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15篇)_第1页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15篇)_第2页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15篇)_第3页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15篇)_第4页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设计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优质公开课获奖

教案设计(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

学设计15篇)

2022-12-05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精选15篇)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篇1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

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与德育:5、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诗两首教案下载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篇2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

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

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

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

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

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

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

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诗人在诗中阐明

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

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

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

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

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

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

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

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二、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

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1、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

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2、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

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

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

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

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

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

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

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

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

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

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

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3、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

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

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

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

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

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

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1)音画情景。

(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

(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

K教学要点X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

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

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

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

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

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

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

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

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

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

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

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

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I)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

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

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

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

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

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1)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

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

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

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

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⑵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

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鹏,诗人在诗中

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

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

对人民执著的爱。

(3)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

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

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

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

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

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

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

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

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

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

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

“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

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

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

理解?

⑵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

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

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⑴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

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

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

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

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o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

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

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

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

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

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

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

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

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

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

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

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

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H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

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

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

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

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

—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中国台湾。当

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

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

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

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

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

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

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中国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

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

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

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

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

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

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

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

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

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

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

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

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

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

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

“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

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

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

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

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

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

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

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

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

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

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

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

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

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

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

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

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

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

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

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

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

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

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

(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

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

⑴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颖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

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

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

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

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

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

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

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

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俳恻,分别写故乡

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

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

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

读交流。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篇4

盐城市第一中学刘勇华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

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

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

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

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

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

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一一隐喻了祖国大地遭

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

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

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

了大陆和中国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

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

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

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

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二)

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

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

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

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

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

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

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

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三)审美鉴

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

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

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

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

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

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

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

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

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

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

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

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

采用“乡愁是一一”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

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

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

“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

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

朗读节奏和重音。(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2)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

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

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

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

词语。[参考答案](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2)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

头大陆、在那头2、“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

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

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

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

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

达意。[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

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

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

“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

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

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

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

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

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

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如

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

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

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

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4、“乡愁”原本是

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

可感的形象的?[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

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样将

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

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

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

形象。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

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这首

诗的感情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⑵《乡愁》

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这

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2、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我也

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3、《我爱这土地》

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

“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

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

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b.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

多方面的联想。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

个人的悲观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

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

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

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

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韵律。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

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

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萤火虫小小流萤,在树林

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

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

趣就少了几分?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

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

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1.

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

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答:

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答:

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

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答:

5.

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三、资料下载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

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

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

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

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

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

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

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

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

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

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一一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

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

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

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

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

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

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

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

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一一然后我死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

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

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

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王继波)摘自《中

学语文教学参考》2、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

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

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

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

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

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

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中国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

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

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

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

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

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中国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

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

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

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

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

《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

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

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

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附参考答案:第

一单元1诗两首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1)艾青蒋海澄

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余光中中国台湾家国之思2、(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3、

从诗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一只饱受磨

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

沉的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

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得联想到“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4、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小

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

儿子想念母亲。“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

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一方矮矮的坟墓”,

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

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

却又是那么遥远。”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

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作者

“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

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

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能力提高1、d2、诗中表示

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

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

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

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

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4、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

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

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

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

动读者的心灵。开放探究1.语句:“你微小”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

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

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

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4.只要言之有

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5.略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篇5

五家渠一中李专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

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

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

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

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

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

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

《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

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

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

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

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

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

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

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

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

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

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

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

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

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

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

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

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

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

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

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

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

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

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

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

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

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

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

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

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

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

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

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

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

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

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

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

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

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

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

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

也就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