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片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云贵片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云贵片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云贵片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云贵片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贵片区学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调研测试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2.选择题作答时,请将每小题选出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非选择题作答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写在其它位置或其它题目的答题区域无效。写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之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B.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D.儒家虽然在传统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没有道家的补充,儒家还是难撑国学这台戏。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4.材料二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非攻鲁迅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就这样的到了都城。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以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是的,防云梯的。”“别的准备怎么样?”“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了……”“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楚国的郢城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雪白的麻布,通红的辣椒,斑斓的鹿皮,肥大的莲子。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你一向好么?还是忙?”“是的。总是这样……”“可是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静的说。“想托你去杀掉他……”公输般不高兴了。“我送你十块钱!”墨子又接着说。这一句话,主人可真是忍不住发怒了;他沉了脸,冷冷的回答道:“我是义不杀人的!”“那好极了!”墨子很感动的直起身来,拜了两拜,又很沉静的说道:“可是我有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先生以为怎样?……”“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好的。不过时候不早了,还是吃了饭去罢。”然而墨子不肯听,欠着身子,总想站起来,他是向来坐不住的。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一面到自己的房里,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来,诚恳的说道:“不过这要请先生换一下。因为这里是和俺家乡不同,什么都讲阔绰的。还是换一换便当……”“可以可以,”墨子也诚恳的说。“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文本二: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这反映了他实干苦干的精神。B.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这是因为墨子在处事上不擅交际。C.小说中墨子的学生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与曹公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D.墨子游说技巧高超:先声东击西,假意让公输般帮忙,并以利诱惑,请君入瓮,让公输般说出“义不杀人”,水到渠成。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弱形成对比,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C.“宋国的民气”“老牌的乞丐”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看似朴实,却极有力量。8.宋国人面对楚国要来进攻的情势有哪些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9.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选自《孝经》)材料二:陆南金,苏州吴人。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仕隋为越王侗①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擢著作郎。时王世充将篡逆,侗谓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年,朝果无忠臣乎?”士季对曰:“见危授命,臣宿志也。请因启事为陛下杀之。”谋泄,停侍读,乃不克。贞观初,终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南金仕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少卿庐崇道抵罪徙岭南,逃还东都。南金居母丧崇道伪称吊客入而道其情南金匮之。俄为仇人迹告,诏侍御史王旭捕按,南金当重法,弟赵璧诣旭自言:“匿崇道者我也,请死。”南金固言弟自诬不情,旭怪之,赵璧曰:“母未葬,妹未归,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旭惊,上状。玄宗皆宥之。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至匹夫单人,行孝一概,而凶盗不敢凌,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选自《新唐书》)【注】侗,指隋越王杨侗。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南金居A母丧B崇道伪称C吊客D入而道E其情F南金G匿H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指改变,与《愚公移山》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意思相同。B.因,指趁机,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意思相同。C.徙,指流放,与《琵琶行并序》中“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不同。D.按,指审讯、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按”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礼的本质是一个“敬”字。B.孔子认为,推行教化不需要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使百姓顺从归化需要至高无上的道德。C.王世充想谋反的时候,陆士季想当忠臣,准备刺杀王世充,结果因为杨侗停止资助而功亏一篑,被免去官职。D.陆赵璧在兄长陆南金犯法时候挺身而出,替兄长揽下全部罪行,而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他们的行为让王旭惊奇,玄宗赦免了兄弟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2)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14.材料一中孔子和材料二《新唐书》作者对于孝道的看法有何相似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梅花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常年份腊月到一半,梅花就已经开得繁盛;人们不相信今年春天会晚,冬季要延长,于是都来雪中赏梅。B.因为“树冻”,故而梅树上悬结的冰凌落下,见冰不见花,从袖里伸出手去攀折高处的梅枝,觉得很寒冷。C.这首咏梅诗没有直接写梅花,只是写了寻梅不见的过程和感受,在同类诗作中显得与众不同。D.这首诗结构自然无迹,没有使用典故,情感真纯,给人以亲切之感,颇能体现杜甫所说的“清新庾开府”的风貌。16.诗人的情感态度随着寻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历代儒家文人将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一句阐释了成为君子的条件;用“______”一句阐释了君子的义利观。(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想象,含蓄地表达出书信无法往来、相会无期的痛苦。(3)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化用曹植的《名都赋》,借曹植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来到黄陵县,拜谒过黄帝陵,才算①______。陵园的建筑轩敞高阔,形制壮观且意象深远,与人们对华夏民族始祖的想象很能契合。陵园中的石刻碑文甚多,当我看到毛泽东手书的《祭黄帝陵》石刻时,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忆便如潮涌至。今天我们常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篇祭文在此地宣读的那一刻,则正是世界深陷上一个百年大变局之中的时候。“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今天重读毛泽东的这篇祭文,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这其实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家危难之时的一篇重要宣言,是向全国人民表明爱国救国的立场,是向全世界宣告抗日救亡的决心。拜辞黄帝陵往山下走,我望着一株株千年古柏,②______,感慨良多。这些古柏就仿佛是华夏民族历史上一次次大危局、大成就和大进步的纪念碑,其深纹厚拙之姿,奇矍峻卓之态,便是大一统的中国数千年不败不倒不散,绵续至今的绝佳象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如果说心脏是发动机,那心肌就是发动机的材质,心肌好,①______。心肌病的主要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心肌病的病因通常并不明确,遗传性或获得性,可能导致获得性心肌病的某些健康状况或行为包括:长期高血压、长期心律失常、瓣膜问题、病毒感染、代谢障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