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6课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6课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6课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6课 《老子》四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课

6《老子》四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表达的对待“有”“无”关系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作者介绍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题目解说“《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写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课文探究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注释】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无:指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户牖:门窗。【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章解】本章重在“论道”。通过对车轮、陶器、房舍的观察和思考,强调了“无”的用处。“无”是“空无”,也就是留有空间。车轮毂的圆孔、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门窗,正是因为有缝隙、有空间,才使本体可以使用。作者因此总结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注释】企:踮起脚。跨:跨大步走。不行:行走不稳。自见:自我显露。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长:长久。一说读zhǎng,意思是得到敬重。行:通假字,同“形”。处:为,做。【翻译】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章解】本章重在“修身”。“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是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其中蕴含着自然之理。为了显得高就踮起脚尖,这样立不久;为了走得快就跨步前进,这样走不远。由此,作者指出了四种相似行为的不良后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认为这些做法令人讨厌,有道之士不会这样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注释】强(qiǎng)行:勤勉而行。不失其所:不丧失立身之基。死而不亡: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翻译】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章解】本章同样重在“修身”。这一章四个分句,句间的逻辑关系历来说法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前两分句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知足”和“强行”。“知”是名词,与“自知者明”呼应,“知足者富”意为能充分自知的人称得上富有;“强行”与“自胜者强”呼应,“强行者有志”意为不断战胜自我的人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知足者不失其所,强行者死而不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注释】泮:通假字,同“判”,分离。毫末: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累(léi):通假字,同“蔂”,土筐。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几(jī):接近。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翻译】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章解】本章重在“治国”,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治之于未乱”,讲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抓住苗头,因为凡事在初始阶段都便于控制、利于解决。

第二层,从“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举了三个现象,说明“大”是由“小”发展起来的,“高”是从“低”积累起来的,“长”是从“短”变化而来的,因此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第三层,从“为者败之”到“故无失”,对比来谈,说明肆意妄为会导致失败,抓住权柄不放会有所失。因此,圣人主张无为而治,对权柄没有执念。

第四层,从“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重在阐释百姓做事经常功败垂成的原因,强调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越到收官结尾处越要小心。

第五层,从“是以圣人欲不欲”到结束,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深入探究1.

《老子》第十一章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有”与“无”对立而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怎样理解《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他们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知足”“强行”?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4.《老子》第六十四章阐释了什么道理?是怎样论证的?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具体来说,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于脆,散于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这就是说,见事相之未显,睹事理之微茫,即治之于事物将动未作之际,这样既可用力优省,又可避患蔓延。反之,若等事相已显而为之,则欲其成而反败;等事态已乱而治之,则欲其平而反乱。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结论不同。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内容小结1.通假字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其脆易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行”同“形”,形体“泮”同“判”,分离“累”同“蔂”,土筐2.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民之从事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古义:办事,处理事务;今义:投身于某种活动或事业中3.词类活用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自见者不明不贵难得之货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形容词用作动词,明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4.文言句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介词结构用作状语后置课堂练习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就是长寿。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