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毗连琵琶隼路蓝缕

B.伶仃拎包身陷囹圄

C.格式楼阁恪尽职守

D.拾掇点缀忧心慑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乖戾过谦荒无人烟

B.松驰聒噪看风使舵

C.聆听门禁天翻地复

D.双赢户籍言简意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两支青年足球队旗鼓相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

B.大佛湾的上万尊雕像居然无一雷同,这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绝无仅有。

C.为了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老李不得不明珠暗投,开始四处打工。

D.卢梭晚年写的《忏悔录》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名著。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

从巴丹吉林沙漠西端的戈壁向北张望,的戈壁一色铁青,稀疏的骆驼草棵棵憔悴,

一棵和另一棵之间距离很远,像是的战士,伫立在广漠的戈壁当中,看日月轮转,

大风奔流,饱受严寒和烈日侵袭,这仿佛是它们的宿命。

A.一望无边独树一帜根深蒂固

B.阔大无强孤立无援与生俱来

C.阔大无疆独树一帜与生俱来

D.一望无边孤立无援根深蒂固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B)

A.电影《侏罗纪世界》公映前一周,制片方为影评人和有关专家组织过小范围试映,结果

美言不多。

B.要改变目前教学内容繁、难、偏、重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课本和教学

的误区不可。

C.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能够控制恐惧的区域,这将有助于改进创伤后压抑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方法。

D.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问题进

行了讨论。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D)

①这种梦境往往会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②忽然间鱼鹰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

③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模模糊糊的,使

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④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⑤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

⑥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鲤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⑦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

A.①⑦⑥④②⑤③B.③①⑤②⑦④⑥C.①⑦②⑥③⑤④D.③①⑦⑤②⑥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

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

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

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

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

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

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

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

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

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

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

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

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

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

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

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

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

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

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

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

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B.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C.《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D.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8.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D)

A.地震的预防B.地震的预测方法C.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D.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

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

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

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

语。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

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竞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

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

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

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大约仍然糊糊涂涂

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

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

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

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

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

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

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

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

“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噌,的,那山是,,蟾岩爷勺,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

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

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己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

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

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

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

的意义。

11.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6分)

第一问:孩子学话的方法。第二问:不容易全部学通。

12.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6分)

学话的时间非常长,学文的时间有限。

13.第四段中,作者为何会“恨无地洞可钻”?(6分)

因为这两个词是从旧书上抄来的,自己也不曾深究其意,一经他人询问,便有些羞愧难当。

1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白话文变得“明白如话”?(7分)

尽量使用有生命力的当代口语。谨慎选取,有根有据。

四、(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

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日:“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日:“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

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

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15.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联系这些语句的内容,说说胡国被消灭留下的经

验教训是什么。(8分)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国君,以此来使他心情愉快。胡国

的国君听说了此事,认为郑国与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经验教训,遇事要保持警

惕,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16.文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指的是谁?(4分)

关其思,邻人之父。

17.宋国的富人“智人疑邻”表现了什么心理?(4分)

相信亲近的人,怀疑疏远的人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山园小梅[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众芳摇落:百花凋谢。暄妍:明媚鲜艳。霜禽:寒冷季节里的鸟儿。合断魂:一定

会深深迷恋。微吟:低声吟诵。狎:亲近。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

18.诗人首联就将一一与一一对比,写出了梅的不同凡响、不染尘俗的格调与品质。(2分)

摇落的众芳,暄妍的梅花。

19.第三、四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梅花的?第五、六句写梅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7分)

(1)视觉、嗅觉,⑵拟人的修辞手法

六、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暴雨中,100多个孩子站成两排,手举雨伞,相向而立,搭起了一座近200米长的

遮雨“彩虹桥”。没带伞的孩子,可以通过这座“桥”到食堂就餐。近日,这组拍摄于某中

学校园内的温馨照片,在网络中引发热议。部分网友的留言如下:

甲:“这是雨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乙:“这是不是学校在利用学生作秀?”

丙:“我们为什么不能温情一点看待这件事呢?你没看见孩子们在欢笑吗?”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彩虹桥”

事件作文材料你们都如何命题的?拟题提示

(1)彩虹(2)要有一颗相信美与发现美的眼睛,(3)温情(4)人心怎么了(5)-

道亮丽的风景线(6)少些怀疑,多些温情(7)相信孩子们的单纯,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8)

用心来看待问题(9)奉献(10)网络评论的利害(11)温馨(12)最美的彩虹桥(13)和谐

需要正能量,文明友善其他人(14)温暖的正能量(15)保留纯洁的心(16)用“爱”的

眼睛看世界(17)最美的是人间善意(18)最美的风景线(19)生活中的美(20)雨中彩

虹桥,中国的正能量(21)用美好的心态看事情(22)勿忘初心(23)人言可畏(24)雨

后的温暖(25)多些善良多些快乐(26)我们不需要“作秀”(27)通往人性的彩虹桥(28)

素质决定一切(29)网络的真真假假(30)网络暴力(31)我们是否可以单纯的看待这个世

界(32)爱在天地间(33)雨中伞伞下情谊(34)雨中的温情(35)《彩虹桥后的阴影》

(36)如何看待正能量(37)摆正心态,用心看待(38)给清纯留下栖息之地

2014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

语文试题答案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A.昏瞧.馈.赠功亏一餐.

B.恶.心恶.劣深恶.痛绝

C.装载.记载.载.歌载舞

D.贻.误怠.慢心旷神怡.

【解析】A项的读音分别是昏瞧.(kui)、馈.(kui)赠、功亏一簧.(kui),B项的

读音分别是恶.(爸)心、恶.劣、深恶.(wii)痛绝,C项的读音分别是装载.(z

4i)、记载.(zdi)、载.(zdi)歌载舞,D项的读音分别是贻.(yi)误、怠.(ddi)慢、

心旷神怡.(yi)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犹豫陷阱歌功颂德

B.缘由部署握手言和

C.辍学慷慨克不容缓

D.湍急揣度众志成城

【解析】C项的“克不容缓”中的“克”应该是“刻”。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B)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他的书画一样,都非常富有。他在艺术上苦心经营,形

成了铁笔疏狂、直肆雄健的印风,最终达到的境界。

A.个性面貌大智若愚

B.个性风貌大巧若拙

C.性格面貌大智若愚

D.性格风貌大巧若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最近文学界沸反盈天....,原因是某文学奖评奖程序不公,大家对最后结果非议颇多。

B.登场亮相后,我意识到,我那原以为能够力压群雄的参赛作品真的是相形见细..一了。

C.尽管他们已经连续两次夺冠,但正所谓欲壑难填......他们仍希望能获得第三次胜利。

D.对新组建的国家队,很多人都拭目以待......希望他们能在明天的比赛中创造好成绩。

【解析】C项中的成语“欲壑难填”,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当。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A.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就是其成长衍生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B.团队的组织者能否正确地指引方向,是一个团队能否成为优秀团队的决定性因素。

C.只有建立起国家监督制度,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在消费中蒙受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的精神赔偿费。

【解析】A项“作家”与“情感、观察和思考”主宾搭配不当。应把“作家”改为“作家的

作品”。原句为“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的作品本质上是他的自叙传,是由

他的成长经历衍发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o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

也映得较光明。

①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②天色愈阴暗了③下午竟下起雪来④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

色⑤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⑥满天飞舞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③⑥①④⑤C.③①⑥④⑤②D.②③①⑥④⑤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

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在对比了人类与

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

更浅的巩膜一一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

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

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

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地辨认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

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交往,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以及面部肌肉

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意一一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

感光灵敏的视网膜含有L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

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

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

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

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出复杂多

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或恐惧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平常的四倍;遇到

郁闷、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

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他们视

线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结果表明,1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

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着天花

板,婴儿也随着他看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

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

它们恰好遵循同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

一般不会跟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跟着看过去。当我们使头

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

感。这恰恰是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本领。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

A.“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的、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的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它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

8.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即时处理收到的信息并将其传递至人的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映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与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成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越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B)

A.人眼有哪些秘密

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

D.眼睛的实际功用

非选择题

三、(2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在外行走,常有绿树掩映的村庄撞进眼帘。树木和村庄相融相映,让人捉摸不透到底谁

主谁次。其实,是村庄在树木里还是树木在村庄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丛丛翠色诱人地环

绕着村庄、村庄也在树木里更显妩媚的时候,让人内心不由自主生出一份宁静与祥和。由此,

我固执地认为,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只有树木,才能让村庄青春永在。

面对这些村庄,心中莫名地翻腾着一种对家乡怪怪的思绪,细细想来,这要归结于那些

矗立在眼前同时也植根于内心的树木。很多年前,和邻乡一位当过支书的老人说起我的家乡,

“一个村庄里连棵树都没有,那地方有什么好啊!”他的这句话叫我的心急跳了一下,也急

痛了一下。后来我自己回到家乡,看着满目荒凉然而又魂牵梦萦的土色故乡,也只能任由五

味交替腌渍灵魂。

曾经的家乡的树木,就这样又一次走进了记忆走进了心灵。我想,一棵树立起来高不盈

数丈,倒下去也高不过数尺。然而,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

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现在的家乡,几乎看不到树木,一个个村庄赤裸裸地矗立在黄土地

上刺目刺心,灰蒙蒙地缺少生机和灵性,肆无忌惮地弥漫着一种悲哀的情绪。

家乡以前也曾有一片几百亩大的树园,绿在村庄的东南角。园子里长满了杏树、桃树、

柳树、榆树、沙枣树,由玩伴儿牛牛的爷爷看护。每天放学,我和牛牛都要先到树园里铲草、

玩耍然后才会回家。春天的榆钱,夏天的酸杏,秋天的毛桃和沙枣,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最奢

侈的果品。而离村庄不远的看头山则是公社的林地,山上同样也长满了榆树、沙枣和毛桃树。

每年的春天,淡淡的花香都会弥漫在周围的一片村庄之中,让人不由得想把这清香的空气永

远留存。

现在这些树木呢?我问过很多家乡人,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唏嘘不已。包产到户后,树园

也分片到户了。满园的树木便陆陆续续遭到砍伐,能用的被搭了棚圈,不能用的成了烧柴;

树园的旧址现在早己经住满了人家。曾有一段时间,政府为了减少开支,裁减了护林员,将

防风林划片承包给了个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砍伐。村庄里的树木也因庄院的改建而了无踪

影,以至于在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中,家乡都很难看到树的身影了。

前不久和童年伙伴聚在一起,说起童年趣事,说起看头山、树园,也谈到家乡的现状,

这才陆续知道,山上坡地因退耕还林种植了柠条,今年的雨水好,山上又能看到绿色了。只

是因为干旱,树木的成活率不高。大家都说,恢复绿色家园的难度很大,但应该庆幸的是,

毕竟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

一棵树站起不盈数丈,躺倒也不过数尺,尺与丈之间就是丈量灵魂的尺度。一片站立的

树是一个地方灵魂的美丽展示,一片躺倒的树则是这个地方灵魂在集结死亡。家乡将何去何

从?

我当然忍不住要想,让家乡成为绿树里的村庄,也应该是经历了颇多变故的家乡父老的

愿望吧!

11.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有什么作用?(6分)

由此联想到家乡“连棵树都没有”的现状(3分),引出对家乡曾经绿树满山的回忆,并为

祝愿家乡有美好的将来作铺垫(3分)。

(意思对即可)

12.文中说,“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

怀”。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6分)

伐树与种树的选择,看似是在“尺与丈”之间(3分),却会在人们的心头产生一种复杂的

情感:伐树让人既痛恨又怜惜(3分)。

(意思对即可)

13.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

从前繁茂的家乡树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让他永远想念(3分);现在的家乡树园,满目

荒凉,缺少生机和灵性,成为作者成年的哀伤(3分)。

(意思对即可)

14.作者在文中说,“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后来又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对此,

你是如何理解的?(7分)

作者所谓“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意在表明树木是村庄生命力的象征(3分).“何

去何从”是一个反问,这一反问意在表明,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和命运而言,建设绿色家园,

给人们以宁静与祥和至关重要(4分)。

(意思对即可)

四、(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无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日: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

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

如其教,连取数鱼。(林昉《钓鱼记)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你心里想的是鱼,眼里看的是鱼,神色变化(而为鱼所察觉),因此鱼就跑了,哪里能有收获

呢?

(意思对即可)

16.文中先说“乙竟日无所获也”,结尾说“乙如其教,连取数鱼”,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

么?(6分)

通过乙钓鱼效率的提高,突出了甲所说道理的正确性(3分),也表明乙乐于听取别人意见,

从善如流(3分)。(意思对即可)

17.钓鱼人对于得失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生活道理?(5分)

做事不能急躁,要淡定从容(2分),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保有内心的宁静,才能取得好

的成绩(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开封:打开信封。

18.这首诗是怎样渲染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通过“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一系列描写(3分),层层渲染,写出

了诗人客居洛阳,思乡故乡和亲人的真切情感(2分)。

(意思对即可)

1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2分),反映出诗人担心匆匆写成的家书不能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情

意的心理(2分)。

(意思对即可)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进步是文明的动力,是发展的需要。请以“进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选择题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B

A、堤•坝题.跋提.纲挈领

B、沦.落抡.拳论.资排辈

C、晦.涩侮.慢诲.人不倦

D、哄.动拱.卫烘.云托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攀缘陌路万马齐喑

B、嘉许徒劳扑朔弥离

C、收敛较勘大智若愚

D、附庸拘泥绵里藏真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D

这个群岛位于地中海西部一个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岛屿之间自然风景相似,但

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自十九世纪以来,众多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来这

里灵感,他们的艺术创作也给群岛带来了国际声誉。

A、巧夺天工流行捕捉

B、巧夺天工保留发现

C、得天独厚流行发现

D、得天独厚保留捕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新设备卜分复杂,了解其结构原理有助于在维修保养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

B、这家刚开业的公司的业绩连续十个月保持增长,真可谓江河日下........一日千里。

C、一些食品加工小作坊不顾有关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仍然我行我素........违规生产。

D、主管部门应该一视同仁・•・・,让民营剧团享受到国有剧团的政策补贴和优惠待遇。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C

A、收入的增速放缓没有影响财政支出,这是上半年数据统计中呈现出的一大特点。

B、与老式手机和个人电脑相比,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C、根据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之中,他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非常狭窄。

D、声明称,这种细菌病不依靠神存活,而是“能在高珅环境中生存的极端微生物”。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海是,沙漠是,

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制,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A、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B、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C、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D、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

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

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作是一对“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

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

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

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

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

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

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

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

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

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

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

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

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

能性就是和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

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

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

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

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

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

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

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

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

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

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

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

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

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

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

可能的。

7、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8、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的一项是D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它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

9、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10、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非选择题

三、(2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罗布人有许多东西遗忘在路上了,但是,有一条关于胡杨的俚语,我还记着,这就是:

胡杨有三条命-长生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一位叫热合曼的老人

对我说。“胡杨在我们的叫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叶树。它的底部长的是狭长的柳叶,

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顶部-它的顶部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奇怪地长在一棵

树上,所以我们叫它三叶树!”另一位叫亚生的老人对我说。两位老人想我说话的时间是

1998年的秋天。说这话时,那个叫热合曼的老人105岁,那个叫亚生的老人102岁。说话

的地点是在阿拉干一片死亡的胡杨林里。通常,他们被认为是最后的两个罗布泊人,或者换

言之,是两千年前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的楼兰人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个后

裔。

在罗布泊一年一年的盈亏中,在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一次的位移中,逐水而居的罗布

泊人总是在不停地搬迁。他们将自己新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叫“阿不旦”,在这里建立起新生

活的愿望,并希望这一次搬迁将是最后的搬迁。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少则几十年

多则上百年,随着罗布泊的继续收束和碱化,他们又得循着塔里木河水系,向上游走,继续

寻找他们新的“阿不旦”。也许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罗布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辉煌的楼兰绿

洲文明,就是这样延挨着日月,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一个民族

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所以在阿拉干,

在那狰狞晚装的死亡胡杨林里,热合曼说,他把许多的记忆都遗忘在路上了。

胡杨是中亚细亚的树木。胡杨是苦难的数目,和伴生他的楼兰民族一样苦难,在这里,

水到哪里,胡杨便生长到哪里,因此塔里木河两岸,是两条绿色的胡杨林带,而阿拉干这地

方,当年更是有着遮天蔽日的胡杨林。但是往事如烟,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随着风沙一年

一年的侵蚀,胡杨林正在大片大片地死亡。我曾经在塔中地面,见过大片死亡的胡杨林。它

们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出于濒死状态。粗壮的树木,奇形怪状地仆倒一地。记得有一棵树

己经死了,但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却令人感动地生出几片绿叶-那是柳叶,正像亚生告诉

我的那样。但是带给我巨大刺激的,或者说带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这阿拉干的胡杨。中亚

细亚的太阳,在政务的时候很亮很白,亮得炫目,白得刺眼,但正午一过,太阳稍稍西斜一

点,林中便昏暗了起来。有些树木倒了,横躺在那里,你得迈过去。有些树木虽然死了许多

年,但是还端端地立在那里,在完成着它们早已确定的宿命。这些树木模样都十分庞大、粗

糙、丑陋、可怕。那些像狮、像虎、像蟒蛇的丑陋外状,是时间的刀功,是岁月的产物。它

们仿佛是我们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那些史前怪兽,或者像高烧病人在梦境中出现的令

人恐怖的想象。

热合曼和亚生还告诉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粹的墨绿,但是等到

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午12点的时候,如果有太阳,好像接受到一项指令似的,所

有的胡杨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金碧辉煌。

(节选自高建群《阿拉干的胡杨》)

1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

点和老人的年龄?(6分)

热合曼老人引用民间谚语(俚语),描述胡杨顽强的生命力(2分);亚生老人引用民

间称谓,描述胡杨一树之上三种奇特的叶子(2分);作者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

老人的年龄,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苍凉悲壮的基调(2分)。

(意思对即可)

1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这里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即指热合曼和亚生两位老人(1

分);这里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两位老人比喻为“水滴”,表明罗布人的生存

和水息息相关,也暗示了曾经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走向了衰亡的尽头(4分)。

(意思对即可)

1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6分)

这两处“遗忘”相同之处:都是因为楼兰文明的衰落而产生的“遗忘”(1分);不同

之处:前者是集体的“遗忘”,后者是个体的“遗忘”(1分)

前者的“遗忘”与楼兰文明的衰落同步,表现为缓慢的客观衰减(2分);后者的“遗

忘”在楼兰文明衰落之后,表现出不堪重负、不忍回顾的悲壮(2分)。

(意思对即可)

1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

大感动”?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7分)

第三段写胡杨的盛衰,象征了楼兰文明的盛衰(2分);作者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

感动”,是因为这里曾经“遮天蔽日的胡杨林”大片死亡的场景刺激了他,也让他感受到文

明衰败的惨烈(2分);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是对曾经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胡杨

林的追忆(1分),也是对曾经极为繁华的楼兰绿洲文明的缅怀(2分)。

(意思对即可)

四、(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①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

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

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②,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

捐失成功,稽③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④'以就懿德⑤。若中道而归,何异断

斯知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注】①盗泉:传说孔子经过一处名叫“盗泉”的泉水,恶其名,渴而不饮。②杼:织布用

的梭子。③稽:耽搁。④日知其所亡:每天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亡,同“无”。这是孔

子的话。⑤懿德:美德。

15、对于羊子拾金和辍学两件事,其妻分别是怎样劝说他的?各自阐明了怎样的道理?(8

分)

对于羊子拾金,其妻引用古训劝丈夫不要求利污行(2分),阐述了做人要洁身自好的道理

(2分);对于羊子辍学,其妻以支部为喻劝丈夫不要中途弃学(2分),阐明了学习要持

之以恒的道理(2分)。(意思对即可)

16、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本文所讲的两个故事之间的关联?试做具体分析。(4分)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2分),表明求学于做人是互相关联的,求学的主

要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品德修养(2分)。

(意思对即可)

17、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成语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有了怎样

的变化?(4分)

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做人要有气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决不能据为己

有(2分)。这一成语的基本意思是指施舍食物,现在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2分).

(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归至武阳渡①

作[宋]刘克庄

夹岸盲风②扫楝③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④底归人要认家。

【注】①武阳渡:武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现在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境内。②盲风:疾风,

大风。③楝:也叫苦楝,一种落叶乔木。④篷:船篷。

18、诗的前两句传达出有关诗人行程的哪些信息?全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诗人从水路归家,正是楝花盛开的季节(2分);诗人“怨恨”狂风乌云,表现了回家的急

切心情(2分)。

(意思对即可)

19、诗的第三句是怎样由写景过渡到抒情的?结合全诗来看,“城西塔”在诗人心目中有怎

样的地位?(5分)

诗的第三句紧承上句的“遮”字起笔(2分),顺势转为让步、恳求的抒情语气(1分)。

“城西塔”在世人心目中是标志性建筑,是他借以认家的最佳参照物(2分)。

五、作文(60分)

2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经历,以“学与

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2012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凋.零惆.怅雕.梁画栋

B.压轴.轴.线群轻折轴.

C.卷.宗眷.顾卷.土重来

D.揭.晓间歇.竭.泽而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洪荒沧穹披星戴月

B.玄奥炫耀喧宾夺主

C.逆料凝望鞠躬尽瘁

D.沉缅惰性欲盖弥彰

3.一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几万年前,撒哈拉地区曾经植物丰盛茂密,河流东南西北,湖泊,洪水经

常泛滥。公元前2000年以后,气候干燥程度加剧,湖泊干涸消失,植被退化,这里

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A.横贯漫山遍野枯竭

B.纵横漫山遍野枯竭

C.横贯星罗棋布枯萎

D.纵横星罗棋布枯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负责人说,中学生校服价格比较稳定,不会因为物价的上涨而“水淡相商..一

B.大家赞扬这个方案犹如出渐救名....,一定会把这次改革的“三把火”烧得更加旺盛。

c.海洋污染不像陆地环境污染那样触目惶小.•・・,公众了解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

D..绿色植物摆放在室内,不但宽心、优月....,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

B.鸟类的大脑虽然很小,却显示出远比人类过去所想象的更复杂、更聪明、更神奇。

C.过度开发湖洲,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其必然结果是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D.人,来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赋予天涯以形,赋予海角以影,固定了“天涯海角”。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雨过天晴,举目四望,但见朵朵白云托出早晨灿烂的太阳。经春雨洗刷一心的,

以至年轻的牧马人,都被旭日镀上了一层金。

A.洁白的毡包、威武的骏马、广阔的草原

B.威武的骏马、广阔的草原、洁白的毡包

C.广阔的草原、洁白的毡包、威武的骏马

D.广阔的草原、威武的骏马、洁白的毡包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有个体都具有共性;同时,每一个个体之间也有不同的个性。

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冲突就是基因组的全部意义。基因组不仅形成了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

共性,也形成了我们自己体会过的个性。有些人在情感上比较迟钝,有些人却一碰就跳;游

戏而在压力面前很焦虑,有些人却寻找风险;有些人很自信,有些人很怕羞;有些人很安静,

有些人喋喋不休。我们称这些差异为“个性”。这个词的意思并不仅仅指外在的性格,也指

内在的、个体化的性格特点。

在第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名叫D4DR的基因,它是一个名叫多巴胺受体的配方。

多巴胺受体的任务是在某些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的地方伸到细胞膜外,准备着

接纳一个小小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得到一个电子信号之后被

从其他神经细胞的顶端释放出来。当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接触的时候,多巴胺受体就会使

它所在的神经细胞发出一个电子信号。这就是大脑工作的方法:电子信号导致化学信号,

再导致电子信号。多巴胺是大脑里主管“动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太少,一个人就会失

去做事的动机与主动性;多巴胺太多,一个人又会很快厌倦目前的事,而频繁地寻找新的

冒险。

多巴胺的一个“表亲”5-羟(读ngiqi)色胺,是存在于大脑里的另一种单胺,它是个性

的化学表现。如果你的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高,你可能会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有洁

癖,异常小心,甚至会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大脑里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低的人,他们

易有冲动行为,5-羟色胺浓度的增加可以减轻人的焦虑感和抑郁感,能够把很普通的人变成

乐观者。低5-羟色胺水平可以很准确地预测猴子的攻击性,正如它能准确预测人类的冲动

行为、自杀、斗殴和纵火行为。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法律要求每个男性都时刻把自己的5-

羟色胺水平写在脑门上,我们就能得知应该躲开谁、应该把谁关起来、应该保护谁使得他

不会伤害他自己?

如果你用人工方法来逆转猴群里的尊卑次序,使得领头的猴子处于从属地位,不仅它的

5-羟色胺水平会降低,它的行为也会变化。更有甚者,人类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告诉人们

说他们有低或高的5-羟色胺水平可以成为一种可应验的语言。整个5-羟色胺系统是与生物

决定论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假设的那样,意味着你的行为不会被社会环境改

变,正相反:你大脑里的化学变化是由你接收到的由社会环境传来的信号所决定的。生物

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社会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启动或关闭基因而完成的。

7.下面对第一段文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是一个特殊物种,所以在性格上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冲突

B.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是由基因组决定的,是生物个体普遍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