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他在诗歌、小说和戏剧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三、识背景歌德在魏玛宫廷任职期间,厌倦了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一心想要逃避这种烦闷的生活。在作《迷娘曲》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在作此诗后的1786年9月,歌德前往意大利,居住了近三年的时间。在他的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对意大利的这种人文主义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这首诗里。《迷娘》创作于1783年11月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之一)是歌德《迷娘曲》三首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五、解题从18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歌德用将近20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这部小说中穿插了不少优美的抒情诗,《迷娘》(之一)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迷娘(Mignon,原为法语,意思是“可爱的”“动人的”)是《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出现的小姑娘。她出生在意大利,有着复杂的身世和悲惨的遭遇,从小被拐卖到异国他乡,后被威廉解救,成为他漫游途中的同伴。小说第3卷开始时,迷娘伴着齐特琴声为威廉唱了一支歌,就是课文所选的这首《迷娘》(之一)。六、知识拓展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风靡整个德国的成长小说。威廉·迈斯特:商人之子,是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市民阶层的平庸和唯利是图,寄希望于通过戏剧艺术和美育来改造社会,但混沌污浊的戏剧界令他的奋斗陷入迷惘。威廉四处漂泊,接触种种世态,最终结识了由开明贵族组成的高尚团体,成为不断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社会理想的探求者。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时又彼此敬重,同心同德;人人都有远大理想,同时又都是不善空谈的实干家。威廉最初寻求戏剧艺术,而最终得到了人生艺术。真正好的诗,它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炼、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意象意境情感任务探究一:梳理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描写故乡的自然风光。第二节:描写故乡的房屋建筑。第三节:描写回乡的必经之路。任务探究一诗歌选取的意象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第一节柠檬花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宁静、美好宁静、美好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第二节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明朗、敞亮明朗、敞亮通过描写幼年时生活的房子,通过描写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迷娘对故国的眷恋之情。第三节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龙、危崖、瀑布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龙、危崖、瀑布神秘、险峻神秘、险峻写出了迷娘想象中回乡路途的崎岖艰险,更表达出她渴望返回家乡的坚定执著。任务探究三:1.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任务探究四:2.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爱人,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深深的感激;父亲,则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依赖。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虚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诗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怨,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怨、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任务探究五3.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任务探究六:写作特点运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诗歌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分别描写了意大利的美好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的景物。副歌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相互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运用重章叠唱的表达技巧。诗歌三节正歌部分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度,加深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和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容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意象鲜明,意境优美。诗歌选取的意象带有鲜明的意大利景物的特色,而且同是意大利景物,三节诗歌所选的意象的特点是不同的:第一节的景物高洁、宁静,第二节的景物庄严、肃穆,第三节的景物神秘、古朴。同时,诗歌中,意象和迷娘的情感完美融合,构成了优美的意境,画面有尽而情意无穷,令人陶醉。任务探究七:第一节故国之景——美好和谐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圣女圣维维亚纳之花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爱情的象征(美神维纳斯的神树)罗马人视之为智能、护卫和平的象征(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罗马人视之为智能、护卫和平的象征(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你可知道那地方?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第一节:唱出了迷娘对故国意大利的真挚动人的怀念与由衷的赞美。任务探究八幼时家园——明亮温暖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第二节:诗人又描绘出了迷娘那宛若仙境的家园。任务探究十副歌部分称谓上有什么变化?带来情感上的什么变化?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重复“前往,前往”,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重复“前往,前往”,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爱人啊”“恩人啊”爱人啊”“恩人啊”“父亲啊”层层深入层层深入任务探究十一1、《迷娘(之一)》第一节,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意象:柠檬花开、茂密的绿叶、金黄的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静立、月桂枝高。画面:绿树、红花、黄橘、蓝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色彩斑斓迷人的画卷。效果:诗人借这些景物表达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任务探究十二《迷娘(之一)》三个诗节描写的意象众多,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特点,那么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特点:都与故乡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表现出故乡的美好和魅力。首节选择的意象有柠檬花、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具有鲜明的意大利地域特征,描绘出一幅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图景;第二节所写的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等,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鲜明特征,宏伟而壮美;第三节则以迷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