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闭卷考试,请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或答题卡上。2.答卷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使用答题卡时,认真阅读答题卡须知,并按要求去做。题号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1—202122232425得分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在我国北方某处远古人类遗址博物馆,有一些模拟原始人生活的场景,其中部分原始人正在把兽牙、小石珠钻孔连成串,还有原始人正在人工取火。这里介绍的远古人类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和县人D.北京人2.根据图,判断我国最早能喝上小米饭的居民是()A.河姆渡居民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北京人3.中华民族同根同源。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人文初祖”是指()A.黄帝B.炎帝C.尧D.炎帝和黄帝4.“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这段话描述的青铜器应是()A.司母戊鼎B.青铜盘C.四羊方尊D.青铜面具5.“可怜赵军作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与以上诗句有关的重大战役是()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C.逐鹿之战D.牧野之战6.“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A.都江堰B.治理黄河C.郑国渠D.长城7.李婷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A.墨家B.道家C.法家D.儒家8.下图所示出土文物“商鞅铜方量”,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A.奖励军功B.推行县制C.统一度量衡D.奖励生产9.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世袭制B.皇权至高无上C.书同文,车同轨D.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10.看似陈胜、吴广起义是由于戍守边疆阴雨误期而发生的,具有偶然性,但实则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下列哪一因素是其爆发的必然原因()A.王权的衰落B.民族矛盾尖锐C.秦的暴政D.少数民族进步11.西汉初期,汉高祖及其继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鼓励生产B.维护统治C.让利于民D.收揽人心12.对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后面这幅对联最有可能出现于:上联兴王业古今无二主下联凿丝路中外第一人()A.张骞纪念馆B.黄帝庙C.霍去病墓D.班超故里13.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如图的这尊“说唱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的①社会生活②文学成就③教育成就④艺术成就()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4.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这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 B.“推恩令”的实行C.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15.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对稳定。这次战役是()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16.《齐民要术》是一部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总结性著作。作者贾思勰搜集了丰富的文献和农谚,访问老农,并经过实地考察和亲身实践之后写成此书。这说明()A.我国农业开始于西周时期B.贾思勰是南朝时期的太守C.《齐民要术》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农书D.贾思勰具有科学精神,注重实践17.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A.顾恺之B.胡昭C.顾恺之D.王羲之18.魏晋南北朝时期,促使科学文化异彩纷呈的原因包括()①胡汉民族交融②经济恢复和发展③中外文化交流④统一局面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这说明()A.完全取代简帛 B.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C.原料易找且价格便宜 D.造纸工艺提升20.“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源于我国的本土信仰,此教是()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汉之雄,无国能敌。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刘秀材料二材料三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江建忠《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漫漫中兴路》(1)材料一中的“中兴”局面出现在东汉,为实现“中兴”,刘秀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2)材料二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给东汉政府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3)材料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一历史事件影响如何?(2分)(4)根据材料,你能从东汉的兴衰中得到哪些认识?(1分)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域以孝武(汉武帝)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汉书•西域传》材料二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中原地区)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东汉光武帝的年号)中,皆造使求内属,愿请都护。——《后汉书•西域传》材料三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材料四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截止2020年11月,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材料一记载了西汉与西域关系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1分)(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原与西域关系有何变化?东汉明帝时是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的?(2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出人们在“这条道路”上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交流?(1分)(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丝绸之路精神?(2分)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寐,一月之间,即平复矣。——《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材料二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朝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材料三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材料一描述了哪位名医的哪些精湛的医术?(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1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谈谈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2分)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2)材料二所述战役“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有哪些?这场战役有何影响?(2分)(3)上述两场战役有何内在联系?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给你哪些启示?(2分)(4)根据材料三并综上回答,简要评价曹操。(1分)25.(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材料二汉朝以来,就有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向中原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先后由北方游牧民族及汉人建立了……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材料三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府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胡”“汗”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1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何时?该材料反映北方正处于什么时期?(2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什么重大意义?(2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20分)1-5.BCDCB;6-10.ABCBC;11-15.BACAC;16-20.DDABB。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7分(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任答两点即可得2分)。(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1分);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1分)。(3)黄巾起义(1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1分)。(4)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等(任答一点或者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22.6分(1)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等(任答1个即可得1分)。(2)王莽统治时期,西域与中原断绝往来,光武帝时期,西域请求复设都护(1分)。管理:派班超出使西域(1分)。(3)物种、技术、信仰、艺术等方面(1分)。(4)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分);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与合作,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23.5分(1)华佗(1分);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精通外科手术(1分)。(2)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任答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3)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进步(1分);影响:促使各诸侯国实力增强(1分)。24.7分(1)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政治上的主动(1分);重视人才、屯田(任答一点即可得1分)。(2)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用火攻,曹军大溃;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等(任答一点即可得1分)。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