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1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2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3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4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线索:近代前期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840186118951898190019011905191119121915191719181919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洋务运动开始百日维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开始新文化运动开始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黄金时期思考:1、中国近代前期社会政治的发展趋势?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与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思考: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3、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原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出现哪些新思想?试卷题序考点及能力要求:●知识再认再现★信息解读推理○其它分值2014Ⅰ·29●★梁启超等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42014Ⅱ·29●★1926年,各地军阀标榜“主义”42015Ⅱ·28●★倡洋务官员受冷嘲热讽42015Ⅱ·29●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42011·40⑵●★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2012·41●★评析“冲击—反应”模式122013Ⅱ·40⑵●★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及评析172015Ⅰ·40⑵★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4/8◆试题调研:(2013·全国1卷)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B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考纲要求:维新思想二、考点搜索:1、“睁眼看世界”代表人物、活动及意义;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人物、活动及意义;3、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意义;4、戊戌变法的性质及意义;三、梳理复习:(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背景:(1)19世纪40年代:(2)19世纪60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天朝上国;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1、太平天国运动,阶级矛盾尖锐;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三、梳理复习:(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背景:(3)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1、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反思洋务运动,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思考:1、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共同的方向和主题是什么?其发展过程有何特点?思考:2、直击高考。(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1)19世纪40年代:师夷长技以制夷(2)19世纪6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主要活动: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魏源《海国图志》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和新式学校(二)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3)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著书立说、开办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进行变法活动思考:1、19世纪40、60年代的新思潮有何共同的局限?思考: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维新变法的核心主张?思考:3、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思想潮流在倡导者、根本目的和侧重点上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试题调研:(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B(2016·江苏单科·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试题调研:BBB(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思考:1、“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在相应的历史时代各自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A、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学西技,探求强国之策;B、迈出了近代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近代中国的政治近代化由此起步,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材料:左宗棠饱读魏源著作,称赞《海国图志》“非山经海志徒恢可比”。左宗棠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迫切地希望把魏源的外交思想付诸实践,他大声疾呼:“策士之言曰:‘师其长以制之’是矣!”李鸿章也把魏源“资取洋人长技”的思想说成是“御侮之资、自强之本”。——袁南生思考:2、结合材料指出魏源的主张对清政府产生什么影响?有人说:“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材料: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力图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思考:3、根据材料,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论》,可见影响之深广。——陈文振《追思严复先生》思考:4、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知识延伸: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认识?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1)民族资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史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史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即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根据史料分析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特点:原因:◆试题调研:1.(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A◆试题调研:2.(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3.(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试题调研:D◆史料研究:史料(2014·江苏高考,改编)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史料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译书类别国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史料研究:材料(2013·山东高考节选)下表为1902~1904年近代中国译书统计简表。据表,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总结阶级(层)主张特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陈旭麓“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技术(器物)学习制度考点二走向共和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一、考纲要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考点搜索: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及代表人物;2、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3、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4、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三、梳理复习:(一)民主共和与三民主义的背景:1、维新变法失败,改良受挫;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识不断深化;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

孙中山自述说,当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的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孙中山《建国方略》思考:分析材料中民众态度前后转变的原因。(6分)三、梳理复习:(一)民主共和与三民主义的背景:(二)走向共和的表现:(1)1894年,兴中会;(2)1903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3)1905年,同盟会;(4)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方案初步实现。◆知识延伸: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维新派革命派相同对君主专制的态度:目的:对西学的态度:救国方式政体方式学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保留清王朝,自上而下改革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反对君主专制挽救民族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三、梳理复习:三民主义纲领含义地位局限性民族主义(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平分土地推翻清政府,民族独立(反封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定地价,土地国有(财富重新分配)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解决农民土地前提(夺取政权)核心(建立政权)补充和发展(巩固政权)资产阶级掌握主权材料: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同盟会宣言》(1905)材料: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宣言》(1905)材料: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同盟会宣言》(1905)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四)评价三民主义(五)三民主义的实践2、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3、1913-1922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1)背景:材料: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变,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1924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本身坚持民主革命和与时俱进的精神。(2)内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民族主义暴力推翻清王朝,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主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各民族一律平等①不反帝→反帝②反满→民族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平民共有,普遍平等的民权更关注农民和工人利益材料: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华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辛亥以后,满洲之宰制政策,已为国民运动所摧毁;而列强之帝国主义则包围如故,瓜分之说,变为共管。......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材料: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管理政权。——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则以为农民之缺乏天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则以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联共扶助农工(3)新三民主义的实践:2、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运动;1、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合作;(4)评价新三民主义:进步性:局限性:A、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涨。B、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知识延伸:◆史料研究:史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据史料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据史料可知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史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据史料概括孙中山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这在其革命实践中有何具体体现?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实际。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史料研究:史料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试题调研:1.(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2.(2013·安徽高考)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CC3.(2012·海南高考)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4.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C.实现民主政治 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5.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A.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 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D.推翻满人统治,建立民国CCB四、课时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1、完成《步步高课时练》第28讲2、完成《金考卷》考点34考点三新文化运动一、考纲要求:新文化运动二、考点搜索: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梳理复习:(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复辟帝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中国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时间兴起标志前期指导思想主要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青年杂志》的创办1915年民主科学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蔡元培《新青年》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一: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材料二:“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材料三: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李大钊后期内容:思考: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知识延伸:(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根据内容概括):思想核心: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战线:局限性:发展阶段: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新道德旧道德新文学旧文学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3)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命运:史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史料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据史料概括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运动对待儒家思想不同态度的原因和目的,这些态度有何不足之处?实质是否一样?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命运原因目的不足实质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三、梳理复习:(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进步意义: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C、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局限性:绝对肯定或否定东西方文化;脱离广大群众等。史料: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李时岳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