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1、 英国宪章运动工人阶级最早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斗争之一,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1834年,英国新国会颁布新的济贫法,实行残酷压迫工人的习艺所制度,英国先进工人开始了争得普选权等政治权利的斗争。1836年6月成立的伦敦工人协会成为斗争的组织中心。它于1838年5月公布了包括实行普选权等六项具体要求的请愿书。又称人民宪章,宪章运动由此得名。从1939年到1948年,宪章运动以人民宪章征集签名的形式,举行集会和示威,先后掀起三次斗争高潮。1848年,在统治阶级的镇压破坏下,坚持12年的宪章运动终于失败。2、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英国在1832年所进行的议会改革,改革之前,议会选举制度十分混乱,而通过工业革命成长起一大群工业资产阶级,但他们却拥有很少的选举权,因此,继续改革。内容:调整选区,取消一部分贵族控制的衰败选区而将其分给新兴得工业城市,整顿了选举的财产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时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得以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议会的民主进程。3、 拿破仑三世4、 1867英国议会改革: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三次议会改革中的第二次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保守党政府被迫于1867年通过新的选举法,选民人数从100余万人增至250余万人。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改革法案重新调整选区,取消四十六个“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但英国广大劳动人民和妇女仍被剥夺了选举权。5、 铁血政策: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代表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在议会上宣称:“当代重大问题不是演说和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意志并进行统治。俾斯麦的这种用“铁”和“血”的武力统一的政策被称为“铁血政策”,而他本人也被称为,铁血宰相”。,铁血政策”一词后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语。6、 俾斯麦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1890)和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容克地主出身。保皇派,普鲁士容克贵族最反动的政治家。顽固地拥护君主主义,毕生维护容克的特权和王权,竭力将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推广到整个德意志,深得国王威廉一世的赏识,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推行“铁血政策”,发动丹麦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帮助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担任德国宰相期间,执行为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政策,即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用结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八十年代,在非洲、大洋洲掠夺殖民地。后因与威廉二世意见不合,于1890年3月去职。7、 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为争夺德意志统一领导权的王朝战争。19世纪中期,德意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政治上依然四分五裂。普鲁士和奥地利的统治者都想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势力,竭力想把德意志各邦并入自己版图,形成了普奥争霸的局面,终于导致了1866年普奥战争。战争从6月7日开始,在7月3日的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法国出面调解,7月26日缔结停战协定。战争前后仅七个星期,故有七星期战争之称。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莱因河以北22个德意志国家和3个自由市组成了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基本上完成德意志统一。8、 宪法纠纷:9、普鲁士(式)道路: 在农业中逐渐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经营方式的改良道路。同“美国式道路”相对。以普鲁士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故称。十九世纪时普鲁士还是个封建君主制的国家,政权和土地仍都掌握在容克地主受中。这个世纪初,为了缓和农民的斗争,普鲁士政府开始自上而下地改革农业中的封建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规定富裕农民可以交纳赎金免封建义务,成为自己份地的所有者。经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1850年3月颁布新法令,在继续保持容克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无偿取消农民的一些次要的封建义务。由于赎买的条件苛刻,广大农民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结果有丧失了以高价赎买回来的土地,而地主阶级不仅占有了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攫取了巨额的赎金。在此基础上,容克地主大量采取机器和化肥,加紧压榨雇农,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造庄园,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改革使广大农民长期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奴役。它是一条既要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有要最大限度保存封建残余的改良道路。但是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仍然是一项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德国农业的发展。10、 小德意志方案:11、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期彼得一世倡导的改革。为改变俄国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状况,彼得一世执政后,实行全面改革。主要内容: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2、开明专制:18C欧洲封建国家出现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最初萌芽(1分)。其倡导者是法国启蒙家伏尔泰,实践者是普、俄、奥三国的统治者腓特烈二世、叶卡特琳娜二世、特蕾西亚母子(2分)。这些统治者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标榜开明君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商主义,发展本国工商业,这是以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萌芽形式(2分)【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各种反抗斗争,迫使德国、东欧和南欧的一些封建的邦国的专制君主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统治方式。在某些方面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要求,采取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开明”措施,同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采用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如限制强迫加入行会、削弱农奴制,宗教上实行宽容政策、改进司法制度以及表面上接受一些启蒙思想等】13、 叶卡特琳娜二世:14、 十二月党人:1825年发动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武装起义的俄国贵族革命家。起义发生在俄历12月,故领导这次起义的贵族革命家被称为十二月党人。他们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国内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回国后,他们成立秘密的革命组织,企图按照西方的方式来改造国家。1816年成立救国协会。1818年幸福协会。该会主张实行共和制,探索了采取军事手段推翻专制制度的问题。1821年,先后成立南方协会和北方协会。这两个组织都拟定了自己的纲领。十二月党人试图只依靠军队的力量发动政变。1825年12月北方协会发动起义。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血腥镇压了起义。南方协会会员于1826年1月发动起义,不久也告失败。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大批党人被害。15、 克里米亚战争亦称东方战争。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撒丁联军之间的战争。最主要的战场在克里米亚,故名。俄国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居民的权利为由,于1853年7月进军土境,土则于10月向俄宣战。11月,俄歼灭土舰队。英法出面干涉,并于次年3月对俄宣战,后撒丁加盟英法参战。至1855年9月俄在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俄国战败。次年3月签订了《巴黎和约》。战争充分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战争失败更加加剧了国内危机: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赋税负担;俄国欧洲部分频频爆发人民起义。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16、 赫尔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政论家。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在莫斯科大学求学,因组织革命小组被捕流放。1847年流亡西欧。1852年移居伦敦。通过建立”自由俄罗斯印刷所"(1853年)、出版《北极星》(1855年)和《钟声》(1857年)等刊物,鼓动人们反动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写有著名的回忆录《往事与回忆》。17、 别林斯基: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通过他的著作宣传了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而且第一个系统地总结了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和美学见解,成为俄国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文学评论与美学思想在俄国文学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美学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1848年6月,别林斯基因病去世,年仅37岁。18、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著名长篇小说《怎么办?》以外,还著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宣传革命思想。1862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关入彼得保罗要塞。1864年他被判处服7年苦役并终身流放西伯利亚。在囚禁与流放中他毫不沮丧,写下了许多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如《怎么办?》1889年才获准返回故乡。由于备受折磨,他于同年10月病逝。19、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制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即《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和《1861年2月19日宣言》。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20、 加富尔撒丁王国首相、意大利王国第一任首相、意大利统一运动中资产阶级自由派领袖。主张依靠撒丁的外交与军事行动,实行上层联合逐步统一意大利。1852年出任首相。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采取整顿财政、修筑铁路、改革税收制度、强化国家银行职能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854年参与英法同盟对俄国的克里木战争,1856年2月率团出席巴黎会议,提高了撒丁王国的外交地位。1859年1月与法国拿破仑三世签订秘密条约,缔结反奥同盟,规定:法国邦助撒丁王国击败奥地利,建立北意大利王国;撒丁把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作报酬。当年4月撒丁与法国联合对奥开战,取得胜利,收复伦巴底,但将萨伏依和尼斯割让给法国,遭反对,被迫辞职。1860年复首相职,利用高涨的人民革命形势,推动托斯卡纳、帕尔马、摩德纳和罗曼那与撒丁王国合并;又利用加里波第对撒丁国王的忠诚把已获得解放的南部意大利并入撒丁王国。1861年3月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被任命为第一任首相。同年病逝。21、加里波第(1807〜1882)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1807年7月4日生于法国的尼斯,卒于1882年6月2日。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33年7月在马赛与G马志尼相识。同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的战争,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同年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22、 马志尼:意大利革命家,复兴运动中民主共和派领袖。曾加入’烧炭党,后被捕,驱逐出国。先后创立青年意大利党和’青年欧罗巴。多次发动起义,均失败。1848年参加意大利革命,为1849年罗马共和国领袖之一。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继续为意大利的统一而斗争。60年代宣传在“劳资合作”和“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解决工人问题。意大利统一后归国,反对君主制度。有著作多种。23、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年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进行骚扰。1812年6月,战争爆发。初期,美军失利。美国经过调整、组织和发动群众,1813年扭转了战局。1814年英国抽调大量兵力参战,一度占领纽约,攻入华盛顿,但在西南地区遭败,加之欧洲战争吃紧,英国无暇兼顾。12月24日双方签订《根特和约》,停战。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因此,美国史称之为“第二次美国独立战争”。24、 门罗宣言:1823年12月2日,门罗正式向国会递送了一份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门罗宣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这种倾向性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门罗宣言在客观上维护了拉丁美洲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阻止了复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图。25、 约翰?布朗起义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部爆发的影响最大的反黑奴制的武装起义。领导人是当时美国反对黑人奴隶制运动的领袖,坚定的废奴主义者白人约翰?布朗(1800—1859)。1859年10月16日,布朗带领其3个儿子、13个白人和5个黑人,袭击了弗吉尼亚境内的哈泼斯渡口,目的是占领渡口附近的军火库,推动那里的黑人奴隶举行起义。17日凌晨,奴隶主调来大批军队把布朗团团围住。经过两昼夜的激战。起义者有9个牺牲,6人突围,布朗等7人被俘并被全部绞死。这次起义激励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的斗争。26、 《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美国国会为解决奴隶制存废问题和密苏里州以何种身份加入联邦问题所达成的妥协法案。1790年,划定梅松一狄克逊线作为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分界线。密苏里州处在此线以南,应为奴隶州。1818年该州要求以自由州身份加入联邦,遭南方反对,引起长期争执。最后,于1820年签订了《密苏里妥协案》。规定密苏里以蓄奴州加入联邦,同时以马萨诸塞州划出缅因为自由州加入联邦,以取得南北两方州级数目的均衡。另外划定北纬36度30分以南为蓄奴州地区,以北为自由州地区。此种妥协为1854年《堪萨斯一内布拉斯加法案》和1857年《司各特案》所破坏,最后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27、 美国内战:(1861—1865)即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后,美国北部资本主义经济和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对立日趋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28、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第16任总统(1861—1865),共和党人。生于肯塔基州垦荒农民家庭。青年时代做过农民、店员、土地测量员和邮务员。没上过正规学校,通过自学法律当上了律师。主张维护联邦统一,逐步废除黑奴制度。1860年11月以共和党候选人当选为总统。此后,南方各州奴隶主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内战爆发。战争中领导美国人民同南部叛乱集团进行艰苦的战斗。1862年后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包括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进行。1864年11月再度当选为总统。1865年4月3日,联邦军队攻陷了南方同盟的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宣布投降,战争结束。4月14日,林肯在福特剧院遭到被奴隶主收买的演员蒲斯枪击,次日逝世。马克思称他为英雄,与华盛顿齐名。29、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战中美国政府颁布的解放黑奴的宣言。1862年9月22日林肯在内阁会议上首次宣读,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规定自该日起所有南方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均被视为自由人,可应召参加联邦军队。这一宣言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给奴隶制以巨大打击,使内战的局势向有利于北方的方向发展。局限是黑人只获得人身自由,而无政治和经济权利,未参加叛乱的蓄奴州的奴隶未获解放。30、 《宅地法》1862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之际,林肯于5月20日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凡支持、拥护合众国的成年公民,从1863年6月1日起,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从国有土地中领取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成为私有财产。《宅地法》极大地鼓舞了联邦军队中广大士兵的战斗热情,也加速了劳动人民向西部的移殖,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沿着“美国式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1、 美国式道路:32、 西进运动:又称“西渐运动”。指美国独立战争后不断向西部扩张领土的过程。美国独立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向西部进行领土扩张,鼓励东部的贫苦大众、土地投机者、资本家、种植园主以及欧洲移民涌向西部地区。1803年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得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1810年武力侵占西班牙殖民地佛罗里达。1819年吞并东佛罗里达。1845年吞并了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1846—1848年美国借发动对墨西哥的战争,迫使墨西哥以1500万美元出卖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并以驱逐和屠杀等方式大规模地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使美国的领土比建国时增加了三倍多。“西进运动”反映了美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侧面,它大大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完成。33、 废奴运动:19世纪上半期美国人民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的群众运动。美国独立后,南部的种植园奴隶制保留了下来,并逐渐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对黑奴的残酷压迫也激起了人民强烈不满。因此,从19世纪30年代起,要求废除黑奴制的群众运动日益高涨。参加者有工人、农民、黑人和部分资本家等。1831年著名废奴主义者加里森在波士顿创办《解放者报》,号召立即无条件地解放黑奴;1832年“废奴协会”成立,到1840年已在全国设有两千多个分会,拥有会员20万人。他们秘密组织了“地下铁路”,用群众掩护、分段护送等办法将黑奴从南方蓄奴州送到北方自由州或加拿大。1852年出版的斯托夫人的名著《黑奴吁天录》,对废奴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859年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发动解放黑人的武装起义。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以革命暴力推翻了南方黑奴制。34、 地下铁道: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前,北方各州中同情黑人的人使用的一个暗语。地下铁道有废奴派组织,北方的“乘务员”带着南方的“乘客”(黑奴),按照固定的路线,经过一个个“车站”(废奴派的家),慢慢转送到北方自由州或加拿大。南北矛盾日益尖锐。美国“地下铁道”的建设,为南北战争爆发时期奴隶们向北方的逃亡提供了便利。35、 幕藩体制: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称''幕藩体制〃。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幕府对他们实行交替参觐制度。大名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行政、司法、军事和税收等权利。全国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各领主的土地均按份地由农民耕种,农民须交地租,履行各种封建义务。幕府对农民实行登记制度,在政治思想上进行严格控制。36、 参觐交代制:37、 武士道:日本武士的封建道德观念。始于镰仓幕府时期。反映了幕府与武家的封建主从关系。要求武士应尽的义务与职责为:效忠主君,重名轻死,崇尚勇武,廉耻守信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武士腰间常佩利刃,以示勇武。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道精神是封建制度重要思想支柱。武士等级虽在明治维新时依法废除,但武士道精神仍长期被统治阶级宣扬和利用,为日本政府的侵略扩张政策服务。38、 安政条约:安政五年(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与美、英、法、俄、荷兰签订的不平等通商条约的总称。安政五年,美国首先强迫日本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增开神奈川、长崎、新潟、兵库四港和江户、大阪两市,并给予美国领事裁判权、议定关税权、建居留地权和自由贸易权等特权。接着,荷、俄、英、法等国又援例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这些条约将日本推向了半殖民地的边缘;激化了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39、伊藤博文:日本首相(1885—1888,1892—1896,1898,1900—1901)0早年师从吉田松阴,受其“开国”倒幕思想的影响,参加尊王攘夷和倒幕运动。为促成萨、长两藩联合讨幕而积极活动,并参加了讨幕战争。明治维新后不断升迁,四次担任首相职务。他曾主持制订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迫使朝鲜签订《韩日协约》,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1909年10月为同俄国商谈吞并朝鲜到中国哈尔滨,26日被朝鲜爱国者安重根枪杀40、 福泽谕吉:41、 殖产兴业:42、 富国强兵:43、 废藩置县:日本明治维新时,政府实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资产阶级改革措施之一。为了清除封建割据,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869年6日实行“版籍奉还”,各地藩主被迫把领地和户籍(人民)奉还给天皇。将旧藩主改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一藩知事。但该职仍由旧藩主世袭,各藩实际与前无异,仍呈半独立状态。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遂于1871年7月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全国原620多个藩地,改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县知事,并免去所有旧藩知事,将其移居东京,继续领受俸禄。这项措施的推行使日本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44、 地税改正:45、 明治宪法: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二元制的君主制,天皇地位至高无上,内阁只对天皇负责,军部脱离内阁独立行使军权,议会作用微不足道。这是一部有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反人民宪法。46、 板垣退助:(1837—1919)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生于土佐藩士家庭,参加倒幕运动。戊辰战争时任总督府参谋。明治维新初年任政府参议。1873年,鼓吹侵朝“征韩论”,他与西乡隆盛等一起辞职,本质上是一个军国主义分子。翌年组织爱国公党,建议设立民选议院,开展自由民权运动。1896年任内务大臣。1898年与大隈重信组阁,俗称“隈板内阁”。晚年热心于社会福利事业。47、 戊辰战争戊辰战争是庆应4年/明治元年-明治2年(1868年-1869年)、在王政复古中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平定江月幕府势力的日本历史上的一次内战。在王政复古中,新政府的小御所会议上,决定了要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向朝廷返还官位和领地。此事刺激了拥护幕府的会津藩、桑名藩的藩兵从大阪向京都进军,同以萨摩和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发生冲突伏见鸟羽之战。萨长军获得压倒性军事胜利,这使得讨幕派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将德川庆喜变成了朝敌。此后内战扩大到东北地方。政府军先后平定了彰义队、“奥羽越列藩同盟”、“虾夷共和国”等幕府残余势力。至1869年5月,战争以德川幕府及其残余势力的失败、政府的胜利而告终。1868年以干支纪年为戊辰年,故称这次战争为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明治政府由萨摩藩,长州藩出身的人掌握实权,迈向了近代中央集权国家的道路,开始“明治维新”。48、 倒幕派:49、 自由民权运动日本明治初期发生的以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权利为主旨的政治运动。其内容包括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轻地税、确立地方自治和修改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1874年1月,前政府参议板垣退助和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揭开了自由民权运动的序幕。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人在高知创立立志社。此后,九州、四国等地纷纷建立民权组织。1875年2月上述自由民权派组织以立志社为中心在大阪成立了全国性的结社一一爱国社。但早期民权运动显示出士族民权的局限性。1877年6月立志社代表向天皇进呈建议书,系统地提出开设国会、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等3大要求。以此为转机,自由民权运动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面对声势浩大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十分恐慌,兼施镇压和收买手段,分化、瓦解自由民权运动。不久,运动发生分裂。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的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群众性革命组织。第二国际成立后,才被称为第一国际。第一国际是在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增强国际团结,建立有组织的国际联系的背景下成立的。马克思是国际的灵魂。他负责为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等许多重要文件。第一国际的任务是团结各国工人,为彻底解放工人阶级,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而斗争。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先后召开过五次代表大会和三次代表会议。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第一国际团结了各国工人阶级,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机会主义和分裂主义进行了斗争;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干部,坚持和传播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积极支持1871年巴黎工人革命斗争。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的许多支部遭到破坏。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决定将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会址迁往纽约。根据马克思的建议,第一国际于1876年7月在费城代表会议上宣布解散。或:即国际工人协会,简称“国际”,是第一个联合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864年成立,总部设在伦敦(1872年移至费城)。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和实际领导者。它团结欧洲各国工人,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同时,第一国际内部还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1876年自行宣布解散。第一国际在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维护工人的政治与经济权利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传播。容克:指德意志易北河以东地区和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他们拥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多年来梦想借助武力实现国家的统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从事封建的大地产生产,采取封建的劳役和地租作为剥削方式,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部分容克认识到,只有把庄园建立在资本主义经营的基础上,才能逃避破产。于是这些容克把封建的农业逐步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他们开始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在政治上要求统一,对普鲁士政体的依赖性极强,从而成为德意志统一中的一大重要的力量。简答:普鲁士王朝实现德国统一的原因第一,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力量雄厚的容克阶级。第二,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第三,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第四,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培养出一批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第五,容克阶级素来好战,有领土野心。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迫切要求统一。影为什么普鲁士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统一的意义如何?影响: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德国工人阶级创造了在全国范围内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有利条件,使德国迅速成为欧洲和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从而导致了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但是由于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度、官僚警察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容克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这些封建、军国主义残余使德国成为欧洲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给欧洲乃致整个人类社会曾带来过灾难性的后果。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积极意义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劳工福利、社会全面福利、经济问题以及教育等领域。这些社会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一,劳工状况有了改善,生活相对有了保障。第二,社会各阶层的居民在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保障。第三,社会立法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对于低收入者的经济补偿,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们的购买力,刺激了生产,促进经济繁荣与稳步增长。从根本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注入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寿命。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1、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迅猛发展及向垄断阶段过渡,社会不公愈加严重,为了防患未然,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自身调整与弥缝,同时也是工人阶级与劳动群众觉悟提高、为捍卫自身利益而斗争、对资产阶级政府形成强大压力的结果。2、 工业化与城市化,使社会生活更为复杂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问题,这些都需要资产阶级政府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与解决。可能性:一方面随着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一支强大的科学家队伍成长起来,他们可协助政府进行尝试性调整,以适应工业化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所创造出的巨大社会财富,亦为社会调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试分析1824—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作用。1924-1867年的议会改革对于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起了极其重大的历史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通过改革使英国的政治制度逐渐从18世纪的贵族政治过渡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第二,改革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程,使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第三,改革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展。第四,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试比较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19世纪50-70年代德、意的统一运动是欧洲大陆的重大事件,对德国、意大利和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国的统一运动有其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相同点:第一、德、意两国都是在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统一的。第二,两国都是通过王朝战争和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任务的。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击败奥地利、打败法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意大利彼蒙特王国几度对奥宣战,最后驱逐奥、法势力,取得民族的统一。第三,两国统一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政权。德意志建立了以威廉一世为首的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意大利建立了以维克多?厄曼努尔二世为首的自由派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因而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对两国以后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同点:第一,德、意两国民族统一的任务有所不同。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分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小邦割据,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消灭封建割据和实现国家统一,就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而意大利有所不同。意大利存在8个邦国,除撒丁王国以外,都直接或间接地遭受奥地利为主的外国势力的蹂躏。所以,意大利分裂的原因,一是小邦封建割据,二是外国侵略势力的统治。因此,意大利民族统一的任务除了消除封建割据外,首要任务就是反对外来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第二,德、意两国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的领导成分有所差别。在德国,坚持自上而下的道路的主要是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其领导人是狂热的君主主义者俾斯麦,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同俾斯麦进行了一番较量之后,最终完全向俾斯麦投降。在意大利,资产阶级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中,自由派的贵族和资产阶级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第三,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软弱,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没有形成势均力敌的搏斗,没有出现广泛的、声势浩大的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自上而下的道路占绝对优势。而意大利则不同,意大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表现得错综复杂,激烈尖锐,并且贯穿在统一运动的全过程,呈现出势均力敌的局面,而且不排除以加里波第和马志尼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的统一意大利的可能性。第四,两国在统一中对外援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普鲁士力量比较强大,所以德国的统一是普鲁士自己完成的。而意大利则不同,萨伏依王朝虽然可以领导统一,但其力量不足以对付像奥地利这样的大国,所以在统一过程中意大利通过外交手段,借助法国的帮助把奥地利从意大利土地上驱逐出去。形成两国不同点的原因,主要由于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阶级力量对比的不同。试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开始于15世纪,全面确立于18世纪。在农奴制度下,农民被固定在地主的庄园里,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他们的一切财产,包括子女都属于地主所有。地主可以任意买卖或转赠农奴,农奴被剥夺了控告主人的任何权利。隐藏逃跑的农奴要受法律的制裁。农奴按其依附的对象分为三类:(1)在贵族地主、修道院、教会土地上劳动的农奴称为“私有奴隶”,也叫“地主农民”。(2)在封建国家土地上劳动的农奴称为“国家农民”。(3)依附于沙皇宫廷、王室的农奴称为“采邑农民”。在这三种农奴中,私有农奴的处境最差。到19世纪上半叶农奴制已陷入危机之中。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于粮食和原料的需求大大增加,可是封建地主却无法满足这种要求。他们只想从农奴身上榨取更多的产品,而不关心生产技术的改进,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很低。农奴制使俄国的农业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工业方面,俄国从19世纪30年代已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商业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农奴制度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这表现在俄国的自身劳动力不足,虽然一部分农民可以到工厂做工,但他们仍是交代役租的农民,他们的工资大部分要交给地主,地主还可以随时把他们召回。工厂主雇佣这些工人每年还要给地主部分利润,从而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工人在工厂里在棍棒下强迫劳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俄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工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西欧各国。农奴制度已经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则充分暴露了俄国沙皇政权的腐败无能和农奴制的落后性,战争的失败促使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农民起义遍及欧俄25个州,声势浩大。同时,国家财政赤字数额空前增加,沙皇统治陷入一派危机之中。这就促使了刚刚上台不久的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实行农奴制的改革。1861年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诏书和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解放,农民有权处理自己的事情。规定全部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但赎金高出土地实际价格的2—3倍,这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奴制改革共解放了2100多万男性农民。此后,沙皇政府又在其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农村的组织管理机构;在省、县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实行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活动,它是俄国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改革使农民从农奴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使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列宁说:“这是俄国向资本主义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前进的一步”。但是,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极不彻底,它没有触动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沙皇专制制度也保留下来,远远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萨拉热窝事件:指发生在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月革命: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发出传单,号召举行打倒沙皇专制政府的起义。次日,彼得格勒的工人起义。沙皇从前线掉来镇压起义的军队也转到起义者方面,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取得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起义工人和革命士兵建立了工兵苏维埃,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施里芬计划: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于1905年(1分)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计划的战略思想是打速决战,避免两线同时作战(1分)。该计划先以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与法国作战,争取在6个星期取得西线的胜利,然后挥师东向,对付俄军,在3到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1分)。该计划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而低估了敌手,是个冒险的计划(1分"一战爆发后,经马恩河战役,该计划彻底破产。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决定性的战役。凡尔登是通往巴黎的门户,是法军全线的枢纽,德军视它是“碾碎法军的石磨”。从1916年2月21日至9月2日,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想使“法国为了防御不得不投入一切兵力”,以致耗尽而亡。由于法军凭借大纵深防御顽强抵抗,德军终未攻克凡尔登。9月,德军攻势停止。10-12月,法军多次发动反攻,重新夺回早先失去的要塞和领土,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最终落空。这次战役双方人力物力损失惨重。法军和德军各损伤30多万人。该战役表明德军的进攻能力已开始衰落。从此,德、奥、土、保阵线日趋崩溃。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这个同盟条约与德里皿盟、三皇同盟同时存在,成为俚斯麦同盟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国同盟的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随着德国不断扩张以及英、德矛盾日趋尖锐,意大利改善了同法国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通过1904〜1907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一个帝国主义集团。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中,协约国也就成了反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国家的共同名称。年德国投降后,美国、英国、法国、出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三皇同盟:是俄、奥、德三国皇帝间形成的松散联盟协定。法国不甘心自己在普法战争中失去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时刻准备复仇。德国为孤立法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竭力拉拢俄国。1872年9月,德皇威廉一世、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西斯三人及其外长会晤于柏林,达成关于成立“三皇同盟”的谅解,次年5月,俄德签定了军事协定。一个月后,俄国沙皇与奥匈皇帝签定了正式条约。同年10月德皇也在这个条约上签了字,史称“三皇同盟”。该条约规定,三国皇帝在发生争执时,有义务进行协商,以便消除分歧;遇到来自第三国(即德国)攻击的威胁时,有义务采取共同的行动方针。后来,三皇同盟发生裂痕,而接着发生的“东方危机”使之名存实亡。1878年柏林会议:1878年6月,由俾斯麦以调停人身份出面,召开了由英、法、德、奥、意、俄、土参加的柏林会议,巴尔干各国的代表作为谈判桌上的陪客也参加了会议。7月,签定了《柏林条约》,代替了《圣•斯特芬诺和约》。《柏林条约》对《圣•斯特芬诺和约》最大的修改,是大大缩小了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面积,把《圣•斯特芬诺和约》规定的保加利亚一分为三。柏林会议后,俄德、俄奥关系迅速恶化,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三皇同盟至此已名存实亡。德国意识到,与俄国的结盟是不可靠的,它将是德国争霸欧洲德一个障碍,俄国在今后很有可能与法国结成同盟。兴勃隆协定: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法俄协定:1892年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①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②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③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光荣孤立政策: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年,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源于加拿大财政部长G.E.福斯特于1896年1月在议会上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当欧洲形成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两个对峙的营垒时,英国的主要竞争者是法国和俄国。虽然它同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订立两个地中海协定,但考虑到保卫德、奥边界安全比防守英吉利海峡抵御法国进攻的任务更为艰巨,所以坚决拒绝参加三国同盟。曾经肩负外交重任16年之久的R.A.T.索尔兹伯里勋爵坚持孤立政策,并引以为荣。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尖税。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1895年12月美国总统G.克利夫兰(1885〜1889,1893〜1897在任)就委内瑞拉和英属圭亚那的疆界争议发表咨文,威胁英国让步;次年1月3日德皇威廉二世电贺德兰士瓦总统P.克留格尔(1825〜1904在任)俘获南非的偷袭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割地狂潮,俄国占领旅顺,逼使英国舰队从港内撤走。1897年8月,俄国阴谋组织反英的欧洲大陆同盟。英国在世界事务中陷于孤立。殖民大臣J.张伯伦意识到处境危殆。为了保住英国在华利益,在1898年5月13日的演说中倡议同美国和其他大国订立同盟以阻止俄国扩张。但当时美国正忙于加勒比海事务,无暇他顾。德国也不愿为英国火中取栗。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5)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土军投降。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为一方,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为另一方所进行的战争。《伦敦和约》签订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盟国之间为瓜分土耳其占领地不均所产生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1913年6月29日,保军突然向塞、希、门三个盟国发动进攻。不久,罗、土两国相继向保宣战,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7月13日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9月29日保、土两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战败国保加利亚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分得的大片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那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呢?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
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文教体育用品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
- 2024年运营总监聘用合同书
- 住宅物业承包合同-合同范本
- 签订离婚协议书2024年
-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制度2024年
- 健身器材的租赁合同模板
- 2024版专业承包合同书格式
- 工程分包合同跨国合作指南
- 协议离婚范本样式2024年
- 乐理知识考试题库130题(含答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2.2《地形图的判读》精美课件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团校结业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黄河商品交易市场介绍稿
- 人格障碍(分析“人格障碍”)49
- Unit 3 My friends Part C Story ti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2024中国海油校园招聘2024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派出所外观建设形象规范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半导体级磷烷行业现状动态及产销需求预测报告
- 2024年团务附有答案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