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页/共15页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试题一、选择题:福建武夷山土壤类型多样。下表为武夷山南部2处土壤剖面的位置及相关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壤类型剖面位置剖面层次深度(cm)有机质含量(g/kg)砾石占比(%)紫色土海拔217米坡度角40°腐殖质层0~202021.87母质层20~451242.35红壤海拔354米坡度角25°腐殖质层0~36283.22淋溶层36~8143.79母质层>8143.161.与红壤相比,该地的紫色土()A.发育较成熟 B.通气性较好C.保水性较好 D.质地较黏重2.与红壤相比,该地的紫色土腐殖质层较薄,主要是由于()A.径流冲刷较强 B.成土母质的风化较弱C.水热条件较好 D.微生物分解速率较高【答案】1.B2.A【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显示,紫色土砾石占比达到21.87%,所以该紫色土颗粒较粗,通气性好,B正确;保水性差,C错误;质地疏松,D错误;材料中显示红壤剖面层次更多,发育更好,A错误;故选B。【2题详解】腐殖质层主要是土壤中的有机质未完全分解形成,不是来自成土母质层,B错误;该地红壤和紫色土都出自于武夷山南部,水热条件差异小,C错误;微生物主要与当地的气温有关,该地红壤和紫色土都出自于武夷山南部,水热条件差异小,微生物分解速率差异不大,D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紫色土层海拔217米,坡度角40°,坡度更大,径流冲刷较强,表层大量腐殖质被带走,A正确;故选A。【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2)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快,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气辉是相关大气组分受太阳辐射激发所放射的微弱光束,其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地球上的气辉现象主要出现在I00~160千米的高度。此外,太阳系部分行星也能观测到气辉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地球上的气辉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4.除地球外,若仅考虑距日远近的因素,太阳系其他行星的气辉强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A.金星、火星、木星 B.木星、火星、金星C.火星,金星,木星 D.火星、木星、金星【答案】3.D4.A【解析】【3题详解】地球上的气辉现象主要出现在I00~160千米的高度,地球上的高层大气位于50km~3000km,气辉现象刚好位于高层大气,D正确;对流层的高度平均为12km,A错误;平流层一般位于12km~50km,B错误;臭氧层的高度为20-25千米,C错误;故选D。【4题详解】气辉是相关大气组分受太阳辐射激发所放射的微弱光束,其强度与大气温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地球外,若仅考虑距日远近的因素,金星,火星,木星三者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为金星、火星、木星,所以其大气温度由高到低为金星、火星、木星,气辉强度由大到小为金星、火星、木星。故选A。【点睛】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六盘山盆地发生火山喷发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盆地内湖水盐度异常,导致鱼群大量死亡。科研工作者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狼鳍鱼化石和同一时期的恐龙足迹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该地区大量狼鳍鱼化石形成于()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6.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狼鳍鱼死亡”的因果链中,被隐藏的推理过程是;()A大气削弱增强→蒸发减弱→湖水盐度下降B.大气温度升高→蒸发加剧→湖水盐度上升C.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升高→湖水盐度上升D.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湖水盐度下降【答案】5.C6.B【解析】【5题详解】根据材料,科研工作者在该地发现了大量狼鳍鱼化石和同一时期的恐龙足迹化石。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所以该地区大量狼鳍鱼化石形成于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6题详解】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温度升高,蒸发加剧,湖水盐度升高,最终导致狼鳍鱼死亡,B正确;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会导致大气削弱作用增强,也不会导致太阳辐射增强,AC错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强,植被不会减少,D错误,所以选B。【点睛】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地势较低的沿海城市及河流三角洲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地球变温还会使部分地区水灾严重,部分地区又高热干旱,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减产,森林草原退化,物种濒临灭绝。此外,温室效应还会加剧飓风的形成,使风暴天气更加频繁。根据林区相对反射率,能够识别植被的垂直结构和形态特征。树冠是乔木的主干以上连同枝叶的部分。树冠的冠层因植被密度较大,相对反射率也较大。下图示意某地相邻的针阔混交林区和人工云杉纯林区的相对反射率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据图可知()A.甲林区树冠的冠层高度较低 B.甲林区树冠的冠层密度较小C.乙林区树冠的冠层密度较大 D.乙林区树冠的冠层高度较低8.与乙林区相比,甲林区()A.植被高度较低 B.林下光照较充足C.植被盖度较低 D.垂直结构较复杂【答案】7.D8.D【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树冠的冠层因植被密度较大,相对反射率也较大。根据图中信息甲林区相对反射率高值出现的高度比乙林区高,说明甲林区树冠的冠层高度较高,A错误,D正确;在海拔低于5米和15米以上地区,甲林区相对反射率高值比乙林区大,所以甲林区树冠的冠层密度较大,而在5-10米处乙林区相对反射率高值比甲林区大,乙林区树冠的冠层密度较大,B错误,C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甲林区树冠的冠层高度较高,说明甲林区树木更加高大,同时甲林区底部相对反射率高,说明底部植被丰富,所以甲林区垂直结构较复杂,D正确;甲林区相对反射率高值出现的高度比乙林区高,说明甲林区树冠的冠层高度较高,A错误;甲林区相对反射率高值比乙林区大,所以甲林区树冠的冠层密度较大,C错误;林下光照较弱,B错误;故选D。【点睛】植被的分类①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②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a.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b.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2006年以来,中国勘探人员通过地震波、深海钻探等技术,在珠江口海底凹陷盆地中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下图示意某凹陷盆地内部圈层(局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A.地壳上界 B.莫霍界面 C.古登堡界面 D.岩石圈下界10.在该凹陷盆地的沉积岩层中发现大量煤炭,可推断其形成时期的地理环境为()A.干燥的热带荒漠 B.辽阔的温带草原C.湿热茂密的森林 D.珊瑚繁盛的浅海【答案】9.B10.C【解析】【9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波速增大,在古登堡界面波速减小,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当地震波传播在甲处时波速明显加快,可推断甲处为莫霍界面,B正确,C错误;地壳上界为地表,岩石圈下界为软流层,位于地幔当中,波速都未明显加快,A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煤炭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经历了复杂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在该凹陷盆地的沉积岩层中发现大量煤炭说明古地理环境植被茂盛,C正确,AB错误;煤炭不是珊瑚形成,D错误。故选C。【点睛】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的性质不同而发生改变;横波只能在固体物质里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体里传播。根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就可知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形态等。所以说研究地球内部知识的主要方法是地震波。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原来与海洋相通,后因筑起西堤而成为内湖,对城市排涝具有重要意义。发生强降雨时,径流进入筼筜湖,经排洪泵站或通过西堤闸门利用潮汐排入附近海域。2018年8月29日08:00,厦门出现强降雨,西堤闸门开启,此时筼筜湖水位维持较低;09:50,西堤闸门关闭,排涝泵站开始工作,此时筼筜湖水位快速上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推测2018年8月29日09:50关闭西堤闸门的主要原因是()A.降雨强度减弱 B.排涝速度减缓C.恰逢天文大潮 D.正值沿海涨潮12.推测近年来筼筜湖的蓄洪排涝压力增大主要是由于()A.附近海域顶托增强 B.城市生活废水增多C.城区硬化地面增加 D.海洋水汽输送增多【答案】11.D12.C【解析】【11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但发生强降雨时,径流进入筼筜湖,经排洪泵站或通过西堤闸门利用潮汐排入附近海域。2018年8月29日08:00,厦门出现强降雨,西堤闸门开启,此时若湖泊和海面之间存在落差,可让湖水自行排入海域,筼筜湖水位维持较低;但09:50,西堤闸门关闭,需要通过排涝泵站进行排水,说明此时无法通过湖面与海面之间落差进行排涝,且此时筼筜湖水位快速上涨,故可能是因为此时正值沿海涨潮,海面水位上升导致无法继续使用西堤闸门泄洪,D正确,C错误;但涝泵站开始工作,此时贫筜湖水位快速上涨,说明降雨强度未减弱,A错误;排涝速度减缓与关闭西堤闸门的做法无关,B错误。故选D。【12题详解】城区硬化地面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汇入湖泊的水增加,贫筜湖的蓄洪排涝压力增大,C正确;附近海域顶托、海洋水汽输送不会近几年突然增多,AD错误;城市生活废水对此影响小,而且也不全是以地表径流形式汇入湖泊,B错误。故选C。【点睛】偌大的筼筜湖靠什么排洪:在靠近西堤处,是筼筜湖湖水与海水交换的口岸——利用自然潮差,退潮时让湖水自行排入海域,每小时可降低15厘米左右的水位。坐落着筼筜湖排洪泵站——非退潮时刻的排洪,就靠泵站里的水泵抽水进行,这处排洪泵站共有9台抽水泵,全开每秒可泄洪40立方米,一小时能降低水位约10厘米。风暴增水是指受大风影响,实测潮位偏离正常潮位的部分。2006年8月10日17时,台风“桑美”在浙江南部登陆,闽江口岸风暴增水最明显。下图示意2006年8月10日10时福建局部地区气压分布和台风“桑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8月10日10时至11日01时,闽江口岸的风向()A.由偏南风变为偏北风 B.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C.由偏东风变偏北风 D.由偏西风变为偏南风14.图示沿海岸段中,闽江口岸风暴增水最明显主要是由于此处()A.河口外宽内窄 B.风力较强C.岸线蜿蜒曲折 D.岛屿较多15.研究人员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按照下图所示技术路线,开展风暴增水影响范围和社会经济损失的评估工作。图中①②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A.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C.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答案】13.B14.A15.D【解析】【13题详解】北半球的气旋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大气呈逆时针幅合状态,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10日10时闽江口岸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右偏形成偏北风,11日01时,闽江口岸位于气旋的东南,故吹偏南风,B正确,排除ACD。故选B。【14题详解】闽江口岸风暴增水最明显主要是由于此处河口外宽内窄,便于海水涌入,A正确;风力大小和周边差异不大,B错误;岸线蜿蜒曲折、岛屿较多对海水涨落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A。【15题详解】迅速搜集地形、人口密度可利用遥感(RS)技术,获取空间影像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D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遥感(RS)主要用于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主要功能是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可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时间。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管理、查询、更新、分析和表达。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深圳市热岛收应逐渐增强。为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该市划定基本生态控制区(包括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地、森林、河流、湖泊等)。图左示意深圳市局部城区;图右示意深圳市海陆风日和非海陆风日城市热岛强度(市区与周围郊区平均气温的差值)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若仅考虑热力环流,则下图中最符合图左所示地区大气环流状况的是()A. B.C. D.17.某日天气晴朗,季风较弱,深夜时()A.甲地为东北风,乙地为西南风 B.甲地为西南风,乙地为东北风C.甲乙两地均为西南风 D.甲乙两地均为东北风18.与非海陆风日相比,深圳市海陆风日城区晴朗的午后()A.风力较弱,气温较高 B.风力较弱,气温较低C.风力较强,气温较高 D.风力较强,气温较低【答案】16.C17.A18.D【解析】【16题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深圳市热岛效应逐渐增强。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定义(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所以不论白天和夜间,城市内部近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ABD错误;海洋和郊区近地面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水平方向风由海洋吹向城区,郊区吹向城区,C正确;故选C。【17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深夜时,深圳热岛强度最高,说明此时深圳城区温度较周边温度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周边地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由高压吹向低压,天气晴朗,季风较弱,风由周边吹向市区,甲地位于深圳城区的东北方,吹东北风,BC错误;乙地位于深圳的西南方,吹西南风,D错误,A正确;故选A。【18题详解】非海陆风日相比,深圳市海陆风日城区晴朗的午后海陆风更强,风力更强,AB错误;城区晴朗的午后吹海风,风由海洋吹向城区,起到降温的作用,导致城区气温较低,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花蛤适宜生长于海水温度23~28℃、海水盐度3~3.5%的环境。每年3月后,中国北方的养殖户在潮间带投放花蛤苗种进行养殖。2016年9月初,T巿接连受到多个台风影响。台风过境后,当地养殖的花蛤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中国北方养殖的花蛤苗种主要投放至图中的()A.Ⅰ区域 B.Ⅱ区域 C.Ⅲ区域 D.Ⅳ区域20.2016年9月初T市出现的花蛤死亡现象,主要是由于()A.海水盐度异常降低 B.海水温度异常升高C.海水水质急剧恶化 D.沿海风浪急剧增强【答案】19.B20.A【解析】【19题详解】平均高潮位与平均低潮位之间的区域为潮间带,根据材料,中国北方的养殖户在潮间带投放花蛤苗种进行养殖。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20题详解】根据材料,花蛤适宜生长于海水温度23~28℃、海水盐度3~3.5%的环境。台风过境会带来大量降水,稀释海水盐度,导致海水盐度异常降低,A正确,台风影响不会导致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错误;台风过境,降水增加,风力大,海水流动性增强,不会导致水质急剧恶化,C错误;风浪增强不会导致花蛤死亡,D错误,所以选A。【点睛】潮间带,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从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到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的水面,之间的范围。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伐,江西省某低山丘陵区的原生常绿阔叶林不断减少,现以马尾松人工纯林为主,土壤侵蚀较强。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图左)能够有效地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图右示意该地气候资料。(1)描述马尾松人工纯林不同于原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特点。(2)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答案】(1)植被密度较低;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一;叶片呈针状。(2)该地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地表下渗,减少和滞缓地表径流。【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马尾松人工纯林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特点、水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属于常绿乔木,是我国南方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人工种植的纯林排列较为规整,相对于原生林,植被密度较低;纯林一般有单一树种构成,植被垂直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单一,以马尾松为主;马尾松为针叶植物,叶片与常绿阔叶林植物不用,叶片呈针状。【小问2详解】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厦门市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及夏季某晴朗的上午进行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三个玻璃箱和温度计规格均相同),实验数据见教2。观测时间室内(于10:10移出)室外室内(于10:50移入)10:1010:3010:5011:30甲26℃28℃30℃27℃乙26℃27℃28℃26℃丙26℃29℃32℃26.5℃(1)补全该小组编制的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装置细目。实验装置或操作所验证和模拟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示例:在室内外测温太阳辐射是大气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大气的保温作用沙土____温度计放置在适当的位置____(2)解释10:30~11:30甲丙玻璃箱内温度变化的差异。该小组在另一日开展相同的模拟实验,却意外发现:室外环境的气温均低于室内环境,且乙装置内的温度计所测数值的变化幅度最大。经反复检查,此次实验装置和操作都不存在问题。(3)说明该实验数据出现差异的可能原因。【答案】(1)①.覆盖透明薄膜②.地表性质对气温的影响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2)与甲玻璃箱相比,丙玻璃箱因其底部放置沙土,地表热容较小,故10:30-10:50升温幅度较大,,10:50-11:30降温幅度也较大。(3)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测量时间为寒冷的冬季。

乙变幅最大;测量时风力较大,乙装置内的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较强。【解析】【分析】本题以大气受热过程模拟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小问1详解】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改变大气的厚度来实现,可以覆盖透明膜来模拟增加大气厚度,所以①为覆盖透明膜;②丙实验装置中放置有沙土,与甲实验装置形成对比,主要为了验证地表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②为地表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温度计放置在地表之上的大气中,为了模拟大地暖大气的过程,③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小问2详解】通过实验数据我们看到10:30~11:30,丙玻璃箱相较于甲玻璃箱升温幅度较大,10:50-11:30降温幅度也较大,主要原因是丙玻璃箱内放置有沙土,地表热容较小,故在相同的光照作用下,升温快,降温也快。【小问3详解】气温的差异可能是测量时间的差异,如果测量时间为寒冷的冬季,室外气温会低于室内;乙装置没有覆盖薄膜,可能测量时风力较大,乙装置内的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较强,受外界气温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