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走向审美鉴赏的文学阅读·小说突破点三
赏析环境[考向1]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考向2]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考向3]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
环境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针对环境描写的相关考点主要考查环境描写手法的鉴赏、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等。自然环境一般从分析“形、声、色、味、触(感)”入手,社会环境一般从分析“时、地、人、物”入手;分析作用,先看景物特点,再看其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氛围营造、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手法,可从描写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切入;分析描写技巧,可从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动静结合、映衬、烘托等角度切入。[考向1]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构建”中有关“人物描写”“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作品主题”的知识。[解题指津]
[设问方式]
第×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命题分析]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题即要求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之类的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答题要点]
“三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步骤解说第一步,找准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首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常起着交代地点、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中间的自然环境描写常起着承上启下、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常起着呼应前文、留下余韵等作用。第二步,斟酌色彩。作者往往用自然环境来营造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现场感。为达此效果,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凸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自然环境。如凄风、苦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风物,或艳阳、晴空、春苗、绿柳等暖色调的事物。不同色调的词语会营造出迥异的自然环境,给读者的感受也大相径庭。步骤解说第三步,多方联系。恰当的自然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环境描写总是与情节发展或人物心理变化相关联的,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特定环境的描写,展示世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分析环境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概括环境的特点,然后与小说的主题、人物的个性和命运及作者的情感倾向联系起来,多角度思考。续表[答题示例]例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平凡的世界(节选)路
遥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1&
,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蹽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有删改)
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维导图]
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②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依旧的自然环境描写,营造了阴冷凄清的气氛,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③开篇环境描写与下文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有利于转入下一个画面描写,引出主要人物和故事。[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指向多角度把握作品的描写技巧。[命题解读]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抓住环境特点(画面、景物、时令、天气等),从形象塑造、氛围营造、情节结构、主旨表达及环境本身等角度加以分析。“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时令已快到惊蛰”交代了时间,“平平常常的日子”说明这样的日子很普通,“黄土高原”介绍了地点,为人物出场、故事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介绍了天气情况,营造了凄清的气氛;“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既说明了这里冬天的特点,“冬天”“春天”又有隐含的象征意义,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孙少平的心理和贫寒形象。最后结合下文对县立高中午饭时热闹场面的描写,可知开篇的环境描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为主要人物的出场作铺垫。[即学即练]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路
标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聋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人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人,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人,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急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B.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写出了人物的机智,也制造了情节波澜。C.老乡又聋又哑,出乎伍原的意料,使本来看到希望的伍原感到绝望。一路上的疲惫、辛苦涌上心头,使他放声大哭。D.老乡虽然聋哑,但内心明亮,在与伍原扭打后摸到他的军帽,知道了伍原的身份,并最终给了伍原帮助。√[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指向分析解读作品,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命题解读]A.“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理解有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曾经有过多次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战胜了恐惧。故A项错误。B.老乡发现来人后的快速反应,写了出他的机智,也为伍原问路制造了困难,使情节波澜起伏。
故B项正确。C.根据“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人,还是个哑巴”“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可知,选项是对原文的正确概括。故C项正确。D.老乡虽然聋哑,但他明白伍原八路军的身份后,最终帮助了伍原。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写出了一片荒凉孤寂的环境。B.小说擅长心理描写,并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伍原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的老邹的思念。C.本文与《百合花》一样善用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如写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D.小说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指向从环境描写、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赏析文本。[命题解读]A.“写出了一片荒凉孤寂的环境”错误。“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不是在写环境,而是写没有路标,伍原没有发现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故A项错误。B.小说写了伍原对牺牲的小榕的铭记,对负伤的老邹的思念,这都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展开的。故B项正确。C.《路标》善于运用外在的细节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这写出了老乡支持革命事业的内心想法。《百合花》中多处使用细节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朴实、善良而又纯真高尚的品质。故C项正确。D.在无月无星的夜里,伍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矮棚里发出的绿豆大小的光芒就成了路标,根据文中对伍原此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可知,这绿豆般的灯光给伍原带来力量、勇气和希望。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多用短句,且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灯光带给伍原的激动与欣喜。改句为普通的陈述句,情感表达较为平淡。[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能力指向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命题解读]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思考角度是词语运用、句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气语势,常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以及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将改句与原句进行比较,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这一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明天”一词在句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伍原看到灯光后的激动与欣喜的心情;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了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感强,这种急促的语气,符合伍原此刻内心的心情。如果把这一句换成“这一点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的光,包含着一切的明天”,情感表达较为平淡,达不到以上的表达效果。★(4)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指向多角度把握作品的描写技巧。[思维导图][考向2]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构建”中有关“人物描写”“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作品主题”的知识。[解题指津]
[设问方式]
第×段中的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命题分析]
要求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之类的词语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答题要点]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两关注”。关注点解
说关注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词句社会环境描写不像自然环境描写那样集中,这些文字往往散落于文章各部分,阅读时要注意捕捉并整理相关信息。关注环境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建立在对其特点的把握基础之上的,只有准确把握了社会环境的特点,才能准确地分析其作用。
解答此类题时,注意以下思考角度: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答题示例]例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东坛井的陈皮匠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有删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特点: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作用: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思维导图][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指向多角度把握作品的描写技巧。[命题解读]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抓住环境特点(时代背景、地域场所、风俗观念、人际关系、建筑器物等),从背景交代、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揭示等角度加以分析。这段社会环境描写位于文本开头部分,介绍了古城的概貌,可知其内容上的作用是突出古城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该段末句点出小皮匠也有古城人的恬静与自信,再联系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得出这是为人物提供特定的环境依据。[即学即练]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鼓书艺人(节选)老
舍
宝庆的心情十分震动,一个抗日团体给他来了信,要他的班子为抗战做点事情。
当琴珠问起他们肯出多少钱时,他大吃一惊。他知道人家连车马费都不会给的。琴珠一听,直摇头:“不干!”
“我来付车马费。”宝庆没辙了。琴珠笑得前仰后合,半天才憋出话来:“您钱多,您有钱……我们穷人得挣钱吃饭。”
宝庆让她笑去,回到旅馆,自己排练。
他顺口哼了一两段,都不合适。平日里唱的多是些谈情说爱的词儿,就是那些忠君报国的,也不是味儿。
在屋子旮旯里睡着了的窝囊废,让宝庆给吵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揉着眼:“干吗不睡呀,兄弟?”宝庆说,他要准备一段词,鼓动大家抗日的行动。
窝囊废又躺下了。宝庆还在拨琴,心里琢磨着词儿。他先念上一句,然后用一只手在琴上弹几下,和着唱唱。有些字实在念不上来,就连蒙带唬,找个合辙押韵的词补上。每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儿,就直乐:“嗬!有了!”
“唱什么呢?”窝囊废问。
“《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就是有些地方不好办。”
窝囊废又坐了起来。他清了清嗓子,很严肃地说:“你为难的是不识几个字。”他下了床,“来,我来念给你听。你知道我有学问。”
宝庆奇怪了,看着他:“您认那俩字也不比我多呀!”
窝囊废受了委屈。“怎么不比你多?用得着的字我都认识。好好听着,我来念。”
兄弟俩哼起鼓词来了。窝囊废念一句,宝庆念一句,哥儿俩都很高兴。很快就练熟了一个段子。窗纸发白的时候,窝囊废主张睡觉,宝庆同意了,可是他睡不着。他又想起了一件揪心的事。琴珠要是不干,那小刘也就不会来弹弦子了。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
“大哥,”他试着问,“您给弹弹弦子怎么样?”
“我?”窝囊废应着,“我——图什么呢?”
“为了爱国,也给自个儿增光,”宝庆说得很快,“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您准保喜欢。”
没人搭茬,只听得一阵鼾声。
鬓角和脑后的头发也修了修。他穿了件深蓝的大褂,正好跟兄弟的灰大褂相配。为了显得利落,他用长长的宽黑绸带把裤脚扎了起来。
中午时分,他们进了城。宝庆打算好好请大哥吃上一顿,报答大哥成全他的一番美意。但轰炸后的重庆那么荒凉,劫后余生的景象,倒了他们的胃口。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满眼令人心酸的战争创伤,一堆堆发黑的断砖残瓦。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
到了戏院,一见方家兄弟,大家都迎了上来。所有的青年男女,都管宝庆叫“先生”,他非常得意。这跟唱堂会太不一样了,人家那是把他们当下人使唤。
幕前摆好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支着一面鼓。方家兄弟郑重其事地走上台。宝庆清了清嗓子,全场鸦雀无声。他于是开口,声音高亢,表情细腻,吐字行腔,精雕细琢。梁红玉以一弱女子,不惧强敌,不畏艰险,在长江之上,迎着汹涌波涛,擂鼓助战。说书人凭一面鼓,一张琴演得出神入化。只听得风萧萧、水滔滔,隆隆鼓声震撼着将士们的爱国心弦,霎时间,万马奔腾,杀声震天……
三弦的最后余音也消失了。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
宝庆大大方方地抓住窝囊废的手,举了起来。他鞠了一躬,窝囊废也挺不自然地鞠了一躬。听众一片叫好声。宝庆庄重地拿起三弦,走下了台——这是对他大哥,优秀琴师的一番敬意。
后台,全体演员围住了宝庆和窝囊废。拍他们的背,跟他们拉手。年青的知识分子热情洋溢,宝庆激动得说不出话。吵吵嚷嚷的年轻人围了上来,他立着,眼泪顺着腮帮子往下流。(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能力指向理解分析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命题解读]A.根据文本第13至16段中“大哥虽是弹得一手好弦子,但从不肯干这一行,他看不起唱大鼓这一门贱业,宁可什么也不干,赖在家里靠兄弟吃饭”“咱们的名字会用大黑体字登在报上。明白吗?会管咱们叫‘先生’。方宝庆先生,方宝森先生”等可知,A项正确。B.“宝庆兄弟俩苦思冥想寻找内容,最后选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理解有误。根据文本第5至9段中“‘唱什么呢?’窝囊废问。‘《抗金兵》!表一表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事,’宝庆答道”等可知,是宝庆“苦思冥想寻找内容”“选中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故事”。故B项错误。(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庆想参加抗日义演却遭琴珠嘲弄,询问窝囊废可愿为自己伴奏,并没有得到回应,后来发现窝囊废早起练琴。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B.小说善于在细节中刻画人物,如窝囊废彩排前精心地打扮,表演后不自然地鞠躬,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登台的紧张不安。C.小说描写方家兄弟的表演效果,先是“场里一片肃穆”,接着“突然爆发出掌声”,通过侧面描写表明了演出十分精彩。D.作者运用凝练的语言、恰当的描写、长短结合的句式写出鼓书表演内容之精彩,场面之震撼,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将小说推向了高潮。√[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的艺术特色。能力指向从情节构思、描写手法、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赏析作品。[命题解读]A.宝庆抗日义演的准备工作几经波折,琴珠拒绝参演,邀请窝囊废弹弦子也未得到回应,但后来宝庆又发现窝囊废早起练琴,小说情节曲折有致。故A项正确。B.“表现了他对弟弟情谊的深厚和登台的紧张不安”分析有误。精心打扮表现出窝囊废对演出的重视,不自然地鞠躬表现出他登台的羞涩、赢得赞赏的激动。故B项错误。C.小说倒数第3段写爱国青年观看表演后的反应“场里一片肃穆,气氛兴奋又紧张。听众屏息凝神,像中了魔,末了,突然爆发出掌声”,从听众反应的角度描写演出效果,从侧面表现出演出的精彩。故C项正确。D.小说倒数第4段描写了方家兄弟的表演内容,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这一段用语凝练、描写精彩、句式长短结合,写出鼓书表演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B。★(3)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指向多角度把握作品的描写技巧。
①描写遭到轰炸后重庆的荒凉破败之景,渲染惨烈的氛围,深刻揭露日寇的战争罪行;②描写废墟上人民的生活,他们艰难的求生触动了宝庆,为下文抗日义演蓄势;③反映出宝庆的真切感受,表现了他质朴的民族情感。[命题解读]解答此题,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题干仅问“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因此需判断画线句描写的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然后找准区间,逐一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在第22段,描写的是遭受轰炸后的重庆的荒凉破败之景,属于社会环境描写。“有些烧毁的房子已经重建起来了,有些还是黑乎乎的一堆破烂,有的孤零零地只剩了一堵墙”,渲染了惨烈的氛围;“人们用茅草靠着这堵墙搭起了小棚棚,继续干他们的营生”,描写了劫后人民艰难的生活;“宝庆觉着眼前是一具巨大的尸体,疮痍密布。他一个劲地打战”,反映出宝庆的真切感受。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整合相关信息,即可作答。(4)小说为什么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与宝庆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方宝森的变化更加真实地展现了旧社会底层艺人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②丰富小说内容。方宝森的言行促进情节发展,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③折射社会环境。方宝森的观念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底层艺人的艰难境遇。④揭示小说主题。方宝森的蜕变体现了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也揭示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形象作用、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力指向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命题解读]解答此题,要准确把握作品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作用和主题表达。方宝森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不惜笔墨地刻画方宝森这一人物形象”可以从侧面衬托出宝庆的性格(形象),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小说通过“窝囊废”的蜕变体现了抗战背景下底层艺人的爱国热情,也揭示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主题。[思维导图][考向3]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必备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构建”中有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知识。[解题指津]
[设问方式](1)赏析小说画线的两处描写及两者对比所产生的艺术效果。(2)分析文章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手法。
[命题分析]
题目多从写景的角度和技巧两方面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词语和“景物描写”“特色”“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
[答题要点]
分析环境描写手法“两找准”。两找准解
说找准描写技巧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烘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找准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答题示例]例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朗朗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分析文中画线段落的景物描写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使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③这几句景物描写表现了眼前风景的优美宜人,衬托了越窑盌失而复得后“我”心情的愉悦宁适。[思维导图][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能力指向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命题解读]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要从描写角度、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辨析技巧,结合具体文句分析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这道题考查的是描写手法,同时也要考虑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描写手法上,主要使用了比喻和反衬;在描写角度上,主要有听觉描写、触觉描写以及视觉描写。最后整合信息,分点作答。[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
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水。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盖,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似乎不服气地说:“可是孩子一般都跟爸爸姓。”
“既然跟爸爸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反问道。
小两口儿吵闹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有孩子气,天真单纯。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
肖锦云抱着包下了车。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肖锦云眼睛里流露出一种不知是喜悦还是忧伤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是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既写出女人深切地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缉毒警察的牺牲换来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能力指向]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能力指向理解分析作品,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命题解读]A.“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理解有误。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肖锦云抱着丈夫的骨灰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可以看出肖锦云的内心是“悲伤”的,但并没有感到“无助、茫然”。故A项错误。B.坐在肖锦云对面的年轻夫妻,吵吵闹闹,感情甜蜜,从他们的相处可以看出生活的幸福美好。故B项正确。C.年轻夫妻听说肖锦云丈夫牺牲的事情后,“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她理解肖锦云内心的痛苦,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知。故C项正确。D.小说的标题“回家”,既是指肖锦云带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是缉毒警察家庭的付出换来无数人能够回到幸福的家。故D项正确。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A。(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了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游泳池电动吸污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电动三轮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中国半流体膏状包装机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宝宝玩具织布机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书
- 2025年中国当归补血丸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车船行驶记录系统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福建省2024中考道德与法治课前背本第15课时理解权利义务
-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病毒演变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规范
- ESD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 宜黄县二都镇高山饰面用花岗岩开采以及深加工项目环评报告
- 血液科护士的恶性肿瘤护理
-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讲稿课件
- 土地纠纷调解简单协议书
- 服装仓库管理制度及流程
- 《餐饮渠道开发方案》课件
- 架子工安全教育培训试题(附答案)
- 一中师德考核评估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