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冯骥才认为,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实际上是其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秋节是要赏月的,古时过节,人们在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人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美好的。冯骥才表示,有些中秋的传统习俗现在看来过时了,但如果我们不曾知道这些习俗,就不妨去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的形式,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盼。温家宝:骥才同志,对保护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历来高度重视,做了很多工作,他讲的古村落我相信是他关注的各种应该保护的遗产当中的一部分。我们听听他的发言。冯骥才:总理,各位专家学者,我特意选择古村落作为今天的话题,是因为这件事有强烈的时间性,因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擅长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冯骥才为古村落的消失而着急,他对总理道出了目前古村落的现状。冯骥才: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它、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很快消失不见了。最近,我们对山东地区古村落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以后的结果非常吃惊,现今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没有了。能想象齐鲁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吗?冯骥才直面问题的症结,一个是商机,一个是不良政绩。他直言,一些地方正打着新农村和城镇化的幌子唯利是图。冯骥才:所以我们的古村落现在空前的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要不是发现一个开发一个,实际就是开发一个破坏一个;要不就是根本不遵从文化规律,而是从眼前的功利出发,改造得面目全非,把真的古村落搞成了假的古村落。如何让城镇化使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受损害,是当前一个重大的文化问题。冯骥才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温家宝总理的深思。他边听边认真记录,还不时紧锁眉头,好像在为古村落的遗失而焦虑。温家宝:骥才同志刚才讲了古村落的保护,实际上我们把它扩大来看,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我觉得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就是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农民失去的是土地,这件事情远远超过文化的保护。第二,就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从建国以来,我们应该吸取的一个很深的教训,就是拆了真的建了假的。大批真的物质遗产被拆毁,然后又花了很多的钱建了许多假的东西。第三,就是城市的设计不是从这个地区文化的特点出发。这个问题恐怕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关于春节新旧年俗的嬗变原因,有人认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家庭越来越小型化,过去多是大家庭,兄弟姐妹、祖孙几代组成了一个家庭“社会”,年俗的发生有了根基。现在多是三口之家,家庭“社会”萎缩,旧年俗的发生没有了场合,自然会慢慢淡出。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思想在变,年俗也在变。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化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化带动起了新一轮的年俗嬗变。春运最热闹的年俗“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就图个团团圆圆”,一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有人说,春运是眼下中国人最热闹的年俗。“为什么如此多的人要赶着回家过年?春运体现的难道不是年俗?‘运’的是回家过年、探望祖宗根脉的传统!”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先生认为,民俗专家无法设计出老百姓的民俗,大家心里自有一套恪守的传统,无法人为改变。确实,因为学业和事业,很多人在外地生活,平时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回家看看。春节长假给外出的游子提供了一个回家团聚的好机会。过年回家的庞大人群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将春节运输慢慢变成了一个新的年俗。正如乌丙安先生说的,春节运输之所以会紧张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套恪守的传统,而这套传统就是春节一定要全家团聚。每一年到春节前后,火车站、汽车站都是排着队回家的人。“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春运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滚滚的人流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仅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折磨人”的春运也算是新兴的一个年俗。现代社会的拜年三部曲电话、短信、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给新生代的中国人提供了最合理的拜年方式。有民俗专家这样说,通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拜年民俗的发展。从最开始的登门磕头拜年到后来的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再到现在的网络拜年,改革开放后拜年活动经历了一个三部曲的变化过程。电信公司取消初装费之后,电话在中国普及。随之电话拜年也流行开来。最热闹的时候,有人一天会接到几十个电话。甚至有人电话拜年因为对方电话占线而不得不按几十次重拨键。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短信浪潮。手机短信以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字被各个阶层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短信中运用排比、双关、对比、比喻等文学修辞手法,使得短信文字风趣而有活力。有些短信言语朴素但是蕴意深刻,传达了亲戚朋友间深深的节日思念和祝福。无论是转发还是原创,春节拜年短信都给现代人带来了温馨节日的感觉。2000年开始,网络以其快速的传播效率、超强的传播互动性、逼真的传播可视效果,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宠。同样的,网络拜年也成为新的时尚拜年方式。除夕夜给亲戚朋友发个邮件,做张电子贺卡,过年因为工作回不了家的在网上给家人录一段视频,或是用QQ等和家人视频聊会儿天,网友之间在论坛里发发帖、灌灌水、拍拍砖,也成了寄托思念和祝福、增加节日气氛的新途径。随着网络视频应用的普及,网上过年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年俗,悄然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新春,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贺岁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形成前所未有的共荣局面,PPlive等视频网站再聚收视人潮。年夜饭的变化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一家人再忙也要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很多时候,奔波在外的人不远千里地回家,为的也就是能和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能感受一下家的温暖。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辞岁之风气自魏晋以来就很盛行,西晋周处的《风土志》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作为一年到头的最后一顿饭,也显得特别隆重。按照我国的传统,除夕晚上的年夜饭特别讲究。通常有饺子、长面、元宵等。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有些地区又叫做“扁食”或“煮饽饽”。吃饺子由来已久,在唐朝时就传到了边关地区。除夕夜,全家包饺子,在零时吃饺子,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后来才叫汤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夜饭的菜样也五花八门,但无论取材贵重还是平常,大多都要代表吉祥,以期在新年讨个好彩头。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以前只有在年夜饭上才吃得到的东西现在变得很平常。年夜饭就其菜肴来说,对现代人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吸引力了。但团聚的氛围永远是将一家人聚到一起的力量。而且,人们生活的多样化又给年夜饭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除了通过电话、网络订购年夜饭之外,又出现了很多新的“年夜饭”。比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是文化年夜饭;在深圳等地,除夕夜万人逛书城,用琅琅读书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是精神年夜饭;还有一些地区开展精彩的民俗活动,万人同乐,这是民俗年夜饭。旅行过年近年来,旅行过年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网上投票显示,旅游过年成了许多人最喜欢的过年方式。市民李先生说,自己家族庞大,亲戚朋友众多,每年春节长假大部分时间用于走亲访友,花钱不说,弄得全家人也筋疲力尽。以前他把过年称为“过年关”,过年比工作还累。李先生坦言,这些年下来,他自己都有些怕过年了。还好现在流行旅行过年,可以借此机会游览自己以前想去但又没时间去的地方。这样一来,一家人可以轻轻松松过年不说,也可以借机释放一下压抑的心情。有网友调侃,过去春节后见面是问,您今年去哪里拜年了,现在见面是问,您今年去哪里旅游了。春节期间旅行社的火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线路,国外线路同样是人员爆满。“欧洲七日游”、“美日韩七日游”等国外线路都受到了许多喜欢旅行朋友的追捧。将过年旅游当做一种讲究生活情调的过年方式已经是80后的共识。“哥过的不是年,是情调”的言论在年轻人之间广为流行。旅行过年除了联系旅行社、全家一起外出过年之外,很多年轻人选择在网上发帖,将自己旅行过年的计划发到网上,征集志同道合的驴友一起出发。一些具有特殊意义,像是有中国北极村之称的漠河村线路、西北风情线路等都大受欢迎。旅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许多人不喜欢传统的一站式旅游交通工具,自发形成的团体徒步旅行、自驾车游、自行车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也成了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晚独特的文化大餐随着电视传媒的普及,除夕夜除了传统的年俗活动之外,全家人一起看春晚已经变成了中国人过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其雅俗共赏的节目、传承民族文化的宗旨、反映人民生活的内容,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看春晚已经成了新的全家团聚的象征。春节联欢晚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创下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综艺晚会3项世界之最。春晚同时也是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规模宏大的春晚成了春节期间人们重要的文化年夜饭。春节联欢晚会在经历了80年代刚开始时的火爆场面,走过了90年代慢慢壮大的历程,在21世纪变得成熟稳定。央视“春晚”已经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国外备受关注的春节节日文艺大餐;成为炎黄子孙追求和谐、进步、吉祥的民俗盛典。(记者瞿学忠实习生赵龙)我这次来绵山,是带着朝圣的心情来的。刚才几位先生都谈到了节日的欢庆的一面。我想提醒,中国的节日还是很复杂的。往往在欢快的节日里也有令人深思的悲壮或悲痛,往往含着泪在笑,这都是我们中国人在农业文明历史环境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最深刻而浓厚的感情。它是呼应着的,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农耕文明的节日里,既有欢乐的庆典,也有庄严的祭典。因此,在今天这么盛大的追念古圣先贤介子推的论坛上,我想,我们在“热宴”和“热饮”之后,还是得来一点“寒食”。我觉得我要谈一谈寒食,寒食故事谁来讲都一样,不用讲了。但是我现在怀疑,从介休开始到山西和全国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从母亲那里从祖母那里,从老奶奶那里听讲介子推在绵山所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现在追念他,仪式很盛大。我们的国力增强了,软实力也强了,我们的国家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史和文化的扭曲,终于把传统节日回归到假日上来,终于把传统的几千年的假日还给我们的百姓了。过来人都知道,我是军阀时代生人,今年80多岁。我就想,我们把真正的节日传到今天,要感谢父老乡亲。如果他们不拼了命地保护的话,传统节日早就没有了,荡然无存了。这是值得我们严肃对待的一个沉重的回忆,不得不反思。我现在提出,全面唤醒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记忆,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民俗学家唤醒了别人,而是让民族民间的父老乡亲们唤醒我们的良知,来恢复和发展振兴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难道不是这样的文化规律吗?难道一直是我们在保护吗?我们很歉疚。有一位记者今天很敏锐,他在山顶上用相机抓拍我,我希望他把这张照片能寄给我。我在介子推的墓碑前先三鞠躬,然后我把一束花放到墓座下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我可以自己报料:当时我的双膝是跪着的,心里是颤抖着的。我作为一个准备终生从事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学人,我在他面前很惭愧。我们为母亲做过什么?我们由“孝”到“忠”为国家、为民族做过什么?我们是歉疚的。所以,今天我们说这句话,我们需要理性,需要认真思考。越是在国家富强,越是在辉煌的时候,就越要思前想后,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走过的最艰难的、痛苦的路。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都经历过深思熟虑,其实我也是思前想后才来到这里的。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像冯骥才先生常说的“母亲的文化”,情感是最重的。但是介子推的故事里面掺杂了父亲的元素,那么严肃,那么有理性的分量,其中饱含着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我想今天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我就不讲我那篇论文了,将来会发表出来的。我就提一提这次研讨会的第一个主题《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节日,就是父老乡亲百姓的节日。离开这些节日我们还能继承多少优秀的文化传统?有一段时期曾经不让父老乡亲过人家自己的节日,我们也几乎不再过这些节日,难道不是吗?而最后把这些节日保留、保护下来的,最直接的依然是父老乡亲们。有一位张勃老师,是山东师大的一位女教授。她当年做硕士研究生的时候研究的方向、开的学位论文课题就是研究中国寒食节。今天在座的来到这儿,出席了多么隆重的仪式,然而她却没有在场,她此时此刻正在绵山脚下的一个村落调查访问,在绵山百姓那里做访谈。很好!我们正是要做这些事儿,我自己感觉在这个场合,传递的是大家都想到的信息,那是因为我们愿意过这样的千百年来老百姓传承下来的节。但是,我为什么要说出这句话呢?是让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有很多节日,由于我们的遗忘,或者说由于我们的政府决策机构在某个历史时期的遗忘,由于我们有些居于高位的人本身有意无意的遗忘,于是在原则上就产生了淡化或消灭这些节日的一些做法。事在人为啊!我们现在不得不反思。所以我刚才对媒体说,非常高兴我们的传统节日终于回归到假日,原本千百年来百姓过传统节日都给自己放假。我们把这个节日回归为假日,仅仅是由于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有了微微一点进步,但是并不是放一天假就完事了,从此我们的节日就都红火热闹了,就很隆重了。不是的,我们现在有商业的需求,可以把节日炒作成很大,但是也可能把节日做的更加好。甚至需要再做工作、在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再做更多保护,因为我们今天对传统节日的保护是很不够的。我非常赞赏绵山文化企业家阎吉英先生,他居然能做到这一点。他把他雄厚的财力,投放到绵山寒食清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事业上,我都感觉吃惊。我以前就知道他的业绩,但是我没见过他。他有一件事情大家也许还不知道,就在国家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这个大的工程跟国际接轨而受到瞩目的时候,绵山的寒食清明节很早就把它的申报书送交到评审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的接受单位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说,介休绵山的清明节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当然首选的和当之无愧的。但是,第一批批准的518项遗产名录里面既没有清明,也没有寒食。清明是一个笼统的“清明节”,没有介子推传说传承的寒食节,也没有绵山的寒食清明节。这是申报文本出现了技术上的问题,或是与国际公约、国家政策有一些这样那样不相符合的提法,没有做好,需要加工,需要按照标准,规范去做。这个遗产项目,这个节日的保护应该说是板上钉钉的,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期间,我感到非常遗憾,这个项目没有申报。而这个工作的申报工作,阎先生是直接的参与者,他想到了这个遗产的重要性,这是可贵的。我希望,我们国家许多企业家能像阎吉英先生这样去做。我们需要努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山西介休的清明节,争取在09年第三批申报上,应该首选。对此我是一直投赞成票的,我愿意主动帮助他们把这个申报书,把所有的材料做好。在这之前还要把所有的保护工作做好,保护工作如果做不好的话,申报也是很难的。这是我们一直参加联合国公约,我们缔约国就得按照那个要求去做,你自己都不保护的话那是不行的。所以山西政府主管领导责任重大,他们是非常认真的对待,一直关心地做介休的这件事情。下一步我们任重道远,还是作保护。这个保护我最后再说一说,保护应该引起自觉,我刚才说过失去这个文化记忆现在呼唤回来了,我们曾经在一段扭曲的历史中,患了整体的失忆症,还要强迫百姓也要失忆。大家知道,强烈的脑震荡后才能失忆。所以我们的百姓承受力很了不起,许所以,此时此刻我在论文里提出六条建议。这六条建议希望在座的媒体同志千万记住,像这样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是由媒体随意乱炒作、乱作秀的,要认真地热情推动,热情传播,严肃对待,不可以轻易采取完全商业化的运作,因为把文化保护的精神丢掉更是一种对遗产的破坏。我们的媒体对这些文化遗产并不深知,应该多学习。我在文化部07年末的一次关于如何过好春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曾经提出过建议。大家知道,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媒体就整天地炒作,炒什么东西呢?“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其实人家过得好的地方照样过的好,就是要问为什么说年味儿淡了?然后就在电话采访我时说:乌教授你能不能说出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过春节?为什么愿意过情人节,愿意过圣诞节,就不愿意过春节?其实这种探讨的口气还是有点春节“四旧”不够现代的意味儿。我回答说:现在春节过得比任何时代都好。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过去古代的几百年上千年的春节不叫春节,叫过年。现在我们还叫过年,抵制民国以来春节的叫法。过大年,山西不就叫过大年吗?是不是?你要问过年了吗?过年拜年了吗,跪地磕头了吗?这个就是说过去的农民固守在他的土地上,每年从腊八开始,开始祭祀家边的那个土地。但是现在的农民在哪里呢?农民在大城市里,农民的子弟都在大城市里,甚至几代人在大城市里打工。请注意,什么叫春节的热潮?我们发明了一个词叫“春运”。可笑!春运运什么?主要运的是“人”哪!是运的回家过年的人!春运完全是为了商业的需要,火车票要涨价,汽车票要涨价。对这种做法我曾经提过意见,我认为春运的开始就是春节过年的开始,在民众中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大规模涌动,要回家。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谁也阻挡不了,一亿七千万人次都在回家过年。年味儿不是淡了,而是很浓很浓。我提醒,这个时候所有的长途客运站、火车站的候车室和空港的候机楼都应该大张旗鼓地张贴出欢庆春节的各种装饰。所有的服务员,甚至民警,不只是维持秩序,而是热情服务欢送他们从城里回农村家过年。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对他们要降价甚至特价优惠,那才叫做过大年。春运的炒作离开了过年的主题,旨在追求高额利润,大赚农民工那点辛苦的血汗钱,使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回家骂一路,从家里赶回来回城又骂了一路。我们的春运在过年的节庆里是这样挨骂的,春运的商业理念严重伤害了春节的人文情感。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这样的凝聚力要亲人团聚回家过年,要祭拜祖先回家过年;儿子不孝在城里打工没有赚到钱,但是也要回来看看二老双亲,以这样的心情回家过年。所以,我觉得农民自己没有问题,祖祖辈辈都在用各种形式过年,所谓春运,正处在过年的节期,难道不也是过年的一项内容吗?这样的过年盛况应该看做是年味儿更浓!还有,前几年北京的一些代表们在不停地维护“不准放鞭炮”的“禁放”政策,我最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赞扬了开禁限放的新政策。我一直认为什么也代替不了过年鞭炮的文化内涵。有代表们提出来“踩气球”一一多文明;“录音鞭炮”——多好,多惬意。他们还说鞭炮杀伤力极大。我说,杀伤力极大的是汽车,要不要禁止汽车运行。他们又说鞭炮污染严重,我说,汽车尾气排放最污染,要不要禁止汽车排气。这些不是理由的理由都想绝了,唯独没有从千千万万老百姓过年过节的文化心理和心愿去想过。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鞭炮,能把人们一年的晦气崩掉,能把一年的期盼全在烟花爆竹声中宣泄出来。我在欧洲国家过了几次阳历年,那里卖进口烟花爆竹早在3个月以前就大加宣传:要买中国浏阳出产的烟花爆竹,千万不要买东欧进口的。那些年我国的烟花爆竹响彻世界各大首都的上空,唯独我国首都北京上空没有烟花爆竹声。所以,我觉得对于传统年节应该全面给予保护,要投入对全民传统节日的保护,投入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甚至是庙会或叫做宗教节日的保护,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国际上的的传统节日,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成功的有好多既是纪念节日又是宗教节日。现在,我国这几个传统节日已经做了假日,但是还有那么多善男信女参与的影响巨大的庙会,也都是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了十几亿中华儿女,每年都有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回来祭祀,共同祝愿国泰民安,祈福纳祥,许多仪式都是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表现形态。所以,我几次提出不要轻易给民间信仰文化一律都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不要轻易地把传统的精神文化都叫做糟粕,都贬斥为陈谷子烂芝麻。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养育着后代子子孙孙,是最了不起的。农耕文明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的谦卑和虔敬是文化的伟大创造,农耕文明不破坏、不得罪大自然,而是极力顺应大自然。农耕文化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很多是积极向上的,有益无害的。节日文化传统中的丰富多彩的庆典、祭典正是其中的瑰宝,必须给予全面认真的保护和弘扬。(根据现场讲话录音,中国民协研究部整理记录稿)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传统节庆活动的方式与农耕时代已有了越来越多的不同。人们在继承传统节庆文化时,不断地创造出一些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文化元素和新的过节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传统节日的过节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了。新载体带来新节俗进入20世纪后,整个人类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这一转变和发展的潮流中,我国也步入了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新的过节载体和习俗。新载体的运用,使人际间的交流与交往更加省时、便捷。中国传统节日都是以人为主导,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为目的的。每逢年节,人们要互送祝福,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以融洽关系、促进和谐。自古至今,拜年是春节必不可少的民俗礼仪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载体的变化,民间拜年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到了宋代,出现了投递拜年帖的风气,叫“送门状”“投飞帖”,各家在门前挂一红纸袋,上书“接福用来装外人送来的拜年帖。明代人也以投谒代替拜年。进入新时代后,拜年的新载体、新形式不断涌现,拜年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存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新载体拜年。20世纪80年代,寄贺卡、送挂历是贺年的主要方式。90年代随着电话、寻呼机在我国城乡的普及,电话拜年、寻呼机短信息问候成为春节拜年的时尚。到了21世纪,寻呼机被手机代替,手机短信拜年广为流行。如今,传统节日中利用互联网进行贺年、祝福,已经成为愈来愈流行的新方式。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拥有自己的虚拟联系身份,并喜欢使用QQ、MSN、博客、邮箱等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传统佳节中,为亲人或朋友发去幽默风趣、视听兼备的精美电子贺卡,送上一份虚拟的礼品,以表达富有个性化的祝福。影视媒体的发展,也为广大民众带来了新的过节形式。寻求快乐、放松,是民众过节的普遍心愿,因此,轻松、幽默的喜剧片和动作片一度成了人们的挚爱。自1997年导演冯小刚拍摄内地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之后,内地贺岁片市场越来越红火。每到春节前,就会有数十部影片与观众们见面。这些贺岁片题材多与百姓节日期间喜庆、祝福的生活与习俗相关,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深受大众的青睐。中国传统节日演进的必然趋势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后,人类社会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也随之开始瓦解。与这个过程相一致,传统的纯粹农事节庆习俗也逐渐退出节庆的文化舞台。目前,传统节庆中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载体、新形式、新节俗,但离全面振兴传统节日的目标、离民众心中对过好年节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有的专家依然认为,民众缺少的并不是对传统节日的感情,从人们一声声“年味儿淡了”的抱怨中,便可窥见“年”的情结一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现如今缺少的是能使广大民众充分享受年节的无穷乐趣,过好传统年节的新方式与新载体。传统节日传承中的演变与发展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社会的转型、科技的发展、民众的自主选择等,但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还显不足。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同春节一起纳入法定节假日,为这些传统节日提供了时间要素。然而,有了时间保障并不意味着就能过好节,如何使传统节日从民众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如何使传统节日走出“吃喝节”“购物节”的怪圈,产生更加文明健康的节日效应?传统节庆活动如何应时而变,在传承发展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广大民众自觉参与、乐在其中?活态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相结合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对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学校教育等手段,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广大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以科学保护与传承的原则,进行传统节日文化载体和活动的创新及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其次,传统节日在传承中的创新发展,应该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固本守正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与现代生活相交融的节日文化元素。在探寻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时,绝不可偏离传统节日的内涵精神去另辟蹊径,也不能简单地搬用某些洋节的做法。根据时代特征及民众的需求,进行节庆载体和活动的创新。如当代社会强调“环保节能”,在进行节庆活动创新时,就应考虑这一理念。葛剑雄教授提出,将中秋与环保、节能等活动结合起来。如果中秋之夜天气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城市的多数电灯关掉,让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这样的赏月会更吸引人。对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的继承,也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对传统节日中的一些陋俗应进行合理的扬弃,如春节不能看病、正月里不能剃头、崇信鬼神等迷信活动;对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符的旧节俗,如折柳、敬香、烧纸等,可加以适时革新与改良,进而推出一些既能体现传统节日文化精神,又能符合时代要求的节庆表现新形式;对那些具有保护与传承价值的古老的节庆民俗要给予扶持和弘扬,并使其融入到当代百姓喜爱的文体娱乐民俗活动之中。李荣启今年国庆、中秋“两节相逢”不仅让人们享受了最长的一个黄金周,而且带来分外热烈的节日气氛。中秋节前,专门研究节日文化的民俗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教授说,在未来几年,国庆、中秋“两节相逢”的情况将多次出现。妃012年,中秋节是公历的9月30日,与国庆节前后相连;2017年,中秋节是10月4日,几乎和今年一样;而2020年,中秋节与国庆将在同一天!两节同庆将使节日文化更加丰富。长期以来,除了春节的地位无法撼动外,其他节日一直处于摆不平的状态。以国庆节为代表的新节日担负着培养群众爱国主义精神等使命,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处于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又担负着让人们充分休息调节身心的任务。而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历史形成的合家团聚、走亲访友的日子,很多特定的民俗对彰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意义。如果把放假作为衡量节日重要性的指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节日受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进行了很多努力和调整,比如从今年开始,中秋节、端午节也成为法定节假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最长的黄金周。从节日文化上讲,新节日和传统节日虽在不断交融,但核心部分还是泾渭分明的。不同节日承载不同文化,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两种节日文化都有被简单化的趋势。中秋在大多数人心中就是月饼节,而国庆节就是购物旅游的日子。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间歇开关课程设计
- 电路课程设计调试分析
- 棕榈教育课程设计
- 音乐融合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项目评估报告
- 音乐课程设计内容
- 羽毛球课程设计与开发
- 早教规则意识课程设计
- 网络设计与实现课程设计
- 采果器课程设计
-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高中-【高二】【上期中】【把握现在 蓄力高三】家长会【课件】
- 天津市武清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年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
- 高端民用航空复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春节放假期间的安全管理方案
- 胃潴留护理查房
- 植物细胞中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一些已知或未知的功能
- 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
- 三菱张力控制器LE-40MTA-E说明书
-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