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_第1页
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_第2页
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_第3页
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_第4页
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凝组工程临床意义

彭克楠1编辑ppt目录TextinhereTextinhereTextinhere血小板聚集工程红细胞沉降率工程血流变工程凝血工程45微量元素工程2编辑ppt一、凝血工程临床意义3编辑ppt血凝工程目前开展的检测工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D-二聚体〔D-D〕4编辑ppt〔一〕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于筛查外源性凝血系统〔Ⅱ、Ⅴ、Ⅶ、Ⅹ〕及口服抗凝药物剂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检测工程参考范围凝血酶原时间〔PT〕:10-14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比率〔%〕:0.8-1.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0.85-1.32.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临床意义5编辑ppt4.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PT:18-24SINR:2.5-3.5,不同疾病不同值。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值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3.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等临床意义6编辑ppt〔二〕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常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Ⅷ、Ⅸ、Ⅺ、Ⅻ因子〕的筛选及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参考范围:20-35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为异常〕2.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乙,接触因子Ⅷ、Ⅺ、Ⅻ缺乏、VWF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存在。临床意义7编辑ppt4.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1.5-2.5倍。3.APTT缩短:见于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症、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堵塞、深静脉血栓、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临床意义8编辑ppt〔三〕凝血酶时间--TT2.TT延长: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时,故TT是一项常用的纤溶活性筛选实验;另外,普通肝素治疗或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时,TT也显著延长3.TT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时。1.参考范围:14-21s

临床意义9编辑ppt〔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2.Fbg含量增高:Fbg是急性时项反响蛋白,也是红细胞沉降速率增快的主要血浆因素。在组织坏死和炎症时,Fbg在24小时内增高数倍;妊娠和使用激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Fbg均可增高1.参考范围:

2-4g/L3.Fbg含量减少:肝脏疾病(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等

临床意义10编辑ppt〔五〕抗凝血酶--AT-Ⅲ2.AT-Ⅲ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约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肝素作用于AT-Ⅲ的赖氨酸残基而使抗凝血酶活性增强1000倍。1.参考范围:75-135%临床意义11编辑ppt3.AT水平减低:AT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但与动脉血栓形成关系不大遗传性AT缺乏: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获得性AT缺乏:〔1〕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等〔2〕丧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3〕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DIC、脓毒血症、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症等4.AT水平增高:

在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AT水平增高临床意义12编辑ppt〔六〕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参考范围:<5μg/mL2.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响、溶栓治疗等临床意义13编辑ppt〔七〕纤溶酶原活性--PLG2.PLG增高:说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3.PLG降低:说明纤溶活性增高,见于肝病、DIC及治疗性纤溶等患者1.参考范围:75-150%临床意义14编辑ppt〔八〕D-二聚体–D-D2.D-二聚体广泛应用于血栓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的监测。其水平升高多见于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另外,妊娠时D-二聚体也有升高,但很高的D-二聚体水平那么预示伴有并发症,如先兆子痫。1.参考范围:0-550μg/L

临床意义15编辑ppt1.标本采集为3.2%柠檬酸钠0.3ml+静脉血2.7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凝血、溶血、高血脂标本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血凝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标本质量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对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SayNO!16编辑ppt〔二〕标本运输与保存1.

标本应戴盖运输与存放2.全血标本2小时内离心,;离心条件为3000r/min×15min;4小时之内检测3.标本储存的时间

2~8℃<4小时

-20℃<2周

-70℃<6个月如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使检测结果受到影响17编辑ppt危急值报告1、凝血酶原时间〔PT〕>25S2、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4.53、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70S4、纤维蛋白原定量〔Fbg〕<1.0g/l18编辑ppt二、血小板聚集工程临床意义1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目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法。两者均能有效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所谓“抵抗〞现象的存在,仍有局部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事件。因此,定期监测血小板功能,早期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产生耐药的患者,及时对其进行药物调整,对减少PCI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临床意义19编辑ppt2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早期发现

阳性反响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为了更好地观察有关脑血栓、冠心病患者血凝状态,特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伴有血管内皮受损或血流缓慢那么称为血栓前状态,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开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有资料显示脑血栓患者有明显的血栓存在,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治疗后病症好转。应对这些高危人群定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指导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栓塞具有一定意义。临床意义20编辑ppt3在冠心病诊断上的应用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理根底是动脉粥样硬化(AS)。研究说明:微循环中聚集的血小板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AS。而聚集形成的血栓,聚集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血栓素A2(TXA2)等促进和加重AS,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贯穿于AS和冠心病发病的始终。4对糖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大量资料说明,62%~70%的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其机制是:患者的血小板对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的敏感性降低,提示血栓烷合成增加;患者内皮损伤部位前列环素合成减少或缺如,使得平衡失调;患者常伴血胆固醇增高,可使肾上腺素对血管敏感性增强,使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临床意义21编辑ppt临床意义5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6在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发现血小板血管内聚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说明患者有出现相关风险的可能性。7在使用促凝药物后患者中的应用这一项肝硬化患者较多,临床上常给这些患者使用促凝药物,如维生素K1、维生素K3、止血敏等,当药物过量或某些患者对这类药物较敏感时,可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特点是虽然血小板数量偏低,但也可发生血小板聚集,使仪器计数结构显得更低;其余局部患者是因其他疾病,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等而使用促凝药物。因此,出现血小板聚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促凝药物有过量的可能。22编辑ppt本卷须知1早晨空腹采血〔空腹至少8小时〕,静脉采血2选用3.2%柠檬酸钠0.3ml+静脉血2.7ml,混匀。采血时要防止污染3采血前8小时内禁止吸烟,采血前一周禁用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波利维等〔药物监测除外〕4采血后立即送检,假设不能立即送检,应室温保存并于4小时内完成测定5标本中脂类过多或红细胞混入等因素可使血浆透光度下降,影响血小板聚集实验。23编辑ppt三、红细胞沉降率1血沉增高:〔1〕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血沉增高。老年人血沉增快〔2〕病理性:各种炎症〔如急性细菌性炎症、慢性炎症、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血沉减慢,非活动期血沉减慢〕、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2血沉减慢:如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等血沉减慢。临床意义24编辑ppt标本采集本卷须知静脉采集,枸橼酸钠抗凝管1、采血后应立即上下颠倒混合5-10次。2、准确采血至刻度线〔抗凝剂:全血=1:4〕。3、采血后应尽快送检必须在2h内检测。25编辑ppt四、血流变工程临床意义1全血粘度:通常分别在高〔200s-1〕、中〔10~30s-1〕、低〔1s-1〕剪切率下测出全血粘度值η高切、η中切、η低切,下面分析这一种粘度的意义:〔1〕中等剪切率粘度η中切:检测这个粘度的本意是想测出既无红细胞聚集又无红细胞变形状态下血样的粘度。在理论上这种状态的剪切率值是存在的,但对一个具体的血样实际上这个剪切率可能不存在。对众多血样而言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这样的剪切率值。因此,中等剪切率下测出的是血样红细胞或有所聚集或〔和〕有所变形状态下的粘度。临床意义26编辑ppt临床意义〔2〕高剪切率粘度η高切:这是血样只有红细胞变形而无红细胞聚集,且一般而言,变形程度已足够大,根本上是趋于恒定状态下的粘度。〔3〕低剪切率粘度η低切:这是血样只有红细胞聚集而无红细胞变形,且聚集程度比较高状态下的粘度。〔4〕高、低剪切率粘度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样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同时,还用于计算低剪切率复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高剪切率复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27编辑ppt临床意义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反映出血浆粘度正常已否,另一方面可利用血浆粘度计算低剪切率复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高剪切率复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3红细胞压积:是重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不仅严重影响全血粘度,而且是计算高、低剪切率复原粘度的参数之一。4血沉:血沉不仅受红细胞聚集的影响,还受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温度等的影响,因此用它做红细胞聚集性指标欠妥。但血沉是计算血沉方程K值的参数。K值是经校正后评价红细胞聚集性的常用指标,因此检测血沉是必要的。28编辑ppt临床意义5、血沉方程K值:ESRK=———,R=∣〔1-H+lnH〕∣R〔1〕当红细胞压积H增大时,血沉ESR减小,R亦减小,K值根本不变,说明K值不受红细胞压积的影响。〔2〕而红细胞聚集程度增大时,ESR增大,R不受影响,即K值随之增大。〔3〕K值反映了红细胞聚集性强弱。用K值作为红细胞聚集性指标优于血沉ESR。29编辑ppt标本的采集制备本卷须知1.抗凝剂的选取及用量1.1抗凝剂的选取:以选用肝素作为抗凝剂为宜。草酸盐或枸橼酸钠等可引起细胞皱缩,影响红细胞的聚集性和变形能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故不宜使用。1.2抗凝剂的用量要适量:☆注意:抗凝剂用量不可过大,尽量减少对血液的稀释作用;抗凝剂用量不可过小,否那么达不到抗凝效果。30编辑ppt2.样本的采集2.1时间:一般宜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采血。2.2部位:采血时,取坐位,取肘前静脉血。2.3采血时尽可能缩短静脉阻滞时间,针头刺入血管后,立即松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