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查内容必备知识1.整体性表现、原理。2.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的形成、特征。3.土壤的形成。4.植被的特征关键能力结合图文资料及地理事象,调动运用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区域差异,论证和探讨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理解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2.综合思维:分析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核心价值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为背景,考查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考情示例年份考点2021年2022年2023年植被与土壤湖南卷T18山东卷T8~9山东卷T19浙江卷T17~18新课标卷T9~1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国乙卷T9、T18湖南卷T11~13全国乙卷T37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河北卷T12~13全国乙卷T10山东卷T5~6广东卷T11江苏卷T24湖北T10~12全国甲卷T10~11浙江1月T15~16山东卷T1~2命题点一植被与土壤真题再研·明技法典例1(2023·山东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_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_(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_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季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_【命题解读】该综合题以棕壤剖面结构图和人类活动对土壤改良为探索情境,考查土壤特点及人类对土壤改良措施,体现了课标和新教材对土壤的考查要求,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调用知识能力要求高,体现高考考查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思维点拨】核心知识·精归纳1.植被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植物的生长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而植物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1)植被不适应环境——植被分布稀疏:说明该地区不具备植被生长的条件。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植被:说明生长在该地的植被具备适应该地区(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①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②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③茎:粗壮,储水量大;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④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⑤花色鲜艳:可吸引昆虫为其传播花粉。⑥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候暖季短或雨季短的天气特征。2.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读植被类型(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的为热带雨林。(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4)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3.土壤特征的分析方法(1)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取决于有机质的收入量与有机质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有机质的收入量:夏季气候温和湿润或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植物生长旺盛;冬季寒冷潮湿,枯枝落叶多,有机物不易分解。③有机质的支出量:气温高,微生物活跃,分解快,消耗多。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大。降水强度大,淋溶与侵蚀强度大,有机质淋溶流失多。④地形:地势平坦或低洼,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2)土壤水分含量多少的分析思路①核心思维:土壤水分的变化取决于水分的收入量与水分的支出量的对比关系。②水分的收入量(入渗量或下渗量):大气降水、径流(地表、地下径流)、植被截留、人工灌溉(漫灌、喷灌、滴灌、根灌)、积雪融化、冰川融化、地形(坡度)、土质状况(空隙大小、岩石状况)、凝结水。③水分的支出量:a.蒸发消耗:干旱、半干旱地区显著。b.植被消耗(吸收、蒸腾):森林、灌木、草本、农作物(个体、数量、树冠覆盖度、季节性、根系深浅)。(3)土壤温度变化的分析思路①收入:表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②支出:地面辐射。③保温措施:覆盖地膜、耕作、冬季灌溉、有机肥(分解释放热量、热容量大)等。(4)土壤肥力高低影响因素的分析①与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厚度、颗粒大小、温度、水分含量、透气性、害虫等密切相关。②取决于各要素含量的协调度,协调度越好,肥力越高。4.土壤养护措施(1)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防治土壤的侵蚀,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深耕松土、采用固沙剂等。(2)采用多种措施,改良盐碱土,抗旱、治涝、治盐碱相结合。主要措施有冲洗、排水、井灌井排等。(3)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水肥管理。(4)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控制污染源,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5)囤土恢复:开挖矿产之前把土壤移走,放在安全地方进行保护;开挖后可以把土壤重新移植安置。5.不同气候影响下的土壤类型气候环境土壤状况高寒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干旱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冲关演练·提技能考向一以某湖泊周围植被分布状况为探索情境,考查植被特征及分布(2023·河北保定)青土湖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为甘肃石羊河下游的尾闾湖。古代水面较大,伴随着气候干旱化和绿洲扩展,1958年完全干涸;2010年起青土湖开始人工注水,湖面逐年增大,湖区植被逐渐恢复。下表示意近年来青土湖区离水面不同距离内的植被状况。据此完成1~3题。表:青土湖区离水面不同距离内植被状况距水面距离(米)群落植被特征植被覆盖度(%)0(水边)芦苇单优群落,伴生罗布麻、西伯利亚蓼等40~7030芦苇优势群落,伴生盐爪爪、鹅绒藤等40~60800盐爪爪群落,伴生芦苇、白刺、黑果枸杞等40~551500白刺群落,伴生盐爪爪、芦苇、黑果枸杞等20~403000柽柳群落,伴生白刺、盐爪爪、黑果枸杞、芦苇等10~201.与芦苇和盐爪爪相比,白刺的必然特征是(A)A.根系更深 B.叶片更小C.植株更矮 D.茎花现象2.在距水面1500米的低洼地区,最有可能的植物优势群落是(B)A.芦苇 B.盐爪爪C.白刺 D.柽柳3.2010年人工注水后,青土湖区植被(C)A.不同部位种群差异减小 B.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带状分布格局逐渐明显 D.草本植物比例降低【解析】第1题,据表格可知,芦苇和盐爪爪距水面更近,白刺距水面较远,因此白刺为了吸收水分,根系会更深更加发达,A正确;叶片大小主要受蒸腾作用影响,白刺与芦苇等距离很近,气温差别不大,叶片大小差别受气候影响较小,B错误;植株高矮主要受土壤、风力等影响,材料不能体现,C错误;茎花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该地没有茎花现象,D错误。第2题,根据距水面距离可判断,芦苇、盐爪爪、白刺、柽柳需水量逐渐减少,距水面1500米分布的应该是白刺,但低洼地区水分条件会稍好,因此可能形成的优势群落为需水量稍多的盐爪爪,B正确。第3题,据材料“1958年完全干涸,2010年起青土湖开始人工注水”可知,人工注水前湖泊干涸,区域内为干旱环境,而注水后湖泊形成较湿润环境,向外逐渐变干,环境较注水前复杂,因此注水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且不同部位种群差异变大,A、B错误;注水后形成以湖泊为中心向外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植被,带状分布明显,C正确;注水后,生态环境改善,适合在该地生长的草本植物比例会有所上升,D错误。考向二以区域土壤某种物质变化趋势为情境材料,考查土壤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土壤改良(2023·福建宁德二模)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其大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下图示意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3种厚度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据此完成4~6题。4.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C)A.随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B.在同一厚度的土壤上差值不大C.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D.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相同5.造成福建省森林和草地两类生态系统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较高的主导因素是(B)A.地貌 B.海拔C.光照 D.土壤质地6.不利于提高农田有机碳密度的农事是(A)A.深耕 B.合理施肥C.秸秆还田 D.间作轮作【解析】第4题,阅读图表可知,福建省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增加,A错误;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0~0.2m处差值不大,但0~1.0m和0~1.5m厚度下,具有明显差异,B错误;阅读森林和果园不同厚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可知,森林比果园垂向增加更显著,C正确;在不同厚度的土壤上差值并不相同,0~1.0m与0~0.2m的差值大于0~1.0m与0~1.5m的差值,D错误。第5题,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受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森林、草地、茶园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且均处于较高地势,湖泊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且均处于地势较低区域,福建省总体上表现出海拔越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