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教师用书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教师用书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教师用书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教师用书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攻坚决胜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名句名篇默写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合抢分练四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一、(2023·安徽名校大联盟4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汉和帝以大司农沛国徐防为司空。防上疏,以为:“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家法,私相容隐,开生奸路。每有策试,辄兴诤讼,论议纷错,互相是非。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轻侮道术,浸以成俗,诚非诏书实选本意。改薄从忠,三代常道;专精务本,儒学所先。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上从之。岭南旧献生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传送。临武长汝南唐羌上书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十二月,辛未,帝崩于章德前殿。是时新遭大忧,法禁未设,宫中亡大珠一箧。(邓)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又,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下掖庭考讯,辞证明白。太后以吉成先帝左右,待之有恩,平日常无恶言,今反若此,不合人情。更自呼见实核,果御者所为,莫不叹服以为圣明。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凡所平断,人莫不悦服。是岁卒官,百姓市道,莫不咨嗟流涕。涣丧西归,洛阳民为立祠、作诗。每祭,辄弦歌而荐之。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B.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C.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D.伏见交趾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炎热/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解析】“于路”是“不绝”的后置状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B项;“不绝于路”是“恶虫猛兽”的谓语,结构完整,句意合理,应在“不绝于路”后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B.“义有相伐”的“伐”指批评、抨击,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的“伐”不同。C.宗庙,文中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秦汉时称“太庙”,后可用来代称朝廷和国家政权。D.观察颜色的“颜色”指面容、脸色,与《琵琶行并序》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相同。【解析】A项,正确。B项,正确。批评,抨击/砍伐。两句中的“伐”含义不同。C项,正确。D项,错误。面容,脸色/容貌。两句的“颜色”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徐防认为博士弟子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建议在选拔博士弟子时,如果只是发表主观意见,应当一律视为错误。B.唐羌直言进谏,指出岭南进贡龙眼、荔枝一事劳费民力,伤人性命,和帝听取唐羌意见,以民为本,下令停止进献。C.和帝驾崩,后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太后面见吉成,亲自审查,最终真相大白。D.洛阳令王涣治政有方,所作判决令人信服,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王涣去世后,太后令他的儿子任郎中,以示勉励。【解析】“宫中丢失一箱珠宝,太后亲自审查宫人,侍从诬陷是吉成所为”错误。由原文“和帝幸人吉成御者共枉吉成以巫蛊事”可知,是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不是丢失一箱珠宝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译文:_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__(2)洛阳令广汉王涣,居身平正,能以明察发擿奸伏,外行猛政,内怀慈仁。译文:_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__【解析】(1)宜:应当;开:建立;上第:上等;高说:优秀。(2)平正:公平正直;发擿:洞察揭发;外:对外;内:对内。5.文中汉和帝和邓太后的做法给后世的为君者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3分)答:①善于纳谏;②关心民生;③宽厚仁爱;④选贤任能。__【解析】①由原文“上从之”可知,善于纳谏。②由原文“帝下诏曰:‘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可知,关心民生。③由原文“(邓)太后念欲考问,必有不辜,乃亲阅宫人,观察颜色,即时首服”可知,宽厚仁爱。④由原文“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之所以为治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可知,选贤任能。【参考译文】和帝将大司农、沛国人徐防任命为司空。徐防上书指出:“我看到,太学考察博士弟子,都是凭个人的意见立说,并不钻研本家的理论,而私自互相包容,生出邪门歪道。每当进行策试,总是发生争执,议论纷纷,互相批驳。如今人们不依照经书原文的章句,自己妄加发挥,认为遵循先师是错误的,而自己的意见才正确合理,对传统经典学术轻蔑不敬,逐渐成为风气,这实在不符合陛下遴选人才的本意。改变浅薄的习俗,遵从忠诚之道,这是夏、商、周三代的一贯法则;专注而精心地研究经典大师的理论,是儒家学者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对于博士和科别等级的策试,应当依从各家的经典文章,建立五十个观点来测试他们,解释周详的为上等,引文出处明确的为优秀。如果不根据先师学说,而是个人见解发生冲突,都一律作为错误予以纠正。”和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岭南地区进贡鲜龙眼和荔枝,十里设一个驿站,五里设一个岗亭,日夜不停地传送。临武县长汝南人唐羌上书说:“我听说,在上位的人不因享受美味而为有德,在下位的人不因进贡美味而为有功。我看到交趾州的七郡进贡鲜龙眼等物,一路疾驰,鸟惊风动。南方州郡土地炎热,毒虫猛兽在路上到处可见,传送贡物的人甚至会遭到死亡的危害。已死的人不能复活,后来的人仍可挽救。而将这两种水果献上殿堂,也不一定能使人延年益寿。”和帝下诏说:“边远地区进贡珍奇的美味,本是用来供奉宗庙。如果因此造成伤害,岂是爱护人民的本意!现在下令:太官不再接受此类贡品!”十二月辛未(二十二日),和帝在章德前殿驾崩。当时刚刚遭受大丧,法律、禁令还不完备,宫中丢失一箱大珠。邓太后想到,如果要审问,必会牵累无罪受冤的人。于是她亲自查看宫人,审视涉嫌者的面容神色,盗珠人当即自首认罪。再有,和帝的一个宠幸者叫吉成,侍从们一同诬陷他施用巫蛊害人,吉成被交付掖庭进行审讯,供词、证据都很清楚。但邓太后认为吉成是和帝身边的人,对他有恩,平时尚且不讲自己的坏话,如今反而采取这种手段,不合人情。于是她亲自下令传见吉成,重新核实,查出果然是出自侍从们的陷害,众人无不赞叹佩服,认为太后圣明。洛阳令广汉人王涣,为人处事正直,办事公平,能洞察揭发暗藏的奸邪,予以惩治,对外施行苛猛之政,对内十分仁慈。凡是他所作的判决,人们无不心悦诚服。这一年王涣在任上去世,百姓们围住道路,无不叹息流泪。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洛阳人民为王涣建立祠庙,并作诗纪念他。每逢祭祀的时候,就奏乐歌唱这些诗篇。太后下诏说:“有了忠良的官吏,国家才得到治理。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但却极少得到。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二、(2023·广东省综合能力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与落花一同漂去梅寒1904年道院,飞花漫天,一名道台和一名盐运使面对他们即将临盆的妻子立下了生死契约:若生女,此生为姐妹;若生男,此生做兄弟;若是一男一女,此生就是夫妻。他们是至交好友,希望那样的友谊能在子孙间世代传袭下去。那一年,他和她呱呱坠地。男孩取名朱湘,女孩取名刘彩云。一对不谙世事的小人儿,还没来得及睁开好奇的眼睛打量一眼这个世界,爱情的命运已被双方的父母框定。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清华校园里,朱湘读书,写诗,诗人的浪漫天性与遮不住的才情渐渐显露。他的视线也越过家乡小镇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努力读书,取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然后远渡重洋,永远脱离那桩婚姻的羁绊,找一个与自己心心相印的人携手度过一生……那年冬天,大哥来到北京,山水迢迢,带着朱湘最不愿意见面的女子。那时,朱湘的父亲已经去世几年,大哥此行,是以家长的身份让朱湘回家与刘彩云结婚的。在一间很窄小的旅馆里,朱湘与刘彩云以一种很尴尬的方式见面了。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他则始终冷若冰霜。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他闻听此言愤然拂袖而去,丝毫不顾及大哥在场,不顾及那个青春女子的尊严。屋里,留下刘彩云独自伤心哭泣。最终,大哥无奈地带着刘彩云返回故乡。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朱湘有很多事要忙,他参加学校里的文学社,与校园里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地写新诗,期待着半年之后的赴美留学。那时,他甚至已忘记自己还有一个叫刘彩云的未婚妻。可就在大哥他们离开北京不久,清华学堂的一纸布告让朱湘傻了眼——他被学校开除了。因为在学校斋务处的饭前点名中,他已经超过27次不到场——他公然与自己不喜欢的形式主义抗争。赴美不成,连书也读不成了,同学们替朱湘惋惜,纷纷去向学校求情。鉴于朱湘平时优异的成绩,学校最终同意解除对他的开除处分,允许他继续留在学校读书。但朱湘却在那个冬天选择了离开。几年后,在给同窗好友的信中,他这样解释自己当初的举动:“你问我为何要离开清华,我可以简单回答一句,清华的生活是非人的。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有隔靴搔痒。至于清华中最高尚的生活,都逃不脱一个假:矫揉!”1923年冬,朱湘拎着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前往上海,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初到上海,茫然四顾,没有亲朋的资助,没有工作,所有的收入来源就是他呕心沥血写就的诗稿。那点微薄的稿酬,有时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一首诗换不回半袋充饥的米。然而他拒绝那些善意的资助,坚持卖文为生。诗歌,文学评论,诗人的胃饥饿难当,诗情却呈喷涌状。当时的上海名刊《文学周刊》上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朱湘”这个名字,他的收入也开始慢慢变得丰盈。朱湘想不到自己能在那里再次见到刘彩云,更想不到彼时的刘彩云处境竟是如此艰难:父亲去世,所有家产被兄长独吞,一个青春弱女子,背井离乡到上海一家小纱厂里做洗衣工。朱湘按大哥告诉的地址,在那间雾气腾腾的洗衣房里找到了刘彩云。粗布衣,被水泡得肿胀发白的双手,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女子哪里还有当初北京小旅馆里的模样?朱湘心里有隐隐的痛与内疚。刘彩云也沉默着,用自己的倔强挡回朱湘眼里的同情。当刘彩云转身,慢慢消失在雾气腾腾的小院深处,朱湘第一次因为这个女子感觉到心痛。此后不久,当朱湘第二次踏进刘彩云工作的洗衣厂时,刘彩云正病倒在床上。潮湿发霉的小屋里,刘彩云烧得满脸通红。他轻轻伸出手,替她抹去腮边的泪。他对她说,我们结婚。由讨厌到同情,由同情到爱情,由爱情到挚爱。那一段路,他们走了太久,又似乎只在一夕间抵达。结婚了,一个人的日子变成了两个人的日子,此后变成了三个人,四个人……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与刘彩云结婚第二年,机缘凑巧,朱湘重新回到清华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幸运地获得公费赴美留学的名额。天各一方的日子,一百多封家信见证了朱湘对刘彩云那份热烈的爱:“霓君,我如今凭了最深的良心告诉你,你有爱情,你对我有最深最厚的爱情,这爱情就是无价之宝。”他不再叫她彩云,而呼她霓君,因为在他的心里,她堪比最美丽多彩的虹。朱湘写给霓君的一百多封书信,后来结集为《海外寄霓君》出版,成为与鲁迅的《两地书》齐名的作家书信集之一。漂泊海外的三年,是朱湘与他的霓君爱情花开最盛的三年,但朱湘的留学生涯却并不顺利。因为无法忍受同学对中国人的歧视,朱湘频频转学,曾经在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最终又因经济拮据不得不中止未完成的学业。他于1928年秋天回国。回国之后的日子仍然艰难。最初,朱湘去安徽大学任职,但由于校方将他主持的“英文文学系”更名为“英文学系”,他便发誓再也不教书了。此后,朱湘多次在上海、北平、长沙等各大城市间辗转求职,因为性格孤傲,屡屡得罪人,求职四处碰壁,最后只好退回上海,仍然靠写诗为文维持一家的生计。彼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在清华校园里的学习使朱湘的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不愿拘束于父母辈的约定。B.出自人性的同情与善良,朱湘改变了对刘彩云的看法,从同情发展为爱情,答应与刘彩云结婚。C.朱湘的人生命运坎坷,从包办婚姻、被校开除到留学不顺,再到求职碰壁,令人惋惜。D.朱湘的性格古怪,他对形式主义的反抗与个人性格的孤傲,是他命运悲惨的根本原因。【解析】“包办婚姻”说法错误。由文中“16岁,朱湘辞家北上,考入清华学堂,只为逃避那一段束缚他的姻缘,躲开那一个他厌恶至深的女子”“面对固执的小弟,这个年长他很多的哥哥也有些束手无策”可知,这桩包办婚姻并没有增加他命运的坎坷,且“曾经让朱湘深深厌恶的包办婚姻成了他生命中一段最美丽的风景”。7.下列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文本线索明确,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简述了朱湘的一生,层次分明,结构严谨。B.文本开头的事件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1923年冬天的事件体现了朱湘对面子的看重,为文末其回国后日子艰难做铺垫。D.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但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解析】“刘彩云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封建性”错误。结合“她很热烈地谈论着他的新诗,言语之间是压抑不住的崇拜与爱慕……她说,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可知,刘彩云并不具有封建性,“这一辈子她听从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定他了”只是她的说辞而已,而她真正愿意嫁给朱湘的原因是对朱湘的崇拜与爱慕。“改变了朱湘部分性格”错误。朱湘先反对、后愿意与刘彩云结婚,都是其顺从自己内心的结果。8.文本题目“与落花一同漂去”具有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答:①落花飘零是指花下落后飘向远方,预示朱湘悲惨命运。②落花飘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朱湘命运的悲惨,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的缺陷造成的。③暗含文章中心,在挫折与不满的时候,应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敢于接纳包容,对现代人具有启示意义。9.在现实中朱湘最后的结局是“由于饥困朱湘最终决定与这个世界决裂。1933年12月5日朱湘在前往南京的渡轮上,他口中念着那些大放异彩的诗纵身跳江自尽。而在他离开人世后不久,他的妻子也削发为尼。”但文本却将这个结局删去,请你据此为文本补充一个结尾。(要求:照应题目、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文学色彩丰富)(6分)答:(示例)故事的最后,道院的花终究还是下落了,朱湘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