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技术导那么〔试行〕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3年8月目录TOC\o"1-2"\h\z\u1.总那么12.术语23.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程序63.1一般规定63.2工程立项63.3规划设计73.4绿色施工83.5运营管理84.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内容94.1一般规定94.2总体规划94.3控制性详细规划94.4专项规划105.绿色经济115.1一般规定115.2碳排放115.3水耗125.4环保投资125.5产业开展136.城区规划146.1一般规定146.2场地选择146.3文化遗产146.4土地开发利用156.5街区开发166.6公共效劳设施177.交通187.1一般规定187.2公共交通187.3慢行交通197.4绿色交通207.5停车管理208.建筑228.1一般规定228.2建筑特色228.3绿色建筑228.4建筑节能238.5建筑节材258.6绿色施工258.7建筑管理269.能源289.1一般规定289.2能源综合利用289.3清洁能源利用299.4能源监管3010.水资源3110.1一般规定3110.2水资源综合规划3110.3水资源节约3310.4水质平安3411.生态环境3511.1一般规定3511.2大气环境3511.3水域环境3611.4声环境3611.5土壤环境3611.6微气候环境3711.7景观绿化3711.8道路遮荫3812.固体废物4012.1一般规定4012.2垃圾减量化4012.3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4112.4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4213.信息化4313.1一般规定4313.2城区信息化4313.3社区信息化4314.绿色人文4414.1一般规定4414.2绿色社区4414.3知识宣传4414.4社会保障4414.5公众满意45附录A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技术导那么使用说明46附录B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程序47总那么为贯彻落实安徽生态强省建设精神,探索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理念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加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标准和指引,制定本导那么。本导那么的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生态规划涉及的绿色经济、城区规划、交通、建筑、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固体废物、信息化、人文等。本导那么的编制遵循以下原那么: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尊重生态本底、维持生态平安、传承乡土文化、优化生态格局,立足保障区域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城区公共效劳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坚持节约集约。强调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持续开展,突出优化配置循环利用,注重统筹兼顾,构建TOD导向的开发模式,形成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模式;坚持动态开展。选取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开展定位、技术水平、经济水平、标准更新等因素,强调动态适用性。。本导那么主要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城市新区的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老旧城区改造可以参照执行。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那么,结合城区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历史等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除应符合本导那么外,还须符合国家与安徽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标准标准要求。术语绿色生态城区(Low-carbonEco-city)指在可持续开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城区。为符合安徽省整个管辖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地域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要求,分为四类生态城区,分别指资源开发型城区、工业主导型城区、综合型城区和旅游型城区。资源开发型城区是指工程区主要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煤矿、石油、铁矿、铜矿等〕而开发的城区,整个城区的配套设施和建设主要以开发资源、开展经济为目标。工业主导型城区是指城区开发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并配合其它相关的用地,经济开展主要靠城区内的工业带动。综合型城区是指主要开发商业、金融、办公、居住为用地,开展第三产业为目标的城区。旅游型城区是根据区域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地质地貌、自然风光等〕,依托旅游业将城区开发成为提供各类旅游配套效劳〔吃、住、行、游、购、娱等〕为目标的城区。综合管沟〔Integratedtrench〕是在城市道路下建造的一种市政公用管线隧道,它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集约化地铺设在隧道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街区尺度〔Blockscale〕指道路围合的城市用地边界的长度。公共效劳设施〔Publicservicefacilities〕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相关的效劳设施。清洁能源汽车〔Clean-energyvehicles〕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路网密度〔Densityofroadnetwork〕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形式组成的网络结构。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效劳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城市道路网内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港湾式停靠站〔Harbor-shapedbusstop〕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绿道网〔Greenchannelnetwork〕是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成的网络状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intelligentsystem〕是指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三大系统,集结构、系统、效劳、管理及它们之间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平安、高效、舒适、便利的综合建筑智能效劳环境。全装修住宅〔Fullyfurnishedresidential〕指在房屋交付前,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根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毕。绿色建材〔Greenbuildingmaterials〕指在原料提取、产品制造、应用过程和使用以后的再生和循环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无害的材料,具有再使用、再循环、减量和低污染特性。冷热电三联供系统〔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power〕是一种建立在能量的梯级利用概念根底上,燃气轮机发电机或往复式内燃发电机的余热能源生产空调冷却水和卫生热水。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生物质发电(Biomasspowergeneration)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燃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等。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等。径流系数〔Runoffcoefficient〕是一定汇水面积雨水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或降水总量〕的比值。雨水花园〔Raingarden〕是指在低洼区域种有灌木、花草或者树木等植物的工程设施。主要通过将雨水暂时滞留而后慢慢渗入土壤来减少径流量。空气污染指数(AIRPOLLUTION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PM2.5〔Particulatematter〕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热岛强度〔Heatislandindex〕城区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立体绿化〔Three-dimensionalgreen〕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假山与建筑设施上的绿化。绿色人文〔Greenhumanities〕是指从人性化角度去培养城区居民的生态意识、保障城区居民的利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及城区效劳水平,同时满足城区被拆迁房屋居民、贫困居民的居住问题。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程序一般规定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建设分为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管理四个阶段。绿色生态城区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各阶段宜有专业咨询方参与,进行绿色生态规划建设的全过程指导。应明确共同参与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的各方职责。工程立项绿色生态城区工程立项时,规划设计单位或者专业绿色生态规划咨询单位应进行工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工程所在地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进行调研;对工程所在地历史人文特色进行调研。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调查〔包括全年温度、太阳辐射、日照、降雨量、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交通影响评估:(1)交通影响范围确实定;(2)现状交通流量;(3)交通需求预测/工程实施前的远景背景流量预测;(4)其他相邻地区的交通预测;(5)建设工程产生/吸引交通量预测;〔5〕评估分析该工程建成后采取相应交通补偿措施实施;调研现状根底设施状况〔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建筑状况〔建筑性质、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建筑设计节能率等〕;周边建设与规划情况〔包括周边场址开发、电力、燃气、市政供水等〕;当地就业率和经济类型等经济情况分析;生物多样性调查〔包括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等〕;通过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相应资料。规划设计单位或者专业绿色生态规划咨询单位对调研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绿色生态城区类型,确定初步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单位或者专业绿色生态规划咨询单位拟定可实施策略方案,并对指标体系的取值合理性、当地气候适用性、经济性、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城区政府或管委会组织规划设计单位及绿色生态咨询公司等进行协调、修改、反响,确定最终的规划技术方案。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单位对工程立项阶段的技术方案进行分解落实,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规划设计。在完善的功能、紧凑的布局、绿色生态建设原那么指导下,从土地利用、业态分布、容积率、公共效劳设施、规划风格等方面考虑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倡导以公交为向导、提倡绿色出行、构建高效、便捷和环保交通系统,从慢行交通、公共交通、清洁能源交通工具、道路网络系统、停车位管理供给等方面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以绿色设计营造舒适的环境和空间,引导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为目的,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进行设计。遵循降低各种用能负荷,采用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和多元化清洁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强对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的原那么,明确了能源系统指标情况下,进行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合理配置的规划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人工调节与经济合理原那么,从节约水资源、非传统水源利用和水处理等方面进行水资源规划设计。遵循以人为本,表达博爱、尊重自然、显露自然和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原那么,从大气环境、水域环境、建筑物理环境、景观绿化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那么为指导,从固体废弃物设施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等方面进行固体废物规划设计。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考虑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六个方面;施工单位组建施工团队时,施工工人考虑雇佣当地居民;结合绿色施工要求,施工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方案中应包括绿色施工专篇;进行绿色施工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详细掌握合理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注重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环保,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水耗、电耗和环境质量等参数进行记录。对绿色施工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理。竣工验收。运营管理政府机构结合规划设计内容和可优化的运营管理技术措施,确定包括电耗、水耗、垃圾排放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等目标。在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管理、节水管理、垃圾管理和场地环境管理方案,明确管理各方职责。运营过程中对能耗、水耗、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监测,并宜传输至城市数据监测中心,进行同类建筑用电、用水比照,及时优化运营管理方案。以播送、宣传栏、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绿色生态宣传和教育。注重居民和管理部门的互动,运营过程中,由物业管理相关部门定期对环境和管理的群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根据群众意见优化运营管理方案。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内容一般规定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三个规划层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应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总体规划应包括但不仅限于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市政根底设施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规划内容,可根据各绿色生态城区的特点,在总体规划中表达各规划内容中的强制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有控制地块规划及绿色生态相关的指标体系。对于有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可包括控制单元规划。专项规划应包括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市政根底设施专项规划和能源利用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应进行现状条件分析,除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外,应包含现状诊断分析内容。用地规划应以紧凑用地布局、适度混合和TOD模式开发理念规划。交通规划应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市政根底设施规划应坚持绿色生态、低冲击开发的理念。生态环境规划应以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平安、优化生态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为规划原那么。控制性详细规划绿色生态指标,如绿色建筑比例、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应落入地块规划控制图那么中。控制单元规划应保证控规编制的无缝衔接,深化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进行总量分解、综合平衡和总规指标空间落地。控制地块规划内容以规划管理的需求为导向,提出绿色生态城区地块建设绿色生态控制和引导要求,并落实到图那么中。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说明规划意图的图纸和图那么〕和附件〔说明和根底资料等〕。文本强制性条文应明晰显示,宜将文字加黑或用黑体字区别强调。专项规划绿色生态城区建设需编制绿色建筑、能源等绿色生态专项规划。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结合城区规划地块,将绿色建筑星级落实到建设用地。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应编制城区内适宜的绿色建筑控制指标体系,提出绿色建筑建设与管理要求,并落实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保障措施。市政根底设施专项规划内容应包括但不仅限于水资源规划〔给水工程规划、再生水工程规划、雨水工程规划等〕、能源规划〔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管线综合规划、固体废物资源化规划。能源专项规划应进行能源需求预测及能源资源评估,并编制详细的能源利用规划方案。绿色经济一般规定合理把控城区绿色经济开展方向,倡导城区积极进行绿色生态技术研发,注重设定专项研发资金,培育开展绿色产业的人才。引导人们节能环保、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逐步过渡到依靠法律法规约束标准整个社会转变开展方式、调整结构、改变消费方式。采用绿色生态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在工业节能节水、建筑节能节水、交通节能节水等各个领域实施节能节水工作。通过价格、税收、财政的鼓励性政策来推动城区向节能、节水、环保、低碳转变。创新机制承接产业转移,投资改良生产技术和新技术研发。有效开发外乡特色文化,打造外乡文化创意产业。碳排放城区开展规划应明确能源利用结构,控制化石能源的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城区政府或管委会宜从产业结构、能源利用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城区产业规划应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减少耗能高、污染重的第二产业,提升高效劳水平、高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比例,如电子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技术等。政府应明确城区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开展城区可再生能源,倡导利用煤层气、天然气,因地制宜开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推进城区节能降耗。提高城区节能技术开发和利用,落实城区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推动社会低碳行动。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公共机构节能减碳的示范作用,以些推动其它行业开展减碳行动、提高城区居民参与意识。水耗城区制订各行业节约用水开展规划,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指定机构或专人负责规划的实施,规划内容和实施效果由政府进行审查、考核。节约用水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综合利用水定额和单项用水定额。用水单位应指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节约用水日常管理工作,并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工业企业定期进行用水平衡测试,节约用水主管部门可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相关单位需要开展节水科技研究和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循环用水,加强雨水在各行业的利用效率。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各行业、各单位的用水目标和节水方式进行不定期或定期检查、考核,明确目标落实到位。环保投资加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环保资金投入,并符合工程环保设施〞三同时〞投资建设的要求。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生态建设要求,合理规划环境保护设施。城区配套用于环保工作者办公和科研实验室的建设费用,政府部门应考虑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促进城区环保建设。产业开展城区开展产业应符合国家产业开展要求,合理选择符合城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开展的产业类型。依据区域经济开展方向及城区类型,相关政府部门应从产业审批关、环境评价关、投资强度关等衡量产业是否适合外乡开展。鼓励采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进行承接产业的开展。城区政府或管委会在制定绿色生态城区产业开展规划过程中,宜加强引导、控制产业的开展模式,制定产业开展的创新机制与实施方案。政府部门宜制定产业开展政策,鼓励城区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良和新技术研发,并据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城区政府宜带头组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在战略层面的创新合作。各企事业的合作,应明确各方的职责与权力,政府部门宜对各合作内容进行适度管理、引导。城区宜制定文化产业开展规划,确定需要开展的重点文化产业和,并具体组织实施。政府部门宜引导新区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名城、特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名村。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无缝对接,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建筑、旅游、效劳等相关产业融合,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效劳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城区规划一般规定规划部门应转变原有常规审核思路,宜从绿色、低碳、生态角度对城区规划文件进行审核。城区规划应强调城区混合使用与密集开发的土地利用布局,加强城区内部之间及内部与外部城市区域间的联通性,为绿色出行奠定根底。提高城区街区开发程度,降低邻里单位,促进街坊间交流、互动。分析城区对公共效劳设施的当前需求及未来开发空间,合理布设相关效劳设施,满足城区根本需求。场地选择城区应在城区规划中加强保护城区范围内的自然栖息地、自然水系、湿地和其它风景名胜等。编制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时严禁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建设。编制生态保护区的保护性规划,加强后期运营监管,防止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文化遗产编制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时,应划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同时编制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或历史风貌保护规划。城区宜有专门开展管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机构,以便实时监控、管理。城区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或未来可能影响保存的,应制定具体的修复、保护方案,并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管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应落实文化遗产周边建筑、景观在其功能、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融合。土地开发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应明确城区综合容积率和各地块容积率,政府审核规划文件时宜从节约土地和集约利用角度进行判定。城区宜结合自身情况及不同城区类型因地制宜确实定容积率,具体要求由各城区政府部门进行把控。皖西和皖南的总体自然环境好的区域,在城区开发时,应减小地块开发强度即容积率取下限值或更小,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但城区毗邻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人居环境范例等称号或奖项的区域时,城区容积率不应大于相关区域要求。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统筹区域建设用地,加强城区土地规划管理。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表达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指标时,应从整个城市层面进行论证分析,确定其合理的取值范围,节约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可依据城区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建筑高度,降低人均建筑用地面积。依据不同城区的实际情况和城区类型,进行针对性开发。编制山地城区详细规划时,应根据地形、地质状况作多台阶式竖向布局,规划图纸上应有用地高程的具体信息。山地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取下限控制,较平坦的城区用地方向较大,指标取值可适度提高。资源开发型和工业主导型城区的指标宜控制在95.1~105.0m2/人,综合型和旅游型城区宜控制在85.1~95.0m2/人。地下综合管沟的修建应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及技术条件,由市政部门进行把控推进。新建、拟建地下综合管沟的城区应结合当前经济水平、区域整体布局、管网现状等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确定修建地下综合管沟的城区应结合所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专项规划,以确定管沟的布局区位、布局方式、管沟长度等相关技术,并编制各类图纸及文本。修建地下综合管沟的城区应制定相关要求,具体明确各管线单位的利益分配及具体责任。土地开发利用应采用混合功能模式,提高城区建设的相对密度和强度,以节约土地资源。控制性详细规划需对城区地块合理划分,确保所有功能区块在大小上的平衡,在规划图纸和文字说明中应有配套说明。城区采用混合功能布局的区块总面积占开发区的比率不应小于50%。规划部门应牵头做好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规划编制,有序开发地下空间,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不同的城区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化挖掘可开发的地下空间,且地下开发利用率不小于15%。修建地下商场或公共地下人行道时,应强化地下与地面的联系,设置足够的地面出入口,提高地下空间的可达性,实现人流水平、垂直的便捷联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因地制宜,合理执行,加大皖中、沿江地区的开发,积极引导皖北,鼓励皖南、皖西开发。街区开发控制合理的街区规模,构建有利于行人与自行车使用的地块尺度,土地混合开发应与地块尺度相结合。具体规划成果应由规划部门进行审核落实。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各个地块的街区尺度进行专项分析,结合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确定合理的尺度。详细规划中,土地使用规划图应包括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及划分方式,文字内容应包括各地块的尺度表和特殊地块的划分介绍。城区各街区尺度布局情况,宜据自身地形地貌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宜倡导各街区的人性化管理,减少围墙的利用。地形高差较小的城区应提高街区尺度达标率,地形高差较大的城区可适当减小街区尺度达标率。除特殊场所外,街区的建设应减少设置门卫、围墙来封闭有限的街区。公共效劳设施合理规划市政管网,对管网的布设应实行专项施工。运营后对管网进行全面管理,确保管网正常工作。规划、施工和运营各阶段相关政府部门应严格进行审核、控制,明确落实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确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网的具体走向,对不同管网的要求做出具体说明。夏热冬冷较明显的城区,倡导规划集中供热、供冷管网。市政管网的施工过程应实行专项管理,确保管网质量合格。制定管网后期管理、维修手册,确保管网正常运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应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相关标准要求,对道路、房屋建筑和居住区的无障碍设施进行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公共效劳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提升城区效劳水平。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对公共效劳设施的具体类型、位置、规模等作出解释和说明。结合城区人口规模,依据国家公共效劳设施布局的相关标准要求确定人均公共效劳设施用地指标和其它分类指标。优化公共效劳设施用地布局,实现社区1000米范围内到达幼托、小学和中学。交通一般规定绿色交通布局通过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进行落实,规划部门、交通部门用从绿色生态规划角度进行交通规划审核。交通规划以建立可持续开展的交通体系为方向,且以最少的社会本钱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满足居民出行便捷、高效的需求。建立公交优先系统,树立公共交通的观念优先、设施优先、效率优先、管理优先和平安优先的理念。倡导步行、自行车出行方式,实行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的分隔,建立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的分隔为主的慢行道专用系统。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为实现社会和环境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开展效劳,并配套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和清洁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公共交通城区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该区未来开展水平及需求,合理布局道路网密度,规划成果由规划部门和交通部门从绿色、生态角度进行审核。城区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时,需充分预测城区未来对道路的需求情况,并满足道路网密度不小于6km/km2的要求。交通专项规划应对交叉路口和信号灯的设置进行专项设计,合理设置交叉路口的样式、交叉口和信号灯。合理推进城区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轨道交通的规划、施工和运行。。轨道交通建设应由交通部门负责,。轨道交通宜布设在皖北、皖中和沿江片区开展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拟建轨道交通的城区应编制专项规划。强化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线路的衔接,规划的轨道站点应与公交站点充分衔接,站点之间距离不应大于100米。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对城区人口容量和道路面积进行控制,并考虑不同类型城区所要求的人均道路面积。公交部门应合理布设公交站点,提高站点效劳范围,满足居民出行公共需求。规划设置的公交站点间的间距宜在500~800m之间,并在人流较大的区域布设站点。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协调公交与轨道同向或反向换乘需求,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不大于100m。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布设公交站点时,应对公交站点的布设样式和站点设施做出具体说明。分析道路干线的性质和交通流量,合理选择港湾式公交站点和直线式站点;选择港湾式的站点应结合道路、公交情况确定停车车位数和通行时间。公交站点宜设置一定数量的坐位,站牌指示宜使用电子系统,便于乘客的休息和信息的获取。结合城区的出行需求,公交部门应对公共交通线路进行专项分析,布设合理的公交线路,配置满足承载力需求的公交车辆。慢行交通慢行交通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规划部门和交通部门应从绿色、低碳、生态角度进行审核规划内容。城区至少规划1~2条覆盖整个城区的自行车专用道,满足居民绿色出行要求。旅游型城区应编制绿道网专项规划,提升城市旅游观光价值和城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鼓励规划建设自行车租赁系统。结合公交枢纽、轨道站点、居住区以及公共效劳设施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中的慢行道路宽度应结合道路具体功能、人流〔自行车〕交通量、以及绿化带等附属设施来确定,且在道路断面图和文本中表达。城区次干道和主干道应合理布局三块板道路,以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合理布局三块板道路的行车带和绿化带宽度,绿化带应结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三块板道路的设计运用,在皖中、沿江等区域的平原城区,政府应宜实行强制性要求;皖西、皖南等区域的山地城市,政府宜实行引导性规划建设。绿色交通政府部门宜制定清洁能源汽车的配套政策,鼓励居民购置清洁能源汽车,并要求城区有条件选用清洁能源公交。公共交通工具宜采用清洁能源,购置使用电能、混合动力、新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的节能环保型公交车辆,且清洁能源公交比例不小于20%。制定清洁能源汽车补助政策,对购置清洁能源汽车的居民和公交公司给予一定补助支持。政府部门应制定绿色交通出行宣传方案,鼓励和引导居民选择“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应到达60%,其中公共交通出行〔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比例到达30%,慢行交通出行〔自行车、步行〕比例到达30%。停车管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对清洁能源汽车停车位作出规划,规划文件和图纸应对其位置、面积等作出具体说明。结合城区清洁能源汽车使用情况,城区应建设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加气站、新型燃料加油站等,鼓励加油站、加气站合并建设。公共停车场宜按10%的比例设置具有充电装置的停车位。确定城区自行车出行情况和拥有量,规划设置自行车停车位。建筑一般规定城区应制定绿色建筑的总体目标,提升绿色生态城区建筑品质,然后分解到各个地块,明确各个阶段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筑规划主要从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建筑节材、建筑施工和建筑管理等五个方面考虑,实现全寿命周期的四节一环保目标。建筑特色建筑选址、设计和建造时,应弘扬结合当地建筑形态,采用徽派建筑等地方建筑风格。建筑选址宜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元素的同时,保护自然。建筑在色泽、体量、架构、形式、空间上,宜与自然环境保持一致的风格。宜合理利用自然材料装饰建筑。建筑设计时,宜融入徽派建筑历史文化元素,旅游型城区内低层住宅和园林建筑应统一规划建筑风格。绿色建筑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各个区块的绿色建筑星级目标。根底条件较好的城区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比例不应低于40%,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不应低于10%。对于旧城区的改造,应提供旧城区建筑评估报告,合理定位各改造建筑的星级目标。在土地出让阶段,城区对出让地块中应明确工程应到达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要求。以下建筑宜按照绿色建筑高星级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学校、医院和文化体育旅游建筑。新建的单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新建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方案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出具明确的绿色建筑符合性结论。建设单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时,应当同时提交绿色建筑相关材料,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绿色建筑专项监督报告,对于不合格的工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建筑节能规划部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制定城区综合的建筑设计节能率指标。对于改造性绿色生态城区,鼓励执行现行节能设计标准。位于中心城市的资源开发型城区,鼓励执行比现行更高一级节能设计标准。城区应当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案,明确节能改造目标、范围和要求,并组织实施。实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优先采用建筑外遮阳、门窗改造、屋面改造等经济合理的改造措施。鼓励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高耗能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优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规划部门应把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列入规划设计条件,在组织编制或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时,综合考虑规划布局和建筑平面布置、朝向、体型等方面的能源利用效率,出具建筑节能专项评审结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施工许可申请时,应当查验施工图审查报告。对建筑节能内容未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或审查结论不合格的,依法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规程组织施工。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节能材料、构配件的验收,并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墙体和屋面等保温工程隐蔽前,施工单位应当通知监理单位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建筑节能施工规程进行监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施工过程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的,应当责令整改。建设主管部门应要求建设单位对建筑节能进行专项验收,备案的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注明建筑节能实施内容。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违反建筑节能相关规定,或者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没有通过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备案,并责令限期整改。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制定被动式建筑设计专项,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建筑单体设计时,应进行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模拟分析技术,优化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推广使用节能高效产品、设备和系统。应采用节能电梯及办公设备;鼓励采用节能变压器。在适宜的工程中,合理采用废热余热技术、热回收技术、变流量变风量技术、蓄冷蓄热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免费供冷等节能技术。合理利用自然采光,公共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应到达《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目标值;住宅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应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他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地下场所宜采用光导管等自然采光方式。建筑节材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全装修住宅比例总体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块。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新建商品住宅的全装修比例应到达50%以上,廉租房和公租房根本装修实现100%。土地招拍挂阶段,宜将全装修的要求作为住宅用地出让的前置指标。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应采用经认证的住宅部品部件。开发单位应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并实现全装修住宅产品多样化,装修的档次和品位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需求。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全装修材料进行监督和审查,保证全装修住宅产品的质量。建设主管部门应明确开发商制定的交房标准中应包含装修产品的品牌、型号和数量等信息。建设主管部门宜制定全装修住宅的合理验收标准,约束和标准装修的行为,提高全装修的质量。规划阶段,应对场地内的旧建筑进行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将可利用旧建筑纳入规划建设工程。对于遗产类旧建筑采取保护为主,适当增加当代的使用功能或技术手段为辅的策略,以再利用带动建筑保护工作。对于历史地段的大量建筑,一般采取保护、更新并重的策略。对于大量的一般性旧建筑,一般采用改造后再利用的策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宜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制定绿色建材推荐目录,并定期在相关网站上公布:新建工程应积极采用绿色建材。材料采购时,应积极选择与其功能和生命周期相适应的绿色建材,并在材料进场时,核对材料检测报告或合格证等相关说明。绿色施工建设单位在施工招投标中应明确绿色施工要求。建设主管部门在审核绿色施工方案时,对不符合绿色施工标准的工程,不得颁发建设过程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绿色施工相关标准、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绿色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应根据绿色施工标准、设计文件,结合绿色施工方案,编制绿色监理方案,对绿色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建设单位向建设主管部门申请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时,应当提交绿色施工相关资料,对未按照绿色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的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通过专项验收。建筑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当出具绿色施工专项监督报告,对不合格工程,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建筑管理建筑单体设计时,应进行智能化系统设计,并由审图单位对智能化的设置进行审核。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满足《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中的有关要求;住宅建筑的智能化设计要求应满足《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中相关规定。对于要求较高的大型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应包含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监测系统。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宜提交智能化系统调试报告,调试合格后,方可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建设单位招标物业管理单位时,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配置机电专业和工作经验的管理团队人员要求。物业管理合同中,应明确绿色物业管理具体要求,并实行资源节约鼓励机制,管理业绩与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挂钩。物业管理人员应每月对计量的各分项能耗和水耗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及时挖掘节水的潜力。应对物业管理资料备案,备案年限不得低于2年。能源一般规定绿色生态城区能源规划应遵循开源节流的原那么,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用能设备效率,降低各种用能负荷,实现低碳排放原那么。能源规划应对整个城区的能源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优化能源的配置,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能源综合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编制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可性行分析报告,明确供给范围和区域。对于沿江城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优选采用可利用地表水源热泵作为区域功能供热的冷热源。浅层土壤源利用条件适宜地区,宜优先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作为区域供冷供热的冷热源。区域供冷供热的覆盖半径,不宜大于800m。制定城区开发方案时,优先建设区域能源站,并应结合区域能源供给的区块,缩短区域功能范围内区块的开发建设时差或分期建设。建筑设计时,应严格按照区域能源规划要求,进行系统预留。城区宜组织节能效劳公司,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能源站进行统一管理运营。节能效劳公司的企业结构,经营结构,生产结构应按照市场的要求进行配置。节能效劳公司应负责管理区域能源站、管网、板换间等的日常管理,确保系统高效运行。宜根据城区内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使能源在工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宜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对有废热产生的工艺设备和具备条件的热湿空气生产环境,应设置热回收系统。清洁能源利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城区可再生能源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城区内建筑类型、层数和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编制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明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标及采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拟定土地出让方案时,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明确工程应到达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并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中予以公示。城区应因地制宜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并宜多种可再生能源利用相结合,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潜力。应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技术。皖北平原城区推广使用土壤源热泵,沿江城区推广使用地表水热泵技术。在粮棉油主产区和林业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城区宜推广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推广使用光伏电源或风光互补路灯照明。在组织进行旧城改造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时,优先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其中住宅、宾馆等建筑应优先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业主导型城区内厂房可再生能源利用应以太阳能发电为主,企业宿舍宜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及以下高度的新建居住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必须进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12层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宜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供给系统。新建宾馆、酒店、商住楼、医院、学校、养老院、政府机关等有热水需要的公共建筑,应当按照规定统一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新建、改建政府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应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屋顶或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比例宜到达8%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宜要求居住建筑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工程的能效测评,并对测评情况进行审核。煤炭资源开发型城区政府应加强引导采用清洁煤技术,优先考虑清洁煤技术研发的企业入驻。城区运营时,工信部对燃煤企业节能减排效应进行考核,城区内大型燃煤企业应强制采用清洁煤技术。能源监管城区市政主管部门应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超限额加价制度。鼓励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和能源审计等工作。城区内新建的公共建筑,应对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系统等各局部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并将能耗数据纳入城区能耗监测平台。新建公共建筑安装分项计量装置,应与城市能耗统计数据中心联网。对建筑内各主要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办公设备和热水能耗等进行独立分项计量,物业定期记录。分项计量应符合《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那么》的规定。改建、扩建的建筑宜进行能耗分项计量。水资源一般规定结合城区的给排水现状,水资源、气候、市政设施等客观环境状况,进行水系统规划,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及污水排放量。合理设计城区内雨水收集面积及雨水地面入渗,进行雨水降雨量与回用量的雨水平衡计算。根据城内生活污水量分析城区中新建水处理设施的可行性,进行城区内污水量与中水回用量的水平衡计算。城内建立雨水处理设施或与中水处理设施合建,根据回用用途不同,处理出水应满足相应的水质指标要求。水资源综合规划景观设计时,应合理设计各下垫面的铺装形式,制定铺装平面图,并提供场地综合径流系数计算书。结合步行道、停车场以及广场设置雨水径流系数小于0.5的透水铺装:步行道中不少于50%的地面应设置透水铺装,停车场中不少于80%的地面应设置透水铺装,广场中不少于65%的地面应设置透水铺装。新建居住建筑宜不少于15%屋面设置绿色屋顶,新建公共建筑应不少于20%屋面应设置绿色屋顶。新建公共绿地中宜设置不少于30%面积下凹式绿地,不少于10%面积湿地。新建用地地块红线范围内绿化面积中宜设置不少于20%下凹式绿地。结合场地地形,合理进行雨水花园的设计,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各个地块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指标。对于有城市中水的城区,优先考虑市政中水冲厕和其他杂用水水源,未有城市中水的城区,应进行非传统水源利用专项分析,有条件时采用集中中水处理站。结合建筑用水情况,街区内鼓励合建雨水处理站。对严重缺水的城区,城市污水再利用率不应低于40%。对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城区,在雨水管路系统末端设置雨水收集池,雨水集中收集回灌地下。位于淮河以南的绿色生态城区,应优先考虑雨水资源的回用。城区内的绿化浇灌、道路浇洒用水、景观用水、宾馆类建筑冲厕用水应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住宅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15%,办公商业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20%,宾馆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大于15%,市政道路冲洗、绿化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宜到达80%。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明确非传统水源集中供水覆盖的区域,预留非传统水源处理站位置,市政非传统水源供给地块开发建设时间安排同步或分期建设,且结合规划情况,预留非传统水源用水接入管线。要求采用非传统水源的地块,应设置分质供水系统。优质杂排水回用的规划地块,建筑内排水设计时应进行污废水分流。仅规划雨水回用的地块,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进行雨污分流。建设工程规划报批时,规划主管部门应对其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进行审核,确保设计用水方式符合规划要求。给排水设计时,通过技术经济比拟,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城区集中中水系统无法覆盖的区域,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公寓,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文化、体育等建筑,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等新建工程宜设计、建设中水设施。应大力开展循环用水系统。对严重缺水的城区,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宜实现100%。开展和推广蒸汽凝水回收利用技术;优化企业蒸汽冷凝回收网络,开展闭式回收系统。推广使用蒸汽冷凝水的回收设备和装置。开展外排废水和零排放技术。鼓励和支撑企业外排废水处理后回用,大力推广外排废水处理后回用于冷却水系统的技术。总体规划设计时,应制定给排水专项规划,对于排水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应对整个城区功能分区、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现状进行调查,形成总结报告。新建城区应实施雨污分流,老城区宜有雨污分流方案,并考虑排水与综合处理利用结合。水资源节约给排水设计时,应对用水器具提出节水要求,明确器具用水量和节水特点。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与节水型产品的要求。开展高效换热技术和设备,鼓励开展高效环保节水型冷却塔和其他冷却构筑物。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工业主管部门应对企业年用水量审计,对高耗水行业技术进行改造。位于严重缺水城市或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城区,其管网漏损率不应高于12%,其他绿色生态城区管网漏损率不应高于15%。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时,应提出防止供水管网漏损的有效措施: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必须符合现行产品国家标准的要求。应选用高性能阀门、零泄漏阀门。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防止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并根据水平衡测试标准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做好管道根底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埋深,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监督,把好施工质量关。建立专业检漏队伍,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及建立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监测系统,进行供水调度,减少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漏损和事故。建筑设计时,应按照使用用途和用户要求设置水表,符合以下要求,且实现与城区水耗监测平台联网。住宅建筑每个居住单元和景观、灌溉等不同用途的供水均应设置水表。公共建筑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付费单位的供水设置水表,如餐饮、洗浴、中水补水、空调补水等。水务相关部门或物业管理部门制定非居民生活用水实行方案用水和定额管理,节奖超罚。水务相关部门应对城区内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实行计量计价。推行城区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水质平安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合理规划生态城区内供水的水源,对水源地设置水质实时监测仪表,确保水质达标。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质应到达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Ⅲ类标准。建筑单体设计时,按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要求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污水应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对城区内污水排放量进行预测,科学确定污水配套管网规模。城区内排水系统应雨污分流。运营管理时,市政部门和自来水公司应从自来水厂到用户,各局部合理布局自来水监测点,对水质进行监测,确保水喉水水质达标。生态环境一般规定城区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应从大气环境、水域环境、声环境、微气候和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协调各环境关系防止城区污染。政府各部门应对各环境污染情况适时监测,控制城区各污染物排放量。大气环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权衡分析城区用地布局,合理布设工业用地,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用地审核,剔除不合理的工作用地布局。环境保护部门应不定期进行城区大气环境监测,对于未到达废气排放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严格控制废气排放流程,并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资源开发型城区和工业主导型城区政府应严格限制高硫煤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主导型城区政府要求化工、冶金、有色和建材等行业必须对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进行处理,在符合工业废气排放标准前方可排放。政府宜制定奖惩政策,促进企业采用技术设备对废气进行处理;并对排放污染物高且不采用技术设备的企业征收排污费。总体规划应合理布局煤用发电厂位置;电厂在运行过程也应加强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处理技术。煤用发电厂应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其具体位置,废气排放处理技术选用,煤渣处理方式等。交管部门应定期进行汽车尾气监测。尾气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应进行整改;并鼓励车主采用尾汽处理技术设备。资源开发型和工业主导型城区全年的PM2.5日均浓度达标天数应为255天,综合型和旅游型城区应到达292天。水域环境城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水资源专项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采用高性能管网和阀门控制污水管网渗漏,严禁雨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市政主管部门应对城区雨水、污水处理排放情况实施监控与管理,并整改未到达排放标准要求的污水处理厂、企业等。严禁城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向水域及沿湖浅滩排放生产、生活废水和污水及其它污染物。环境保护部门应对城区水域进行采样监测。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六次,城区湖泊〔水库〕全年采样不少于两次。市政部门应对城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严禁直接利用地下水。声环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协调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商业办公和社会居住的关系,合理布局用地性质,预防噪声影响。城管部门应加强对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进行噪声管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专项规划应明确道路绿化要求;对于受噪声影响较大或对噪声较为敏感的居住区、文教区等建筑宜采用隔音玻璃,确保城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市政部门宜鼓励城区道路根据不同地段噪声功能要求,合理选用低噪声路面〔多孔性沥青路面、SMA路面、多孔弹性路面等〕。城管部门和交通部门应限制城区鸣喇叭。土壤环境城区开发前,建设部门应组织对城区的土壤环境检测。检测结果未超过污染临界值时,可直接开发。检测结果超过污染临界值时,需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并实施修复工作,且修复后土壤污染物未超过临界值时方可开发。建设部门应要求城区施工建设及后期运营需制定土壤保护与监管方案,并进行备案。相关政府部门需对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进行不定时检查,严禁施工建设及城区运营将高染污物直接排放到土壤中,要求土壤污染物应实施集中收集与集中处理。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制定管理方法对污染土壤的行为进行惩罚。微气候环境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应加强对城区范围内的建筑布局和单体建筑的热岛强度模拟分析进行审核,确保资源开发型、工业主导型、和综合型城区的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应高于3℃,旅游型城区不应高于2.5℃。位于皖西皖南的城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日平均热岛强度不应高于3℃;位于皖北、皖中和沿皖江的城区的热岛强度不应高于2.5℃。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合理布局绿化用地,同时规划部门应注重对城区级景观进行审核,落实景观绿化配套要求。城区景观绿化宜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供遮阳。建设部门宜倡导各道路和建筑根据使用环境,合理采用浅色、反射率0.3~0.5的地面材料和反射率0.3~0.6的屋面材料。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选择植物配置方案;合理规划城区水域,优化水体景观设计。景观绿化市政、园林部门应要求城区建筑合理采用立体绿化技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规划部门宜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区建筑屋顶、墙和道路边坡、挡土墙的绿化提出具体要求:每地块的屋顶可绿化面积比不小于50%,道路边坡和挡土墙的绿化面积为100%。城区、社区层面的景观,应设计采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进行绿化,且整个城区的乔灌木绿化覆盖面积应到达70%。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绿地的规划,且有具体的图纸和文字说明。不同类型城区的人均公园绿地布局由城区规划部门进行审核实施,资源开发型城区和工业主导型城区人均公园绿地不小于8m2/人,综合型城区不小于10m2/人,旅游型城区不小于12m2/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规划应对建筑屋顶的绿化情况和屋顶涂料做出具体的规定,满足节能、降温的需求。优先倡导城区可绿化屋顶实施绿化,不可绿化的屋面采用浅色涂料。建设部门制定奖惩条例,对采用屋顶绿化和浅色涂料的建设单位进行补助或免税,未按要求施工的单位进行惩罚。园林部门应要求城区绿化植物配置优先使用本钱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且本地植物指数不应低于0.8。城区应规划布置本地植物培育基地,开发、培育本地新物种,为提高城区植物欣赏价值作储藏。本地植物规划布置在环境相对较差的区域,以提高植物的可持续性,降低本钱。根据城区不同的自然分布特点,园林部门宜鼓励栽植多种类型的植物,优化城区植物配置。城区道路、公园、防护绿地等景观设计应融合本地文化特色,塑造具有本地气息、别具一格的文化景观。道路遮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对道路绿化情况进行规划,且有规划图纸和文字说明。城区分车带宽于1.5米的宜种植高大落叶乔木。选择本地乔、灌木对道路进行绿化,美化道路环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道路专项规划应明确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地面采用绿化遮荫要求。固体废物一般规定固体废物规划应由市政、环卫部门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角度进行配套设施、制度政策、管理方面的内容建立。城区应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促进减量化。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管理,启动垃圾分类收集。城区应加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促进资源化。建立电子废物、旧家具处置体系。城区应加强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合理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城区应完善固废管理体制,加强风险的管理与防控,加强固废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固废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整体监管水平,保障环境平安。垃圾减量化垃圾减排从源头减量化进行。环卫部门制定垃圾管理相关方法,实行垃圾收费制度。政府部门要求相关产品的生产需提高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或不必要的包装材料,并降低易耗品的更换频率。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净菜入市,严格整顿包装品用量。对于大型的社区,可由社区居委会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引导和宣传。提倡“污染者与使用者支付原那么〞,以税收、公共事业费或直接收费等居民及排污单位可承受的方式对过量产生不必要生活垃圾的行为予以处分以起到警醒作用。城区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控制在290千克以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场、居民小区等公共区域应按照标准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贮存设施。餐厨垃圾投放于专用收集容器,采用专用车辆确保其密闭收运,并由获得许可证的单位单独收运和处理。有害垃圾使用专门的容器收集,定期交给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系统。积极引进垃圾分类处理技术,高标准建设运营处理设施,采用垃圾燃烧、生化处理、综合利用等方式对分类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环卫部门应完善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明确城区垃圾收集、处理方式,以及配套补助等。政府部门应研究起草生活垃圾减量分类管理方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采购目录。政府主动扶植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市场,提供税收、贷款等多方面的优惠。研究制订垃圾分类前期投入和垃圾减量鼓励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政府补贴机制。建立垃圾减量分类督导制度和有约束力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以及垃圾减量分类督导和奖惩制度。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协调新闻媒体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城市区垃圾治理宣教基地〔课堂〕等方式,普及垃圾减量分类、资源综合利用知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气氛。开展创立活动。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带头从本单位做起,率先做好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环卫部门应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废品回收利用,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控制生活垃圾含水量,标准餐厨垃圾管理,降低生活垃圾管理本钱。健全包装垃圾包括废纸等材料的分类收集体系。逐步建立社区有毒有害垃圾及电子垃圾等分类系统。积极推进垃圾燃烧处理,提高垃圾燃烧余热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城市要积极稳妥推进垃圾燃烧厂建设,加强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填埋场场地资源紧缺的地区要做好垃圾燃烧厂建设规划。提高垃圾燃烧余热利用效率。稳步推进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有机垃圾分类,提高堆肥质量,增加产品类别;宜与当地园林绿化部门协商,推广垃圾肥料用于园林绿化;逐步改善堆肥处理工艺。推进有机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技术的开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利用“清洁生产机制〞,对填埋气体进行集中收集,综合利用。逐步提高卫生填埋场的建设和设计技术水平,开发污染排放低、占地面积小的新型卫生填埋处理技术。改造旧垃圾堆放场,尽快实施平安封场。标准建筑垃圾和渣土的管理和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加大对建筑垃圾乱倒偷倒的处分力度,对将建筑垃圾送至再生资源处理厂的给予适当的环保补贴。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扶持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企业开发适合市场的建材产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确保再生资源市场稳定开展。信息化一般规定城区应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参与城区管理及城区公共效劳,提升管理水平、节约本钱。城区应有效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机制建设,完善各信息化管理要求。城区信息化市政部门应要求城区市政工程合理采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并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实现数据收集、分析、发布的全过程监控。城区信息化管理宜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3S等技术。信息化管理宜率先在城区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进行信息化监督与管理。市政部门应组建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单位,实时统计、分析城区管理的信息数据,为完善城区管理系统提供依据。规划城区网络布局,合理利用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城区信息、通讯的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社区信息化城区内的社区宜采用智能化系统,实现信息化效劳和管理,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且整个城区的社区管理和效劳信息化的比例应到达90%。绿色人文一般规定城区建设的同时,城区个政府部门应制定各类政策或法规,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并引导居民建立绿色生态理念。城区相关管理部门应认真落实自身的职责,共建绿色生态城区。城区居民应培养自身的绿色生态生活与消费等理念,为城区生态环保做出积极奉献。绿色社区社区居委会应制定严格的硬件和软件标准,加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社区硬件设施应从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建设。社区软件应建立社区联席会制度,以负责社区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并定期组织环保活动,编制绿色生态引导手册。知识宣传宣传部门应加强对城区居民进行绿色生态知识宣传,提升居民生态保护意识。政府部门或社区居委会可进行社区、城区绿色生态先进评选,引导居民实际行动,培养绿色理念,普及生态知识。社会保障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应落实城区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保障性住房应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建设,保证住房的质量和生活要求。城区的国土、建设主管部门应建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管理等规定,确保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房管、建设部门需严格落实居民房屋拆迁的补偿落实情况,并制定合理的补偿管理方法,要求建设单位或开发企业依法执行。居民的补偿安置可实行现金补偿或房屋补偿。在本地块安置时,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划定拆迁住户安置区,且在规划图纸中划定具体的区块,文件中应有具体说明。安置区地块的建筑设计应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同时应符合国家建筑工程审批流程,且有审批合格文件。公众满意环保、公安等部门应落实各自职责,是城区平安、稳定、生态的根本保证。城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直接提高了城区环境质量,为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社会治安的改善,对城区居民的生活平安提供了保障,从而更加有利于城区的开展和进步。环保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尽到环境保护的具体职责,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责任制,加大城区环境保护力度。环保部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应对城区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实行定期问卷调查制,反响城区环境保护落实情况。资源开发型、工业主导型和综合型城区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满意度不小于80%,旅游型城区不小于90%。公安部门或城管部门应加强城区治安管理,贯彻“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实施方针,提高城区居民平安感。附录A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技术导那么使用说明本技术导那么主要用于指导安徽省内新建、扩建城〔区〕的绿色生态建设;使用对象主要为安徽省内拟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城区政府或管委会等,其它相关企业、建设单位等可参照实施。技术导那么实施操作方式如下:绿色生态城区从立项、规划、设计到运营四个阶段操作流程按照附录B执行。不同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见技术导那么相关章节方面的内容。技术导那么从城区开展目标制定,规划过程、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监督、引导,提出政府的工作内容。各阶段政府具体实施内容包括:立项阶段——城区工程立项阶段,政府对整个城区的开展定位、绿色建设目标进行引导、控制,并确定开展的主体要求和思路。设计阶段——政府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要求,对城区的总规、控规、各专项规划和建筑设计应进行严格审核。施工阶段——政府部门对施工是否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和绿色施工内容进行监督、审核,严格控制施工落实。运营阶段——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加强城区的运营管理,并对区域内的管理情况进行审查,落实绿色生态城区管理要求。为便于在执行本技术导那么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本技术导那么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规定〕〞工程调研工程定位资源开发型工业主导型城区指标的选定工程调研工程定位资源开发型工业主导型城区指标的选定工程立项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进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前期调研,包括工程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气候情况、自然资源、根底设施〔道路、市政等〕、生态环境、经济开展现状等;据工程调研情况,进行工程可行性分析;政府部门开展可行性分析研究,确定是否适合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初步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可行性研究根据安徽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指标体系和工程区本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制定符合城区特点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标。根据城区可行性分析研究和实际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体育场馆排水施工合同
- 2024年度设备维护保养吊装合同
- 2024光通信网络设备供应与安装合同
- 2024年度某航空公司与某机场管理公司关于某国际航线机场服务合作的合同
- 2024年度0kv线路工程保险服务合同
- 2024工业园区环境清洁承包合同
- 家庭纺织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2024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与运营合同
- 高层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突破
- 小黄牛养殖风险管理方案
- 儿童早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前运算阶段(三座山实验)
- 国开一体化平台01588《西方行政学说》章节自测(1-23)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威士忌酒相关公司行业营销方案
- 网络游戏危害课件
- 2024供电营业规则学习课件
-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TB 10010-2016)
- GINA2023-哮喘防治指南解读-课件
- 2024年上海市第二十七届初中物理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 寝室设计方案方法与措施
- 收费站冬季安全注意事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