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工程(一期)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路网工程(一期)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路网工程(一期)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路网工程(一期)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路网工程(一期)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7页路网工程(一期)第八册海绵城市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述1.1项目区位1.2项目概况本项目共包含9条市政道路,其中1条主干路,1条次干路,7条支路,全长3525.901m。其中,玉峰大道为城市主干道,石桐大道为城市次干路,玉峰一路、玉峰二路、玉峰三路、玉峰四路、石峰一路、香桐二路、Z3路为城市支路。玉峰大道西起规划玉峰大道隧道东侧,东至玉峰二路交叉口,路线全长533.825m,为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标准路幅宽34m,设计速度50km/h。石桐大道为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标准路幅宽26m,设计速度40km/h。本次设计石桐大道南起玉峰大道,北至香桐一路,全长365.229m。玉峰一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玉峰一路南起石峰一路,北至香桐一路,全长553.455m。玉峰二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玉峰二路南起玉峰大道,北至玉峰一路,全长375.925m。玉峰三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玉峰二路西起石峰大道,东至玉峰一路,全长133.112m。玉峰四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玉峰四路西起石峰大道,东止于石桐大道,全长416.813m。石峰一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玉峰四路西起石峰大道,东至玉峰二路,全长438.401vm。香桐二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香桐二路西起玉峰四路,东至香桐三路,全长307.869m。Z3路为城市支路,双向2车道,标准路幅宽16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Z3路南起玉峰大道,北止于香桐一路,全长401.272m。图1-1路网区域位置图1.3设计主要内容本次设计内容包含道路、结构、给排水、海绵城市、电力、照明、交通、景观等工作。本次路网施工图设计共十册,第一册为《道路工程》,第二册为《排水工程》,第三册为《照明工程》,第四册为《交通工程》,第五册为《绿化工程》,第六册为《高边坡支护工程》,第七册为《电力工程(土建部分)》、第八册《海绵城市专篇工程》、第九册《给水工程》、第十册《轨道保护专项工程》。本册为第八册为《海绵城市专篇工程》。2海绵城市2.1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新华社北京2015年10月16日电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2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2.2.1政策必要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设领域的调结构、转方式。中央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是落实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住建部、财政部等多部委也出台多项指导意见及通知,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以期指导地方优化城市建设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给城市和居民带来更加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相关媒体透露,省市级政府也已开展海绵城市相关政策、机制的研究制定工作,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地确定海绵城市的假设思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形成共识,特别是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更需要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并付诸实际行动,各个相关部门和行业也要同步推进,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2.2生态发展的必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冲击的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建成后,能够有效减少雨水外排、净化雨水水质、促进雨水入渗,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不仅如此,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海绵城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与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因此为实现生态、宜居发展的理念,进行海面城市项关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2.2.3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并非仅有投入没有产出。2.3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3.1当今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雨水是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雨水问题就愈发凸现出来。主要表现为:雨水径流污染严重;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加大;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由于城市中各种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使得城市地表径流量增加,峰流量增加同时峰流量提前,城市雨水问题不仅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社会问题,在对暴雨带来的洪水和污染事件加以控制的同时又要把暴雨看成重要的水资源加以利用,已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2.3.2海绵城市的功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图2-1海绵城市转变传统排洪防涝思路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2.3.3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2)对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3)低影响开发建设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图2-2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美国马里兰州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暴雨管理方法,与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包括场地开发设计的管理体系。LID通过对雨水源头控制、过程削减、末端处理等方式,达到雨水在降雨源区促渗减排、削减暴雨洪峰流量、控制径流污染等目的。LID主要提倡模拟自然条件,通过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其设计理念融合于整块目标开发区域的规划设计过程之中。主要目标有:保护水质、减少径流量、削减洪峰、补充地下水、减小土地侵蚀等,最终目标仍是修复由于土地开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尽可能将其恢复到开发前的水平,进而实现降低降雨频率、保护水体和补充河流基流的目标。同时LID提倡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绿色屋顶、浅草沟、下凹绿地、缓冲带、透水铺装等一系列措施对降雨径流进行生态化和低能耗处理,整体效果上尽量模拟雨水的自然循环过程。LID能有效控制雨水冲刷带来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渗入地下的雨水还可为河湖提供一定的地下水补给,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一些升级改造项目也可用LID技术设计,将其作为改进性措施,可降低改造区域的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污染物负荷以及改造区域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目前该方法已被美国、瑞典、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有较久城市雨水管理传统的发达国家采用。位于美国西北部的波特兰市的SW12th和NESiskiyou绿色街道,是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设计的道路降雨径流控制技术应用的典范。图2-3NESiskiyou绿色街道与传统雨水管理方法相比,LID有明显的环境效益优势,LID措施能有效地从源头上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病原体、营养物质、重金属离子等,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削弱土地开发给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LID还有节省施工、运行、管理等费用的优势(见表2-1)。表2-1LID与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的比较类别传统暴雨径流控制措施技术LID技术主要目标降低开发区域雨水径流的峰流流量保护受纳水体生态完整性水量控制降低径流的峰值流量,但径流总量增加,河流基流无法得到补充通过渗滤等措施可降低峰流流量和径流总量,补给河流基流水质控制主要通过沉淀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高可通过沉淀、过滤、吸收等作用去除污染物,污染物负荷低建设费用高低运行管理复杂简单升级改造复杂简单3、设计依据及采用技术标准和规范3.1设计依据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委托合同3.2设计规范、标准3.2.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3.2.2《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3.2.3《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3.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3.2.5《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3.2.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3.2.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3.2.8《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3.2.9《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25993-2010)3.2.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3.2.11《砂基透水砖》(JG/T376-2012)3.2.12《硅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CECS381:2014)3.2.13《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3.2.14《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3.2.15《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2016年11月3.2.16《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3.2.17《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2016.1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3.2.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3.2.19《低影响开发设施施工及验收标准》(DBJ50/T-290-2018)3.2.20《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3.2.21《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3.2.22《重庆市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标准设计图集》(DJBT-103)3.2.23《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3.2.24《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建[2018]558号3.2.25《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渝建人居〔2020〕16号)3.2.26《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细则(试行)》(渝建人居〔2020〕24号)3.2.27《

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技术指南(试行)》(渝建人居〔2020〕25号)3.2.28《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3.3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3.3.1渝北区石坪南前沿科技城路网工程(一期)初步设计(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22.02)3.3.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4年深化文本•图集)》3.3.3《重庆市主城区唐家沱组团N、C标准分区及E标准分区(部分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3.3.4《渝北区石坪南前沿科技城路网工程(一期)勘察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22.02)3.3.5石峰大道施工图文件(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17.07)3.3.6石唐大道方案设计文件(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2018.04)3.3.7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渝北区石坪南前沿科技城路网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渝发改投资﹝2021﹞1562号)3.3.8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渝北区石坪南前沿科技城路网工程(一期)方案设计对轨道交通影响的专项审查意见(渝建轨建控审〔2021〕334号)3.3.9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渝北区石坪南前沿科技城路网工程(一期)方案技术审查的函(重庆市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1.12.29)3.3.10片区已发件地块红线3.3.11轨道11号线规划资料3.3.12《唐家沱组团C标准分区C4片区土石方平场工程设计》资料3.3.13本项目范围内的1:500实测地形图3.3.14与本项目有关的其它相关资料3.4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本次设计海绵城市未违反规范强制性条文,均满足国家及地方的规范规定要求。3.5对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执行情况(一)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1、石桐路条件较好,可考虑设置生物滞留带。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按要求设置生物滞留带。2、宜简要计算说明须有公共海绵设施托底的径流体积。回复:同意专家意见,按要求计算说明公共海绵设施托底的径流体积。4.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4.1道路设计目标4.1.1道路LID设施的主要是以渗透、滞留、净化城市道路径流雨水为主要功能,《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中提出的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总目标中的不外排指标主要通过地块及其他区域中的相关设施实现。4.1.2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对道路路幅范围内初期雨水进行净化;4.1.3在道路路幅分配满足条件时设置相关LID设施延缓雨峰,满足总目标提出的实现年有效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缓排指标;4.1.4在道路路幅分配不满足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等相关LID设施时,应将人行道全幅采取透水砖铺装。4.2设计原则4.2.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4.2.2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4.2.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2.4透水砖铺装只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车行道路面雨水通过雨水系统排入下游,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4.2.5道路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4.3海绵城市指标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版)》、《重庆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技术规定及相关管理办法,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LID)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5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目标及设施类型5.1海绵设施指标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全面推进的建设步骤,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先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2020~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根据主城区自然特征和环境条件,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完善生态格局、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公共海绵设施建议采用下凹式绿地、雨水塘、陂塘湿地和初期雨水调蓄池四种主要形式。下凹式绿地、雨水塘和陂塘湿地原则上布置在绿地等公共空间内。初雨设施原则上结合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旁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内,也可结合道路布置在道路地下空间内。规划范围内94个排水分区共规划布置244处公共海绵设施,雨水控制总容积达到706010立方米。其中:雨水塘91个,调蓄容积439645立方米;下凹式绿地4个,调蓄容积7310立方米;陂塘湿地102个,调蓄容积92510立方米;雨水湿地2个,调蓄容积9370立方米,规划设置初期雨水设施45个,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容积141040立方米。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次设计9条道路均属于朝阳河-排水9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为86%,污染去除率均为50%;同时根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本次设计道路路侧带宽度比为50%,42.3%及26.4%,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为65%,75%;本次设计属于新建项目,年径流污染去除率不应低于50%。用地类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道路路侧带宽度比<30%30%≤路侧带宽度比<40%40%≤路侧带宽度比657075综上权衡考虑,本次设计路网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取值如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为75%,污染去除率均为50%。5.2项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布置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表5-1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弱或很小;2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保护中心(CnterForterhdPotetion,CP)的研究据。表5-2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选用○——不宜选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及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J50/T-365-2020):(1)道路LID设施布置受路测带宽度和道路纵坡影响较大,当单边路测带宽度≤4.5m、道路坡度≥6%时,人行道旁已不能设置生物滞留带、植草沟或设置后效果很差,此时道路LID设施主要以透水铺装为主,或排水分区内各道路间可通过指标平衡或增加公共LID设施控制容积进行适度调整;(2)当单侧路侧带宽度>4.5米、道路坡度<6%时,如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确有困难,应结合道路用地条件、周边场地环境、人流量需求等情况,提供相关依据和说明,经论证后可以不用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路网设计道路均为城市次干路或支路,除石桐大道外,其余道路单侧人行道宽度均≤4.5m,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保障行人通行空间的基础上,本次设计考虑沿石桐大道路侧带下布置树池合建式生物滞留沟,沟净宽为1.3m,其余道路两侧人行道设置海绵城市生态透水砖。5.3场地下垫面分析低影响开发下垫面分析图应着重表达此次设计范围内的下垫面种类,包括人行道透水铺装、受控车行路面、不受控车行路面、绿化带、生物滞留带(其他海绵设施)等。根据《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生物滞留带余量径流系数取1,车行道雨量径流系数取0.9,人行透水砖铺装雨量径流系数按0.15设计,树池及绿化带雨量径流系数按0.15设计。经加权平均,本次设计道路总径流系数见下表:表5-3玉峰一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6车行道551054.85%0.90人行道透水铺装439743.77%0.15树池及绿化带1381.37%0.15总计10045100.00%表5-4玉峰二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9车行道442959.24%0.90人行道透水铺装295839.56%0.15树池及绿化带891.20%0.15总计747668100.00%表5-5玉峰三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5车行道114552.86%0.90人行道透水铺装98545.48%0.15树池及绿化带361.66%0.15总计2166100.00%表5-6玉峰四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6车行道367354.33%0.90人行道透水铺装299544.30%0.15树池及绿化带931.38%0.15总计6761100.00%表5-7玉峰大道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69车行道1460671.35%0.90人行道透水铺装562227.46%0.15树池及绿化带2421.18%0.15总计20470100.00%表5-8石峰一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2车行道386048.87%0.90人行道透水铺装388949.24%0.15树池及绿化带1491.89%0.15总计7890100.00%表5-9香桐二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6车行道271654.39%0.90人行道透水铺装221044.25%0.15树池及绿化带681.36%0.15总计4994100.00%表5-10Z3路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00.00%1.000.58车行道406757.06%0.90人行道透水铺装297941.79%0.15树池及绿化带821.15%0.15总计7128100.00%表5-11石桐大道设计下垫面分析表下垫面分析表名称面积(m2)面积占比雨量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生物滞留带6896.06%1.000.70车行道763267.11%0.90人行道透水铺装257522.64%0.15树池及绿化带4774.19%0.15总计11373100.00%注:下垫面分析表中,生物滞留带的雨量径流系数,在表征下垫面透水性能时本质同绿地,雨量径流系数同绿地;生物滞留带作为雨水受体时,接收了自身的全部雨水量,计算控制率时雨量径流系数取1。人行道透水铺装、绿地设施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计算人行道透水铺装、绿地设施年径流污染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人行道透水铺装、不受控硬质下垫面、绿地设施计算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垫面面积(m2)雨量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86100.150.85绿地13740.150.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3)本次设计,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如下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年径流污染去除率计算表下垫面及低影响开发设施控制面积(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PT单项设施污染物去除率PW年径流污染去除率SS生物滞留带68983.73%80.00%67.0%受控下垫面492983.73%80.00%67.0%人行道透水铺装2861085.00%80.00%68.0%树池及绿化带137485.00%60.00%51.0%不受控硬质下垫面427090.00%0.00%0.0%合计7831138.55%30.54%上述计算该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38.55%<75%,年径流污染物去除率30.54%<50%,均不满足规划指标要求。根据重庆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本次设计路网所在流域范围内存在三处公共海绵设施(初雨设施、雨水塘和陂塘湿地),可结合规划公共海绵设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同时,经计算,当本次设计范围内不受控硬质下垫面控制率大于67%时,可实现相应的海绵城市指标,尚需控制容积为603立方米。5.4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施工艺计算5.4.1计算依据(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对无设施控制的透水下垫面可按下式估算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其中—雨量径流系数;(2)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1)渗透量计算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渗透量按照下式(达西定律)计算:Wp=KJAsts=1\*GB3①式中Wp—渗透量(m3);K—原土渗透系数,m/s,本次设计取5x10-6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0;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指将于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取2h。2)渗透设施进水量计算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渗透设施的进水量应按照容积法计算:=2\*GB3②式中V—渗透设施进水量(m3)H—设计降雨量mm;F—汇水区域面积,m2;—平均雨量径流系数。根据重庆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渝北区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如下表所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0%55%60%70%75%80%85%90%设计降雨量(mm)9.010.112.718.121.926.833.443.53)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式进行计算Vs=V-Wp③式中:V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V—渗透设施进水量,m3;Wp—渗透量,m3。雨水豁口设计车行道范围内汇流时间车行道范围内汇流时间计算采用(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坡面汇流历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式中,m——地表粗糙系数,沥青路面取0.013;L——地表径流长度,m;i——地表径流坡度。2)车行道范围内设计峰值流量(m³/s)式中,Ad——汇水面积,即车行道面积(m2);——径流系数,沥青路面取0.9;q——重庆市暴雨强度。P——暴雨重现期,P=5年;3)路缘石拦水高度h路缘石拦水带构成了浅三角形形式,如图所示。对于浅三角形沟的水力计算采用修正的曼宁公式来计算泄水能力(JTGTD33-201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m³/s)式中,n1——曼宁粗糙系数,粗糙沥青路面取0.016。i1——为道路横坡(0.015)。i2——为道路纵坡。经计算,道路纵坡按照最不利坡0.003计算,h为0.05m4)雨水豁口间距计算路缘石豁口为倒梯形侧向进水,进水状况类似于侧堰,可按宽顶堰堰流公式计算。由于侧孔前的水深是沿纵向变化的,其误差用系数K修正:(L/s)式中,B——路缘石豁口宽度(m);K——修正系数,0.52。5.4.2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计算(1)生物滞留带计算生物滞留带计算如下表(注:蓄水容积计算时,应考虑生物滞留带周边放坡对容积的影响。):石桐大道生物滞留带计算表滞留带编号Z1Z2服务面积(m2)21394115下垫面类型车行道滞留带车行道滞留带下垫面面积(m2)17613783168947雨量径流系数0.91.00.91.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7%83%设计降雨量(mm/d)23.630.6所需控制容积(m3)37.358.9187.3429.01设施有效面积(m2)1964932小时下渗量(m³)7.0617.75蓄水容积(m³)46.26116.35蓄水深度(mm)200200渗透系数(m/s)5.0E-06注:蓄水容积计算时,应考虑生物滞留带周边放坡对容积的影响。豁口(路缘石开孔)间距计算豁口(路缘石开孔)间距计算:根据暴雨强度公式、设计重现期、汇流时间、计算长度、半幅路宽计算设计流量;阻隔带(档水堰)间距宜为计算长度的倍数,以达到进水均匀。通过调整计算长度进行试算,使得设计流量小于单个豁口(路缘石开孔)泄水能力,此时的计算长度即为豁口(路缘石开孔)间距。豁口计算结果如下表:豁口(路缘石开孔)间距计算表路段(按照坡度)0.034计算长度m9.00重现期年5.00汇流时间min1.3单幅路宽m7.75设计流量L/s3.02路缘石拦水高度m0.05单个豁口泄水能力L/s5.01豁口间距m9综上,路缘石豁口设计峰值流量3.02L/s小于路缘石豁口泄水流量5.01L/s,故满足要求。本次设计路缘石豁口间距为9m,豁口拦水高度为0.05m。(5)溢流口校核溢流口用于处理超标雨水或者通过设施处理缓排的雨水。因此有必要对其过流能力进行验算。生物滞留沟内每隔约30m设置溢流雨水口;溢流雨水口具体布置根据雨水利用设施内雨水检查井的位置确定,就近连接设施内附近雨水检查井,根据以下计算确定其最小泄流量。溢流口具体计算如下表:溢流口过流能力校核表下垫面类型服务面积(m2)综合径流系数汇流时间(t:min)计算流量(L/s)溢流口设计流量(L/s)溢流口类型过流能力(L/s)生物滞留带390.912.0411.4934.48圆形50.00受控下垫面240经计算,Qmax=34.48L/s,即每个溢流口的过流能力需大于34.48L/s,本次设计圆形溢流口(铸铁)设计过流能力为50L/s,满足过流能力要求。溢流口具体形式详见《圆形雨水溢流口大样图》。(6)生物滞留设施缓排能力校核生物滞留设施排孔时间应在8h~24h范围内。本次设计,生物滞留沟蓄水深度为h=200mm,渗透系数取k=5×10-6m/s,故生物滞留设施缓排能力t=h/k=8.89h<24h,生物滞留设施缓排能力满足设计要求。5.5低影响开发设计生物滞留沟收集的雨水优先通过下渗进行水质和水量的处理(下渗雨水通过卵石层内的穿孔管收集);超出下渗能力的雨水在持水区持续蓄积,蓄水高度超过碎石阻隔带或档水堰顶高时,将向下一格持水区溢流;随着蓄水高度进一步增大,超量雨水将通过溢流口直接溢流至雨水检查井。(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石桐大道人行道标准宽度为5.25m,沿人行道两侧布置生物滞留带。生物滞留带紧靠车行道边线布置,与绿化合建,总宽2.5m,有效宽度1.3m。生物滞留带在交叉口、公交车停泊港、管线过街相应断开,其平面布置详见《石桐大道低影响开发设施平面布置图(一)~(三)》,生物滞留带做法详见《生物滞留沟大样图(一)~(二)》。(2)纵向设计当道路坡度≤3%时,生物滞留带纵坡同道路坡度;当道路坡度>3%且<6%时,为保证生物滞留带充分发挥对雨水的过滤、储存等作用,采用阶梯状雨水生物滞留带;道路坡度≥6%时,坡度大,雨水流速快,雨水基本顺道路坡向流向下游,生物滞留带收水功能较小,不设置生物滞留带。(3)竖向设计生物滞留沟根据路幅宽度有效顶宽1.3m,其剖面自上至下为持水区/碎石阻隔带/挡水堰、种植土壤层、砂滤层、卵石层,每层之间采用土工布隔开,详见生物滞留沟大样图。生物滞留沟中材料参数见下表。竖向控制如下:生物滞留沟深度:H=H1+H2+H3+H4式中:H1—设计持水区深度,取30cm,有效水深20cm,10cm超高;H2—为了满足灌木生长需求,种植土厚度取60cm;H3—砂滤层厚度,取10cm;H4—卵石层厚度,取40cm;生物滞留沟中材料参数见下表:材料最小渗透系数K/6*10-6m/s最小孔隙率/%规格种植土壤层603砂滤层103中、粗砂卵石层404详见大样图(4)阻隔带、挡水堰设计道路纵坡小于3%生态滞留带采用阻隔带形式,阻隔带间距为4.5m;道路纵坡大于3%的路段生态滞留带采用挡水堰形式,档水堰间距为4.5m。生物滞留带的档水堰(阻隔带)的顶标高应与有效蓄水面(-0.10cm)齐平,但应注意溢流口下游紧邻的档水堰(阻隔带)的顶面宜高于有效蓄水面5cm。(5)溢流雨水井设计生物滞留沟内雨水井采用溢流雨水井,即雨水井井盖采用D700球墨铸铁圆形雨水溢流口。生物滞留沟内新增的溢流口,检查井采用成品D700预制装配式检查井,检查井需满足《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DJBT50-121,18S01,13页);雨水井井盖采用D700球墨铸铁圆形雨水溢流口。铸铁溢流口为成品,满足《铸铁检查井盖》CJ/T3012标准要求,满足轻型井盖强度要求。溢流检查井就近接入附近雨水检查井。圆形雨水溢流口最大过流量为50L/s。(6)管网防水处理路灯电缆敷设于道路路基与滞留带防渗膜之间,电缆护管交接处应密封连接,防止渗水。路灯手孔外壁应采取防渗措施。综合管网构筑物外壁防水做法可参照西南11J201柔性防水屋面做法,按照=3\*ROMANIII级防水考虑。(7)雨水综合利用设施植物定值及后期运行管护要求雨水综合利用设施中植物的选定需保证LID功能及景观要求选取,设置植物之前需经过设计单位、业主单位、景观单位认可布置方案后方可实施。(8)植被推荐植物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合理的选择与配置更适合维持雨水设施能长期有效的关键。海绵设施中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要求,充分考虑水量、淹没时间、场地尺寸等特殊条件,选择适合其生长环境的植物种类。此外,根据景观的要求,应从植物的平面布局、色彩、形态等方面进行配植设计,达到美化环境的景观要求。植被选择应考虑以下方面:1)遵循场地条件,合理筛选植物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降雨条件及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选择植物种类。2)根据设施条件,选择适宜植物根据海绵设施的滞水深度、滞水时间、种植土性状及厚度、进水水质污染负荷等设施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耐淹没、耐旱、耐污染,并能适应土壤等各种不利环境条件的植物。3)选用本土树种,慎用外来物种优先选择适应场地环境的低维护乡土植物,慎用外来物种。乡土植物对本地的适应能力强,维护成本低,构建的生物群落稳定。4)丰富物种搭配,提高美学及生态价值根据场地景观美学要求,结合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观赏特性,丰富物种搭配,提高群落稳定性,选用景观价值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5)结合场地周边条件,协调其他设施海绵设施不仅自身环境条件复杂,而且通常与其他市政等设施有一定交集。植物的选择应充分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植物选择1)生物滞留设施在非降雨期间几乎是干燥的,植物配置应选择耐淹耐旱、生命力强的植物。2)结合进水雨水水质和水质净化目标,选用对污染源有效净化的草本及花灌木植物种类。3)根据道路景观要求配比植物,以达到较好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4)具体项目可依据“《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附录D重庆市地影响开发相关植物名录”、“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标准(DBJ50/T-292-2018)》附录C低影响开发相关植物名录”、“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绿地设计技术标准(DBJ50/T-293-2018)》附录A重庆地区开面城市绿地设计推荐植物”,选择与该项目的生物滞留带功能和景观要求相匹配的植被类型。(10)植被维护植物定植后,为了保证其良好运行,需要进行建植后养护和日常维护。建植后的维护措施:1)当植物定植后,为了阻止杂草的生长,保持土壤的湿度,避免土壤板结而导致土壤渗透性下降,需要给生态沟内覆盖5cm左右的覆盖物,最好选择高密度的材料,比如松树杆、木头屑片和碎木材。2)雨水较大,流速较快,容易侵蚀生态沟床底,将少许石块或砖头放入沟内路缘石进水豁口处,能有效降低径流系数,防止生态沟床底的侵蚀。3)最初几周每隔1d浇1次水,并且要经常去除杂草,直到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且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日常维护措施:1)在几次降雨或一次强降雨后需生态沟的覆盖层及植被的受损情况,如若受损则应及时更换。2)沉淀物会在表面积累,阻止雨水下渗,因此要定期清理(建议每周一次)雨水花园表面的沉积物。3)检查植被生长状况,防止过度繁殖,定期修剪生长过快的植物,去除影响景观效果的杂草。4)检查植物以预防病虫害。如果植物有病虫害迹象,应及时将其移除,以防止感染其他物种。5)根据植物需水状况,适当对植物进行灌溉。6)每年春天剪掉枯死的植物枝叶。5.6生态设施施工技术要求1)标高控制:①生物滞留带应严格控制进水豁口、溢流井、档水堰/碎石阻隔带标高,确保生物滞留沟功能发挥的保证。②进水豁口前沥青路面适当下凹2~3cm,以便于水流顺畅流入沟内。2)水流流向控制:雨水在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等生物设施内应顺道路坡向流动,生物滞留沟应顺道路坡向设置,避免逆坡。3)实施时序:生态滞留、雨水花园带从上到下依次为持水区、种植土壤层、砂率层、卵石层、穿孔管、防渗膜。生物滞留带、雨水花园的实施为由下层向上层,按照要求厚度逐层铺设。a.种植土壤层由种植土和细砂按4:1混合组成,渗透系数K>3X10-6m/s[可根据具体设计配比,满足渗透系数要求即可,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b.砂滤层采用中、粗砂,砂滤层与其他层之间采用土工布分隔[根据设计情况制定土工布要求,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c.卵石层设计厚度可根据具体设计调整,施工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d.穿孔管管径不小于d200,孔隙率≥2%(孔隙间距≤10cm,孔隙直径≥1.6cm),穿孔管沿水流方向的坡度随道路;e.防渗膜采用满包形式。4)外观要求:沟壁应平整,与道路线型协调一致,不得出现裂缝、鼓凹、高低不平情况。豁口切口应光滑、规整,达到设计要求,不得出现坑洼、变形等情况。阻隔带、档水堰、卵石铺装应与道路生态功能相协调。5.7透水砖铺装施工技术要求(1)仿石材生态砖技术要求人行道透水砖采用仿石材生态透水砖,规格为30×60×6cm,要求其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c40,抗弯拉强度不低于6MPa,透水系数(15℃)不小于2.0×10-2cm/s。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透水砖安装缝宽2mm。透水砖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封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2)找平层水砖面层与基层之间应设置透水找平层,本次设计找平层厚度为20mm,找平层透水性能不宜低于面层所采用的透水砖,透水找平层用砂应宜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粗砂,因此本次设计为中粗砂。(3)基层1、基层类型可根据地区资源差异选择透水粒料基层、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等类型,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水稳定性。透水混凝土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10%,渗透系数不应小于1×10-2cm/s,砂砾料和砾石的有效孔隙率应大于20%,连续孔隙不应小于10%。2、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的规定。2)基层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26%;公称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集料中小于或等于2.36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7%。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集料级配可按下表采用。3)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的配比应通过试验确定,满足强度和透水性要求。筛孔尺寸(mm)31.526.519.09.54.752.36通过质量百分率(%)10090~10072~8917~718~160~7本次设计选用基层为18cm厚C20透水混凝土。(4)垫层本次设计垫层为10cm厚级配碎石,级配碎石需满足以下规定,碎石级配可按照采用,垫层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控制,不能低于95%。级配碎石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1)级配碎石可用于土质均匀,承裁能力较好的土基。2)基层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淮,应达到95%以上。3)级配碎石集料基层压碎值不应大于26%;集料中小于或等于0.075mm颗粒含量不应超过3%。(5)土基1、土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2、路槽底面土基设计人行道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20MPa,车行道及停车场不宜小于25MPa。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土质路基压实度不应低于《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的要求,如下表: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6下路床3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3零填及挖方路基0~30≥9630~80≥96(6)排水设计1、人行道透水砖路面的排水可分表面排水和内部排水。应结合市政管网、绿化景观、生态建设及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谁《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的规定。2、人行道透水砖路面内部雨水通过PVC穿孔管管道就近引入雨水口后排入雨水系统,管径DN110。3、当透水铺装场地坡度大于2%时,宜沿坡度方向设置隔断层,具体设置原则如下:1)采用1mm厚的HDPE防渗膜;2)隔断层顶端宜与透水基层顶齐平,低端超出透水基层底3~5mm;3)隔断层最大水平距离:其中Lpmax——隔断层最大水平距离(m);Dp——透水基层厚度(m);Sp——透水铺装坡度。经计算隔断层最大水平距离Lpmax=6m,具体设计及工程量详见道路专业图纸。5.8设施维护雨水综合利用设施中植物的选定需保证LID功能及景观要求选取,设置植物之前需经过设计单位、业主单位、景观单位认可布置方案后方可实施。雨水综合利用设施中植物定植后,为了保证其良好运行,需要进行建植后养护和日常维护。1)植物及生物群落维护①建植之初,植物还处于成活期,耐性还未恢复,应根据植物习性,每隔适当时间浇水,并且要经常去除杂草,直到植物能够正常生长并且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②降雨过后,在几次降雨或一次强降雨后检查生态设施内的植被的受损情况,如若受损则应及时更换。③检查植被生长状况,防止过度繁殖,定期修剪生长过快的植物,去除影响景观效果的杂草。④检查植物以预防病虫害。如果植物有病虫害迹象,应及时将其移除,以防止感染其他物种。⑤每年春天剪掉枯死的植物枝叶。⑥蓄水空间雨水的排空时间超过36小时时,应及时置换表层种植土。防冲刷建植之初,生物设施内沉积物较少,渗漏较快,或雨水较大时,流速较快,容易侵蚀生态沟床底,应将少许卵石放入沟内路缘石进水豁口处,能有效降低径流系数,防止生态沟床底的侵蚀。3)沉积物清理表层:沉淀物会在表面及进水口处积累,阻止雨水下渗,因此要定期清理生态设施表面的沉积物。及时清扫进水豁口附近沉积物,防止出现豁口内侧沉积物堆积,高出豁口的状况,保证水流顺利进入沟内。深层:经过长时间运行,生物设施的下渗、过滤作用造成的沉积物、杂质在沟纵向上的沉积,会阻碍水的下渗及过滤;因此应定期清洁,确保生态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5.9海绵城市监测设计为满足海绵城市考核要求,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总结海绵城市经验,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指标建设进行在线监测。在线监测内容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置水量在线监测系统。道路海绵城市需生态滞留带进水口、出水口、溢流口等关键节点设置流量、水位监测设施。用于海绵设施运行效果监测及效果分析。对海绵设施排出口水质进行监测。数据采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