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后习题答案(1-10课)
1《社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平桥一一伙伴游玩一一看戏遇阻——夏夜行船一一赵庄看戏一
一回程吃豆——深夜返家——再谈吃豆(以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还可以有其他的
层次划分和短语表述。)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
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点拨:注意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在叙述看社戏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在写月
夜行船前去赵庄的途中,作者做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比如视觉上所见的“淡黑
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朝船尾跑去了“,嗅觉上
所闻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听觉上所听到的“那
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这些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同时,
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合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情
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此外,再比如课文结
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也不再
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运用了议论、抒情,含蓄点题,表达了那夜看戏
给“我”留下的记忆之深,以及“我”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
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点拨:学会揣摩作品中人物的深层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最后说“好豆”“好戏”,并不是在于豆本身、戏本身好,
而是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小伙伴一起参与看戏、吃豆的过程给“我”留下的
美好回忆。平桥村热情好客的村民、诗情画意的美景、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使
“我”怀念,这种对平桥村的怀念、喜爱使得本身并不完美的记忆也变得美好、
珍贵,因此作者才说是“好豆”“好戏
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
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
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点拨:结合语境品味课文语句,理解作品的儿童叙述视角。
参考答案:
1.“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
看戏人买豆浆喝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沮丧、失落的情绪。
2.“忽而”“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
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我”的愉悦心情。
3.“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4.戏并不好看,但“我支撑着仍然看”,表现了“我“既觉得戏无趣,又
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写出了“我”的
困倦。
5.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是童话里才
有的情景,这样的比喻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
色彩的想象力。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
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
情思?
参考答案:“我”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两段戏的观看体验都不好。第一次是
初到北京时去戏园看戏,结果因为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座位而“毛骨悚然”地走
出;第二次是看因募捐湖北水灾而演的戏,结果既没看到戏前宣传的名角,又
因“我”询问正唱的名角是谁而被看戏的“绅士”“看不起”。通过“我”在
北京看京剧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情
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2《回延安》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当他重新“扑”进“母亲延安”的怀抱时,那激动喜
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朗读这首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
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点拨: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抒情线索。
参考答案: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参见“学习提纲”。抒情线索是“重逢一回
忆一赞美一展望”。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
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点拨: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
熔炉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句表达了“我”对
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
“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
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
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
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
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场景描写:“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
美。
三、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
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
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参考答案:
1.本诗两行一节,节内押同一韵,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
手招”中最末字“笑”和“招”押飞。”韵,“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
延河来”中最末字“带”和“来”押“ai”韵,这样节内押韵,不同节用不同
韵使得读起来整齐中又有变化。
2.语言上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使用了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词
语,如“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是“信天
游”式的言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一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参考答案:
1.“千声万声呼唤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强烈的
思念之情,“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表
现出延安在诗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养育了自己的感激之
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
予物人的动作,好像延安的一切都有了生命,都在欢迎自己回家,生动形象地
反映出诗人重回故地的无限欣喜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
法,表现了延安的巨大的喜人的变化。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浓厚感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
五、背诵这首诗。
点拨:先认真把握本诗的节奏停顿、韵律语气,了解“信天游”的民歌风
格,领悟诗人的情感,再加以背诵。
六、延安,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是无数人
魂牵梦萦的地方,访问你的祖辈、父辈,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延安精神”
的内涵。还可以对照这首诗,延伸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
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
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点拨:“延安精神”主要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
精神”等。总结延安精神时,可重点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5《大自然的语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
什么吗?
参考答案: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
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
1.第卜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
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参考答案:
1.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
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2.①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
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②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
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
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
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
物候学。(下定义。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的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打比方。把活生生
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
趣味性。)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
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作比较。突出强
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
有哪些,主次关系如何。)
5.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
京要迟一个星期。(举列子。更具体、更真切了说明了经度的差异也是影响物候
的因素之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
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
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
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
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
前九天。
参考答案:
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引用农谚,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表现
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2段
文字则相反,给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
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
来决定。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
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
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
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
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
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
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
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
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
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
性的认识。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选择一篇写在笔记本上)
【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出发,联系到其他
大陆也有恐龙化石,从而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然后又写到现代两栖动物不能在
南极生存,但在南极确实发现了两栖动物的化石,从而推论出不是恐龙在迁
移,而是大陆在漂移。最终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大陆漂移有关。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首先通过新闻报道和一些科学家的
观点,引出目前存在的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一一“撞击说”和“火山说”,
然后根据地质学上的发现进行推理分析,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证,并最终得出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
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
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
愿意这样做呢?
参考答案:
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
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
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
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
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
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
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作者随笔幽默
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是相联系的。
深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
海沟共24处,其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水深
约11034米。海沟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
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沟是板块构造俯冲
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活动的场所。这里好像是一个枢纽,一方面
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大陆板块翘起来。
参考答案:
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例证。《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中自第⑥段起阐
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的材料,说明了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会在分界
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海沟。因此,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板块构造”
理论是相联系的。
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
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参考答案:(选择一种记在笔记本上)
【示例】1.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
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
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
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
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3.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
一一块,即“泛大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
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灭绝。
9《桃花源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参考答案:晋代有个渔夫,有一次出去打渔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
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
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
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
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
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
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
美丽的桃花林。
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
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
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
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
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
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
会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
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
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
至ll的科^和5O
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参考答案:
1.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2.动词,离开。名词,房屋。
3.副词,于是。
副词,竟然。
4.动词,寻找。
副词,不久。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
L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瓜果、菜肴)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
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②。
桑竹垂余荫,菽稷③随时艺④。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⑤王税。
荒路暧⑥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⑦,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⑧欢游诣。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
肆,尽力。
②憩:休息。
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遮蔽。
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
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参考答案:(1)“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
安乐。
(2)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压迫以及战乱的理想社
会的向往。。(中心思想)
10、《小石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然后背诵全文。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
发现小潭一-1潭中景物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O
二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试做具体分析。
(1)由“隔篁竹”听到淙淙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
层次。(2)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
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
感的第二个层次。(3)“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
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
三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
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生合伙协议合同范本
- 乙方土地流转合同范本
- 共同承包果园合同范本
- 借款给人买房合同范本
- 养生行业用人合同范本
- 人才用工合同范本
- 业务解约合同范本
- 公司烟酒合同范本
- 电力行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
- 给同学的毕业赠言15篇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10 Hashing
- 蓝色卡通风学生班干部竞选介绍PPT模板课件
- 人教新目标英语九年级上册单词中文Units
- 机动车牌证申请表格模板(完整版)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范例
- 高效液相含量测定计算公式
- 六宫格数独解题技巧
- 公安机关通用告知书模板
- 工程款支付审批流程图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填空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