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1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2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3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4页
学前儿童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要点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一种比拟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开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开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开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2、什么叫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它们各有什么利弊?〔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开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拟。〔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开展过程的系统特点。〔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利弊: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3、观察法有哪些分类?从时间分有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从范围分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从规模分有群体观察和个别观察;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分有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从使用工具情况分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从设计程度分有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从观察目的分有验证型观察和非验证型观察。4、为什么说无论是实证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P17最后一自然段〕5、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儿童开展观?〔1〕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开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开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开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2〕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开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开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开展阶段组成的。〔3〕开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开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开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开展,这就表达了开展的普遍性。开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开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开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开展的差异性。〔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拟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开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开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开展的事实。6、研究儿童心理学为什么既要重视实证研究法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发?〔P16最后一自然段—P17第一自然段〕第二章儿童心理开展的生物学根底1、亲代的性状怎样遗传给子代?性状的遗传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方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2、简要答复大脑的机能开展。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稳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3、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哪些方面?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第三章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1、儿童记忆策略开展的阶段和种类是什么?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18—24个月〕、特征定位策略〔5岁以上〕、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4岁〕、提取策略。2、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那么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所提供的感性材料,二者密不可分。〔P69第三四自然段〕3、儿童思维开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儿童思维开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这个开展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逆的。在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4、皮亚杰认为婴幼儿的思维有哪些特点?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架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上下的极其重要的尺度。5、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上学期的《心理学》P152〕6、婴儿的根本情绪有哪几类?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痛苦与悲伤: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别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焦虑和恐惧: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7、为什么说认知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理过程?认知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8、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在婴儿的床头挂很多玩具以开发智力,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之。可从促进触觉的开展;促进视觉集中的开展和视觉调节机能的开展;视敏度和颜色视觉的开展;促进多通道知觉、听觉及空间知觉的开展等方面分析。9、试述婴幼儿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的开展如何表达心理过程的协调开展?〔1〕情绪理解的开展与认知能力的开展是相联系的。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开展,4—5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根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2〕情绪调控能力的开展与意志的开展相联系。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很有限的,通常2岁的儿童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并学会采用一定的方式来控制它们。3岁的儿童开始运用有控制的表情来表达快乐、惊讶等情绪。儿童学会调控自身情绪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控实质上就是情绪与认知、意志的关系,它们表达着心理过程的协调开展,也表达着人际关系与儿童情绪开展的本质联系。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1、简述母爱剥夺实验。〔P107第二自然段〕2、简述玩具及对儿童开展的影响。(1)玩具对儿童开展的影响:玩具在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更容易发生。(2)电视对儿童开展的影响:电视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给儿童提供娱乐,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孩子学习及掌握大量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对儿童的反响能力及智力发育有很大的好处;但儿童较长时间地看电视,会使儿童的活动范围变小,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时机减少了,这种单向的灌输形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且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收看电视节目占用了儿童大量的时间、电视中不健康的内容可以影响孩子的上进心。因此,对儿童看电视应加以正确地引导,家长采用一些灵活的限制措施,如限定看电视的时间及所看的内容,电视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是有益无害的。3、简述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开展阶段。〔P127—128〕4、试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开展的影响】婴儿早期的依恋质量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至成人期的行为。平安依恋的婴儿到有幼儿期仍然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与人交往、乐于探索,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到小学期仍然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不平安依恋的儿童那么较多的开展处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对情感开展的影响】如果儿童能够形成良好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反之,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开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对认知开展的影响】平安依恋儿童的认知通常也表现出较高的开展水平,对于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平安依恋的儿童能热情主动地接近问题,乐于求助,寻求合作;而不平安依恋的儿童表现为对问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失望、放弃问题,无视成人的指导等消极的情绪反响。5、结合儿童开展的实际,论述社会化对儿童开展的意义。可从有利于儿童言语能力的开展,认知能力的开展,道德的开展,使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等方面论述。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开展1、简述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开展趋势。P139—1422、简述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开展趋势。P147—150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游戏的开展趋势。P160—163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开展,从单独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开展到作游戏。6、试述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P154—160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开展1、简述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P180最后一自然段〕2、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开展的主要方面。〔1〕我意识开展的过程对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局部;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对自己行动的认识: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支配自己的动作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2〕自我意识开展的特点①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开展是自我意识开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开展。特点如下:从依从性评价开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②自我体验的开展: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开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开展的特点。③自我调节的开展:自我控制能力比拟弱。3、联系实际谈谈在儿童开展过程中如何关注性别化的问题。〔1〕儿童的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局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1.5—2岁之间。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儿童在3—4岁的时候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性别恒常性: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时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性别角色的开展阶段:生物取向阶段——社会取向阶段——心理取向阶段。第七章儿童心理学开展理论1、华生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P196年龄;练习的分配2、消极强化与惩罚有什么不同?〔P98倒数第二自然段〕3、什么叫观察学习?〔P199第五自然段〕它与模仿有什么不同?〔P199第四自然段〕4、观察学习有哪些模式?请结合实例简析。〔P200—201〕5、格赛尔提出哪些开展原那么?P203开展方向的原那么;相互交织的原那么;机能不对称原那么;个体成熟的原那么;自我调节的原那么。6、格赛尔学派提出哪些教育的忠告?P206第2自然段7、结合实例,分析儿童的实在主义有哪些表现?P208第1、2自然段一是表现在智力活动中二是表现在道德认识中8、简析思维与言语的关系。P210第3、4自然段9、高级心理学机能指什么?〔P213第2自然段〕它与低级心理机能有什么联系?〔P213第3自然段〕10、最近开展区指的是什么?P216倒数地2自然段11、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1)个体成熟的原那么的含义: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开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开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12、皮亚杰对儿童的最大发现是什么?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有什么价值。(1)皮亚杰的主要成就是发现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的的思维开展有着自己的阶段,其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2)教育必须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开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3)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智慧结构,又要促进这个结构的不断开展。2、今天学习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有什么现实意义。(1)个体成熟的原那么的含义:个体的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绝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以前,处于学习的准备期。(2)对我们儿童教育的借鉴及启示:不要以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开展新事实;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不要老去想"下一步应开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13、皮亚杰为什么强调学习要适应儿童的开展阶段?P211第二自然段14、维果茨基认为婴幼儿的“学习大纲〞是什么?P217倒数第3自然段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辅导1来源:考试大【关注考试大,就是关注自己的未来】2009/2/27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开展的根本观点3.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开展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开展的全过程。以个体开展为研究重点的开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其中儿童心理学最有活力。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开展规律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开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开展变化的机制。心理开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更准确地说,“开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二、个体的心理开展理解以下观点:1.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遗传是儿童心理开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开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开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个体心理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2.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开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开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开展阶段组成的。3.开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开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开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开展,这就表达了开展的普遍性。开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开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开展的不同。当代儿童心理学强调要尊重儿童开展的差异性。4.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在早期教育领域,关键期是一个最引人注目的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这是著名习性学家洛仑兹1935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发现很多动物有印刻现象,而且印刻现象不可逆,致发生于关键期内。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拟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开展水平最高的某一特定开展阶段称作敏感期,这可能要比关键期的概念更符合开展的事实。我们要正确领会概念的内涵,防止滥用和误用。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一〕实证研究法1.实证研究法: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开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拟。3.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即追踪〕,找出心理开展过程的系统特点。4.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差异:横向法:时间短且省力;数据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难以寻找转折点;有抽样误差;。纵向法:直接测量可得到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对某种心理现象的探索;/研究耗时费力;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5.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取向可具体表达为: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三种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有方案、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学前教育的老师们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法观念法。〔2〕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3〕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方案、有控制的观察。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实现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实验法是以中较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二〕理论研究法第二章儿童心理开展的生物学根底学习目标1.了解儿童心理开展的物质根底;2.初步了解遗传的作用、机制及胎内环境的重要性;3.理解大脑对心理开展的重要性等一、遗传及其机制1.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方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相似等。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开展的自然前提。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1.大脑的结构与开展大脑的结构分为左右两半球;大脑作为一个整体的开展;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根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2.大脑机能的开展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展主要表现在:〔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稳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一、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三、胎内环境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辅导2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09/2/27一、儿童语言的开展1.前语言的交流: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2.学前儿童口语的开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以及语用技能的开展等方面。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积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也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儿童能听懂,但是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在开展思维的过程中,帮助儿童把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是语言开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加速其思维开展的重要措施。语法结构的开展主要表现出如下趋势: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3.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皮亚杰将儿童的语言划分为两大类:自我中心语言和社会化语言。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在语言方面的自我中心那么表现为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者是对自己说话,或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自我中心语言分为重复、独白和双人或集体的独白三个范畴。社会化语言有四种: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答复。二、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1.婴儿期的依恋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母爱剥夺实验有力的说明了母爱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鲍尔毕提出的依恋理论将依恋的开展分为四个阶段:无分化阶段;低分化阶段;依恋形成阶段以及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安斯沃斯发现的依恋模式:焦虑-回避型;平安型;焦虑-对抗型。他的学生又提出紊乱型。影响依恋的因素:教养方式;儿童的气质特点;家庭的因素。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开展、对情感开展、认知开展的影响。三、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开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开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的功能:开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平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姚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四、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抚慰和捐赠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移情、强化。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工具性侵犯;敌意性侵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家庭影响;玩具及电视〔玩具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打架和吵嘴的现象就会更容易发生。儿童收看电视节目也很普遍,但是较长时间看电视,缩小了儿童的活动范围,与周围客体交互作用的时机减少,单项灌输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思维活动,并容易形成刻板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关。但是电视的负面效应并不是电视媒体天生就有的,应该说是由于社会对媒体的使用不当,或者是家长本身的原因造成的。〕社会认知因素。3.儿童的道德开展皮亚杰的道德开展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特点:认为规那么是万能的、不变的,不理解规那么是由人制定的;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并认为别人也这样看;判断行为的好坏是根据后果的大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把惩罚看作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那么的义务感〕;自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一个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普遍的道德原那么定向〕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辅导2来源:考试大【考试大:助你将考试一网打尽】2009/2/27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2.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心理学理论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来研究和阐述人的心理。简单说,心理过程就是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在儿童风情展心理学中,学术界倾向于从认知、情感和社会化三方面阐述儿童心理过程的开展。这次辅导我们涵盖第三和第四章内容,也就是心理过程所包含的三个方面。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认知是人类最根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具体的说,人的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对心理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认识的核心。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开展感觉和知觉时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根底,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种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当我们对事物的不同个别属性加以综合时,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人们一般都认为新生儿和婴儿软弱无能,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说明,新生儿、婴儿在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等方面具有很多非凡的能力,一些能力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发挥功能了。1.触觉、味觉和嗅觉:新生儿的触觉、嗅觉和味觉都已经非常敏感了。2.视觉:随着婴儿的成长,视觉集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视敏度就是视觉区分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婴儿的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婴儿的颜色视觉也开展很快。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色盲。3.听觉。胎儿在20周时已经具备听力。婴儿的听觉敏度在不断提高,听觉定位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表现出了一定的听觉偏好,听觉区分能力也在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对于语音的区分得到经常的使用,因而这种能力得到保持,而音乐听觉如果不常使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弱。成人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其中复发性中耳炎也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4.多通道知觉:主要是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5.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等。形状知觉是人对物体各局部的排列组合的认识,是视觉、动觉和触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区分和偏爱。深度知觉是人判定自身与物体或物体与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对我们理解环境的布局很重要,对引导我们的运动型活动也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装置,通过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便具有了深度知觉。因此,视崖装置也称了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的知觉。研究说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开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6.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开展记忆是在头脑中堡村个体经验和加工、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记忆与感知觉不同,干知觉时人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观的事物的认知,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而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遗忘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1.婴儿的记忆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2.幼儿的记忆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但有意识记也在不断开展。相对于成人,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但也并非没有有意识记。至于表现在局部学龄儿童身上经常看到的机械识记,使长期学习和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学生,思维比拟消极,智慧不够开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学生会越学越被动。一般说来,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再现〕。再认能力一般都优于回忆能力。自传体记忆是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记忆恢复现象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医护,相隔一段时间以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过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3.儿童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三、学前儿童思维的开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产生、开展对儿童心理开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思维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知过程完全形成,而且思维的发生、开展引起了其他认识活动的质变。其次,思维的影响并不局限在认知领域,还渗透到情感、社会性以及个性的各个方面。总之,思维的发生、开展使儿童的心理开始成为具有一定倾向的、稳定而统一的整体。一般认为,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思维那么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一般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重要特征。也有学者认为,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1.学前儿童思维开展的一般趋势总的说来,儿童思维开展的总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在前,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直觉行动思维: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早期〔幼儿园的小班〕,这个时期的儿童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特点: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思维的狭隘性。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是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现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具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在学前儿童晚期,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开展阶段皮亚杰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开展的阶段性,正是这个阶段论,向我们揭示了儿童智慧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是我们认识到从新生儿到成人,他们的认识开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质的差异的开展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说明儿童适应环境的一种新的水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分为六个子阶段:反射练习时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时期;感知运动智力时期;智力的综合时期。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后一阶段中,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两维集中过渡。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即儿童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最重要的表现是获得了守恒和可逆性的概念。形式运算阶段〔从11岁或12岁开始〕。儿童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甚至还能以概念、架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智力上下的极其重要的尺度。四、学前儿童情感的开展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对变化效应,也就是变化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的放大。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1.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有两种情绪起源的学说,一种认为儿童出生时有原始情绪,以后在原始情绪的根底上形成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另一种认为新生儿只有一般性冲动,以后逐步分化为更为复杂的情绪情感。我国心理学家孟兆兰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她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根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这些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儿童各种情绪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别差异。2.学前儿童根本情绪的开展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首先是自发性微笑,或称内源性微笑。从第三周或第四周开始,婴儿表现出了很正的微笑,有外源性的刺激引起的,五六个月以后开始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响。这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的出现,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总的说来,婴儿的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痛苦与悲伤:痛苦是由于持续的、超水平的不良刺激引起的。痛苦的第一个表现形式就是啼哭。儿童啼哭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对于儿童来说,身体和心理的别离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儿童学习的失败也是引起痛苦的重要原因。焦虑和恐惧:焦虑就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和恐惧情绪同时发生。儿童惧怕的对象随着年龄增长与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变化。愤怒:是指幼儿由于某种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表现出哭闹、滥发脾气、粗暴的对待他人、骂人、顿足打滚等表情动作。随着儿童对周围人物区分能力的增强,他们的情感选择性也随之增强。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都是比拟明显的特点。3.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移情: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移情既是对他人情绪的意识,又是对他人情绪的共鸣。儿童情绪调控能力和调控方式,与气质有重要联系。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社会化学习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开展的规律及重要性2.掌握依恋的特点和开展趋势;理解同伴关系对心理开展的重要作用3.学会应用有关知识帮助学前儿童改善社会化开展中的不良出境和不良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化,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影响儿童社会性开展的因素包括儿童的语言能力、儿童的亲子关系、儿童的同伴关系以及儿童的社会行为等心理咨询师: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辅导3来源:考试大【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2009/2/27学习目标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开展趋势及其特点。2.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开展趋势及其特点。3.理解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4.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开展趋势及其特点。一、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开展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根底和前提。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以及音高区分能力等。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作为一个音乐的表现者,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另外他们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儿童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比拟高级的能力,建立在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能力开展的根底上。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分辨音乐音响效果的能力,体会乐曲表现的情绪情感的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等。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开展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等方面,其中儿童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儿童绘画能力的开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开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时期〔2-7岁〕两个阶段。其中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的特点是:儿童更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无视作品的形式;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两个标准。三、游戏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开展〔一〕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兴趣指引:是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原因。2.注意力集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上,没有什么外在的干扰可以阻碍他们,而且思维活泼,想象力丰富。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尽情体验游戏的愉悦及欢乐的积极情感。4.自由性:他们是自由的、主动参与的、无拘无束的,没有外在的、多余的规那么,游戏也没有实现目标的压力。5.假象与真实的转换:发挥想象力来充实游戏。6.人与人〔物〕的交流:人与人〔物〕的交流游戏中非常普遍。7.各方面能力的延展:游戏能在学前儿童的最近开展区内搭建一个开展的支架,使其在自我控制、语言使用、记忆和与他人合作方面延展自己的能力。〔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开展学前儿童游戏很多,如从认知开展的角度看,可分为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那么游戏;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分为动作技能游戏、认知游戏、社会戏剧游戏、结构游戏等。1.社会性游戏的开展:Parten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单独游戏〔2-2.5岁〕:儿童单独一个人游戏,即使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与他们发生任何联系;而且儿童之间从事着不同的游戏活动。平行游戏〔2.5-3岁〕:儿童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联合游戏〔岁〕:儿童们在一起游戏,彼此的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合作。合作游戏〔4.5岁以上〕:儿童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或满足同一个需要,在合作中一起游戏。2.操作性游戏的开展学前儿童通过操作物体而进行的游戏称作操作性游戏。经历了从简单的摆弄到能够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从无意识的摆弄到有效的探索的阶段,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开展阶段中:无目的的游戏、功能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无目的的游戏〔0-1岁〕:皮亚杰认为处于1岁以前的婴儿的游戏本质是唯乐的,没有目标的。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控制玩具获得快感。使用方法也是没有目的、随心所欲、无法预测的。功能性游戏〔1-3岁〕:儿童能慢慢关注玩具或物体的特征,慢慢知道玩法,因此能根据特征和功能来使用。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使用的刻板化。结构性游戏〔3-6岁〕: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即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到了4岁左右,结构性游戏成了儿童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结构性游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想象构造、模拟构造和创造构造三个阶段。3.象征性游戏的开展象征性游戏是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根据象征性游戏的水平可分为装扮游戏和角色游戏。自我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是儿童装扮得行为指向的是自己,他们自己是装扮行为的行动者。外在导向的装扮游戏:指的是儿童把其他物体或人当作装扮行为的行动者。序列性装扮游戏:当儿童的装扮行为具有连贯性时的游戏被称为序列性装扮游戏。角色游戏:儿童在扮演他人的角色中进行的游戏。第六章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开展学习目标: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开展趋势及其重要性。儿童心理开展到达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形成一种整体的、稳定的、有特点的精神面貌,这就说明个性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心理面貌。个性这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三个子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合个性心理特征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个性倾向性系统是构成个性的核心。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反映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性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一、学前儿童的气质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拟爱稳定的心理特征。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气质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三种典型的婴儿的气质类型包括: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气质的问题,有类型的差异,没有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教师应该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二、学前儿童的性格性格是表现为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具有社会意义,它是表现一个人能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局部。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具有如下特点: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好冲动。三、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概述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个性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开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意识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认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特征和活动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状态。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展1.自我意识开展的过程对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局部;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对自己行动的认识: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支配自己的动作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儿童开始出现了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2.自我意识开展的特点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我评价能力的开展是自我意识开展的重要标志。儿童自我意识的开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开展。特点如下:从依从性评价开展到对自己的个别性和多面性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四、学前儿童的性别化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入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性别化的过程。是儿童社会化开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心理开展水平的标志。1.儿童的性别概念儿童的性别概念包括三局部: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别属性或相应的作用。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时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宜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性别角色的开展阶段:生物取向阶段——社会取向阶段——心理取向阶段。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第一章绪论1、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开展的根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考核要求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开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开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各种题型举要: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开展规律的科学。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开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开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开展趋势及心理开展变化的机制。〔对〕6、个体心理的开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开展的社会性特征。〔对〕7、开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开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开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开展的全过程。10、开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开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11、开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开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开展的不同。12、简述个体心理开展的根本规律。1〕开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开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开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13、简述学前儿童开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开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开展变化的机制。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开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开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开展。2〕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筹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第二章儿童心理开展的生物学根底1、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儿童心理开展的物质根底、遗传的作用与机制、胎内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大脑对心理开展的重要性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考核的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开展;胎内环境。3、考核要求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开展;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题型举要:一、填空: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根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1、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2、首先开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3、儿童大脑机能的开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稳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4、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根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5、/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6、大脑皮层机能的开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7、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开展/是大脑机能开展的重要标志之一。8、在儿童条件反射开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9、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响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响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0、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11、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二、判断1、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开展的自然前提。〔对〕2、对于胎儿首先开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3、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根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5、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6、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7、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三、问答1、简述儿童大脑机能开展的主要表现阶段。1〕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稳固;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3〕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四、论述1、试述母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及如何做好优生。胎儿的开展受母亲的年龄、自身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情绪和态度等因素影响。在准备怀孕或怀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因素,做到优生优育。〔要求列出各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去做〕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学习指导1、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员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开展;学前儿童记忆的开展;学前儿童思维的开展;学前儿童根本情绪的开展。3、考核要求识记:视觉;听觉;多通道知觉;空间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自传体记忆;记忆恢复;记忆策略;记忆的各种具体策略;思维过程的特征;直觉行动思维及其特征;具体形象思维及其特征;学前儿童思维开展的总趋势;婴儿的情绪和情感的特点;移情。理解:思维开展对儿童心理开展的作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开展各阶段及其主要表现;婴儿微笑对其开展的作用;痛苦与悲伤的形成原因;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情绪调控。一、填空题:1、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2、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响,能区分彩色和非彩色。3、研究说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开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5、有研究说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6、研究说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7、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8、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9、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10、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1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12、从思维开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开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13、皮亚杰将认知开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4、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15、/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稳固了,动作大量内化。16、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17、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开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18、/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响。19、一般来说,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的。20、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开展,/4-5/岁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根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二、名词解释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3、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4、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后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之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5、记忆策略是指是我们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6、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叫自传体记忆。7、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8、形式运算: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9、具体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10、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11、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三、简答1、简述幼儿记忆开展的特点。1〕以无意识记忆为主,2〕机械记忆和意义识记忆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并较多地运用机械记忆;3〕再认好于回记忆;4〕具有自传体记忆能力;5〕有特殊的记忆恢复现象。2、简述儿童思维开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阶段;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抽象逻辑思维阶段;3、简述儿童产生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