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近现代关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本质:无偿征收、取之于民、用之于国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田赋: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征收的土地税,是赋税的一种形式。算赋:秦汉时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丁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人口税的总称,一般对男丁征收。核心概念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汉书·食货志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赋税种类呢?农业税(田租)人口税(户调、丁税)徭役(军役、力役、杂役)商业税(市税、关税)财产税(算缗、算车船、税民资)·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是块地就交!东汉农作画像砖拓片(四川德阳)还得白干活!是个人就交!·秦汉田赋、人头税、财产税、徭役类目征收概况征收标准田赋泰半之赋(秦)、十五税一、三十税一(汉)田地产量人头税财产税(汉)口赋:20钱、23钱(7-14岁)算赋:120钱(15-56岁)人丁(不分男女)徭役更卒:每年1个月(本郡或县、服力役)正卒:2年(郡国和京城、服兵役)戍卒:1年(边塞、服兵役)人丁(男子)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口、算赋和徭役对农民的影响口、算赋的负担与三十税一的田租相比,显然前者重于后者。例如,一家农户假定五人,三人纳算赋(应纳360钱)、二人纳口赋(应纳46钱),共纳406钱。而田租则为100×1/30=3.33石。粮价假定较低时为每石50钱则为166.5钱,若较高为每石100钱,则为333钱。可见,这家农户的税负,重在口算赋。——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汉代的工商杂税和不同税率

西汉诸多税收制度,是建基于经济发展和分商人之利这一理念上,主要的工商杂税有:缗钱税(征收对象是商人)、车船税、贳

shì(出借)贷税(征收对象是高利贷者)。为了限制商贾谋取暴利兼并农民,以及限制其过多地蓄养奴婢,以保障农业生产有足够的劳力,对商贾和奴婢课以重税,每人每年二算,即要缴纳二百四十钱。——摘编自孙翊刚《中国赋税史》体现重农抑商政策·隋唐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shī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十日)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隋:租调役唐前期:租庸调制征收标准:以“人丁”为标准计税——整齐划一

征收形式:“役”为实物和劳役相结合——不夺农时“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保证财政收入租庸调制:隋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隋唐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原因唐中后期:两税法总之,唐中期以后封建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使农民耕地被侵夺,封建政府赋税徭役的苛重,使得农民无法承受,只有走逃亡之路。封建政府为保证收入来源,只能实行摊征,进一步加重在籍农民的负担,而这样做的结果,又促使更多的农民逃亡。——孙翊刚《中国赋税史》土地兼并严重,授田不足,均田制被破坏·隋唐隋:租调役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朝代税田税人头税人力秦汉田赋(按产纳实物)口赋(按丁纳钱)徭役隋租(按丁纳实物谷物)调(按户纳实物绢布)役唐前期租(按丁纳实物谷物)调(按户纳实物绢布)庸(实物绢布代役)·隋唐唐中后期:两税法安史之乱人口流亡,人丁锐减;财政需要租庸调制无法实行的原因·隋唐唐中后期:两税法赋役合并,简化税制,减轻人身控制;按资计税,相对公平合理;征收货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基本定时,规范税制;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思考进步意义两税所含项目标准形式时间对象地税

租庸杂徭(赋役)田亩粮秋主户客户行商户税人头税、杂税……资产人丁钱夏客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一类户口﹐与主户相对而言﹐泛指非土著的住户。它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或阶层,其中包括有地主﹑自耕农﹑城市小商贩﹑无业游民。·隋唐唐中后期:两税法由是务轻赍shì(出借)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此乃诱之为奸,驱之避役。——陆贽盖力田务本与商量逐末,皆足以致富。虽日逐末者易于脱免,务本者困于征求,然所困犹富人也。——马端临对“两税法”的不同评价·隋唐隋:租调役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资产征收形式实物(田税、人头税)人力(徭役)实物(田税)货币(户税)“役”的变化以庸代役赋役合并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万的两税收益……两税法规定“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具体征收时采用货币与实物结合的方式,这种做法在国家税收领域引入了货币税,改变了传统的纯粹实物税历史,货币税的推行,不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商品意识的推广。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财产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占据了国家税收的主导地位,而以人丁为基础的税收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邱作文《唐朝中期两税法改革简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积极性:①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③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④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⑤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局限性: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宋元宋之两税与唐之两税又有不同。唐代两税按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而宋代两税征收都以田亩为准。——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宋代田赋收入减少,政府新增附加税和徭役宋开国不抑兼并,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并依制免课,非法漏税。全国三分之二的垦地不出税,虽然垦地增加,而田税不断减少。——孙翊刚《中国赋税史》宋:两税、附加税、徭役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宋元宋:两税、附加税、徭役兹就宋代史文中,附加杂税之名目,略举数种如下:1.农器税2.牛革筋角税3.义仓税4.进际税5.蚕盐税6.纳醋息钱7.麺引钱8.头子钱宋代役法依《宋史·食货志》所记有下之四类:(1)衙前……以主官物为职(2)里正、户长、乡书手……以督课赋税为职(3)耆长、弓手、壮丁……以逐捕盗贼为职(4)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以供官府使命为职——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附加税、徭役繁多·宋元宋:两税、附加税、徭役免役法,又称募役法,熙宗四年(1071年)推行。即把原来按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内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叫做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女户(家中无男子)、单丁户、未成丁户、寺观户也按户等出“助役钱”,数目比免役钱减半。——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材料体现了募役法有哪些特征?以货币代役,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扩大徭役来源,按户等征役钱相对公平·宋元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元朝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科差元朝政府在其统治的北方地区实行的赋税制度之一。元代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是税粮和科差。科差分为丝料、包银、俸钞三项,都是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时,此税税额稳定,包括:丝料每二户出丝二斤,交纳有封地的封主;包银,每户纳银(钞)四两。攻占江南后,为维持统治稳定,南方沿袭南宋税制,但加收俸钞,每户纳钞一两,用作官吏的俸禄。以户征“科差”,是过去封建王朝广征人头税制度的再现。历史纵横·宋元对元代赋税制度的评价元代赋税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改变了蒙古统治者落后的思想观念;第二,对国家的统一起到重要作用,靠征集中原财力得以平定江南、统一全国。但元朝统治者为满足自己日益浩繁的财政支出需要,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超经济掠夺,百姓的税赋负担日益加重。赋税负担严重不公,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国之内税制不统一,多次改革均不成功,百姓备受其扰。——摘编自孙翊刚《中国赋税史》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既于地、户、丁三者皆有税矣,似不能再发生何种新名目。然至宪宗即位后,复有“户赋包银”之事。《元史》卷九十三《食货志·科差篇》云:“包银之法,宪宗乙卯始定之。初,汉民科纳包银六两,至是止征四两,二两输银,二两折收丝绢颜色等物。”然包银之性质及其最初征纳原因如何,志未详言。——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宋元宋:两税、附加税、徭役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时期税田亩税人力税人头秦汉田赋徭役口赋隋租役调唐前期租庸调唐中后期地税×户税宋地税徭役户税元租/地税徭役调/户税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发之役,官为佥qiān(全部)募。力差,则计其公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发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翻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赋役》·明清明初:夏税秋粮金银花明后期:一条鞭法·明清明后期:一条鞭法明初禁用金银交易,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但市场经济萌发及扩大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白银货币化进程,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满足了对金银的社会需求。——万明《传统国家近代转型的开端:张居正改革新论》一条鞭法“赋税征银”的条件赋税征银实行的条件:①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白银货币化;②新航路开辟后金属货币大量流入。·明清明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公布税额,减少官吏舞弊;役归于地,计亩征收,减轻百姓和商人的负担;国家雇人充役,解放劳动力;征收货币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一条鞭法”的进步意义第一,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包括甲役、力役、杂役、力差、银差等合并为一,化繁为简,“役归于地,计亩征收”,使赋役统一于田亩,随夏秋二税一起征收。第二,赋役合并,取消力役,役银编派由人丁和田亩分担。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第三,纳税形态,按规定除少数地区仍征收实物外,其他地区的田赋一律课征白银。第四,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各州县赋役总额不得减少,徭役编审改为一年一次,当地官府可视具体情况将丁田分摊于纳税户。第五,地方献纳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费用,以及本地存留,都悉数并在一条鞭法内课征。第六,各户根据官府发给的赋役清单,将赋役银直接上纳于县府,即课征方式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整理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特点:①赋役合一

②化繁为简③按亩征税

④以银交纳

⑤官收官解根据一条鞭法的内容,归纳总结出一条鞭法的特点和意义。意义:①标志我国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变,是我国赋税史的一次重大转折;②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③扩大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④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⑤简化纳税项目,银有定额,纳有时限,官收官解,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贪污腐败。不同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土地产权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土地可以买卖征税原则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税额不定,符合实际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征税项目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课税对象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由丁、田分担征税次数每年征收一次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课税形式以实物缴纳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由实物改为征银相同点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明清清: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清圣祖实录》卷249海内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钱粮……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史稿·食货志》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摊丁入亩”①内容:A.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B.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②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张守军《中国古代赋税与劳役》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康熙·明清清:“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明清清:摊丁入亩时期税田亩税人力税人头秦汉田赋徭役口赋隋租役调唐前期租庸调唐中后期地税×户税宋地税徭役户税元租/地税徭役调/户税明√×√清√××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趋势变化简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废除。人丁→田亩两税法赋税品种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繁→简(两税法)(一条鞭法)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一条鞭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不不定→定时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可以纳捐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利于农业发展。服徭役→代役(租庸调制)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征收标准:赋役关系:交纳时间:征收类目:交纳形式:人丁➡资产不定时➡基本定时并行➡合并繁杂➡简单实物➡货币时期赋役制度秦汉田赋、人头税、徭役隋租调役唐租庸调制、两税法宋两税法、附加税、徭役元租庸调、两税法、科差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本课时间轴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汉代初年田赋税率大大降低。隋朝征收租调役。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后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宋承唐制,征收两税,王安石变法施行“募役法“。元代于税粮外增加“科差”。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①社会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缓和社会危机;③农民反抗斗争,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赋税制度变化原因·关税国内关税,是历朝政府在边关或内地设立关卡,向往来商贩征收的通过税。——《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国内关税国境关税国境关税,又称近代关税,由中央海关机构统一征收的关税。1672年,由英国政府在废除国内各地的内部关税时创立的,其征课范围遍及全国各口岸,海关所征关税的收入须全部上缴中央国库。这种规定后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薛荣久《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概念界定: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关税国内关税以九赋敛财贿,……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周礼·地官》中国国内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中国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废除国内关税,实行统一的国境关税。·关税国境关税国境关税,在康熙二十三年以前,只有陆路海关,如与俄罗斯等有邦交的国家、与属国、与番部设关互市,但不征税;自康熙二十三年始开海禁,并设立云山、宁波、漳州和澳门四海关,贸易征税,自此始有国境关税。清前期,名义上是四口通商,实际上只有一口通商,但四口皆征国境关税。这个时期,无论是常关税,还是海关税,都是由清政府自主管理、自主征税的。——摘编自孙文学《中国关税史》清朝开设国境关税,享有完全的自主权·关税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的主要表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使新开五个通商口岸,此后每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新开若干个海关。英国人在中国口岸进出口货物,中国方面不能任意增减关税税率,如若增减,须双方共同议定,这就是所谓的“协定关税”。1854年成立了由英国人威妥玛、法国人斯密司、美国人卡尔成立了税务司,上海海关的关税管理权被英美法夺取。——摘编自孙文学《中国关税史》①海关设置权丧失③行政管理权丧失②调整税率权丧失在1922年6月15日所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就曾指出党的奋斗目标以“改正协定关税制,取消列强在华各种治外特权,清偿铁路借款,完全收回管理权”为准则之一。——徐文生《中华民族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史》收回关税自主权是近代中国反帝斗争的重要任务·关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宣告“关税自主”·关税时间措施1927《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改定新约运动《中美关税条约》与意、英、法、西《友好通商条约》1930《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府通过这些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关税自主”了吗?·关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是有条件的,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真正自主。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关税自主是通过与有约各国协商,以新约代替旧约的方式来恢复关税自主的,所以这种自主就大大打了折扣。其次,关税自主是以裁厘为条件的,以反共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承认与支持。再次,国定税则仍存在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在许多方面照顾到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不利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最后,涉及关税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没有收回,它仍然由外国人占据。——摘编自孙文学《中国关税史》这一时期的关税仍然具有半殖民地财政“协定”关税的性质1951年5月16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实施的《海关进出口税则》,是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第一部真正独立自主制订的海关税则。1950年1月政务院通过的《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孙文学《中国关税史》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