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一、经济之变:由奴隶制经济走向封建经济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犁铁犁牛耕靠天吃饭无作为利用农具解放自己开始主动参与人的作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铁器时代封建社会青铜时代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农具(一)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2023·高考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C(一)农业:2、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一部分土地)(大部分土地)(少量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铁农具和牛耕水利工程税制改革小农经济兴起由粗放耕作开始走向了精耕细作(2)特点: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3)土地兼并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形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着亡立锥之地”。②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③影响: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①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②春秋(BC594)鲁国“初税亩”:按亩纳税。③战国秦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所有、国家所有、农民所有)④新的阶级关系:地主和农民;剥削和被剥削。(1)形成过程:⑤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使封建土地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3、小农经济形成(1)出现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路自足的自然经济。(3)影响:①稳定性、分散性:专制集权的根源,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②脆弱性:“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③落后性:阻碍科技发展;阻碍近代社会转型。④封闭性:自给自足、民族心理、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4、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水利灌溉发展:桔槔(灌溉工具)水利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⑤施肥、选种、二十四节气等①提高亩产量②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耕作制度的进步:垄作法④灌溉工具的发明、水利发展:技术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及社会的变革作了准备(2023·浙江高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据材料“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答案】C(二)手工业打破工商食官制度,出现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政府直接控制、经营民间私人自主经营农民的副业①生产不计成本,大作坊生产,技艺高超②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奢侈品①民间消费的产品②注重实用性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不在市场流通主要满足市场需求剩余部分出售明中期以前占主导地位明中期后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副业长期占有相当比重(三)商业:货币;商业城市;大商人范蠡吕不韦齐都临淄——商贸发达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各成体系,尚未统一(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二、政治之变: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纷争不断(一)政局:从统一走向分裂;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争霸兼并1、列国纷争:王室衰微,权力下移(1)卿大夫夺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①大夫取代诸侯:小宗上升、大宗沉沦(2)人才流动:文化下移(3)地主力量上升,中央集权趋势增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2、制度:分封宗法、礼乐制度逐渐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左传》楚王问鼎文献中关于春秋战国设郡设县的记载:“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史记•秦本纪》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鞅)率师伐郑,在誓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据《左传》记载(2022·河北高考真题·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解析】选D项;(2021·重庆高考·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二)变法:政治变革推动新兴地主势力的崛起1、商鞅变法经济废除

制,确立

;奖励耕织,首倡

政策。政治地方行政管理方面上推行

;强化基层民众管理方面实行

军事奖励

,剥夺和限制贵族世袭特权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重农抑商县制什伍连坐制小家庭制军功富国强兵集权为诸侯争霸图强提供物质、政治条件1、商鞅变法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秦策》

为何秦国百姓对商鞅有这样截然相反的看法?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刑罚、赋税沉重,加重人民负担,引发人民的不满。2、其他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燕昭王改革赵武灵王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申不害变法为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动的需要,满足各国争霸图强的欲望,这一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变法总体趋势是: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经济上:重农抑商,适应个体农业的发展需要;思想上:重视法家思想,适应集权政治、争霸图强的需要。3、官员选拔:军功爵制措施:废除世官制,军功授职影响:打破贵族垄断,增强诸侯国实力,地主阶级增强要点探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导致封建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变法的实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法家思想的推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023·湖南高考·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解析】与关东六国国君任相不同,数代秦王所用秦相为关东六国人,而非宗族、秦人,这与秦国变法较六国彻底相关,可知秦国君主权力加强,血缘政治体制崩溃,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故选A项;“用人政策不断改变”偷换了概念,秦国任相来自不同国家,正是秦王励精图治,坚定执行广纳贤才这一用人政策的表现,排除B项;关东六国有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只是没有商鞅变法彻底而已,也对各国的宗法制造成冲击,排除C项;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法家在各国都较受欢迎,排除D项。三、思想之变:百家争鸣与思想文化融合1、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对比两幅地图,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如何?春秋时期,戎狄蛮夷侵扰并进入中原地区,各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并存。修筑防御工事,驱逐戎夷蛮狄。战国时期,蛮夷戎狄或被逐出中原,或已融入中原,成为华夏族。华夏中原地区因文化先进自称为华夏北狄东夷西戎南蛮华夏认同不是基于血缘的认同,而是落后文化对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融入推动华夏认同的因素:经济、文化交往、战争等《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什么是华夏?什么是华夏认同?推动华夏认同的因素是什么?1、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1)灾难:争霸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史料:西周时期,北方各国诸侯礼器都呈现一致的风貌与规格。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逐渐有北方戎器的色彩,晋国的礼器受到戎狄族群的影响。但位于今日河北的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国君夫妇的墓茔则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要点探究:从“华夏认同”角度考察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

(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吴国贵族自称是太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之后,但很长时间内却并未表现出亲近华夏的一面。而在春秋时期他们开始强调自身的华夏血缘,吴国获得了华夏的支持。这为吴国进入中原地区,参与其他华夏诸侯国盟会、争霸提供了依据。这反映了A.夷狄普遍认同华夏文化

B.吴国贵族具有华夏血统C.周天子的统治日趋稳固

D.政治利益影响华夏认同D三、思想之变:百家争鸣与思想文化融合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历史概念小课堂

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大变革时期,传统治国方略和伦理秩序的崩溃(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等)✱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士的活跃;私学的兴起急需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各家争相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纷纷实施变法,变法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治国策略为百家争鸣提供人才条件(1)产生背景2、百家争鸣(1)儒家①春秋时期:孔子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成就文化成就仁和礼——为政以德,遵守礼制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关注现实社会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编定整理六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鲁国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仁礼君主: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爱惜民力百姓:仁者爱人,带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礼,周朝的等级秩序提倡克己复礼,克制私欲,符合周礼内在道德修养外在礼制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克制私欲,遵守礼制规范,就达到了仁的境界2、百家争鸣(1)儒家①春秋时期:孔子问题:联系现实,谈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积极: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意义;2、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消极:维护周礼,捍卫等级秩序,违背公平平等的现代民主精神;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造成文化性格的保守性。2、百家争鸣(1)儒家①各家思想孟子荀子仁政仁义和王道(礼法并用)人性本善人性本恶VS去感化他去压制他早期儒家思想特点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儒家的民本思想(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C2、百家争鸣(2)道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层的利益。老子在“道”的指引下,老子建立自己的学说,一切顺应自然而为。政治主张思想主张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如“万物可以相互转化”)“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2、百家争鸣(2)道家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哲学主张“齐物”——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强烈抨击社会不平等“逍遥”——豁然的人生态度,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由;2、百家争鸣(3)法家法术势法家的三把利刃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君主控制臣民的策略中央集权君主威势问题:诸子百家里,法家思想最受统治者重视,原因是什么?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的需要;顺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2、百家争鸣(4)墨家节俭兼爱非攻尚贤反对统治者掠夺民财,穷奢极欲不分出身、不分贵贱,平等爱所有人反对战争,战争造成民不聊生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墨子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2022·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BA3、百家争鸣(5)意义①思想解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③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要点探究:百家争鸣中蕴含有什么人文主义精神?1.人与神/天材料一: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思考:据上述材料指出,先秦儒家关注的焦点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天人关系的?关注人本身,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天命。思考:据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家关注的是什么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