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5、6章 考古与博物、田野研究的特征_第1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5、6章 考古与博物、田野研究的特征_第2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5、6章 考古与博物、田野研究的特征_第3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5、6章 考古与博物、田野研究的特征_第4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5、6章 考古与博物、田野研究的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考古与博物2023-12-06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CONTENTS一、考古学二、考古史三、考古的人类学研究四、中国的考古学研究第一节考古学、考古史和考古人类学一、考古学考古学(archaeology),或称考古人类学,在美英的学术传统中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它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过去,采用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遗迹现象的研究方法。考古学通过研究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帮助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根据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前者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而后者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考古学的分支农业考古工业考古聚落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分子考古考古学已发展为一门技术与文化考察高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除了研究人类的过去,它还包括对现代生活的实物研究,如垃圾考古学(garbology)。考古学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发掘(archaeologicaldigging)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掘有一系列科学操作规程。考古类型学与考古地层学是处理材料的两个支柱。现代科技手段如C14分析、孢子花粉分析、钾氩法等被广泛应用,拓展了考古学的研究内容。考古调查(archaeologicalsurvey)二、考古史考古学家通过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写“考古史”(archaeologicalhistory),记录和呈现考古研究成果,同时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发展演变的过程。考古史的构成考古史的构成1.建构历史:

依据考古研究成果,还原或建构人类文化发展过程。考古学家按照年代顺序展开编年史的撰写工作。2.陈述历史:

对考古资料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如区域文化发展史、地域分布特征等。3.解释历史:

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在陈述历史的基础上,解释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历史发展现代考古学起源于19世纪早期的欧洲。欧洲考古学在文艺复兴时代重新发现古希腊和罗马等古典时代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的历史学传统。1819年,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提出考古学上的三期说,将人类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在1859年的发表影响深远,引导了20世纪初欧洲考古学研究朝着更加细致的分期断代方向发展。美国的考古学虽然受欧洲影响,但早期表现出地域特色。与欧洲强调年代分期的纵向研究不同,美国的考古学注重分类和分区的横向研究。这体现了对“历史特殊论”的关注,强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一)考古学文化(二)功能与聚落考古(三)新考古学(四)跨学科方法(五)后过程考古学(六)反思“真正的过去”(七)民族考古学/族群考古学三、考古的人类学研究(一)考古学文化随着时期积累的考古资料增多,考古学家开始关注遗存区域性差异的研究。引入“考古学文化”概念,由柴尔德于1925年确立。优点包括解放史前学免于简单演化观,注重考古记录中历史关系的复杂性。构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架构成为考古研究主旋律。(二)功能与聚落考古文化变迁的视角

受功能主义学派和文化传播观影响

引入“文化圈”概念比较不同区域文化特征功能主义与美国考古学

泰勒(W.Tylor)的《考古学之研究》引入文化功能观点

美国学者威利(G.Willey)聚落形态研究作为复原社会结构的依据(三)新考古学宾福德的贡献

宾福德(L.Binford)的《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

突出考古学全面研究人类文化系统思潮的传播与发展

新考古学派以宾福德为首,强调生态学研究

美国和英国的发展趋势新技术与新设备罗(DerekRoe)对现代考古学家的描绘古代DNA研究的典范,应用现代技术和跨学科方法(四)跨学科方法(五)后过程考古学批判与新思潮

新考古学被批评为“科学家式”或“功利主义”

后过程考古学的兴起,结合文献研究和历史学,强调符号象征意义结构考古学

霍德(IanHodder)提出的“结构考古学”

结合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强调文化构建的逻辑秩序考古学的缺陷与怀疑主义危机仅依靠遗址形成的推理存在缺陷考古材料的非稳定性,对“真正的过去”的反思(六)反思“真正的过去”(七)民族考古学/族群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的发展

民族考古学的兴起,运用民族志类比分析法

族群考古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关注符号的象征意义现代人类学的贡献

族群理论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

潘光旦的研究为中国学人结合多学科研究提供范例小结考古的人类学研究涵盖了演化观、文化圈理论、新考古学、跨学科方法、后过程考古学以及民族考古学等多个阶段和思潮。在时空交织中,考古学家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拓展对人类文化的认知,使考古研究更加丰富和多元。四、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一)中国金石学(二)中国现代考古学开端(四)现代考古学的挑战和前景(三)现代考古学的理论框架(一)中国金石学1.金石学的传统

中国金石学相当于欧洲的古物学或铭刻学

被认为是考古学的前身2.金石学的发展历程

宋代形成的“金石学”到清代乾嘉时期大大发展

重在器物收集、文字考据3.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特点

始终在“经史为本”的国学范畴之内进行

清末民初,罗振玉、王国维等整理甲骨、铜器、简牍等(二)中国现代考古学开端1.初期考古发现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主持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1928年,傅斯年筹建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中央研究院的考古工作2.李济领导的考古组

李济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主持安阳殷墟的发掘,成为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第一项田野工作3.安阳殷墟的重要发现

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的出土

15万余片甲骨卜辞,包括5000多个单字,为殷商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三)现代考古学的理论框架1.新中国时期的考古发现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促成许多重大考古发现

1984年《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一书总结了重要的考古成果2.考古学的理论建设

学者们总结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和考古学文化的理论

中国考古学的学术定位逐渐清晰3.多元化的研究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考古学研究趋向多元化

对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关系的争论(四)现代考古学的挑战和前景1.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争论

新考古学思想对年轻一辈考古学者的影响

考古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成为学术争论焦点2.新考古学的影响

新考古学将考古学纳入社会科学

对中国考古学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探讨3.考古学的本质

考古学利用人类过去的物质遗存进行研究

考古资料的有秩序性使其对研究形象具有解释和预测的能力小结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在金石学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不断的发展中,学者们对考古学的本质和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博物的研究CONTENTS一、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三、人类学的博物研究一、博物的概念及其历史变迁(一)博物的概念

中、英文中均有“博物”的概念,源自“无所不包”的意思

《汉书》早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记载

西晋时期有《博物志》一书,明确总称动植矿物、生理等学科

中国翻译“博物馆”为对应,“妙西因”为早期音译(二)物(object)自身

黑格尔的主体/客体理论

米勒提出物与物质文化研究目标和框架

物有自成一格而独立自主的逻辑与性质(三)物质文化

人类学中的概念,包括物品、器物、人工制品、藏品等

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反映人类克服自然、获取生存的手段和成果

在考古学中,指人工制品的总和,具有史的特征(四)非物质文化

对应物质文化,强调文化传承、信仰、语言等无形方面

文化遗产中的“无形文化遗产”概念

无形文化涵盖民族传统、口头文学、音乐、舞蹈等多方面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模式(一)研究内容1.生计方式的研究

包括物的获取方式、经济体系、技术变化等

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饮食、物品交换、服饰、交通文化等方面的考察2.物质文化的分类研究(二)研究方法和目的对物品的历史、质地、制作与功能等进行研究物品的比较分析,包括文化和技术的变化物品的文化分析和解释,揭示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义三个认知立足点:物品作为物质器物、符号和象征、意义的表达小结物质文化研究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从生计方式到文化传承,从物品的性质到其文化意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三、人类学的博物研究1.建立一个新的、属于自己的博物馆

人类学家长期以来的梦想。

博物馆人类学的含义:实践与博物馆的关系,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2.人类学的博物研究的两个层面

1.在博物馆中实践的人类学。

-包括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关于博物馆的人类学。

-是博物馆学或博物馆研究的新领域。(一)人类学的博物研究(二)人与物1.博物馆中的“物品”

由前辈人类学者从田野中收集而来。

上升为“藏品”并永久典藏。2.博物馆中的物质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的关联性

藏品成为跨越时空传递信息的有力物证。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围绕“人物”的联系发展。(三)人类学博物研究的扩展1.反思与问题

脱离文化生态环境的“物”意义的完备性。

展览中的某族群文化不能代表整体。

大众通过展览认知文化,却折扣了真实性。2.多维度的博物研究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理论探讨。

跨越时空的研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3.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结合把博物馆一类的机构和人造人文景观(如迪士尼乐园)做比较研究。关注其中的文化再现和文化/历史再造诸问题本章要点1.考古学的定义

通过对人类活动遗留的研究来考察人类的过去。

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2.新考古学思潮

20世纪60年代的“新考古学”思潮。

跨学科合作越发广泛,后过程考古学的发展。3.中国考古学研究

具有自身的金石学传统,引进西方理论与方法。

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向。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技术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体现。2.博物馆人类学的新领域包括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以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为主THEENDTHANKS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2023-12-06第一节田野工作的研究取向CONTENTS一、田野工作的确立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一、田野工作的确立(一)早期进化论的田野工作(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三)确立驻在式田野工作(一)早期进化论的田野工作19世纪欧洲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的地壳运动演变证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物竞天择"理论

2.生命进化从简单到复杂(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生物进化论及文化单线进化论的影响评价:

a.土著田野考察对人类进化线路的类比意义

b.民族志对自身文化往昔历史的贡献

c.早期人类学家发现带有民族文化优越感(三)确立驻在式田野工作19世纪后期,人类学及田野工作成为专业人类学家参与殖民地人民的调查驻在式田野调查方法的典范

a.马林诺斯基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为期三年的调查

b.长期深入融入生活方式,理解文化的整体性运作驻在式田野工作1.驻在式田野工作的原则

驻在式田野工作关注文化整体的运作

社会结构如何维持社会秩序及平衡

参与观察方法的贡献2.田野工作的演进

驻在式田野调查方法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对田野调查中的内外关系、观点、方法提出质疑和修正

田野工作的工作模式延续至今田野工作的意义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者深入社区进行观察与体验的研究工作需要专门训练,成功的田野工作通常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比较理论的基础通过田野工作,人类学家深入了解其他文化,加强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推进对人类整体性的学术积累(一)主位与客位主位(emic)和客位(etic)

主位和客位源自语音学中的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派克首创于1947年。

主位研究强调从文化内部分析,客位研究强调文化外部的观点。

在田野工作中,处理主位与客位之间的关系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局内人与局外人

局内人指同属一个文化群体的人,局外人指处在文化之外的人。

主位通常视为局内人观点,客位视为局外人观点。

本土人类学家在研究中有独特的体验和优势,但也可能因过于熟悉而熟视无睹。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二)大传统与小传统大传统与小传统分析框架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概念,用于分析复杂社会中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是由上层精英创造的文化系统,小传统是农民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社会风习。大小传统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元文化设定强调社会中上层阶级在大众文化中的参与。这一观点补充了大小传统的含义,强调了不同阶层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影响。(三)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1.小规模社会研究人类学早期主要关注非工业化的小规模社会,如部落和农村。小规模社会通常具有社会同质性高、技术简单、经济简单等特点,便于研究者的参与观察。2.大规模社会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学者开始关注大规模社会的调查研究。大规模社会位于世界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地理范围、文化异质性、职业多元等特点。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的研究中需要考虑更广泛的文化适应性和参与程度。(三)小规模社会与大规模社会第二节田野研究的类别选择CONTENTS一、问题研究二、过程研究一、问题研究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家通常选择两类研究方向,即问题研究和过程研究。1.1问题研究的特点问题研究注重对特定问题的深入观察,而不是对整个社区的普遍调查。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解答特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涵盖传统的人类学议题,如宗族、信仰、道德、权力等,也可以包括现实社会问题,如酗酒、吸毒、艾滋病传播途径等。1.1.1示例:《族人与外人:一个中国宗族的收养》1.1.2避免的情形1.1.1示例:《族人与外人:一个中国宗族的收养》选题背景:

中国香港新界最大的单姓村。问题焦点:

宗族内部分支争斗导致收养外人的异常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方法:

收集与收养问题相关的宗族特征、收养原则、近亲收养与收养外人、族规与现实等资料。结论:

宗族内部分支争斗是导致收养外人的根本原因。1.1.2避免的情形忽略与问题间接相关的因素,导致主题的局限性。单一理论套用,使结论缺乏多元视角。1.2问题研究的挑战与需求问题研究需要细致的设计,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例如,探讨吸毒原因不仅需直接回答,还需考虑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史等多方面因素。二、过程研究过程研究是对社会文化变迁进行观察与实践的学科主题,包括田野研究者的重访和对先驱者调查点的回访。2.1过程研究的特点2.2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2.3挑战与意义2.4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一2.5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二2.6挑战与意义总结2.1过程研究的特点过程研究涉及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关注社区观察的结构性、系统性与多元问题研究。2.1.1示例:《金翼》及《银翅》研究时段:

涵盖整个20世纪。问题涉及:

社会文化变迁、农业制度、基层政权、宗族与家族、信仰与科学等多元事项。2.1.2田野研究者的回访重要性:

提供长时段历史进程中多种学术问题的解答。例证:

中国人类学者对20世纪初至中叶著名调查点的回访。2.2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1.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田野研究:

大型综合性田野研究项目,如赞比亚Gwembe区的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2.预先设定的定期或非定期的多点田野研究:

例如,人类学家定期访问多个地点,观察社会文化变迁的演变。2.3挑战与意义过程研究的挑战在于预见社会变迁,通过跨越时空的理论和田野经验来把握未知。长时段研究强调社区过程,提供多种学术问题的深度聚焦。2.4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一过程研究的一种类型是田野研究者本人反复性地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或他人对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究。2.4.1长时段的重访研究特点:

研究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经历过社区变故的情况下重新研究。例证:

中国人类学者对著名调查点的回访,例如费孝通、林耀华、杨庆堃等。2.4.2意义与动机学术失误的订正:

通过回访,对先驱者的学术观察进行修正。新知识的再诠释:

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对过去观察的新诠释。2.5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二现代人类学的过程研究还包括预先设定的反复性定点或多点的长时段(定期或非定期)田野研究。2.5.1大型综合性田野研究项目示例:

赞比亚Gwembe区的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目的:

集体项目关注社区的变迁,涉及人类学家的自身人员分工合作或跨学科人员的分工合作。2.5.2预见性与时空变化预见性:

设计在先,通过人类学跨越时空的理论和田野经验来把握社会文化变迁。时空变化的基本前提:

长时段的时空变化成为人类学转换问题的基本前提。2.6挑战与意义总结挑战:

预见社会变迁,深度聚焦社区过程需要综合跨学科的理论和经验。意义:

长时段过程研究强调社区变迁的深刻理解,提供了解决新问题的机会。第三节研究性质和田野伦理CONTENTS一、理论预设和假说二、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三、田野伦理一、理论预设和假说人类学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并解释人类行为,通过设定假说来促进对社会和文化运作机制的理解。理论预设和假说是初步判断性设想,用于说明社会现象。举例说明,对某地区的重男轻女现象可能是由于养儿防老观念或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1.1假设的验证

佩克和莱皮在娱乐性旅游业研究中提出假说,认为发展速度、社区参与度、对变化的控制能力会影响旅游业增长。验证中分为快速增长、慢速增长和短暂发展三种类型。研究者选择代表不同发展方式的三个沿海社区进行验证。二、确定研究性质与对象2.1研究性质

人类学田野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和诠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用于发现、描述难以理解的主题,而诠释性研究验证理论预设或假说,形成应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2.2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

初步了解田野调查点背景资料,包括自然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