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桑之落矣,______。

(5)______,寤寐求之。

(6)______,池鱼思故渊。

(7)仰观宇宙之大,______。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0分)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壬戌(rén)

漫溯(shuò)

袅娜(ē)

蓊蓊郁郁(wěng)

B.吐哺(pǔ)

桂棹(zhào)

伶俜(pīng)

妖童媛女(yuàn)

C.一椽(chuán)

敛裾(jū)

鸷鸟(zhì)

肄业(sì

D.猗郁(yī)

霎时(

shà

垝垣(guǐ)

否极泰来(pǐ)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商榷

靡室靡家

义愤填赝

急不暇择

B.菲薄

岌岌可危

游目骋怀

夜缒而出

C.葳蕤

睡眼惺忪

浅尝辄止

流殇曲水

D.訾詈

放浪行骸

无动于衷

砥砺德行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②叙利亚在国际多方利益博弈下,局势似乎风平浪静,又似乎战争一触即发,真是不绝如缕。

③老王在得知战友老罗的女儿生病之后,曾召集战友为他们一家筹款两万多块钱,可是这笔钱对于老罗一家来说,仍旧是沧海一粟。

④他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发上指冠,愁则眉头深锁,乐则得意忘形。

⑤近年几宗事故中,传媒骇人听闻的报导手法和侵犯私隐,激起公众强烈抗议。

⑥发展经济,有时候与做人道理相通,在许多时候是没有终南捷径可走的。耍小聪明,往往就难免付出巨大的代价。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执行自己的新政,王安石提出了“上天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堪称中国历史上执着的变法者

B.苏轼擅长行书、草书、楷书都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人一起被誉为“宋四家”,拥有无数的追随者

C.气候条件尽管极端不利,登山队员还是克服了困难,成功攀登到顶峰

D.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共同成立了水污染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全球水污染的破解之道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太子迟之

②顺流而东也

③夙兴夜寐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⑥舍于其址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⑧舞幽壑之潜蛟A.①⑦⑧/③⑤/②⑥/④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D.①⑦⑧/②③⑥/④/⑤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会不相从许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谢家来贵门

多谢后世人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举酒属客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为仲卿母所遣

④何厌之有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

⑥徘徊于斗牛之间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A.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⑧/④⑤/⑨

C.①⑥/④⑧/②⑦⑨/③⑤ D.①⑤/②④/③⑧/⑥⑦⑨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为()A.倚柱而笑

侣鱼虾而友麋鹿

B.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不知东方之既白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将军岂有意乎与例句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B.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C.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至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D.去卫庄还是走水路是最有味道的四位校友收到校庆通知后发短信给联络办老师,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因飞机延误,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敝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获悉敝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称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的评价不仅因为他们旷世的文学才华,①______。②______;陶渊明的高洁就像一棵孤傲挺立的青松;杜甫的仁爱就像一场滋润万物的细雨;苏轼的旷达就像一只随处停留的鸿雁。尽管他们已随时代远去,③______。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首联以“客思”起笔,写“客思”如春日里的杨柳,愁绪万千。首联作为全诗情感的铺垫,使全诗笼罩上一层浓重的伤感。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写自己流的眼泪快要淹没冶城,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

C.颈联中“朱”表示红色,通常在古代豪门、权贵才会刷成红色的大门。“朱早凋”隐喻了作者的官场失利。

D.尾联中“轩冕”指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渔樵”,即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E.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全诗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

(2)作者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许多情感,请简析。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①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②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③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介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④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鸟,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⑤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⑥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E.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2)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超然台记

〔宋〕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②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③、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⑤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①醨(li):淡酒。餔糟啜醨:食酒糟、饮淡酒。②卢敖:燕国隐士。③尚父:姜太公吕尚。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⑤瀹(yuè):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B.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C.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D.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______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时才起的。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中“移”是一般的官职调动,表一般调动的词还有“转、调、徙、视事”。

C.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又称柳柳州),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等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苏轼的这篇《超然台记》,首段正面阐述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道理,表达自己无往而不乐的精神。

B.作者在胶西主动过着“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庇采椽之居”的生活,真正体现了他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思想。

C.作者南望马耳、常山联想到了隐君子,西望穆陵、北俯潍水却又想到了姜太公、齐桓公之遗烈和淮阴之功,由此可见作者虽被移守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本文可以明显地看出苏轼受道家思想影响仍较深,在政治失意、物质匮乏时,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已经更加成熟和豁达。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②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

③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寻梦环游记》中,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尔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家寻梦,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寻寻觅觅,经过了一段奇妙的冒险旅程后,最终找寻到失落的亲情及追寻梦想的权限。跟米格尔一样,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间失落,而在失落之后却发现它很重要,于是开始了找寻……

请以“找寻失落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③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和解析1.【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黄而陨;窈窕淑女;羁鸟恋旧林;俯察品类之盛

【解析】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重点字:犹)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重点字:遨)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重点字:漠、落)

(4)其黄而陨(重点字:陨)

(5)窈窕淑女(重点字:窈窕)

(6)羁鸟恋旧林(重点字:羁)

(7)俯察品类之盛(重点字:俯察)

本题考查名言名句的默写,要注意个别重点字词或容易写错、容易混淆的字的正确书写

名句默写的几种识记方法:

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

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

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

四、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2.【答案】D

【解析】A.“漫溯”中的“溯”应读作“sù”“袅娜”中的“袅”应读作“niǎo”;

B.“吐哺”中的“哺”应读作“bǔ”;

C.“肄业”中的“肄”应读作“yì”;

D.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积累法:

①以点连线法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

②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如以“千”(qiān)为声旁的形声字大致有“歼”jiān、“纤”qiàn或xiān、“跹”xiān、“钎”qiān、“迁”qiān等,“歼”“纤”“跹”等字都不发声旁的音,这几个字就是考查记忆的重点。3.【答案】B

【解析】A.“义愤填赝”中“赝”应改为“膺”;

B.正确;

C.“流殇曲水”中“殇”应改为“觞”;

D.“放浪行骸”中“行”应改为“形”。

故选:B。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全部正确同音字的三种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另一种误用情况也必须引起注意,即由于读音相同造成事实上的生造词语,这种情况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如把“部署”写成“布署”,把“迫不及待”写成“迫不急待”,把“殴打”写成“欧打”等。

3.音同义近,这类读音相同、意思相近的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判断时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却极大。

例如:“鹊”与“雀”就曾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还有如“水蒸气”极易误写成“水蒸汽”,“销毁”误写成“消毁”等。4.【答案】D

【解析】①指点江山:是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望文生义,误解为“对着风景指指点点”。

②不绝如缕: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局势危急,此处是后者用法,正确。

③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不合语境,此处应用“杯水车薪”,指力量小不能解决问题。

④发上指冠: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极度愤怒。符合语境。

⑤骇人听闻:是指残暴、卑劣的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害怕。此处应用“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听了感到震惊。

⑥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便捷途径。此处符合语境。

故选:D。

此题考查了正确使用词语。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成语辨析题的设错角度:

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二、断词取义。成语的意义具有完整性。如果只注意某些语素,而忽视其他语素,就会破坏整个成语的意义。

三、轻重失度。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四、语义重复。成语的意义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就可能造成成语意义和句子语义的重复。

五、自相矛盾。如果不注意成语的意义和整个句子语义的比照,也极有可能使成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矛盾。

六、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上极可能混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十一、性别色彩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男性,或只能用于女性,或共用于两性。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

十二、数量色彩在表数量的成语中,有的只能用于多数,用在表单数的句子中就成了误用。5.【答案】D

【解析】A.成分残缺,“提出了”后缺少宾语,可在“人言不足恤”后要补出宾语“的观点”。

B.句式杂糅,“苏轼擅长……都能自成一家”两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去掉“都能自成一家”。

C.语序不当,关联词“尽管……还是……”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要放在主语前面,“尽管”要放在“气候条件”前。

D.没有语病。

故选:D。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句式杂糅的三种类型:

①两个句式的杂糅

例如: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主要原因是……和是……造成的

两个句式杂糅,去掉其中一个即可)

②两个句子的粘连

例如:作为生物进化的直观而形象的证据,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的朗恩艾特罕出土了第一具始祖鸟化石成了尽人皆知的最为著名的化石。(句子结构杂糅,“出土……化石”和“成了……化石”两句话“拼装”在了一起,使整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不再是“一套”,以致结构混乱,将“出土”后的“了”改为“的”)

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杂糅

例如:老人右腿骨折,左腿却被植钢板。发生在通城中医院的这一荒唐透顶的医疗事故刚一曝光,便立即使有关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一方面是“使重视”,一方面是“引起重视”,被动和主动杂糅)6.【答案】C

【解析】①⑦依次是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和……一样。

②⑥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建屋子。

③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

④动词用作名词:使动:流传的文字。

⑤⑧动词用作使动:使……跟从/使……舞动。

故选:C。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要注意词语词性的变化。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一般名词作状语。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7.【答案】C

【解析】A.动作偏指一方,你;动词,辅助。翻译:会不答应你/到了幽暗令人困惑地方且没有外界帮助。

B.动词,辞别;动词,告诉。翻译:我离开娘家嫁到您家/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

C.“穷困”均是“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的意思。翻译:我只在这时候穷困了/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

D.类;劝人喝酒。翻译: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举起酒劝客人喝酒。

故选:C。

本题考查一个词语的多个意义。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本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8.【答案】B

【解析】①状语后置句,调为:于郑伯言,译:佚之狐对郑伯说;⑥状语后置句,调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译:在牛斗两个星星中间徘徊;

②定语后置句,调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⑦定语后置句,调为:有吹洞箫客,译: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③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被焦仲卿的母亲驱赶;⑧被动句,见,表被动,译:而燕国被侮辱的羞耻就除去了;

④宾语前置句,调为:有何厌,译:有什么满足的呢?⑤宾语前置句,调为:不知吾其亦已兮,译: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吧;

⑨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生前的庐舍(禅房)和死后的坟墓。

故选:B。

考查文言句式,要熟记各种句式特点,掌握规律准确翻译。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9.【答案】C

【解析】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B.“难道”,表反问语气词;“还是”,表商量语气词。

C.“之”皆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句末语气词。

故选:C。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推测虚词的意思。

辨析虚词的方法:

一、对照法。

二、语境推断法。

三、语法分析法。

四、句式分析法。

五、对句互推法。10.【答案】B

【解析】例句:通感,“渺茫的歌声”,听觉,“缕缕清香”,嗅觉,把听觉与嗅觉结合起来,写出了荷花香味的时断时续。

A.借喻,喻体,“完美的苍蝇”,本体,反动派;

B.通感,“笑意”视觉,“余音”,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

C.拟人,把盛气凌人这一人的精神状态赋予山岭;

D.无手法。

故选:B。

考查修辞手法,要熟记各种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11.【答案】A

【解析】A.“敬请谅解”,敬辞,表达自己希望对方谅解,正确。

B.“光临”,敬辞,对对方到自己这里来表示敬意,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敝校”,称谓错误,应该为“母校”。

C.“欠安”是对别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

D.“特此通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单位对职工,不能用于自己对母校;“拨冗”,敬辞,不用于自己;“敝校”,不能用于称呼自己的母校。

故选: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要熟记谦辞敬辞,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谦辞与敬辞一般的区别为: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以下为归类举例,加强记忆。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薄:谦称自己的浅陋微薄。“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弟:向比自己年长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字一族也有较多的敬辞。12.【答案】更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格;原的忠贞就像一朵洁白无暇的莲花;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解析】段意: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被称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更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格。

①承接上句关联词“不仅”,应“而且”或“更”,内容针对“人格、品质、精神”等;

②品格要切合人物,屈原的主要品格是忠贞,且比喻贴切,与下句“陶渊明的高洁就像一棵孤傲挺立的青松”句式保持一致,可以是:屈原的忠贞就像一朵洁白无瑕的莲花;

③承接“尽管他们已随时代远去”,应“但是”,写出对后世的影响即可。

故答案为:

①更因为他们伟大的人格

②屈原的忠贞就像一朵洁白无暇的莲花

③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考查表达简明、连贯,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13.【答案】CE

【解析】(1)C.“朱”隐喻青春的容颜(或红润的面容、年轻的面容)E.前两联并非单纯写景,后两联除抒情外,也含叙事。以“客思”贯穿全篇,目的并不在于表现客居他乡的哀伤,而是政治上遭受坎坷而非常失意的心理。

(2)分析诗人的情感,关键在于抓住能体现诗人内心的句子和词语。

颔联中“倾”写诗人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欲涨冶城潮”写自己流的泪快要淹没冶城,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及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的意思是“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很明显是写自己的年华以老,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未知轩冕乐”的意思是“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做官的厌恶,“但欲老渔樵”,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

答案:

(1)CE

(2)①省墓时沉痛(或“思念死去的亲人”,或“思乡念亲”)的心情。作者在寒食节想起已故亲友,泪水不觉流出,而作者用了一个“倾”字形容泪流,写自己流的泪快要淹没冶城,表明了作者悲痛之重及对故去亲友的怀念。

②感慨年华老去(或“人生易逝”)的无奈之情。“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句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易逝,早生白发的幽怨。

③为官不快,意欲归隐的愿望。“未知轩冕乐”句表达了诗人为官不快的情绪。“但欲老渔樵”句表达了诗人要辞官归隐的愿望。

参考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赏析: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14.【答案】BE

【解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并不是描写天空的,表现出具体的声音;C.“吃菱角”不能说是查干湖特有的场景,是“那慕达大会”即节日的场景;D.“靓丽的身影”无依据。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像跳藏族舞的姑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将芦苇的自然状态、美感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一种浪漫色彩。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形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意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总体上把握意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意象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形象对意象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然后根据作者的写作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作者的情感。查干湖的秋天美主要体现在:风景美,人美,生态美几方面,从“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突出对查干湖的一种喜爱,表达出对文化的守护与眷恋的情怀。

答案:

(1)BE

(2)①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②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列阵,森然列阵,③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3)第一问:查干湖的美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风景美。天气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也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③生态美。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第二问:表达了作者对查干湖的热爱,对这种生活、文化等的眷恋守护。

(1)本题考查对散文相关内容的赏析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形象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臵;分析艺术手法)。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比如本题,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和语境分析法。15.【答案】C;B;B

【解析】(1)C.“始至之日”的意思是“刚到的时候”,作时间状语,其后断句,排除A、B;“盗贼”为名词,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2)B.“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不是表一般的调动。

(3)B.“主动过着”错,作者在胶西时的艰苦生活,不是他主动去要求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作者凭着超然的心态,能够“苦”中作乐。

(4)①凡物:所有事物、任何事物、万物;苟:如果;怪奇伟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东西/事物)句子翻译为: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果有可观赏的地方,都有可快乐(之处/的地方),不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②适:恰好;赋:写了一篇赋;名:命名,取名;无所往而不乐:双重否定表肯定,到哪儿都快乐。句子翻译为: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命名这个台子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

③所以:用来……的;极:穷尽;信:实在,确实。句子翻译为: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答案:

(1)C

(2)B

(3)B

(4)①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果有可观赏的地方,都有可快乐(之处/的地方),不一定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②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命名这个台子为“超然”,来说明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

③用来放开眼界、开阔胸怀,足够用来穷尽观赏和耳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文言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