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风险清单(2024版-通用各行业版)一级过程二级过程控制目标(意图或预期结果)风险描述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确保组织理解与其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并能够对其实现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帮助组织对可能影响其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确立高层次(例如:战略性)的理解,并用于指导管理体系的策划、实施、运行和改进,确保其适宜性和有效性理解组织环境的结果可帮助组织:-确定其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设定其管理体系范围-制定其战略-制定或改进其方针-建立其目标-确定其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组织特质理解风险:缺少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文化或不明确且未得到宣贯;使命定义不清风险:如果组织的使命不明确或不被广泛理解,可能导致目标不一致、资源浪费和战略迷茫;愿景与现实脱节风险: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的愿景可能导致组织目标的不可实现,进而引发员工失望和战略迷失;价值观冲突风险:如果组织内部存在价值观的不一致或冲突,可能导致内部矛盾、决策困难和员工流失。文化不适应风险:当组织文化与外部环境或战略目标不适应时,可能阻碍创新、合作和有效执行。组织环境理解与分析风险:指在理解和分析组织所处环境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组织对环境的准确认知,从而影响决策和战略制定。以下是组织环境理解与分析风险的一些主要方面:信息收集不全风险:在环境分析过程中,如果信息收集不全面或不准确,可能导致对环境的误解和误判;分析方法选择风险:不同的分析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对于准确理解环境至关重要;对组织管理体系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外部因素识别不全面,有重大漏项;环境变化快速风险:组织所处环境可能快速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等,导致原先的战略变得不再适用或失去竞争力,如果不能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战略决策滞后。相关方诉求变化风险:组织环境中的相关方(如顾客、供方、竞争对手等)的诉求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可能影响组织的稳健发展。文化差异风险:在跨国或跨文化组织中,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环境理解的偏差和误解,增加环境分析的复杂性。内部认知不一致风险:组织内部不同部门或成员可能对环境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内部决策和执行的不协调。分析不准确,分析报告更新不及时。PESTLE(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风险:PESTEL: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法律、环境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治因素(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社会稳定性、恐怖主义)的调整或变动,可能对组织的战略和市场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可能给组织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这些政治因素可以是等;经济环境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如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等,可能对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社会文化风险:社会舆论、公众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文化差异等,可能影响组织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法律法规风险:包括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变化,如劳动法、环保法、税法等,可能对组织的运营和合规性产生影响;技术发展风险:新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可能对组织的业务模式和竞争力产生冲击;社会文化风险:社会舆论、公众价值观的变化以及文化差异等,可能影响组织的品牌形象和声誉。组织环境监视与评审风险:指在监视和评审组织环境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问题。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组织对环境的准确评估,从而影响战略决策和持续改进。以下是组织环境监视与评审风险的一些主要方面:监视机制不完善风险:如果组织的监视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重要环境信息的遗漏或误判,影响组织对环境的全面理解。数据不准确风险:环境监视和评审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如果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偏差,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决策。评审过程主观性风险:环境评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主观性和偏见,导致评审结果的不客观和不准确。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确保组织考虑有关相关方的相关要求,而不是仅考虑直接顾客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建立对每个相关方或相关方群体的适度关注,重点关注那些可能对组织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产生影响的有关相关方。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风险:主要涉及组织在识别和满足其相关方(如顾客、员工、供方、投资者等)需求和期望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问题。这些风险可能对组织的声誉、业务运营和长期成功产生负面影响。相关方识别风险:识别不全风险:重要相关方有遗漏、重要相关方要求识别不准确;未能全面识别项目或组织的所有相关方,导致在决策和规划过程中遗漏关键相关方,进而影响项目的成功和组织的稳健运营;视野受限风险:由于信息来源有限或认知偏见,组织可能无法全面识别所有相关方,特别是那些隐蔽或新兴的相关方;利益相关程度评估不准确风险:组织可能对相关方的利益关联程度和影响力评估不准确,导致对其需求和期望的理解偏差。期望不一致风险:不同相关方可能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期望,导致组织在满足各方期望时面临冲突和困难。信息传递障碍风险:由于沟通不畅或信息失真,组织可能无法准确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优先级冲突风险: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满足不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可能导致优先级冲突,使组织难以权衡和决策。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冲突风险:组织可能面临满足相关方短期利益与维护组织长期价值之间的冲突,需要谨慎平衡。法规与道德要求风险: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可能与法规或道德要求不一致,使组织陷入合规性困境。声誉损害风险:未能有效理解和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受损,进而影响顾客关系和市场份额。相关方及其需求和期望监视和评审风险监视机制不完善风险:组织可能缺乏有效的监视机制,导致无法及时获取相关方的动态信息,从而错过应对机会。信息失真风险:在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失真、遗漏或误解的情况,导致评审结果不准确;信息安全风险:相关方可能要求对组织的敏感信息和数据进行监视和评审,以确保其安全和保密。如果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存在漏洞,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其他安全问题。评审标准不一致风险:组织内部或外部评审相关方时,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导致评审结果不一致或缺乏可比性;资源限制风险:由于资源有限,组织可能无法对所有相关方进行全面、深入的监视和评审,导致潜在问题被忽视;反馈机制不畅风险:组织与相关方之间的反馈机制可能不畅通,导致相关方对监视和评审结果提出异议或不满,影响合作关系;合规性风险:相关方可能要求组织遵守特定的法规、标准或政策,如果组织未能满足这些要求,可能面临法律诉讼、罚款或其他处罚。4.3确定管理体系的范围确定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便组织满足要求和实现体系的预期结果,降低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管理体系范围与组织的风险不匹配,或者不满足重要相关方的要求和合规义务,有重大漏项;范围定义不清风险:未能明确管理体系的范围和边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混乱和误解,可能影响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范围过于宽泛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描述过于宽泛,涵盖了过多的过程和活动,可能导致资源分散、管理复杂性和实施难度增加;范围过于狭窄风险:管理体系的范围描述过于狭窄,未能涵盖关键过程和活动,可能导致重要风险被忽视,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度。4.4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明确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实现预期的合规结果,并发挥作用以预防、发现和响应不合规管理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和运行风险策划不足:未全面考虑组织的实际情况、业务需求、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等因素,可能导致管理体系的设计不完整或与实际需求脱节;与组织的内外部因素、价值观、目标、战略和风险不适宜;员工在执行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可能出现偏差,导致实际操作与体系规定不一致,从而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组织绩效;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过程可能因各种原因失控;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需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需求,进行相应的变更。变更管理不当可能导致体系混乱、员工困惑或执行中断。过程方法应用风险过程识别不全:在管理体系建立初期,未能全面识别组织内外部环境及相关方要求所涉及的所有过程,导致过程管理存在盲区;过程接口不明确:对于跨部门或跨职能的过程,接口关系不清晰,可能导致责任推诿、资源浪费和沟通障碍;过程文件化不足:未能将过程充分文件化,或者文件与实际执行脱节,可能导致员工对过程要求理解不足,执行偏差;过程监控失效:监控机制不健全,未能定期对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和审核,导致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体系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风险监视和测量失效风险:由于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不准确、不可靠或未正确使用,可能导致无法准确获取过程或产品的实际状态,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数据分析不足风险:对收集到的数据未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解释,可能导致无法准确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潜在趋势,从而影响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评价标准不明确风险:缺乏明确、客观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从而影响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决策;反馈机制不畅风险: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结果未能及时反馈给相关方,可能导致信息的滞后或失真,影响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管理体系持续改进风险持续改进动力不足:组织内部缺乏持续改进的文化和机制,员工对改进活动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导致改进活动无法持续推进。改进目标不明确:缺乏具体、可衡量的改进目标,导致改进方向不明确,无法有效评估改进的效果。资源约束:持续改进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不足可能限制改进活动的实施范围和深度,影响改进的效果。5领导作用和人员参与5.1领导作用和承诺 确保最高管理者通过在参与、促进、确保、沟通和监视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证实其领导作用和承诺确保最高管理者发挥作用,并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治理结构领导力不足:领导层缺乏必要的领导技能和经验,无法有效带领团队、激发员工潜力,导致组织绩效受损;领导层不重视不积极参与管理工作,领导层未能对管理体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员工对管理体系的认同感和执行力下降;未能以身作则:领导层未能遵守管理体系的要求,或者在管理问题处理上不公正,导致员工对管理体系的信任度下降;组织领导层未能以身作则,践行组织文化,导致员工对组织文化的信任度和认同感降低。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没有有效措施和计划推动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未能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组织文化建设,导致员工对改进的积极性不高资源投入不足:领导层未能为管理体系提供足够的资源,导致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受到限制;沟通障碍:领导层未能与员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畅、误解和信任危机,影响团队协作和执行力。5.2以顾客、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方为关注焦点5.3方针 确保制定符合组织战略方向的方针,包括组织全面理解合规对其自身和相关方的意义明确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为目标的制定提供框架方针制定方针与组织宗旨、价值观、目标和战略不一致;方针与实际业务脱节:方针未能充分反映组织的业务需求和市场环境,导致其与实际工作不相符,难以指导实践;方针未能为制定目标提供框架,导致方针与目标相脱节;方针未包括所有应作出的承诺方针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明确指导各项工作;安全方针的制定应征求各级员工代表的意见,导致安全方针未体现员工要求和承诺;安全方针未体现组织的安全风险的特性;方针过于笼统或模糊:方针表述过于笼统或模糊,可能导致员工对方针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困难;未能及时适应变化:在制定方针时未能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组织内部的发展需求,导致方针与实际脱节。方针宣贯风险:指在推广和实施组织的方针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方针未能被全体员工充分理解和有效执行的风险。宣传和沟通不足:未能充分宣传和沟通方针,导致部分员工对不知晓和理解方针或存在误解;培训不足:未能提供足够的培训,使员工充分理解和掌握方针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员工参与度低:员工对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参与感,可能导致其对方针的认同度和执行意愿降低。方针执行(落实)风险监督不到位:在方针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可能导致方针的执行情况得不到及时跟进和评价;资源不足:未能为方针的执行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如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可能导致执行受阻;执行力度不一致:在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员工对方针的执行力度不一致,可能导致方针的整体效果受到影响。方针监视与评审风险监视机制不完善:未能建立有效的监视机制,导致无法全面、及时地了解方针的执行情况;评审过程不客观:在评审方针时,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利益冲突,导致评审结果不准确或不公正;数据和信息不足:在进行方针监视和评审时,缺乏必要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或无法全面评估方针的有效性;未能及时评审和调整:每年未至少一次对安全方针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并视情修订;在发现方针存在问题或不符合实际情况时,未能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可能导致方针与实际脱节。5.4战略提高单位战略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执行力,防范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风险,发挥战略规划的核心引领作用,促进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风险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分析风险战略目标制定未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预测以及综合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或者整体战略目标与各级战略目标因其所处环境、资源状况、产业发展趋势不相符而造成战略定位不准,可能导致盲目发展或未能把握发展机遇;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开展必要的规划重大课题研究,战略规划缺少充足的事实依据与调研分析,专业人员没有参与到方案论证过程中,导致发展形势研判不准确、发展目标设定不合理,或导致战略形式化、不具备前瞻性与指导性,难以落地;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风险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发展战略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单位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由于战略不明确或者指定的战略与单位所处环境、资源状况、产业发展趋势不相符而造成战略规划定位不准,造成战略规划定位风险;由于没有进行战略目标分解,没有制定战略实施规划,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导致战略难以实现,造成战略规划实施风险;发展战略和规划脱离单位客观实际(能力)或偏离主业,不符合股东、其他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可能导致单位过度扩张或发展滞后,甚至经营失败;因未能随宏观的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变而做出适当调发展战略整,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如果单位不能适时地监测并跟进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情况、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会导致单位沿用过时的战略,导致单位在未来的经营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战略发展规划若不能经过恰当的审核及审议工作,可能会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分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可能导致制定的战略难以实施,甚至导致战略失败;未能明确发展战略的审批过程和下发方式,或未经有效审批,致使战略规划权威性不够,执行随意,甚至导致战略规划编制错误未能被发现;发展战略和规划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危及单位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风险战略规划宣贯沟通风险战略规划宣贯力度不足、方式不当,可能导致管理层和员工对战略规划理解不透或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战略规划有效实施;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可能导致战略决策失误,甚至风险失控。战略分解风险由于没有进行战略目标分解,没有制定战略实施规划,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导致战略难以实现,造成战略规划实施风险;战略的落实和推进与计划偏离,战略没有与年度工作计划、预算等进行接轨,战略实施未达预期结果或可能达不到战略目标,导致战略无法落实战略规划执行风险由于战略与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的不匹配、不恰当的资源分配及战略合作伙伴等原因,而导致战略实施无效或低效;战略指标完成情况出现异常,未进行及时纠偏,未能及时调整管控方向和措施,致使战略目标出现较大偏差,或战略失败发展战略和规划监控和评估调整风险评估信息输入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导致评估结果不能客观、完整、准确反映规划实施情况;未定期收集和分析战略规划执行情况并督促执行,可能导致战略规划不能有效实施,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未定期总结分析战略规划执行情况,并根据分析反馈督促执行,可能导致战略规划不能有效实施,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规划未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适度调整,可能导致既定的战略规划不能有效指导单位发展,进而影响战略规划方向的正确性;战略实施总结和评价不客观、不符合战略实施现状既不利于战略实施经验的积累、战略实施能力的提高,还可能因为提供不准确信息,误导领导决策。发展战略和规划信息披露风险未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适当形式披露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影响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导致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对单位发展的信心不足和关注度不够;规划编制、规划发布、规划评估过程中信息披露范围或渠道不恰当,导致敏感信息外泄,造成不良影响。5.5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在帮助最高管理者分配管理体系的相关岗位及其职责权限,以确保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并实现预期结果确保组织人员理解、知晓和履行各自职责组织架构设计与运行风险: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组织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与内部机构中存在的缺陷未及时发现和调整,导致组织架构不能有效运行;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不合规,难以实现发展战略;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职责和权限风险岗位职责和权限不能覆盖本标准要求有漏项,岗位职责和权限不匹配,不能满足良好治理原则的要求;;职能职责的分配不能保证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职责重叠:不同部门或职位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可能导致工作任务重叠,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职责缺失:某些重要职责没有被明确分配,可能导致关键任务被忽视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推诿扯皮:在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的情况下,员工之间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影响工作进度和团队协作;未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和改进机会。权限不足:员工在执行任务时缺乏必要的权限,可能导致工作受阻,无法及时完成任务;职责权限履行风险:滥用职权:员工可能出于私人利益或其他不当动机而滥用职权,给组织带来法律、财务或声誉上的损害。不作为:明知应当采取行动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履行职责,可能导致组织错过重要机会或面临风险。决策失误:在行使决策权时,可能因为信息不全、判断错误或受到外部不当影响而做出不利于组织的决策。利益冲突:员工可能面临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之间的冲突,导致其在履行职责时产生困扰或偏见。越权操作:员工超越自己的权限范围进行操作,可能导致组织面临法律风险或损失。能力不足:员工可能因为技能、知识或经验的不足而无法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违反法律法规: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可能因为对法律法规的不了解或忽视而违反相关规定,使组织面临法律风险。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与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与履职风险:未建立、健全从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等;未设置安全总监;未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设置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未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与各岗位不相匹配,未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机制;未明确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主要负责人没有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未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履行法律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高危生产经营单位未执行单位负责人现场带班制度。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或者安全总监,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未依法履行职责;各级负责人不能熟知其职责范围内的安全风险及其管控措施,也未告知全体从业人员。5.4工作人员的协商和参与通过沟通、参与和协商,实现内、外部信息的有效传递,并就有关重要信息进行处理,减少冲突和误解,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方针和目标;促进团队合作,提升员工的参与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提升决策的质量和执行力,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劳动关系没有为全员积极参与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氛围,未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制定的安全生产以及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未听取工会的意见;工会未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工会未依法参加事故调查;组织存在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等情况;组织未为协商和参与提供机制、时间、培训和资源;组织未及时提供对明确的、易理解的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的访问途径。班组活动:班组管理松散,班组工作不实,活动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内容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贫乏,结合生产实际不够且缺乏创意和新意;班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对“三违”的处罚力度不够;班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6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确保组织在策划管理体系过程时,能够确定风险和机遇,并策划其应对措施,从而预防不合格(包括不合格输出),并确定可能增强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或实现组织目标的机遇确保管理体系能够实现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不利影响,并实现持续改进风险识别:未能及时识别风险:如果组织不能及时发现并识别出新出现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未预见的损失或危机。可能是由于风险识别机制不完善、信息不流通或员工风险意识不足等原因;较高风险有遗漏;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和评价不准确: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的评估可能不准确,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或者对重大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风险应对:风险应对策略不恰当: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可能不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或者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可能是由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性质和影响理解不清,或者受到资源、技术、法律等限制。针对识别评估出的较高风险制定的措施不足以控制风险;应对措施不可行,没有策划如何整合,没有策划如何评估有效性,应对措施没有根据风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在应对一种风险时,可能会产生其他未预见的风险。风险监控失效:如果组织的风险监控机制不能有效地跟踪和评估风险的状态和变化,可能会导致风险的失控或突发;错过机遇风险:对风险机遇评估不准失去机会;在专注于应对已知风险时,组织可能忽视了新的机遇,或者无法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6.1.1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和机遇的评估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力争实现安全方针和目标危险源辨识帮助组织认识和理解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及其对工作人员的危害,以便评价、优先排序并消除危险源或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对危险源所导致的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程度和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安全风险分析是安全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决策的基础,为安全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提供支持;安全风险评价有助于风险应对决策,为风险决策及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提供依据安全风险识别和分析评价风险安全风险识别(危险源辨识) 未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或未建立和落实重大安全生产风险辨识、评估、管控、报告制度,未全面准确辨识评估所有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存在的各类安全风险;未建立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未建立安全风险档案(包括包括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管控清单、分布图、变更情况、报告确认材料等内容);危险源辨识不全面、不准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未建立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准则,未建立重大风险判定准则;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选择不当;安全风险等级判定错误。重大危险源辨识未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或辨识评估不正确;未进行登记、建档、备案;未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或监控预警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按照标准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未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未制定应急预案,或者未告知应急措施;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或者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单位未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进行重大危险源备案或者核销。隐患排查未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工作。6.1.2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确定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进而确定那些需要通过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管理的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评价准则不明确;环境因素未及时更新;产品品的生产工艺发生了变化,但未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产品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特别是国家、地方合规义务发生了变化,未及时对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厂房迁移到新址,未及时地环境因素重新识别、更新;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未能对所有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其控制准则、方法、程序、作业指导书;对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未能形成相应规定,如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或其他方6.1.2合规义务通过建立渠道,识别适用的合规义务,并确保组织在运营过程、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加以落实,以实现贯彻和遵守合规义务,规避法律风险未建立获取法律法规标准的渠道;未及时和充分地识别、获取和更新适用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和上级文件;合规义务识别不充分,合规义务漏识别,特别是地方法规、客户的要求未识别到位,未识别相关职业健康安全标准;法律法规标准未进行适用性摘要;对相关合规义务未进行适用性评审,未能识别到合规义务中具体的适用条款;未将合规义务分发至相关部门、岗位人员;未及时对合规义务进行更新,对已修订、更新、作废的合规义务未能及时重新识别、收集、评审。未将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和上级文件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文件或文件内容不符合其要求;未遵守合规义务的要求。6.1.4控制措施的策划通过对重要风险、环境因素和合规义务筛选、排序、分级控制策划,以及对特定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进行策划,制定并实施方案,投入必要的资源,进行风险削减和管理,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指标和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管理方案制定风险:在制定管理方案时,可能存在信息不足、调研不充分、制定方法不当等风险。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管理方案不完善、不准确,甚至存在重大漏洞,从而影响到方案的实施效果。对所有的目标、指标未能予以制定对应的(完成措施)管理方案,措施中(管理方案)的职责不明确、起止日期不清楚、缺乏资金预算管理方案执行风险:资源不足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如果资源不足,可能导致方案执行不力,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执行不力风险:在执行管理方案时,可能存在执行力不足、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方案执行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未及时评审和调整风险:未能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如公司已迁址、执行的环境标准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下未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6.2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明确预期的结果,用于策划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措施通过监视、测量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通过将目标纳入绩效考核,推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目标制定风险:未制定本单位中长期目标和年度目标;目标设定不合理风险:目标不合理、不可行,目标设定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员工士气受挫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改进效果;未能充分考虑到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风险来制定环境和安全目标;目标缺乏明确性、具体性和可衡量性;对已确定的环境目标未规定其具体的指标,部分指标无法测量;目标与方针不一致;本单位总目标未按照职能、层次和过程对进行逐层逐级分解,导致目标分解不到位、存在缺漏项;目标实现措施的策划存在的风险:目标实施计划(方案不充分、不可行;实施计划不清晰风险:未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或措施,工作重点和方向不明确,导致相关方对如何推进和实现目标存在困惑,影响执行效果;对所有的目标、指标未能予以制定对应的(完成措施)管理方案,措施中(管理方案)的职责不明确、起止日期不清楚、缺乏资金预算;进度控制不当风险:未能合理安排实施时间表和里程碑,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或资源利用不足。资源调配问题风险:未为目标及其实现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出现资源不足或资源浪费情况,影响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并且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目标宣贯风险:传递不一致风险:由于宣贯过程中信息传递不清晰或不一致,导致员工对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认同风险:员工可能对目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导致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培训不足风险:未能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支持,导致他们缺乏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目标及其实现措施的监视与评审风险监视失效风险:未能建立有效的监视机制,目标没有监视或测量,导致无法及时发现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影响目标的顺利实现。数据不准确风险:监视和评审所依赖的数据可能存在不准确、不完整或过时的情况,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决策。目标及其实现检查过程中可能未能覆盖所有的目标和相关指标,导致某些问题或偏差未被及时发现;未及时评审和修订风险:对目标未进行定期评审,未结合实际及时对目标进行调整或修订,可能导致目标与实际脱节;未能根据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修订,如公司已迁址、执行的环境标准发生了变化等情况下未对管理方案进行修订;未对目标及其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6.3变更的策划确定组织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控制变更影响,以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并确保以受控的方式策划、引入和实施所提出的变更控制管理体系变更的风险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在管理体系变更前进行风评价,变更策划及其输出不完善、不可行,未及时变更而按以前错误方法做,变更后职责和权限未进行调整;在没有经过适当授权和审批的情况下进行变更,可能导致系统的不稳定、不合规;策划不完整风险:在策划过程中,可能未能全面考虑管理体系的所有相关要素和部门,导致变更计划不完整或存在遗漏;目标不明确风险:变更策划的目标和期望结果可能不明确或缺乏具体性,导致变更过程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评估标准。资源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变更可能需要额外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如果资源不足,可能影响变更计划的顺利执行。沟通不畅风险:在变更策划和执行过程中,如果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沟通不畅,可能导致信息传递受阻,影响变更的顺利进行。员工抗拒风险:员工可能对变更产生抵触心理或担忧变更带来的影响,未有效管理和沟通,可能导致员工抗拒或消极应对;实施不力风险:即使变更计划制定得再好,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执行或监控,也可能导致变更失败或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变更实施前,未进行充分的评审,可能导致潜在的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影响管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7支持7.1资源 7.1.1总则(资源的确定和提供)通过提供所需要的资源,确保组织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所需的资源资源适合组织生产活动和风险控制的需要,风险控制、隐患治理、污染预防和治理等不会因资源缺乏而被搁置或受到影响管理体系部分过程或者活动所需的资源不足(充分)或不适宜,影响过程运行,并导致出现不合格产品和服务;安全生产投入保障不足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投入不足包括:未保证本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所需资金;未保证事故检查治理所需的资金,未建立资金使用专项规定;未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未按规定缴存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未使用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投入使用范围或使用金额不符合要求;(高危行业、领域的单位)未按规缴纳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未购买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未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变更手续,单位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接受转让、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单位在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办理延期手续;单位在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内未提出安全使用许可证变更申请;向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其他批准文件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条件。缺少资质证照:未取得营业执照,未取得危化品登记证书,未取得消防验收(备案)文件,未取得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文件,新、改、扩项目未取得安全设施“三同时”批复文件,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工业产品许可证,未取得易制毒品备案登记证,未取得应急预案备案证明;资质证照未合法有效:营业执照名称、住所、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事项与实际不符合,安全生产许可证书不是合法有效,危化品登记证书不是合法有效,工业产品许可证不是合法有效。7.1.2人员确保组织具备运行和控制其过程以及有效实施管理体系所需的合适的人力资源。人员需求确定风险人员需求确定风险是指在确定组织人员需求时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合理或不及时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组织在招聘、培训、人才流失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人员配置(配备)风险:未根据岗位要求合理选择与配置相应专业人才,可能导致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缓慢,从而影响单位业绩提升与新业务板块发展;在人力资源计划实施过程中,招聘的人员与岗位要求或单位文化不够匹配,可能对单位生产运营及人才储备产生影响;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大,人员流动性的增强,组织面临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的风险以及后备人员不足的风险;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不足,影响业务的持续发展;人员冗余导致直接增加成本支出、效率低下;岗位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制定业务发展;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组织发展战略难以实现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经营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泄露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组织声誉受损。7.1.3基础设施确保组织具备向顾客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风险建设项目安全评价及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发生重大变更,生产经营单位未报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开工建设;非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时,未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同时进行设计,并编制安全设施设计;一般工贸行业领域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组织审查,并形成书面审查报告;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已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发生重大变更,单位未报原批准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开工建设(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除外);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未组织审查,并形成书面审查报告;建设项目施工单位未按照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竣工验收合格,并形成书面报告。设施设备质量风险设备采购风险:供方选择不当,导致设备质量不稳定或售后服务不到位;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存在安全隐患或使用寿命较短;供方提供的设备与合同规定不符,导致损失;供方无法提供必要的维修和保养服务,增加运营成本;设备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但供方无法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设备安装与调试风险:设备损坏风险: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环境因素等原因,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性能受损,给组织带来经济损失;调试失败风险:调试过程中未能发现设备潜在问题,导致后期运行故障;或调试过程中,由于参数设置不当、软件配置错误等原因,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营。工期延误风险:设备安装与调试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进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项目延期,增加组织的成本。技术支持风险:某些设备可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调试服务,如果供方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使用效果受到影响。环境因素风险:设备安装与调试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定或出现故障;数据丢失风险:在调试过程中,可能需要对设备进行数据配置或初始化,如果操作不当或存储介质损坏,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泄露。设备使用操作风险:安全风险:设备操作可能涉及高速运转、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如果操作不当或设备存在缺陷,可能导致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设备损坏风险: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过载、疲劳等原因,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性能下降,增加维修成本。生产效率风险:操作人员未经过培训,不熟悉设备或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导致设备运行效率低下,影响组织的生产进度和产品与服务质量;数据安全风险:部分设备可能存储或传输敏感数据,如未采取加密措施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损坏。操作失误风险:由于操作人员疲劳、分心等原因,可能导致操作失误,造成设备损坏、生产中断或其他损失。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风险:关键基础设施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关键基础设施或能力不充足,影响生产产能:设施运行不稳定,影响产品与服务质量或产能;维护计划不合理,导致设备维护不足或过度维护;设备运行时间过长或维护不当可能导致设备老化,性能下降,甚至出现故障;对于复杂的设备系统,维护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人员技能不足,无法有效发现和解决设备潜在问题,可能会导致设备损坏或无法恢复到最佳状态;设备故障风险:设备可能出现故障或损坏,导致无法正常运行,影响生产和服务提供。备件短缺风险:缺乏必要的备件或替换设备,导致无法及时修复设备故障;技术支持不足风险: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或人员,无法在设备故障时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业务中断风险:设备维护可能需要停机进行,导致生产或业务活动中断,从而影响组织的运营效率;供方延迟或备件短缺,可能会影响维护进度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维修质量风险:维修人员技能不足或未遵循正确的维修程序,可能导致维修质量不达标,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短时间内再次出现故障;委外维修时,合作方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导致维修质量不佳或出现其他问题。设备更新改造与替换风险:设备兼容性风险:设备变更可能导致原有设备与新设备不兼容,无法正常通信或者数据传输,导致生产中断、数据丢失等问题;功能变更风险:新设备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或者版本,对原有的工作流程产生不适应。员工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新设备,导致生产效率下降。数据丢失风险:设备更新改造过程中,数据可能会丢失或者损坏。未充分备份数据,可能导致工作中断、业务损失等问题;经营风险:设备更新改造可能会对生产线进行停机或调整,可能会导致生产能力和产量下降,对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设备陈旧化风险:选择的设备不适合实际需求,或者设备的寿命较短,可能会导致浪费资金和资源;技术和安全风险:新设备存在技术缺陷或安全隐患,可能带来损失和风险。设备安全风险: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设备遭受恶意攻击或病毒侵入,导致数据泄露或系统瘫痪。设备报废与处置风险:报废设备未进行合理处理和处置,导致环境污染或资源浪费。设备残值评估不准确,导致资产损失或处置收益受损;报废设备中可能存在有价值的零部件,未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可能被盗取或非法出售,给组织造成经济损失;设备应急准备风险:未制定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导致故障发生时无法迅速应对和恢复。设施设备安全风险安全设施设备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未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安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关闭、破坏直接关系生产安全的监控、报警、防护、救生设备、设施,或者篡改、隐瞒、销毁其相关数据、信息;机器转动部分未设置防护罩或其他防护设备;涉及可燃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的场所未按国家标准设置检测报警装置;爆炸危险场所未按国家标准安装使用防爆电气设备;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或者其他人员对被查封或者扣押的设施、设备、器材、危险物品和作业场所,擅自启封或者使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无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资格证,或者作业资格证已经超过有效日期;在用的特种设备是未取得许可进行安装、改造、重大修理;在用的特种设备是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使用资料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导致检验不合格的电梯除外);在用特种设备超过规定参数、使用范围使用;在用的特种设备是国家明令淘汰;在用的特种设备是已经报废;在用特种设备存在必须停用修理的超标缺陷;在用特种设备是已被召回(含生产单位主动召回、政府相关部门强制召回);使用未经取得许可生产、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使用出现故障或发生异常情况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未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继续使用;特种设备发生事故不予报告而继续使用;使用被责令整改而未予整改的特种设备;特种设备办理停用手续后,未办理启用手续擅自启用的;或停用一年以上,未经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使用;使用缺少安全附件、安全装置,或者安全附件、安全装置失灵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和人员出具虚假、严重失实的检验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修理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未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书注销手续;特种设备或者其主要部件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使用单位不按照有关规定对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进行经常性维护、检查。电梯使用单位委托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电梯维护保养工作;未经许可从事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特种设备未经监督检验合格擅自出厂或者交付用户使用。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疏散通道,或者占用、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拒绝、阻碍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出口;投入使用、营业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公众聚集场所;取得安全许可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安全疏散通道被占用、堵塞而无法正常使用;安全出口数量不符合规定,或被封堵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疏散楼梯而未设置;使用易燃材料进行人员密集场所室内装修、装饰;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损坏或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举报奖励金额2000元)使用不合格或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不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安装、使用电器产品和燃气用具。安全警示标志生产经营场所出口未设置明显标志;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未经合理审批,造成固定资产超预算购置或固定资产购置不符合部门实际需求,产生资金浪费;办公用品/电脑的购置未经过规划及审批,可能导致过度采购或采购计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购置未按规定标准配置,造成资产损失浪费;所需配置与履行职能需要不相适应;资产取得未执行政府采购及招投标规定,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资产配备超标准。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验收、领用新增固定资产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质量不符要求,进而影响资产运行效果;固定验收组人员组成不符合规定;固定资产取得的手续不完整通过验收;固定资产数量及各项指标不符合要求通过;验收不及时,或串通需求部门弄虚作假,造成账实不符或固定资产损失;大型多媒体设备等高价值固定资产未经合理验收,导致后续质量问题发生,需进行维修更换,管理费用上升;固定资产付款未严格根据发票、采购单、审批单等资料依据进行付款,可能导致虚报付款申请,资金超付;资产领用没有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资产发出没有正确的登记,没有归集到领用部门或者个人,可能造成实物资产账实不符或使用效率低下;固定资产领用未经合理审批,造成超额领用,或实际领用资产超过部门实际需求,造成资源浪费。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与产权管理取得固定资产不入账不及时不准确;固定资产产权未及时确认或产权归属不明晰,或资产出租、出借缺乏相应的管控,或部分下属单位单位占用单位资产未缴纳资产占用费等,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固定产权纠纷调处不当,可能导致纠纷得不到及时处置而引发诉讼或造成资产权益受损。固定资产取得-固定资产资产卡片管理固定资产登记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保管、使用和运行维护因保管不善、操作不当导致资产被盗、发生毁损等;固定资产存放或管理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未得到及时、准确跟踪,造成资产的不必要损失;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帐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固定资产操作不当、失修或维护过剩,可能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产品残次率高,甚至发生生产事故,或资源浪费;未针对贵重资产、有保密要求的特殊资产进行限制接触控制,可能导致资产丢失、被盗、资产贬值等;因日常维护不当降低了资产使用年限;长期闲置,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更新(升级)改造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可能造成单位产品线老化、缺乏市场竞争力、资产价值贬损、安全事故频发或资源浪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缺乏有效的资产记录和清查盘点机制,存在账外资产、资产流失、信息失真、账实不符的现象,在资产清查盘点中虚报瞒报固定资产,存在账实、账账不符的风险;未按规定执行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实,可能导致各项固定资产损溢和资金挂账无法及时认定并处置,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占有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程序不完善,导致盘点清查效果不理想;盘点报告不准确或未经有效审核,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毁等责任无法落实固定资产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问题未妥善处理,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影响报告准确性;固定资产丢失、毁损等造成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严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检修、技改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投保管理固定资产投保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应投保资产未投保、索赔不力,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对应当投保的资产没有投保,不能有效防范资产损失风险。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计提折旧或无形资产未按规定摊销,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固定资产信息管理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信息系统数据与统计报告不准确。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有关人员徇私舞弊,可能导致资产流失、单位利益受损;固定资产处置未按批复进行公开处置,可能导致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方式低价处置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归口部门固定资产损失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损失责任人未按规定赔偿,单位替个人承担固定资产损失。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鉴定、评估和审批选择了资质不合格的评估机构导致评估结果无效或不准确;故意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作弊,资产评估结果失实;未按规定组织固定资产评估,可能导致对固定资产价值认定不符合实际,在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处置等过程中价值认定不公允;固定资产处置方式不合理,可能造成单位经济损失;处置未按规定进行审批或处置方案不合理,对资产处置没有严格执行审核审批程序,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报废过程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转让、出租(借)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未按规定执行审批程序,可能导致资产违规出租出借,资产流失。归口部门;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未按批复进行公开招租,可能导致资产出租收益未达到最大化;固定资产出租出借、转让与处置收入管理不到位,可能导致收入应收未收,应上缴收入未及时上缴,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调拨固定资产未能在单位内进行有效地统筹安排和调拨,或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未能实施开放共享,可能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产重复购置。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未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未经公开招投标程序,以直接发包、集体谈判、合作经营等方式出租;出租收入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内控不严。固定资产报废与处置管理-固定资产质押抵押管理固定资产抵押制度不完善,可能导致抵押资产价值低估和资产流失。7.1.4过程运行环境确保组织确定并提供过程运行所需的环境,以支持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物理因素风险热量过高风险:工作场所中过高的热量可能导致员工疲劳、口渴、甚至热衰竭和热射病等严重病症。高温与低温风险:极端温度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员工中暑、冻伤或其他健康问题。辐射风险:某些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电磁辐射、放射性物质等,对员工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湿度不适风险:湿度过高可能导致员工感到闷热不适,湿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呼吸道不适;运行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对设备和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甚至导致设备故障;照明不足风险:不良的照明条件可能影响员工的视力和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和错误的风险;空气流通不畅风险:缺乏良好的通风系统可能导致空气污浊,增加员工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卫生条件差风险:不洁净的工作环境可能增加员工感染疾病的风险,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空间和环境限制风险:运行环境可能受到空间和环境限制,如设备布置密集、通风不良等,影响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噪声和振动风险: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和高振动的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员工听力受损、疲劳和压力等问题;过高的噪声水平可能导致员工听力受损,影响沟通和工作效率;心理因素风险心理压力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不良管理、人际冲突等可能导致员工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压力过大风险: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员工身心疲惫,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健康;情绪失控风险:面对工作压力和挑战时,员工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团队协作和工作质量;职业倦怠风险:长时间从事重复性工作可能导致员工对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心理健康问题风险:长期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睡眠质量下降风险:心理压力过大可能影响员工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工作状态和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紧张风险: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团队协作和工作氛围。人为(人文)因素风险歧视风险:存在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可能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团队合作受阻,甚至面临法律纠纷和公众形象受损;劳动争议风险:未能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动关系,可能引发劳动争议和纠纷,影响组织运营和员工稳定。社会舆论风险: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受到负面舆论影响(如不公平待遇、违法行为等),可能导致公众信任度下降,影响稳定发展;罢工和抗议风险:员工或利益相关者因不满组织的政策或行为而发起罢工和抗议活动,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和运营受损;恐怖主义和暴力风险:极端情况下,社会不安定因素可能导致恐怖主义和暴力事件,给组织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运行环境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影响造成的风险:性能下降:运行环境不佳可能导致设备或系统的性能下降,影响产品和服务的正常使用和交付;故障率增加:运行环境中的问题,如温度异常、湿度不适等,可能增加设备或系统的故障率,影响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数据丢失或损坏:运行环境的不稳定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损坏,对依赖数据进行的产品和服务造成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下降:运行环境的问题可能影响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体验,如页面加载速度慢、系统响应迟钝等,导致用户满意度下降。运行环境对生产和服务提供带来的风险生产效率下降:运行环境不良可能导致生产设备运行不稳定,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率,导致订单延误和客户满意度下降;产品质量不稳定:运行环境的问题可能影响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性能和工艺控制,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增加次品率和退货率;设备损坏和维修成本增加:运行环境不佳可能导致生产设备过早损坏,增加维修和更换设备的成本,影响生产计划的执行。7.1.5监视和测量资源确保组织确定并提供适宜的资源,以确保在评价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时,获得有效且可靠的监视和测量结果确保对可能具有健康、安全与环境影响的运行和活动的关键特性以及健康、安全与环境绩效进行监视和测量数据不准确风险:由于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精度问题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决策和分析的准确性;设备故障风险:监视和测量设备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所需数据,影响对资源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人为错误风险:操作人员在进行监视和测量时可能出现错误,如读数错误、记录错误等,导致数据失真和不可靠。资源浪费风险:若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如过度监控、重复测量等,增加成本和管理负担。监控盲点风险:在监视和测量系统的设计中可能存在监控盲点,即某些重要资源和过程未被纳入监控范围,导致潜在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监视和测量配备风险监视和测量资源配备不足,测量设备不符合预期用途,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测量设备不准确或不可靠风险:测量设备存在精度问题、故障率高或长期未进行校准,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或不可靠;选型风险:选型不当,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满足测量需求,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风险:购买的测量设备质量不佳,可能存在精度低、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测量数据不准确,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适配性风险:测量设备需要与被测对象适配,适配性不佳,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或无法测量,影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安装风险:测量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或安装环境不良等问题,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性能下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监视和测量使用操作风险操作失误风险:操作人员在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时,操作不熟练或违规操作,可能导致设备损坏或测量数据不准确;设备故障风险:监视和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或得到不准确的数据;环境影响风险: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可能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性能和准确性产生影响,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故障;人为错误风险:操作人员可能在记录、分析和处理监视和测量数据时发生错误,导致结果偏差或误导决策;由于调整不当、损坏或衰减所导致校准状态和随后的测量结果的失效。测量设备检定和校准风险测量设备未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或)检定或校准和(或)检定不合格,可能导致监视和测量结果不可靠,监视和测量数据不准确;人为误差风险:检定和校准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检定和校准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操作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可能会导致误差的产生。环境因素影响风险:环境温度、湿度、震动等因素都可能对测量设备的检定和校准结果产生影响。尤其是在高精度要求的检定和校准过程中,这些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引起结果的偏差。设备故障风险:测量设备在检定和校准过程中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无法完成检定和校准工作或得到不准确的结果。标准器具失效风险:检定和校准所使用的标准器具如果失效或不准确,将导致整个检定和校准过程的失效,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果。数据处理风险:检定和校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果数据处理方法不当或存在错误,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或不准确。测量溯源风险:量值传递失效风险:由于量值传递体系的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偏差,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标准器具不准确风险:标准器具本身的准确性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如果标准器具存在问题,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测量设备损坏风险:测量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磨损、老化、损坏等问题,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环境影响风险: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数据处理错误风险:测量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数据处理方法不当或者存在错误,将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测量设备标识风险:设备未标识或标识不清风险:测量设备未进行标识或标识不清晰,可能导致操作人员混淆设备,使用错误的设备进行测量,从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无状态标识风险:未对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状态进行标识,导致操作人员无法准确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有效状态,可能使用过期或失效的设备进行测量;状态标识错误风险:错误地将不合格或未校准的设备标识为合格或已校准状态,导致操作人员误用不合格设备进行测量,给测量结果带来风险;标识脱落或损坏风险:长时间使用或环境因素可能导致设备标识脱落或损坏,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准确识别设备信息,增加误操作的风险;标识信息不完整风险:设备标识信息不完整,如缺少校准日期、有效期等关键信息,可能导致操作人员使用过期的设备进行测量,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标识不清风险:状态标识模糊不清,如字迹不清、颜色混淆等,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准确判断设备的实际状态,增加误操作的风险;标识混淆风险:在多个设备之间混淆状态标识,导致操作人员使用错误的设备进行测量,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非法篡改标识风险:人为非法篡改设备标识,如更改设备编号、校准日期等,以掩盖设备的真实状态,可能导致误用不合格的设备进行测量,给测量结果带来风险。测量设备失效处置风险:未及时发现失效风险:未能及时发现测量设备已失效,继续使用其进行测量,导致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失效原因未查明风险:未能查明设备失效的具体原因,可能导致类似问题重复发生,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失效设备误用风险:误将已失效的设备用于测量,或将其与其他正常设备混淆,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失效设备处置不当风险:对失效设备的处置方式不当,如随意丢弃或未进行彻底销毁,可能造成信息泄露或给组织带来其他损失;未建立失效记录风险:未建立测量设备失效的记录,导致无法追踪设备的失效历史,不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7.1.6组织的知识保持组织所确定的为运行过程以及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知识,并鼓励基于变化的需求和趋势获取必要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创造、持续的获取、积累、储存、共享及应用,将组织积累的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资产,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员工素质及工作效率,增强相关方满意度知识获取风险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信息来源不可靠、信息过载、信息筛选困难等问题,导致获取到的知识不完整、不准确、不完整或不可用;信息过载: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组织有价值的知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信息过载可能使组织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和重要性,从而影响到知识的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难以获取:隐性知识通常存在于员工的头脑和经验中,难以通过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进行获取和传递。可能导致组织在需要时无法及时获取到这部分知识;知识传递障碍: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知识传递的障碍,如部门之间的壁垒、员工之间的沟通障碍等,可能导致知识在组织内部无法有效流通和共享;知识产权风险: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可能会面临知识产权风险,如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泄露敏感信息等,可能对组织的声誉和法律责任产生负面影响;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组织获取知识的难度增加,如竞争对手的封锁、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可能对组织的知识获取造成不利影响;缺少运行过程以及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知识;知识保持和更新风险:知识遗忘:员工在学习新知识后,可能会因为时间推移、缺乏实践或其他原因而遗忘,导致知识的流失;知识过时:随着科技、市场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知识可能会迅速过时,如果组织不能及时更新这些知识,就可能丧失竞争力;知识更新阻力:部分员工可能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应用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新知识会替代他们原有的经验和技能,从而阻碍知识的更新;知识更新不同步:随着组织业务的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原有的知识分类体系可能需要调整。如果不能及时同步更新,可能导致知识的分类混乱;知识传递断层:当新员工加入或老员工离开时,可能会出现知识传递的断层,导致关键知识的流失;知识流失风险:可能因为员工离职、退休或疏于管理等原因,导致关键知识的流失,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营和创新能力。知识的组织与分类风险知识分类体系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知识分类体系,导致知识存储混乱,难以快速准确地检索和使用。知识标签不准确:在对知识进行标签化时,可能因为标签选择不当或标签含义模糊,导致知识难以被正确归类和检索;知识的知识的存储风险知识存储安全风险:在知识的存储过程中,可能因为存储媒介损坏、病毒攻击或恶意入侵等原因,导致知识的丢失或泄露;网络安全风险: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可能面临网络攻击、病毒入侵、恶意窃取等网络安全威胁,导致知识的泄露和非法获取。知识鉴别风险复杂的知识领域:某些知识领域可能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鉴别,鉴别者可能会面临专业知识不足的风险,导致鉴别结果的偏差或不准确。知识分享风险知识私有化观念:员工可能不愿意与其他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导致知识在组织内部无法有效流通和利用;知识共享风险:知识共享可能存在核心技术的泄露风险;知识管理工具使用风险:员工可能无法经常使用知识管理系统或对其进行维护,导致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从而使知识管理系统逐渐成为一个华而不实的摆设;隐性知识难以转化:显性知识可以理解成书面化的文档,而隐性知识是存放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体会,可能导致这部分知识的流失。知识使用与利用风险知识使用不当:员工可能因为对知识的理解不足或偏差,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出现错误或偏差,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知识浪费:组织可能投入大量资源获取和积累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导致知识的浪费和资源损失;知识泄露:组织的核心知识可能因为员工的疏忽、恶意行为或外部攻击而泄露,对组织的竞争力造成损害;知识产权纠纷:在知识使用和利用过程中,组织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如专利侵权、著作权问题等,给组织带来法律风险;知识依赖风险:组织可能因为过度依赖某些关键知识资源,而在这些知识资源出现问题时陷入困境,影响正常的运营和发展;知识孤岛现象: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知识孤岛现象,即某些部门或团队拥有独特的知识资源,但与其他部门或团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导致知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申请风险:组织在申请知识产权时,可能因为申请策略不当、申请材料准备不充分或未遵守申请流程等原因,导致申请被驳回或丧失申请资格;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组织可能面临其他组织或个人对其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如专利侵权、商标侵权、著作权侵权等,导致知识产权价值受损或组织形象受损;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组织在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可能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经验或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导致知识产权流失、泄露或被他人非法使用。知识产权运用风险:组织在运用知识产权时,可能因为市场变化、技术更新或法律法规调整等原因,导致知识产权的价值降低或无法转化为商业价值;知识产权合作风险:组织在与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可能因为合同条款不明确、合作方违约或合作成果归属不清等原因,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和合作失败。知识创新风险知识创新风险: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创新方向不明确、创新资源不足、创新成果不可持续等问题,导致创新失败或创新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7.1.7信息与信息化系统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目标:保障单位信息系统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水平,促进单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保障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或消除人为操作因素,保护信息安全。信息系统管理风险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各信息系统数据混乱,难以协调统一,后期数据治理成本居高不下)或重复建设(由于规划缺乏中长期考虑,仅看重短期利益,系统仓促上线,虽然能满足一时需求,但带来的后果是无法适应用的发展,导致二次建设、重复建设,甚至系统弃用),导致单位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没有将信息化与单位业务需求结合,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预算与实体业务和战略目标不一致,影响单位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项目计划或计划不当,导致项目进度滞后、费用超支、质量低下;信息化规划未经严格、规范的审核审批,可能导致信息化规划不合理、不科学,难以实现对单位未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进而影响单位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总体风险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系统实施有效控制;开发团队经验不足可能造成信息系统开发时间过长;时间和费用超出预算可能造成信息系统开发成本过高;系统开发技术过于复杂、技术不成熟或过时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用户的数量和重视程度可能加大系统分析工作的工作量。信息系统自行开发制定项目计划:信息系统建设缺乏项目计划或者计划不当,导致项目进度滞后、费用超支、质量低下;开展需求分析:新建系统需要进行充分的需求论证,而实际上往往立项需求及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变更论证并不充分,这可能导致系过程中频繁修改,增加项目开发成本,影响系统上下进度;需求本身不合理,对信息系统提出的功能、性能、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总部基地租赁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现代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与防治药物研发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河北省二手房买卖合同附带贷款利率及还款方式协商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合同(不含教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旅游行业投资并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搬迁项目进度管理合同3篇
- 贪吃蛇c++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酒店设施招标采购合同3篇
-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乐理基础与视唱(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MATLAB与电机系统仿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提高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工作方案
-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的烟花爆竹伤处理培训
- 产品质量监控方案
- 《白夜行》名著导读读书分享
- 新起点,新发展心得体会
-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 第11章-胶体化学
- 财经基础知识课件
- 技术支持资料投标书
- 静压管桩施工技术交底
- 绿植花卉租摆及园林养护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