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强化练(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3·山东青岛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解析: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要采取宽厚和刚猛相结合的政策,韩非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采取重刑的措施,两者都体现了对民众治理的重视,故选A项;韩非子的主张体现了重刑的策略,但孔子主张宽厚和刚猛相结合,排除B项;孔子为儒家思想,韩非子为法家思想,两者的思想没有礼法结合,排除C项;韩非子的主张只强调刑罚,没有强调以刑辅德,排除D项。答案:A2.(2023·广东大湾区一模)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这反映出秦代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选A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统一后实行的选官制度,且“以法为教”是专以国家政策法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材料依然强调秦律,说明这一政策并未改变,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汉朝开始采用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儒家思想的作用,秦朝治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排除D项。答案:A3.(2023·河北百校联盟联考)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这说明,秦朝()A.注重宗法伦理 B.刑罚制度严苛C.社会秩序混乱 D.基层管理严密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法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的法律严惩亲子的不孝行为,而宽恕父亲的窃财行为,这体现了宗法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秦法严苛的一面,又体现了秦法仁慈的一面,故排除B项;秦法借助宗法伦理,有助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故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秦朝基层管理严密,故排除D项。答案:A4.(2023·河北模拟)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强调“耕战”,旨在实现富国强兵,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的在于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非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仍着眼于农耕,并没有改变经济结构,排除B项;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是秦朝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答案:C5.(2023·广东高三联考)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实行“均输法”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行“青苗法”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实行“保甲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实行“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A.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操之过急B.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C.重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解析:材料中的“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利害条约”“市易法”等措施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故选B项;王安石变法在短短的三年之内,颁布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令,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但这不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并非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农业生产秩序,确保封建统治的稳定,排除C项;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小农经济始终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答案:B6.(2023·福建百校高三联考)秦汉时期,户籍相伍制度被推广到全国。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据此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A.加强了社会基层管理 B.实现了对流民的管控C.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D.推动了地方自治发展解析:据材料“当时户籍的具体制作层级在乡,乡承担户籍管理责任,据此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可知秦汉户籍制度由乡承担职责,政府凭借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这有利于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管理,故选A项;户籍制度强调的是对户籍民众的管理,而不是对流民的管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户籍相伍制度的推行并不能推动地方自治发展,排除D项。答案:A7.(2023·吉林长春一模)“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反映曹魏时期()A.皇权借立法得以强化 B.法律制度相对宽松C.法律完成儒家化改造 D.世家大族势力增强解析:本题利用材料设置情境,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理解。“八议”起源于《周礼》中的“八辟”,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减轻处罚的一项法律特权制度。曹魏时,借助修订《新律》的契机,将“八议”制度正式入律。这些材料反映曹魏时期利用为亲贵赋予法律特权的契机,拉拢贵族实现统治的政治本质,同时也体现出世家大族势力增强成为君主重点联合关照的对象,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看到皇权借立法得以强化、法律制度相对宽松,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看到法律“完成”儒家化改造,儒法结合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体现其“完成”性,故C项错误。答案:D8.(2023·山东烟台一模)下表为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这可以用来说明()年代户数永业田(亩)口分田(亩)应受已受未受应受已受未受天宝元年(742年)431180107510548207574063大历四年(769年)185404499117905411249A.赋役制度有待调整 B.中央政府权力减弱C.国家严控土地交易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解析:据材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表中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受田户数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出现无地可分的局面,导致均田制走向解体,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赋役制度有待调整,故选A项;材料“唐代敦煌户籍资料关于‘受田’的统计”反映了唐朝中期政府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并非反映唐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无法得出中央政府权力减弱,排除B项;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但材料并未涉及国家严控土地交易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国家严控土地交易,排除C项;小农经济大量破产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及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并且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小农经济大量破产,排除D项。答案:A9.(2023·江苏决胜高考大联考)元代的手工业者被征调以后,便终身服役。明初也专门编制了匠籍,但是明代的工匠在为官府服役的时间之外,还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与元代相比,明代匠作制度()A.顺应了赋役合并的趋势B.赋予工匠更换职业的权力C.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D.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拥有更多的‘自由趁作’、自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或劳动产品的时间”,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激发社会生产的活力,故C项正确;材料中明代的工匠仍然要为官府服役,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代的工匠虽然有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时间,但是仍然被编在匠籍,无法随意自由更换职业,故B项错误;明朝时期,官营手工业已渐趋衰落,材料中的变化就是顺应了这一形势的发展,排除D项。答案:C10.(2023·广东部分名校1月联考)胡饼(类似今天的烧饼)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烤制面食,味道香美且易于携带。魏晋时期,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边远乡村,胡饼都深受民众青睐。据《晋书》记载,王羲之被权臣选为女婿时,就正躺在胡床上大嚼胡饼。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B.汉人胡化风气盛行C.社会等级日渐弱化 D.外来食物占据主导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汉族人民喜爱胡饼,且王羲之“在胡床上大嚼胡饼”,说明汉族民众深受少数民族食物文化的影响,这是民族交融得到加强的结果,故选A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足以说明汉人胡化风气盛行,故排除B项;虽然胡饼被民众普遍喜爱,但这不能说明社会等级弱化,故排除C项;胡饼只是食物中的一种,民众普遍喜爱它,但不能说明外来食物占据主导,故排除D项。答案:A11.(2023·安徽皖江名校联考)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船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解析:由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导致的结果是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流、交融能促进沿途国家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导致沿途国家的发展繁荣,而不是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强调交通的作用,而是强调“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了商品贸易,但并未提到社会转型,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2.(2023·广东韶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改为两税制,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不再受到土地束缚,从而开始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到了宋代,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些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变革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该表现的原因。解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唐代中叶开始,(租庸调制)自然崩坏”并结合所学可从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摆脱奴隶佃农地位”并结合所学得出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据材料一“他们可以用钱代实物去纳地租”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经过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并结合所学得出给后世改革提供借鉴。第(2)小题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得出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并结合所学得出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发展。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意义: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后世改革提供借鉴。(2)表现: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原因:士族的瓦解、租佃制的发展及科举制的发展。13.(2023·四川乐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陈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该陈列以古代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突出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伟大贡献。——据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介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陈列”展览的八个部分中任选2~3个部分,拟定一个主题,并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达顺畅。)解析:首先,据材料“它以王朝更替为主要脉络,分为远古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八个部分”可以选择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可拟定论题:国家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可以结合三个历史时期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和影响进行阐述,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华夏认同”扩大,华夏族主体形成,统一趋势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权并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中原人口南迁,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辽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