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第一章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_第1页
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第一章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_第2页
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第一章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_第3页
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第一章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_第4页
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二第一章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筛选判断信息【典例剖析】【例】(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材料一: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材料二: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1200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文脉梳理】【精准答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思路构建】【试题情境】本题以“精准扶贫”为中心,涉及四则材料的内容,需要在筛选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总结、判断、推理,尤其是关联词语的运用,以语文学科认知情境中“文本观点理解和分析”为微情境,考查考生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必备知识】①辨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②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不同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③明辨设题时的几大陷阱,如“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指代有误”等。【关键能力】①理解能力,知道什么是“精准扶贫”;②分析对比的能力,把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起来对比分析;③拓展研究的能力,探究通过这一政策,给中国各地区带来的新的发展理念;④能联系社会现实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审答题眼】题眼为相关论证分析的标志词语,首先是题干中的题眼,如“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等;其次是选项中的信息,A项中的“精准扶贫政策”“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有效途径”,B选项中的“两项举措”“新路”,C项中的“投入扶持力度”,D项中的“对比”“可能会”“促进”等。【思路分析】标注题眼定位信息分析研判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材料一,提取关键信息,国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落实扶贫的六个精准;材料二,我国精准扶贫的创新思路研究。选项正确。标注题眼定位信息分析研判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材料三总—分的结构,先总说,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再分说具体措施,一是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梵净山地理标识。另外,江口县还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选项只说了两项举措,以偏概全,选项错误。标注题眼定位信息分析研判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材料四依据地理位置优势,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选项正确。标注题眼定位信息分析研判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材料三和材料四这是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属于递进关系。依据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材料三提出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材料四主要是对比预测其发展。选项正确。【解析】选B。2.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答:

【思路构建】【试题情境】试题以“精准扶贫工作内容”为微语境,涉及材料三和材料四内容的整合、提炼、归纳和比较。考生可以通过对材料三和材料四关键信息的归纳,概括出“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分析比较其异同,提炼出相通内容,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必备知识】①依据标准定向筛选信息:去次留主,删繁就简。从材料三中,圈点出“贵州省江口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从材料四中,圈点出“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②比较异同,去异留同,分析共性。通过对两个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比较,得出共通之处。【关键能力】①筛选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准确锁定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两个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信息;②对比能力,把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起来对比分析;③理解能力,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获取关键信息,并做到不遗漏要点。【审答题眼】题干中有两个题眼:一是“共通之处”,即在梳理“精准扶贫”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扶贫政策有哪些”共通之处等关键信息,并做出比较,分条陈述;二是“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明确答题方向,不要脱离材料,以免无根无据。【思路分析】①划区域——题干要求概括说明“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的共通之处,由此可确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介绍了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②准筛选——综合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两者的精准扶贫工作均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贵州省江口县依托梵净山,发掘本地资源;云南省民族地区利用河流和山区的地理环境,发展茶产业。③作比较——两者均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并以之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贵州省江口县创建区域品牌,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云南省民族地区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④分条答——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答案: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技法归纳】选择题筛选判断信息“4步走”

1.分类型,找对策非连续性文本节选的材料往往来自包括新闻、报告、图表、专题论文、人物传记等多种形式,虽然是节选,但还是体现了上述文体的特点。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

2.理思路,明内容材料的结构安排是由作者的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因此弄清材料的结构层次是厘清作者思路的有效手段。

3.两比对,识节点将选项与自己对材料思路的梳理和中心意思的理解进行比对,判断选项关键节点是否和自己的梳理、理解存在不同的地方(是否意思相同,是否添加或减少重要内容,是否于文有据,是否概括恰当等)。

4.回头看,定答案做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题目时一定要回看材料相关内容。如果是自己疏漏,要迅速补充;如果是选项的关键节点错误,则要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需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由于阅读的主体不同,有时考生概括的用语与出题者概括的用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是许多考生遇到选项概括性用语较多时,感到模棱两可难以判断的原因,所以此时要以意思是否相同为主。另外,平时在梳理思路、概括中心意思时也要尽量做到用语规范。简答题筛选归纳信息“4技巧”

1.厘清材料内容要了解所有材料涉及的话题,理解每一则材料所涉及的内容和说明的角度,这是筛选整合的基础。

2.确定有效区间根据材料的内容,标出答案所在的区域,既要重点关注某一特定区域,也要观照其他材料所涉及的内容。

3.分条逐项概括根据相应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条概括时要注意提取关键词(抓句子主干),用语尽量简洁明了。

4.注意分类整合在不同材料中,可能有相互交叉的信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同类整合。有的材料会涉及一些具体而细微的内容,因此要注意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来概括。【特殊一招】图文转换法非连续性实用文本阅读不只是考查实用类群文本阅读能力,也在考查对图表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综观近几年全国卷的命题,不仅材料有文有图,而且有的选项直接针对图表而设。因此,与语言表达中的图文转换一样,它也需要图文转换能力和方法。第一步:读懂图表首先要阅读图表中的文字,包括标题、图例及注释,确定图表的基本内容。其次要看图表中各项内容,尤其要会看数据两头(多与少、大与小)及其比例关系,判断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或发展的整体趋势。最后,关注文本中与图表内容相关的表述文字。类型技巧点拨柱状图对柱状图的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柱形代表的数据,二是柱形与坐标联系后体现的意义。当然,有些柱状图本身就是通过对比表现数据的。对于这类题目,除了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外,还要分析放到一块的柱状图通过对比体现的意义。饼状图把握饼状图体现的数据特征。饼状图是用圆饼状的图形来表现相关数据的,把握数据特征就是要弄清楚数据所占的百分比问题。分析这些数据的大小,就是分析这些数据体现的意义。类型技巧点拨曲线图①理解坐标内容。看清坐标的横轴、纵轴的具体内容,把握坐标代表的意义。②找出曲线趋向。曲线无论在区间中如何高低起伏,总有一个总体趋向。③分析“S”型曲线。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体现其特点,所以在理解曲线特点时,要把握曲线的“S”型问题。表格①读懂表格。表格由表头和数据组成,读懂表格,就要把握表头的实际意义和数据体现的特点等。②分析数据。思考表格中的具体数据,要注重数据的最大值以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或比值体现的意义等。第二步:准确判断

1.判断对图表基本内容的转述是否准确。要特别关注图表里的文字信息。

2.判断数据意义是否准确。

(1)对图表中的两头数字(或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差别转述是否准确。

(2)对图表中的数据变化或发展趋势的判断是否准确。这一点是判断图表文字信息的核心。

(3)判断把数字转换成文字后的用词是否准确。假如图表中的数字为“94.6%”,用模糊文字可表述为“绝大多数”,“50.9%”可表述为“半数左右”等。一定要看这些文字与图表中的数字是否相称。

(4)借助图表前后的文字表述进行判断。有的材料只有图表,有的材料是图文皆有,把图表前后的文字抓住了,对图表的意义和结论判断相当重要。【即学即练】(2020·贵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关于中小学教师可否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早已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而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亮点就在于,不仅明确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力,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惩戒措施、禁止情形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清晰限定。对于《意见稿》的出台,不少教师认为,教育部出台的这一征求意见稿更多体现的是对师道的维护。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持反对意见者尤其是一些家长担心,惩戒权有可能会促使一部分本来就不懂管理艺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滥用这一权力,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诚然,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为适度的惩戒既是促使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倘若教师认为拥有了惩戒权,就能将隐于惩戒背后的所有问题“斩草除根”,不仅是对惩戒权的误读,也必将带来更多问题。教师在没有对学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在没有与家长和学生进行良好沟通之前,沉甸甸的戒尺还须慎举。那么,如何解决教师在惩戒问题上的困惑,同时也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进一步明晰责权边界?有专家提出,对学生进行惩戒、处分,应建立一个合法、公正的程序。即教师在决定对学生实施较重惩戒之前,要先把学生的违规、不良行为上报给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由学校相关负责部门启动对学生行为的调查,包括听取被惩戒学生的辩护。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惩戒决定,并把情况及时告诉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可提起申诉,学校相关部门再成立申诉委员会进行调查、举行听证会,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做出新的决定。对此建议,笔者深为认同。总之,“戒尺”的回归,折射出的是隐于惩戒之争背后深层次的师生关系问题。“戒尺”的回归,实质上是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亲子之间、家校之间重建良好关系的呼唤。当每个人都有了一把“心中的戒尺”,时时用来量一量自己的一言一行,建立了彼此信任、相互支撑、同心同向的关系,或许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摘自中国教育报《“戒尺”回归是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呼唤》)材料二:

11月18日,曲周县依庄乡西来村小学六年级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戒尺试点班”启动仪式,仪式上,学生郑重地将一把戒尺交到了老师手中。据了解,这样的“戒尺试点班”在曲周已设立128个,不过今后,戒尺回归课堂将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试点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将把戒尺还给老师。

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教育惩戒权。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与教育惩戒权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教师法则规定,教师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以及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有专家指出,这些法律并没有提及教育惩戒这个概念,这使得“能不能惩戒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找不到合规合理合法的惩戒与体罚的界限,致使一些负责任的教师如要“管学生”,就可能“风险自担”。甚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惩戒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教育方式。而与教师教育惩戒权日渐丧失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孩子关注度、溺爱程度和学生个性的强势提升。老师不敢管、家长不让管、学生管不得,教育手段失之于软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有专家指出,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适当的惩戒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明确了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还规定根据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教师可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作为教育惩戒权的执行主体,惩戒规则的制定也免除了老师们因惩戒不当引“火”烧身的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制定的导向是十分积极的。它的出台本身,已经通过话语权的转变,体现了背后教育理念的转换,在重新理顺老师、学生、家长的认识方面是非常正向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薛教授认为。(摘自河北新闻网《“戒尺”回归,惩戒权如何行使》)种仅次于不能来校上课的惩戒。”而英国规定,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使用的惩戒方法一般包括:室外立正反思、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等。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其父母还将面临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和新加坡,则保留了“鞭挞”等方式。(摘自光明网《重拾“戒尺”,能否让教育更完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引发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家长担心教师因此滥用权力,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B.材料一主要是从明晰责权边界的角度,积极肯定《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C.材料一强调惩戒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惩戒既是促使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D.关于合法、公正的程序,材料有明确的态度,即教师在决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之前,必须先上报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由学校启动对学生行为的调查。【解析】选B。A项,争论的焦点错误,且表达绝对化。原文是“持反对意见者尤其是一些家长担心,惩戒权有可能会促使一部分本来就不懂管理艺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而滥用这一权力,对师生关系产生负面影响”。C项,缺少必要的修饰词“适度的”,且“惩戒体现了教育的完整性”表述不当。D项,缺少必要修饰词“较重的”,不是所有惩戒都要上报学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戒尺”回归,实质上是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以及亲子之间、家校之间重建良好关系的呼唤。建立了彼此信任、相互支撑、同心同向的关系,教育问题或许也就迎刃而解了。B.材料二先以曲周县“戒尺试点班”启动仪式为例,说明戒尺回归课堂的现象,然后从已有法律对教育惩戒的忽视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C.与材料一不同的是,材料二在教师惩戒行为上更强调的是教师可采取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等惩戒行为。材料一更强调程序。D.材料三侧重从国外的经验,强调惩戒权的各国标准。英国、韩国、新加坡的规定中,教师是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解析】选B。B项,曲周县的“戒尺试点班”已经设立了128个,此处应该是专指西来村小学的启动仪式。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意义。(6分)答:

【解析】从材料一的第一段,“亮点就在于,不仅明确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力,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惩戒措施、禁止情形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清晰限定”,这就是意义之一,从法规的层面做出了明文规定。从“那么,如何解决教师在惩戒问题上的困惑,同时也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进一步明晰责权边界?有专家提出,对学生进行惩戒、处分,应建立一个合法、公正的程序。即教师在决定对学生实施较重惩戒之前,要先把学生的违规、不良行为上报给学校相关负责部门,由学校相关负责部门启动对学生行为的调查,包括听取被惩戒学生的辩护。根据调查结果做出惩戒决定,并把情况及时告诉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可提起申诉,学校相关部门再成立申诉委员会进行调查、举行听证会,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做出新的决定”等文字,概括出第二个意义,就是保护了师生双方的权益,解决了教师的困惑。从材料二可以知道,作为教育惩戒权的执行主体,惩戒规则的制定也免除了老师们因惩戒不当引“火”烧身的后顾之忧,这是意义三。“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求意见稿制定的导向是十分积极的。它的出台本身,已经通过话语权的转变,体现了背后教育理念的转换,在重新理顺老师、学生、家长的认识方面是非常正向的。”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薛教授的观点可以看出话语权的转换,折射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育的正常、正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答案:①明确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力,还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惩戒措施、禁止情形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和清晰限定。②解决了教师在惩戒问题上的困惑,同时也能保护学生不受伤害,进一步明晰责权边界。③首次明确了教育惩戒权。免除了老师们因惩戒不当引“火”烧身的后顾之忧。④通过话语权的转变,体现了背后教育理念的转换,在重新理顺老师、学生、家长的认识方面是非常正向的。【加固训练】(2020·厦门模拟)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

《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日发布“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等流行语入选。榜首的“文明互鉴”出自习近平主席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主张的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全球共鸣,彰显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中央确定“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不仅让“区块链”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热词,也让其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硬核”的彪悍、“融梗”的边界和“霸凌主义”的思维和行径,都令人沉吟再三。(摘编自《年度十大流行语标注社会脉动》)材料二:2012—2018年年度流行语来源类型对比(单位:%)年度来源类型互联网群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综艺电竞游戏表情包、广告201211.133.311.133.311.1—201350.016.7—33.3——201412.5—12.550.012.512.5201550.0——33.3—16.7201633.333.311.111.111.1—201720.010.0—40.020.010.0201822.2—11.150.611.1—【注】表中“—”对应年度无此类别流行语材料三:

《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表示,流行语评选应当秉持五大基本原则:一是群众性原则。年度“十大流行语”应具有原创性,能展现大众的语言创造力,年度使用的热度较高,是不同语境、不同群体的人都在用的,比如“盘它(他)”。二是持续性原则。没有真正流行开来的事件性热词热语不收,比如“你是什么垃圾”,只在2019年6月底上海即将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的时候热过,其后湮没无闻,就不应该收录。三是趣味性原则。入选的条目必须具有一定的语文智慧,包含一定的辞趣,还应该带有一定的情感、情绪,在风格上应该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自嘲解嘲,读来让人会心一笑,辞趣寡淡的一般不收录。四是规范性原则。流行语评选不能只考虑流行度,入选的条目要有利于健康的语文生态建设,源于谐音的热词不收,这样的“谐音”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健康发展。比如,“你怎么这个亚子”“让我康康”等;缩写拼音的字母词一般不收,比如,“OMG”“瑞思拜(respect)”等。五是正面性原则。入选的条目在内涵上应该能反映当年民众或某一群体的某种心态,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镜像。(摘编自《年度流行语评选必须传递正能量》)材料四: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流行语常常成为年度生活热点、亮点的标识性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变化。B.互联网群组和综艺是年度流行语产生的最重要土壤,影视、文学作品以及电竞游戏、表情包、广告等都为流行语的产生做出了贡献。C.从2012年到2018年,综艺提供的年度流行语占比最高;而这几年中,表情包、广告每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