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_第1页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_第2页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_第3页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_第4页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1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第8周教学反思(孔)

周四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一节课,在争论展现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争论160×30时,我问道,你是怎样想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同学在不断的思索,熟悉也在不断的提高,回答越来越完整。我在这个环节里仅仅只是充当了一个合的角色,即轻松,课也感觉很有味道。在争论106×30时,竖式的简写,成为争论的中心,有的同学是把3和0对齐,有的同学则是把3和6对齐,大家一起对比,许多人发觉其次种简洁一些,我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写,课堂立即宁静下来了,生1:这样不用去写0和106相乘这一步,生2:是啊,问什么可以不写这一步呢?生1:0乘以任何数都得0,所以可以省略。立刻,我也感到愕然,由于我自己也没有思索过这个问题,同学答得太好了,立马,我建议全班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接着,我问还有什么质疑,有人提出,积的末尾的0是哪里来的,举手的人许多,生1:是从上面的竖式中落下来的。我追问道,不写可以吗,生2:假如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结果就和106×3的结果一样了......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学问迁移,同学自主建构认知,在不断的`质疑中,同学不断思索,最终明白算理,突破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在教学中要留意让同学坚固把握已学的学问,并用这些学问去分析、探讨相像内容的学问,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争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学问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同学的已有阅历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2、对学问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许多人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把握学问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把握学问状况的标志。对学问和技能来说,理解学问是把握学问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学问、

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把握学问的一种重要标志。

重视同学的质疑和表达很重要,只有每天如此,同学的学习力量肯定会有很大的进展。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2

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意学问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意于让同学把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在主动参加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中,经受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加强竖式计算的训练,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自己能够精确     、快速地计算方法。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教材中的例6是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运用。我对这一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102×4是不进位的106×4是个位相乘进位的,508×3是个位和百位相乘都进位的,3003×3是因数中间两个0的乘法。通过这样的支配,让同学经受了学问的形成过程,使同学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同学对新学问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同学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同学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时,我借助同学已有的学问基础,利用乘法的意义,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在大量的例子中总结发觉这一规律。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同学厌烦。计算课不应当是重复的练习。在每一次计算后,我都会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同学在一次一次地观看、比较、沟通中把握了笔算方法。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在自主尝试、自由表达的基础上实现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敬重同学,民主教学,仔细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惊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胜利,增加自信念。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强,有利于同学思维力量的培育。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把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对于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在三班级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当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

多数同学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由于同学以前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开头新课前我先加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的.口算练习,并以“16×30”和“160×3”为例强调同学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同学自己试着算,再展现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同学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同学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并不理解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许多同学的解释是:由于末尾有2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是很自然的,再没有多余的理由。于是我引导同学进行充分的进行沟通:

师:我们在计算时实际是算的什么?

生:16×3=48

师:假如要算160×3需要怎么办?

生:再用48×10=480

师:那要算160×30还需要再干什么?

生:再用480×10=4800

通过这种争论,同学真正理解了这种简便计算方法的算理,再通过说理加深同学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简单,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首先是乘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如计算180×50不能娴熟的将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

二是有的同学没有根据简便的算法计算,把0也参加运算,尤其是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时候,有个别同学就让一个因数末尾的0进行计算;

三是,计算后在末尾添上0的个数不正确,如120×70,只在末尾添上一个0,缘由可能是计算120×70时,末尾有2个0,但是这两个0在同一列上,而在以前的加法中,0加0得0,就顺手移下一个0,这与上课时没有重点提示有关,需要在课后的练习中加以提示。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4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属于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乘法中的特别情形,同学在计算时往往简单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同学把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支配了本节的内容,有助于同学集中学习在乘法中如何处理0的详细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那么计算教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上的缺陷,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促进同学的进展。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没有强迫,不算喧闹,一切看似简简洁单,但同学的思维状态自然活跃,参加热忱非常高涨,同学却被深深地吸引,自主探究的行为主动而乐观。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氛围,使同学主动参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同学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全部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教学中假如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贯穿始终,学习就会成为同学沉重的负担。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出同学感爱好的、愉悦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同学有剧烈的求知欲望,乐观主动参加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到同学当中去,变成同学学习的伙伴,从而形成一种民主、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孙悟空这个人物是同学感爱好的,胜利地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使同学对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产生一种亲切感,调动了同学的心情,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民主、公平、愉悦的氛围下,同学思维乐观、主动、活跃,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主动思索、各抒己见,不仅使课堂学习气氛轻松开心,也能使同学的认知力量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弥补了老师一个人不能面对每个同学的不足。

二、把实践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同学

闻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学问的最佳途径,是由同学自己去发觉。由于这种发觉,理解最深,也最简单把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己去发觉”,就是让同学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探究”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给同学供应宽阔的空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同学进行探究、操作、实践的过程,让他们合作沟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并从中猎取新知,体验尝试胜利、探究与发觉的欢乐。

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独立思索,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特殊是借助老寿星熬炼的`场景,自然引出每天要步行多少米的计算问题后,我放开手脚让同学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同学在动脑观看中,独立思索,鼓舞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沟通。进而,引导同学思索计算的方法,使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明白算理,把握方法。

三、注意评价,提高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达力量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依据学校生奇怪   、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索能说的,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同学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从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头,到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置疑、释疑。反思并表述自己的思索过程是困难的,上面片段二中,对于黑板上的6种算法,老师如何组织同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让同学说出对与错的缘由,让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实际上也是让同学学会说算理,从而提高计算力量。同时,多说还能促进同学表达、计算、分析、思维等力量的全面进展。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学校数学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气,很多课堂老师放下架子弓身与同学公平对话,老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同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同学有合作有沟通、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布满欢声笑语。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要以现代训练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制造一个有利于同学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新课堂”与新课程的理念“形似神异”,在追求所谓共性张扬,喧闹的背后,总给人有肤浅、浮躁的感觉。我想在平常的教学中不妨把课上得朴实扎实些,使同学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终达到“好学”的美妙境界。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把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我认为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在三班级已经学习,所以在不了解班中同学的实际状况下,就把重点放在了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然而课堂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给我这个多年教学数学的老师无疑是当头一棒。

我在课前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强调同学说出口算过程。由此再引出例题160×30,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同学自己试着口算,再展现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同学自己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通过比较大多数同学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用笔算方法计算106×30时,我放手让同学自己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反馈的结果出乎意料,同学还是遵循着笔算要数位对齐,正是由于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在接受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课堂作业的反馈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错误较多,缘由是有的同学没有娴熟简便笔算,有的`同学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同学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零,有的同学在算乘的时候,不应当消失0的地方消失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课后应加强特地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这节课之所以会失败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内对于简便写法强调不够,同学受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定势思维的影响,不习惯用简便写法的竖式;

二、同学课堂作业时间不够,在前面的算法引导中可以简洁些,这样就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同学多练多说;

三、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同学的实际状况,高估了同学的力量。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6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以同学已有的体会动身,从解决同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每个小伴侣的盘里有2颗糖,7个小伴侣一共有多少颗糖?(在黑板上用简笔画表示出来)同学很简单得出:求7个2就是2×7=14(颗)。每盘削减一个颗,题目变成:每盘有1颗糖,7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同学也很简单得出:求7个1就是1×7=7(颗)。每盘又削减一颗,同学立刻就看出来了,现在一颗糖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这样循序渐进,同学轻而易举地收获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同学明白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肯定论后,连续往下学习例6。例6是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的应用。我把这个内容稍作补充和伸展,103×2是不进位的,105×3是个位相乘进位的,706×4是个位和百位相乘都进位的,20xx×2是因数中间有两个0的乘法。经过这样的支配,使同学历经了学问的形成过程,让同学能从整体上支配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实践证明,把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的重新协作一下,不仅能达到预订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能推动同学对新学问的主动构建。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内容与原来相比,虽然增加了一些,但同学却学得欢乐而有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7

同学已经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及笔算乘法,同学已经能够较精确     、娴熟的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并理解其算理。而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和基础上,进一步让同学熟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把握有关0的乘法及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为以后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及多位数乘多位数做好学问储备。

在课开头阶段,我重点围绕“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学问点绽开教学。先让同学依据乘法算式的意义得出0×5=0、5×0=0。再通过想一想、同桌沟通习题和师生举例的活动来进行此类乘法的补充,从而发觉其规律。整个环节努力通过让同学思索沟通加深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我先让同学接触不进位的503×3,先解决0与一个数相乘得0,所以这时积的十位上的数应写0。然后再消失笔算503×8=(需进位的)这样就更全面说明对“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中“0”的处理,也为了给同学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及争论的机会。在上面两个教学片段中我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后,进行了算理的探讨,独立思索,让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最终在进行练习,发觉一些同学消失的错误,假如是共性的再和同学共同探讨,假如是个别的,看看出错的缘由,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把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8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别情形,同学在计算时往往简单算成3×0=3,或者不计算因数中间有零的这一位,因此,教材在同学把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后,支配了本课内容,有助于同学几种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如何处理0的详细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多位数乘法打下基础,在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个人的总体感觉是较好的,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同学在详细情境中学习,使同学学得轻松开心。

“计算”经常与“枯燥”二字相连,但本课我始终留意创设情境,让同学在情境中学习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同学理解和把握算法,同时又可增加同学学习爱好。

如:新课环节以“仙女摘仙桃”引入,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又以揭示“老寿星的长寿秘诀”为线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终的练习环节以循序渐进为主线贯穿练习前后。每个情境之间的连接我都以奇妙地语言把它们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使同学听了倍感亲切,爱好盎然。

2、多种计算方法相结合,进一步培育同学的计算力量。

在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即例6),我让同学通过估算、口算、笔算等不同的计算方法去体验数学中国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促使同学形成良好的计算意识,同时,我还留意将同学的估算结果与精确     结果进行对比,从而让同学体会到可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练习组织较好,既有针对性,又有层次和坡度。

从练习的形式来看,我支配有口算题、笔算题、思维训练题,同学自主出题和算题及比较练习题等,既有动口的、又有动脑的`,既有单个回答

的又有全体练习的,既有基本练习的,又有拓展练习的。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中我还留意了以下几个几点:

(1)练习的密度与数量适中

(2)练习的形式多样化

(3)突出了难点,讲究了实效。

4、注意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潜在学问,有效地培育了同学的发觉力量。在教学中,我能做到随机应变,引导同学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学问,从而使同学将所学学问融会贯穿,培育同学的发觉意识和力量。

例如:在练习口算中,我引导同学观看口算试题,比较“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与“0和一个数相加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同学得出“0和一个数相加仍得原数。”的结论。

在这节课中,虽然也存在一些不到之处,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与毛躁、马虎之处,老师的语速过快,声音过大等毛病,但总体感觉这是一节胜利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同学学得开心,获得了乐观地情感体验。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9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二教学复习阶段,先进行了0的乘法和0的加法比较,通过练习实际举例来说明算式0+5=5;05是(5个0)0及20+5突出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果。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通过主题画的引入,探讨老寿星的秘诀,鼓舞同学乐观参与体育熬炼和脑力训练。在新授部分,先让同学想一想,计算5083时,你觉得较难的地方在哪?(结果十位上会不会是0),从而带着问题,让同学通过独立的计算去验算,接着通过同学的说题,突出解决积的十位上为何不是0的道理。同时再通过口算的方法验证结果先算3个500和3个8,再把两部分合并起来。通过比较竖式计算和口算的异同,突出计算竖式时的`方法步骤:从个位起,分3步用一位数分别乘三位数的每一位。留意哪一位有进位数的要加上。在练习部分,先计算1023和1093两道题,开头先让同学用口算的方法,算一算结果。后通过竖式计算,比较说一说这两道题十位中间为何不一样。

练习2通过完成做一做的题目连续巩固三位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3则通过计算10032和10034,拓展计算方法,再次强调竖式计算时用一位数和0相乘的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最终通过解决1205-20xx,让同学体会四则运算的必要性。整节课下来,个人感觉同学对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把握,但计算的速度还是较慢的。在口算的方法去计算时,是有一部分同学感到怀疑的。练习课中应当连续加强练习。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10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这节课是学校四班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使同学进一步熟悉“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使同学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

3、培育同学正确计算的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是:因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我的思路是这样支配的:首先让同学进行口算练习,然后引入新课,出示例题。在解决例题的算法时,我让同学自主探讨,再展现同学的探讨成果,总结出最佳的方法。最终让同学练习,指名板演。

我上本节课的胜利之处是:

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细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学问迁移,引导同学利用已把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让同学真正经受了探究和发觉的讨论过程,同学参加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学问,接触到了一些讨论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本课还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同学经受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

性浓了,实现了理论学问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促进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念。

自己的不足之处:基础训练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11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案例描述

一、学前预备。

1.观看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同学尝试笔算并且板演。

3.小组争论:

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学问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一般列车每小时可行

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一般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一般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一般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同学自主列算式。

(3)观看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其次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假如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见图2)同学们这么聪慧,我们就来练一练。780×54208×40107×130

这是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索了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同学自主提问题,同学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学问迁移,同学自主建构认知。学问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从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学问向新学问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留意让同学坚固把握已学的学问,并用这些学问去分析、探讨相像内容的学问,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争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学问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同学的已有阅历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

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学问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熟悉,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把握学问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把握学问状况的标志。对学问和技能来说,理解学问是把握学问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学问、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把握学问的一种重要标志。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12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人教版三班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别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同学已经把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同学把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详细方法,并仔细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