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地理试题(四)(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地理试题(四)(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地理试题(四)(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地理试题(四)(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地理试题(四)(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期末考试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训练(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内。宜兰县位于台湾岛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宜兰浊水溪”。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左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右示意宜兰县风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A.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B.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C.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D.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2.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A.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B.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C.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D.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答案〗1.D2.A〖解析〗【1题详析】由材料可知,兰阳溪含沙量大,在注入海洋后,山于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在沿岸堆积下来,由风频图看出,该地盛行东风,东风携带岸边的沙粒在沿海堆积形成沙丘,D正确;海水顶托堆积只能形成沙滩,而无法将沙丘推高到约10米,B错误;台湾岛东部海洋面积广阔,盛行风为偏东风,盛行风不会带来泥沙,A错误;海浪带来泥沙,在海边堆积形成的是沙滩,而不会形成沙丘,C错误。故选D。【2题详析】由该地风频图可以看出,该地盛行东风,盛行风携带颗粒物从沙丘东侧吹向西侧,东侧为迎风坡,坡度小,风在此遇到沙丘阻挡,风速开始减小,粒度较大的颗粒物先沉积下来,西坡为背风坡,风速进一步降低,粒度较小的颗粒物后沉积下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沙丘成因: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下图为我国江汉平原某河段平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顺河流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下列河段河岸侵蚀作用明显的是()A.①左岸B.②左岸C.③左岸D.④左岸4.关于图中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向下的侵蚀为主B.河道曲折多河漫滩平原C.以溯源侵蚀为主D.凸岸有利于建河港〖答案〗3.B4.B〖解析〗【3题详析】直流河道中,北半球水流侵蚀右岸,左岸堆积,①④左岸是堆积岸,侵蚀作用弱;曲流处流水侵蚀凹岸,凸岸堆积,②左岸、③右岸都是侵蚀为主。选B正确。【4题详析】图示河段,多曲流,应是以侧蚀为主;曲折处凸岸堆积多河漫滩平原;凹岸侵蚀作用强,水深利于建港;下蚀作用主要发生在上游地形落差大处;溯源侵蚀在河流的源头区。选B正确。【『点石成金』】河流侵蚀地貌分为:下蚀(侵蚀河床)、侧蚀(侵蚀阶地、谷地)、溯源侵蚀(侵蚀谷坡,向河源方向延伸)。下蚀一般在上游最突出,原因是河流的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因此下蚀严重。侧蚀在中下游最突出,中下游落差较小,水流减慢,因此侧蚀严重。溯源侵蚀的根本原因在于‘下蚀’,因此在河流的源头出现。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下面问题。5.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A.①B.②C.③D.④7.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答案〗5.A6.D7.B〖解析〗【5题详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都是典型的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神宫”是地下喀斯特地貌。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6题详析】由图示可知,①②③均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是溶蚀作用;④是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石钟乳,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析】景观④是典型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各种由碳酸钙淀积而成的堆积体,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B正确。落水洞、天生桥、石林、洼地、峰丛是地面喀斯特地貌,AC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解答该题需要对各种喀斯特地貌熟练掌握,并熟悉其形成原因,然后结合题干作答。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深浅不同、长短不一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上下浮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见下面左图),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冰劈地貌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高山地区。下面右图是某区域冰劈作用地貌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8.从地质作用来看,冰劈作用属于()A.内力作用B.风化作用C.风蚀作用D.搬运堆积作用9.右图所示地貌中,冰劈作用强度最小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答案〗8.B9.D〖解析〗【8题详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冰劈作用是指充填在基岩表层的节理或裂隙中的水,当气温在0度上下变动时,时而冻结,时而融化,导致岩石沿裂隙扩张破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基岩周围形成的。据此分析,冰劈作用是水体在岩石中的冻融风化,属于风化作用,故选B。【9题详析】结合上题及材料可知,气温低、风化时间长、水体填充多,冰劈作用强。图中所示的四地中,甲丁岩石年龄最新,冰劈时间较短;同时,甲的地势较高且属于地势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地表存留水体较乙地多,同时海拔高,气温低,水体的冻融风化也较丁地强烈;丁本身海拔低,缺少冻融作用的低温,但丁地比周边地区的地势高,水体存留少,冰劈作用的水源较少,冰劈作用强度最小,据此分析选D。【『点石成金』】冰劈作用是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更深入地渗入岩石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不断扩大,以至使岩石崩裂成为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又称冻融风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11.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12.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10.C11.B12.D〖解析〗本题以贝壳堤的发展变化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10题详析】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C正确。向陆地推进或者向海洋方向推进的话贝壳堤不会与海岸线平行,A和B错误;反复进退贝壳堤形态会不规则,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正确;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泥沙的不断堆积,并不能形成新的贝壳堤,A错;形成河口三角洲是由于河流从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积形成的,与贝壳堤外的堆积无关,C错;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D错。故选B。【12题详析】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C错、D正确;一条贝壳堤的形成是海岸线位置的稳定,多条贝壳堤就与位置稳定无关了,A、B错;故选D。【『点石成金』】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所以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13.“新速度,新经济,新时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是世界最完善,运行里程最长的。在高铁建设中,需要克服多溶洞,多暗河等不利地质条件的地貌类型区是()A.海成地貌B.黄土地貌C.岩溶地貌D.风成地貌〖答案〗C〖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岩溶地貌)因为流水对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多出现溶洞和暗河等,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修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故选C。【『点石成金』】水的溶蚀能力、岩石化学性质及透水性对喀斯特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湿热气候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流量大且活动性强,故喀斯特作用强。14.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侵蚀使在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从而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此时河流断流,没有流水侵蚀作用,B错误。地面沉降和冻融作用是持续性的作用,不仅仅是在断流期间,AD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降水充足、地表水数量多的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作用为主。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Ⅲ、Ⅰ、Ⅱ16.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A.河流的侧蚀拓展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C.上游来水量加大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答案〗15.C16.B〖解析〗本题考查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以及动态分析能力。【15题详析】读图可知,I图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之前的情况,可以推断时间是最早的,II图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时间较晚,I图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上游河段河道变窄,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I1、II、1,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题详析】读图可知,II阶段,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蓄水增多,所以河面变宽,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石成金』】河谷是河流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有3个途径。①下蚀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阶段,水流侵蚀相对高起的地方,侵蚀下来的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这两种作用不断地进行,使谷底愈来愈低平。②旁蚀作用促进谷坡剥蚀后退,使河谷拓宽。谷坡苞蚀后退的过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蚀作用、沟壑侵蚀作用、块体崩落运动以及支流的旁蚀作用等。③溯源侵蚀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长河谷;陆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蚀作用加强,延长河谷终端,加长河谷。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如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A.便于农耕B.水运便利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18.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A.洪水频发B.战争频繁C.盐碱严重D.干旱多发〖答案〗17.A18.A〖解析〗【17题详析】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可以获得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的是便于农耕,A正确。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均为影响因素的单个方面,不全面,BCD错误。故选A。【18题详析】黄河下游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灾害多,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洪水频发,A正确;战争频繁、盐碱严重、干旱多发对古代先民建造堌堆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点石成金』】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黄河含沙量高。大量泥沙流到黄河下游,这里地势较低平,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久而久之形成地上河。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20.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答案〗19.A20.A〖解析〗【19题详析】读图可知,该河段断面沉积物不是连续分布,而是间断性分布,由此推断,T3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河流流经,沉积颗粒T3;而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至T2时期,地壳再次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2;而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1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颗粒T1;之后地壳抬升,河流再次下切侵蚀,至T0时期,地壳相对稳定,沉积形成了T0,目前河流的洪水位只能淹没T0,其面积仍在扩大。故选A。【20题详析】结合上题分析,每一级平坦面上的砾石都是由当时的河流沉积形成的,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的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的颗粒越小;由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因此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T3时期,流速最慢的时期为T1时期。故选A。【『点石成金』】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高,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2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2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21.C22.B23.D〖解析〗【21题详析】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则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选C。【22题详析】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选B。【23题详析】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选D。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而且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根据风蚀坑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北风B.偏东风C.偏南风D.偏西风25.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①营造常绿阔叶林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24.D25.C〖解析〗【24题详析】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形成风蚀坑;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是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结合图例与图中指向标,读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因此该地盛行偏西风。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25题详析】区域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能生长常绿阔叶林,①错误。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正确;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正确。沙漠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误。故选C。【『点石成金』】风蚀坑面积在扩大,说明风力侵蚀强,应分布在迎风坡。根据图示风蚀坑分布位置,判断该地盛行偏西风。受植被阻挡,风速慢,沙尘沉积,沙丘增高。内蒙古属于温带地区,森林植被是落叶阔叶林。沙漠区不适宜造林。区域生态脆弱,越野自驾游,对植被破坏较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涧,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下图)。(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____________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形区)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态。(2)材料二中的B、C图片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答案〗(1)喀斯特(岩溶)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2)风蚀(风沙、雅丹)地貌冰川(冰蚀)风力侵蚀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3)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解析〗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风蚀地貌、冰川地貌的判断及喀斯特地貌对土壤、水资源的影响等知识点。【详析】(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2)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风蚀地貌,C图片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地表裂隙多,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27.某高中计划2020年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待定地点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任务①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任务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及其主要特点任务观察、识别、描述植被及其主要特点任务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图片………图片………图片………描述地貌形态:…描述类型:…描述②物质组成(岩石):…特点:…土壤质地:…色彩:…其他:…土壤剖面构造:…成土因素生物、③、地貌等材料一: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立于2002年,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南省焦作市北部,面积约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类型多样,具有垂直分布特点,景区内部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材料二:下表为“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1)阅读表格,概括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的主要任务①。(2)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搜集了如图所示的四幅地貌景观图片,下列选项中的地貌名称正确的是()(选择题)A.①溶蚀洼地B.②冲积扇C.③海蚀拱桥D.④丹霞地貌(3)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除去表中所列的形态、物质组成等项目外,还有____、____等角度。(4)结合所给材料,将②③代表的内容填入下列横线上,完成表格。②____,③____。(5)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多,如资料准备、装备准备、观察点和观察路线的选择。请列举2个你认为需要准备的装备,并说明它在野外实习中作用或者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答案〗(1)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2)C(3)地表植被规模(分布、地质等)(4)土壤颜色成土母质(气候、时间等)。(5)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准备GPS,可以定位;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识别方向;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以防晒伤等。〖解析〗本题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为试题背景,涉及了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析】根据材料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知,研学游野外考察活动涉及考察地貌景观、植被、土壤等,因此本次主要任务观察、识别、描述地貌景观、土壤和植被及其主要特点。【小问2详析】结合所学可知,①为天坑,②为三角洲,③为海蚀拱桥,④为沙丘,ABD错误,C正确,故选C。【小问3详析】结合所学可知,地貌景观是在成因上彼此相关的各种地表形态的组合,如山地景观、河谷景观、湖泊景观、岩溶景观等,地貌为景观要素之一,它们常是以某一种或两种主导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来命名,因此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地表植被、规模(分布、地质等)等角度。【小问4详析】根据材料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知,第三天的任务是观察、识别、描述土壤及其主要特点,因此,描述土壤特征除了从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外,还可以从②土壤颜色入手。结合所学可知,成土因素除了生物、地貌外,土壤形成还受成土母质、气候、时间、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小问5详析】结合材料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规划的考察方案表”可知,考察中需要实时记录考察对象,因此需要准备相机,拍摄地貌景观照片、土壤和植被景观等;准备GPS,可以定位,准确记录考察地点位置信息;笔记本,可以记录信息,为后期整理考察资料做准备;准备罗盘仪,可利用罗盘仪识别方向,保证考察路线不偏离,且保证考察信息的方位准确性;根据材料“某高中计划2020年暑假去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研学游”,结合所学可知,考察地夏季多雨,应准备雨伞、雨衣,预防下雨天被淋湿;准备帽子、防晒霜,野外考察的户外作业时间长,可以防晒伤等。28.阅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六种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乙处地貌主要为。(填六种地貌景观图中的序号)。(2)六种地貌景观图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填序号)。(3)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据此描述该地貌景观的沉积物从扇顶(一般为河流流出山口的位置)到扇缘(冲积扇的扇体边界)的分布特点。〖答案〗(1)①③(2)①②④③⑤⑥(3)从冲积扇的扇顶至扇缘,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或沉积物颗粒变小或沉积物颗粒变细);沉积物厚度由厚变薄(或沉积物厚度变薄或沉积物厚度变小)。〖解析〗河流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流水沉积作用的机械沉积分异比较明显,先沉积大的颗粒,后沉积小颗粒。【详析】(1)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峡谷,对应地貌①;乙处为河口三角洲,对应地貌主要为③。(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峡谷,流水侵蚀地貌)②(角峰,冰蚀地貌)④(溶洞,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图示可知,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河流流出山口后,水流速度减慢,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扇顶沉积较多,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先沉积大的颗粒,后沉积小颗粒,沉积物变细。29.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学生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粗细不均的沙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沙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①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土坡上会出现____,且会不断____;②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出现____的现象。(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沙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答案〗(1)沟谷加深沟壑纵横,坡面破碎(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大。从入口往下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分布。(3)以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为主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