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2章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_第1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2章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_第2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2章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_第3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2章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_第4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2章 地震工程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123465概述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活动与地震分布地震动地震震害地震预警与救援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自然现象。

全世界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它们的活动。

人能够感觉到的有感地震每年发生约5万次,其中5级以上具有破坏性地震约1400余次,能够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强烈地震平均每年发生约18次。

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遭受的地震磨难尤为深重。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20世纪共发生破坏性地震3000余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9次。1.1概述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人员伤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8.5级地震死亡20多万人。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中死亡24万人,重伤36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中死亡8.7万,伤38万。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死亡2698人,伤1万余人。2013年4月20日卢山7.0级地震死亡196人,伤1万余人。

经济损失:

1976年唐山地震,倒塌民房630万间,损失百亿,重建百亿,(占当年全国GDP的3.4%)。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经济损失967亿美元(日本GDP1.9%)。

2008年汶川地震经济损失8451亿元(占当年全国GDP2.8%)。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976年唐山地震,倒塌民房630万间,损失百亿,重建百亿。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地球是一个略呈椭圆的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400Km。研究表明,地球从地表至核心是由性质不同的三个层次构成:最外层:薄薄的地壳,厚度约为30~40km;中间层:地幔,厚度约为2900km;最里层:地核,厚度约为3500km。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地震都发生在这一薄薄的地壳内。1.2.1地球的构造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地震按其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发生频繁,占90%以上,破坏性大,影响面广。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塌陷地震: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发生大规模陷落和

崩塌所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

诱发地震:由于建造水库、油田深井注水等原因引发的地震。

在工程抗震设计中仅考虑构造地震的设防问题1.2.2地震类型和成因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世界地震活动与地震分布亚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1.3.1世界地震活动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我国地处上述两个世界上最活跃的地震带之间,东濒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和23条地震带上。其中五个区域是: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全国23个地震带1.3.2我国地震活动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首先射出地震波的地方,往往也是能量释放中心。震中:震源正方向相应的地面位置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震源距:地面某处到震源的距离震中距:地面某处到震中的距离。震中区:震中周围地区。极震区:地震时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等震线:一次地震中,在其所波及的地区内,根据烈度表可以对每一个地点评估出一个烈度,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1.4.1常用术语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体波包含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形式。(a)纵波(b)横波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周较短,振幅小、波速快,一般为200~1400m/s。

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周期较长。横波又称剪切波,其特点是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一般为100~800m/s。(1)体波1.4.2地震波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面波

面波是指沿地球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一般认为,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形成的次生波,它包括两种形式的波,即瑞雷波(R波)和乐甫波(L波)。(a)瑞雷波(b)乐甫波

与体波相比,面波周期长、振幅大、衰减慢,故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人们一般通过记录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来了解地震动的特征,对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地面运动的速度和位移。

通长称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为地震动的三要素。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与地震动的三要素密切相关。1.4.3地震动的三要素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1)里氏震级

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用标准地震仪(周期为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以μm为单位)的常用对数值。M=lgA式中:M—地震震级,即里氏震级;A—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振幅。

震级M与震源释放的能量E(尔格)之间有如下对应关系:

lgE=1.5M+11.81.4.4震级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矩震级

美国学者汉克斯和金森(HanksandKanamori)1977年从反映地震断层错动的力学量地震矩M0出发,提出新的震级标度,用地震矩测定的震级称矩震级Mw。M0=μDS 式中:M0——地震矩(N·m);

μ——剪切模量;

D——震源断裂面积上的平均位错量

S——断裂面积。矩震级Mw定义为:Mw=2/3lgM0-6.06

一般来说,按照震级的大小,地震可分为:微震:M<2级;有感地震:M=2~4级;破坏地震:M≥5级;强烈地震:M≥7级;特大地震:M≥8级。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造成后果的一种度量。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用I表示。一般来说,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距震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烈度越高。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同一次地震,震中距小烈度就高,反之烈度就低。

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点,地震烈度就不同。1.4.5地震烈度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为了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制定一个标准,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等级划分的地震烈度表。我国2008年修订的地震烈度表见下,它是根据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1)地震烈度表(2)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指某地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3)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取基本烈度,但还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地震区划图是根据一个地区的活动特性,按给定目的区划出来的地区内可能发生的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分布图,它实际上是对未来地震影响程度的一种预测。

2015年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作为我国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较于现行的第四代区划图有两大变化:一是取消了不设防地区(即实施国土全面设防);二是在附录中将地震动参数明确到乡镇。1.4.6地震区划图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4.7震级与震中烈度关系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表示某地区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两者关系可用炸弹爆炸来解释,震级好比是炸弹的装药量,烈度则是炸弹爆炸后造成的破坏程度。

震级和烈度只在特定条件下存在对应关系。①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10-30km),②震中附近。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

M=0.58I0+1.5震中烈度I0与震级M之间对照关系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3456788以上1~234~56~77~89~1011121.5.1.直接灾害(1)地表的破坏

构造地裂缝,地下断层错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与地下断层走向一致,可延续几公里至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重力地裂缝

地震时由于地貌重力作用,地面土体受到挤压、伸张、旋扭产生的结果。常发生在河湖堤岸等地表土质松软潮湿地方。

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滑坡塌方

多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震时滑坡可以切断公路,冲毁房屋;大的滑坡还会吞没村庄、堵塞河流。

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工程结构的破坏

地震对各类工程结构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承重结构强度不足,结构丧失整体性和发生倒塌等方面。

台湾9.21大地震震倒的台中县大楼如推骨牌。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承重结构强度不足,桥梁、房屋倒塌

日本阪神大地震倒塌的高架桥

印度地震楼房产生叠合塌落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3)地基失效引起房屋倾斜

饱和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丧失承载力,导致地基失效,引起房屋产生过大位移,发生倾斜或倒塌。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5.2.次生灾害地震时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遭受破坏而导致的一系列继发性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海啸、水灾、毒气污染、泥石流等。(1)火灾

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极易起火,同时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火势得不到有效控制,酿成火灾。

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水灾

1999年台湾9.21地震中受断层作用,台中县大家溪石岗大坝北段三跨泄洪道断塌。水库坝体倒塌,引发下游水灾。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3)海啸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波及沿岸印尼、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遇难者总人数达20多万人,经济损失逾100亿欧元。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1.5.3.诱发灾害由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引发出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地震发生会使供电、供水、通讯等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疾病流行、城市瘫痪、治安混乱,恶化工农业生产条件,影响经济发展。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6.1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小当地的损失。

其按照系统响应的顺序可包括:地震监测台网、地震参数快速判测系统、警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和预警信息接受终端。整套系统的特点是高度集成、实时监控、飞速响应。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6.2逃生原则

首先要因地制宜,选择最佳避难方案。若在室内,应躲在墙角或支撑牢固、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的房间;若在室外,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狭窄胡同、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等场所。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其次是行动果断、切忌犹豫。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例如在平房或楼房一层内时,或就近躲避或紧急逃出,当机立断,切勿往返。

最后是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地震突然发生时,不要急着向外逃。地震时人们进人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可能性最大。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6.3震后自救与互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尽量找些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同时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灾民的互救要有组织有方法,避免盲目图快,加重伤亡。应遵循先多后少、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及先轻后重的原则。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

1.6.4卫生防疫工作

在地震发生后,由于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腐烂变臭,极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并迅速蔓延,这对灾民及救援队员的生理、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震后救灾工作中,认真搞好卫生防疫非常重要。其次,要把好“病从口入”关,搞好水源卫生、食品卫生。再次,要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地震后,灾民居室被毁,很多人露天居住,失去了对媒介生物的防护屏障,很容易受媒介生物性疾病的侵袭。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地震灾区的每一位公民,在抗震救灾期间,都应力求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注意身体健康,加强身体锻炼。第1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2023年第2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概述1场地对震害的影响地基基础抗震验算23456地基液化对震害的影响桩基抗震设计2.1概述场地:工程群体的所在地,其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自然村或不小于1.0km2的区域范围。地震作用下,场地下的土层,双重作用。

地震波传播介质,将地震动传给结构物;结构物的地基,具有一定承载力和稳定性。建筑物的震害按照破坏性质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震害是由上部结构振动破坏引起的;

另一类建筑物的震害是由地基失效引起的。地面振动可使地基土丧失稳定,发生砂土液化或软土震陷,引起结构倾斜倒塌。地基失效是由于地基产生过大位移引起的结构破坏,属静力作用。

2.2.1局部地形条件的影响震害表明:局部孤突地形对地震有放大作用,震害加重。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位于渭河河谷的姚庄烈度为7度,相距2km的牛家庄,坐落在100m的黄土山梁上,烈度9度。

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高差58m的两个测点,加速度差1.84倍。1994年云南昭通地震,芦家湾山梁长150m,顶宽15m。一端高60m,一端高50m,中间呈鞍状,较高端部的最大加速度0.632g,(9度)鞍部为0.257g(7度),较低端部为0.431g(8度)。烈度9度烈度8度烈度7度2.2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震害调查表明,建筑物破坏与地形、地貌、断层等局部地质条件,以及土质、土厚等场地条件有关。

影响高突地形地震反应的因素和趋势:

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地震反应愈大;

2.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3.高突地形顶面建筑物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近,反应相对较大;

4.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现行《抗震规范》规定:对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丘、陡坡等不利地段,考虑高突地形放大系数,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加以放大。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λ——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α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见表2.2。ξ

——附加调整系数,见表2.1;L1/H<2.52.5≤L1/H<5L1/H≥5ξ1.00.60.3

表2.1附加调整系数ξ表2.2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影响系数的增大系数α突出地形的高度H(m)非岩质地层H<55≤

H<1515≤H<25H≥25岩质地层H<2020≤

H<4040≤

H<60H≥

60

局部突出台地边缘侧向平均坡降(H/L

)H/L<0.300.10.20.30.3≤

H/L<0.60.10.20.30.40.6≤

H/L<1.00.20.30.40.5H/L≥

1.00.30.40.50.62.2.2局部地质构造的影响

断裂带分为:

发震断裂非发震断裂

(1)发震断裂: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裂,多与地震活动有关,地震时,发震断层可能出现很大的错动,建筑物严重破坏。(2)非发震断裂:与地震活动无关,建筑物震害未见加重。无需避让。

《抗震规范》规定: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1.1万年)活动断裂;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250万年)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若不符合上述情况,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应满足规定。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2010抗规)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甲乙丙丁8专门研究200m100m—9专门研究400m200m—2.2.3地下水位的影响

地下水位对建筑物的震害有明显影响(1)水位越浅,震害越严重地下水位深度在5m以内时,震害影响最明显(2)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与地基土的类型相关软弱土影响最大,粉砂、细砂、淤泥质土等;粘性土影响次之;坚硬土影响最小,碎石、角砾、卵砾石等

地下水位对震害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土质加以考虑,例如松软的砂土,地下水位高,会引起地基液化。2.3场地对震害的影响2.3.1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影响的主要因素:(1)场地土的土质(2)场地覆盖层的厚度1.不同土质上的震害分析

场地土由硬到软,房屋震害由轻到重,场地土软,柔性房屋、高层建筑破坏重。

震害现象:

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软土地基上木结构震害重于砖结构。

1985年墨西哥地震,软土上164栋高层倒塌或濒临倒塌。

力学观点:场地土软硬对地面运动有影响,地基土软,自振周期长(T=4H/v),地面振幅大,振动持时长,震害重。场地土软硬对地基稳定变形有影响,软弱地基残余变形大,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液化。

2.不同土厚上的震害分析不同覆盖层厚度上的建筑物,其震害表现明显不同。

震害现象:

1967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6.5级地震中,在冲积层厚度超过160m的地方,高层建筑破坏率很高;而建造在基岩和浅冲积层上的高层建筑,大多数无震害。

1976年唐山地震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即建筑物的震害随覆盖层厚度的变薄而减轻。

力学观点:场地土厚薄对地面运动有影响,地基土厚,土的自振周期长,与高层房屋共振,柔性结构震害重。场地土厚薄对地基变形有影响,地基土薄,持力层残余变形小,不均匀沉降小。结论:(1)软弱厚土上柔性结构易坏,刚性结构表现较好;(2)坚硬薄土上刚性结构有加重趋势,表现不一,柔性结构表现较好;(3)基岩上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普遍较轻;(4)坚硬地基结构破坏,软弱地基结构或地基破坏。总趋势:软弱厚土地基上建筑物破坏比坚硬薄土地基上建筑物破坏要重。

2.3.2场地土类型场地土:场地范围内浅层岩土,平面同场地,剖面地下20m。

场地土类型:按浅层岩土的软硬程度划分,取决于土的刚度,土的剪切刚度与剪切波速有关,按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划分。

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地下20m,不深于覆盖层,平均波速)式中: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厚度(m);

υ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抗震规范》规定:取地面下20m深度,且不大于覆盖层厚度范围内土层平均性质,根据土的等效剪切波速分为5类。土的类型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岩石υs>800坚硬土800≥υs>500中硬土500≥υse>250中软土250≥υse>150软弱土υse≤150

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层且高度不超过24m的多层建筑,无实测剪切波速,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划分。土的类型岩土名称和性状岩石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坚硬土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

fak>150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中软土

稍密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细、粉砂,fak≤150的黏性土和粉土,fak

>130的填土,可塑新黄土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黏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

注: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划分土的类型岩土名称和性状土层剪切波速范围(m/s)岩石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υs>800坚硬土破碎和较破碎的岩石或软和较软的岩石,密实的碎石土800≥υs>500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150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500≥υse>250中软土

稍密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细、粉砂,fak≤150的黏性土和粉土,fak

>130的填土,可塑新黄土250≥υse>150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黏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υse≤150

注: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υs为岩土剪切波速。2.3.3场地覆盖层厚度:绝对的:从地面到基岩顶的距离,日本大于500m/s,美国大于820m/s,当基岩。相对的:相邻两土层波速比大于某一值,如2或2.5,当基岩。《抗震规范》,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1.从地面至坚硬场地土顶的距离,坚硬场地土包括基岩和其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2.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不得作为基岩,应视同周围土层;3.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4.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m/s时,取地

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2.3.4场地类别划分

场地类别:既考虑浅层岩土刚度——场地土类别;又考虑深层土的影响——覆盖层厚度。根据土层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地震作用效应划分。各类建筑场地的覆盖层厚度(m)岩石的剪切波速或土的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Ⅰ0Ⅰ1ⅡⅢⅣυs>8000800≥υs>5000500≥υse>250<5≥5250≥υse>150<33~50>50υse≤150<33~1515~50>802.3.5场地选择选择场地时,应对拟建场地作出评价。《建筑抗震规范》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建筑物抗震有利、不利、一般和危险地段。在选择建筑场地时:

选择抗震有利的地段;慎用抗震一般的地段;

避开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工程。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混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2.4地基基础抗震验算2.4.1地基不验算的范围

震害表明:只有少数房屋是由地基失效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导致房屋破坏在平原大多是可液化地基、震陷软土地基;在山区液化层和不均匀地基。

《抗震规范》规定:非软弱粘性土层上的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1)砌体房屋;(2)一般的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原因)(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结构;(4)基础荷载与民用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抗震墙结构。

2.4.2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验算地基极限承载力: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如果超载,地基急剧变形,土体发生剪切破坏。地基容许承载力:不发生长期不稳定变形,过大差异沉降,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承载力。1.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静承载力静载长期作用:塑性残余变形大,产生相同的变形,承受的荷载小。动载短期作用:弹性变形小,来不及塑性变形,产生相同的变形,承受的荷载大

。地基抗震承载力从控制地基变形的角度,确定地基承载力:从控制地基变形的角度:

地基动载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从地基土试验结果: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动强度一般大于静强度,提高的幅度随土质变化,

①土质越好提高幅度越大;

②粘性土提高幅度大于无粘性土;

③软土由于絮状结构受扰,动强度略低于静强度。从结构安全性的角度:地震偶遇作用,安全度可低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取值可高些。

基于以上三因素,大多数国家,采用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将地基承载力予以提高。《抗震规范》规定,地基土抗震承载力按下式计算: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

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下表采用;

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岩土名称和性状ζa岩石,密实碎石土,密实的砾、粗、中砂,fak≥300的黏性土和粉土1.5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粗、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粉砂,150kPa≤,fak<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1.3稍密的细、粉砂,lOOkPa≤fak<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1.1淤泥,凇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1.0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考虑地震作用的荷载组合,求出基础基底反力。认为基底反力呈直线分布,满足下列要求:2.地震作用天然地基的抗震验算地基Pmax基底压力分布bb’NMV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

Pmax——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基础边缘最大压力。(2.5)(2.6)

《抗震规范》规定:

对于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限制地震作用下过大的基础偏心荷载

b′——矩形基础底面受压宽度;

b——矩形基础底面宽度。

Pmax基底压力分布bb’NMV(2.7)2.5地基液化2.5.1砂土液化机理及影响液化的因素1.砂土液化机理饱和松软的砂土和粉土,在周期地震作用下,孔隙水压力逐步上升,抵消有效正应力,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土体完全失去抗剪强度,而显示出近于液体的特性。这种现象称为液化。(2.8)S——砂土抗剪强度;σ

——剪切面上总正应力;

μ——空隙水压力;φ

——内摩擦角。

液化后:孔隙水逐渐排出,孔隙水压逐渐降低,土颗粒重

新堆积,达到新的稳定。砂土抗剪强度:

唐山地震时,液化地区喷砂冒水,厂房沉降可达1m。天津地区海河故道及新近沉积土地区有近3000个喷水冒砂口出现。

2011新西兰基督城遭遇地震砂土液化,车辆轮胎下陷。

砂土液化:饱和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丧失抗剪承载力所致。

1966年6月16日,日本新澙7.1级地震出现普遍的砂土液化,造成公寓楼地震后缓慢倾斜,几乎平卧地面,而无结构损坏。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台中港砂土液化造成房屋倾斜。

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

(1)土层的地质年代地质年代的新老表示土层沉积时间的长短。老的沉积土,经过长时间的固结作用,密实程度增大,水化学反应,起到胶结作用。第四纪晚更新世Q3以前土层不发生液化。

(2)土的组成土的颗粒细的比粗的容易液化;粗颗粒孔隙水压易消散。粉土是过渡性土壤,粉土中粘粒含量多,土的粘聚力增大,不易液化。此外,颗粒均匀的砂土较颗粒级配良好的砂土容易液化。

(3)土层的相对密度相对密实程度较小的松砂,容易液化。如1964年的新潟地震中,相对密度小于50%的砂土,普遍发生液化,而相当密度大于70%的土层,则没有发生液化。

(4)土层的埋深砂土层埋深越大,其上有效覆盖层压力就越大,则土的侧限压力也越大,就越不容易液化。现场调查资料表明,土层液化深度很少超过20m,多数浅于15m,更多的浅于10m。

(5)地下水位的深度地下水位越深,越不容易液化。对于砂土,一般地下水位大于4m时无液化;对于粉土来说,7、8、9度时,地下水位分别大于1.5m、2.5m和6.0m时无液化。

(6)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液化,液化主要发生在7度及以上地区,而6度以下的地区,很少看到液化现象;

(7)地震持续时间

地震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液化,大震级远震中距的地震更容易液化。2.5.2液化的判别

当拟建场地有饱和砂土或粉土时,需经勘察确定土层是否液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6度区液化对房屋造成的危害较轻,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7度及以上地区的判别分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初步判别根据影响液化的因素,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不考虑液化:(1)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良好固结,7、8度时可判为不液化,9度考虑。(2)粉土的粘粒(粒径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7度、8度和9度分别不小于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

(3)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

水位深度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DwDudb饱和土类别7度8度9度粉土678砂土789液化土特征深度d0(m)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

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

du——上覆盖非液化土层厚度(m),计算时宜将淤泥和淤泥质土层扣除;

db——基础埋置深度(m),不超过2m时应采用2m;

d0——液化土特征深度(m),可按下表采用。查液化土特征深度表例1某场地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5.5m,其下为砂土,地下水位深度为dw=6m,基础埋深db=2m,该场地为8度区。确定是否考虑液化影响。解:按判别式确定需要考虑液化影响。dw=6mdu=5.5mdb=2m饱和土类别7度8度9度粉土678砂土789液化土特征深度(m)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初步判别不符合上述条件之一,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进一步判别其是否液化。标贯设备由标准贯入器、触探杆和重63.5kg的穿心锤等部分组成。操作时钻孔至孔底的土中,用穿心锤落距为76cm,先打入15cm,到试验土层,再打入30cm,所用锤击数记作:

N63.5=

?

标准贯入锤击数锤击数越大,土的密实程度越高,也就越不容易液化。用N63.5与临界贯入锤击数Ncr比较来确定是否会液化。φ51φ35贯入器贯入器身出水孔贯入器头触探杆锤垫穿心锤标准贯入试验示意图1--穿心锤2--锤垫3--触探杆4--贯入器头5--出水孔6--贯入器身7--贯入器靴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和一般粘土,它利用一定的锤击动能(锤重63.5kg,落距76cm),将一定规格的对开管式的贯入器打入钻孔孔底的土中,先打入15cm,到试验土层,再打入30cm,根据打入土中的贯阻抗,判别土层的工程性质。贯入阻抗用贯入器贯入土中30cm的锤击数N63.5表示,N63.5也称为标贯击数。标准贯入试验

(1)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0,应按表2.9采用;(2)考虑设计地震分组调整系数β;设计地震第一组取

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

(3)在ds=3m,dw=2m

时得到,非此深度要修正;

(4)粉土根据黏粒含量ρc进行调整,小于3或为砂土取3。2.9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No(2.12)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烈度7度8度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100.150.200.300.4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10121619

在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o——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表2.9采用;

ds——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

dw——地下水位(m);

ρc——黏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采用3;

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当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小于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时,即N63.5<N

cr应判为液化土,否则即为不液化土。

标贯法判别回答了“是”与“否”的问题,未反映液化程度。(2.12)

液化程度通过液化指数划分,取相对贯入锤击数的比值,土是多层介质,第i层土相对贯入锤击数的比值

:Ni为标贯法实测值,

Ncri为临界值,

Ni越小,土质越差。

该值越大,越易液化,反映程度。土是多层介质,明显影响20m,浅层影响大;深层影响小,引入层位函数Wi

。2.5.3液化地基危害程度评价

取至地下20m,考虑层位影响,液化指数IlE:式中:IlE

——液化指数;

n——在判别深度范围内每一钻孔标贯试验点总数;Ni、Ncri

——分别为i点标准贯人锤击数的实测值和临界值,当实测值大于临界值时应取临界值;

di——i

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m),取该标贯点相邻上、下两标准贯人试验点深度差一半;

ω

i

——i

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2.14)液化等级

液化指数ILE地面喷水冒砂情况对建筑物的危害情况轻微0<6地面无喷水冒砂,或仅在洼地、河边有零星的喷水冒砂点危害性小,一般没有明显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中等6~18喷水冒砂可能性大,从轻微到严重均有,多数液化等级属中等危害性较大,可能造不均匀沉陷和开裂,不均匀沉陷可达200mm严重>18一般喷水冒砂都很严重,涌砂量大,地面变形明显,覆盖面广危害性大,不均匀沉陷达200~300mm,结构可能产生较大倾斜,严重影响使用

表2.10液化等级和相应震害情况表2.12抗液化措施表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乙类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丙类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亦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理,或更高要求的措施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丁类可不采取措施可不采取措施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其他措施2.5.4地基抗液化措施

根据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当液化土层较平坦且均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