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乐山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PAGEPAGE2目录TOC\o"1-3"\h\u10731摘要 225797Abstract 3114111引言 421822研究方法 6177402.1研究对象 674342.2研究工具 6112102.3施测与数据处理 6156303结果 747093.1本次调查的信效度分析 7291613.2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 710073.3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837353.3.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8299853.3.2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婚否差异 851063.3.3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年龄差异 8200673.3.4不同经济收入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差异 9286213.3.5从事不同工作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差异 964113.4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五个维度上结果比较 9137754讨论 1049244.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原因分析 10103024.3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比较 12184404.4建议 13225635结论 1430102参考文献 14摘要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地震重灾区崇州市182名和非灾区乐山市185名共367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满意水平;(2)本次调查未发现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性别、婚否、经济收入、从事工作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宏观环境维度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41岁以上农村居民比18-30岁的农村居民表现出对宏观环境的更高满意度。(3)地震灾区与非灾区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无显著差异。结论:(1)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2)国家“三农”政策及灾后重建政策对维持与提高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AbstractObjective:thesurveyofWenchuanearthquake-strickenandnon-earthquake-strickenruralpopulationfortheirlifesatisfaction,thenfind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studiescarriedouton.Discussthefactorsandissueswhichaffectthelifesatisfactionbetweenthetwoareasofruralresidents.Thefocusofthesurveyisnotonlyfindingthesignificancedifferencebetweentheminlifesatisfaction,butalsodiscussandanalysetheconclusion.Methods:ThequestionnairebasesonLifeSatisfactionofruralresidents,peopleanswerthequestionnairefromChongzhou,thedisasterareaoftheearthquake,andLeshan,normalcityofearthquake,weselect200peoplefromeachcityrandomly..Results:①Thelifesatisfactionfromthequestionnaireofruralresidentsisthemiddlelevel.②Thereisnodifferenceamongthegender,marriagement,age,education,incomeorworkinlifesatisfaction,butthereissignificantdifferenceofageinmacro-environmentlevel,41ruralresidentsovertheageof18-30yearsofagethanruralresidentsshowedahighersatisfactionwiththemacroeconomicenvironment.③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lifesatisfactionfromStrickenareasofruralresidentsandnon-affectedareasoflifesatisfactionwerenotsignificantlydifferent.Conclusion:①Thelifesatisfactionfromthequestionnaireofruralresidentsisthemiddlelevel;41ruralresidentsovertheageof18-30yearsofagethanruralresidentsshowedahighersatisfactionwiththemacroeconomicenvironment.②Therei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lifesatisfactionfromthetwoareasofruralresidents;③thereisasignificantinfluence.onruralresidentsaffectedareasoflifesatisfactionwithState"threerural"policyand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policiesonthemaintenanceandenhancement.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邓琪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2010届06270112【摘要】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地震重灾区崇州市182名和非灾区乐山市185名共367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满意水平;(2)本次调查未发现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性别、婚否、经济收入、从事工作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宏观环境维度上有显著的年龄差异,41岁以上农村居民比18-30岁的农村居民表现出对宏观环境的更高满意度。(3)地震灾区与非灾区的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无显著差异。结论:(1)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2)国家“三农”政策及灾后重建政策对维持与提高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关键词】地震灾区生活满意度农村居民1引言生活满意度(LifeSatisfaction,LS),即是个人依照自己选择的标准对自己大部分时间或持续一定时期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估,它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1]。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有效衡量指标,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作为其中的认知因素,它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而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主观因素是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对待事情的价值观等。客观因素包括经济收入,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状况等。有研究者综合认为,个体基本的需要无论是躯体的需要还是身体的需要的满足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身心健康状况,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2]。目前国内大部分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都以不同职业为对象,主要针对学校、医院和农民工展开。如严标宾,郑雪(2007)对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比较[3];焦亚波(2009)对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进行了评价分析[4];李建民,李凌(2009)对284名护士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5]。现有研究中,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为多,如2001年陈世平,乐国安在《心理科学》上发表的《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6]。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调查的相关研究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刘圣荣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一文中认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并没有自身健康、住房条件和休闲娱乐等,家庭人际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7]。而彭代彦,吴宝新在《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一文中认为:村庄内部的农业收入差距越大,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越低,但村庄内部的非农业收入差距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8]。还有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较高,并且心理状况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经济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也有重要意义[9],这也表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是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主力军,通过对农民的生活满意度问题的研究和实地调查,可以提出角度新颖、针对性强的提高农民精神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同时可以取得这方面的第一手真实的资料,从而达到为制定更符合农村实际的有关政策,为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农业的加速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同时也为学术研究做参考,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汶川地震之后,对灾区灾民的心理研究也出现了很多,但这些研究大都存在于对灾民的心理抚慰,创伤性应激障碍等。灾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处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的凸现出来,灾区农民不同的生活现状和不同生活的期望都会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因此本文将着力于此点,以灾区农村居民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其在灾后的生活满意度现状。着力于找出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目的在于在地震灾区建构有效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体系,这将有利于解决突破如何测量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这个难点,使抽象的生活感受在科学的测量下更具有科学性,能够定性定量的分析其心理活动和主观感受,有助于在灾后重建中以经验为主导的决策方式向科学决策转变。从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现状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心理问题。此外,通过对灾区和非灾区满意度的相关调查研究中,也能找出他们的生活特点,从心理层面揭示灾后农民的生活满意问题,对灾后重建中做到贴近民生这一思路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支撑。这些调查对灾后重建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制定出更符合灾民的有关政策,重建灾区农民的健康心理,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这种尝试也是生活满意度研究领域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助与丰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领域。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问卷调查法,用量化的方法精确分析当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情况,比较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实地访谈法,通过与当地被访农民进行大量访谈,进一步了解被访农民生活满意度情况,对其生活不满意方面在哪里,及对其生活不满意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2.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以四川省汶川地震重灾区崇州市和非灾区乐山市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400份问卷,收回378份,回收率为94.5%。删除错答、漏答、有规律做答问卷,实际得到有效问卷367份,回收有效率97%。其中灾区(崇州市)182份,男性87人,女性95人;非灾区(乐山市)185份,男性88人,女性97人。2.2研究工具采用曲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胜荣等人于2008年编制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量表》,共有30个项目,该量表分为五个维度,包括家庭人际、政治文化条件、生活工作条件、宏观环境、个人与环境认同。本量表各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61,0.672,0.671,0.722,0.601,五个因素的α系数均在0.6以上,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NNFI、CFI的值分别为0.93,0.95,均在0.8以上;而RMSEA的值为0.059,己经达到了小于0.08的标准,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是较好的,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记分:采用五点计分法,1分为很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故量表总分从30分至150分,中间值为85分。得分越高,满意程度越高。2.3施测与数据处理本调查在地震灾区崇州市农村和非灾区乐山市农村发放问卷并收回。随机抽取,自愿参与,一次性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3结果3.1本次调查的信效度分析本次调查施测后,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837,分半信度为0.634。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各维度之间和各维度与总量表相关显著,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问卷有较好的实证效度。说明本次测查是可信且有效的。表2本次调查生活满意度问卷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生活工作环境政治文化生活宏观环境家庭人际个人与环境认同政治文化生活0.289**宏观环境0.0970.408**家庭人际0.192**0.168**0.209**个人与环境认同0.306**.448**0.411**0.438**总分0.612**0.738**0.588**0.434**0.729**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3.2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总均分为94.46。按照最低分30与最高分150取中值90最为比较标准,在中值以上的人数为116,占总被试的64%。即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详见表1和图1、)。图1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表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M±SDN=182)个人与环境认同宏观环境家庭人际生活工作环境政治文化生活总量表12.71±2.7711.13±2.5711.20±2.1411.50±4.6211.09±2.8694.46±15.043.3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3.3.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表2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M±SD)维度男(N=87)女(N=95)T生活工作环境11.55±3.3110.96±2.191.44政治文化生活11.26±3.3310.94±2.340.77宏观环境11.24±2.5411.03±2.610.55家庭人际11.15±2.0611.19±2.100.12个人与环境认同12.97±2.8912.47±2.651.19总分96.24±17.3392.83±12.451.53表2显示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五个纬度和总分在性别上没有差异。3.3.2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婚否差异表3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婚否差异(M±SD)维度男(N=87)女(N=95)T生活工作环境11.44±2.7210.55±2.941.71政治文化生活11.24±2.9610.58±2.451.45宏观环境11.37±2.5010.28±2.682.32家庭人际11.09±2.1111.44±1.980.98个人与环境认同12.73±2.8912.63±2.342.43总分95.09±15.1392.22±14.681.08表3结果显示,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不存在婚否差异。3.3.3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年龄差异维度118-30(N=66)231-40(N=60)341岁以上(N=56)总分FLSD宏观环境10.52±2.8011.20±2.1111.79±2.6211.13±2.573.85*1<3**家庭人际11.17±2.2411.03±2.1211.43±2.0611.20±2.140.51政治文化生活10.67±3.0611.18±2.7811.50±2.6811.09±2.861.34生活工作环境13.20±7.2112.20±2.6312.80±3.1412.75±4.910.65个人与环境认同12.56±2.9212.70±2.8812.89±2.4812.71±2.770.22表4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年龄差异(M±SD)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调查结果显示,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宏观环境维度有年龄差异,18-30岁灾区农村居民得分显著小于41岁以上灾区农村居民得分。3.3.4不同经济收入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差异表5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经济收入差异(M±SD)维度1(N=69)4000以下2(N=57)4001-80003(N=35)8001-300004(N=18)30000以上总分F政治文化生活10.71±3.1011.88±2.6710.46±2.9211.17±2.0911.09±2.861.93生活工作环境10.68±3.0211.93±2.5611.00±2.2911.50±3.3111.24±2.781.81宏观环境11.07±2.6911.53±2.4510.71±2.5010.94±2.8011.13±2.570.60家庭人际10.99±2.2011.29±2.1111.34±2.0411.22±1.7711.17±2.080.37个人与环境认同12.55±2.6113.04±2.6412.74±3.1212.44±3.2912.71±2.770.48由表可得: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经济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3.3.5从事不同工作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差异表6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从事工作差异(M±SD)维度1务农(N=82)2经商(N=34)3其他(N=18)总分F宏观环境11.55±2.6110.97±2.3410.70±2.6011.13±2.572.11政治文化生活11.15±3.0010.82±2.4711.17±2.9011.09±2.860.19生活工作环境12.31±2.9512.35±2.4813.48±7.2312.75±4.911.17家庭人际11.27±1.9811.29±2.0811.08±2.3711.20±2.141.84个人与环境认同13.04±2.5612.44±3.0412.44±2.8712.71±2.771.05表6显示:从事不同工作的灾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3.4地震灾区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五个维度上结果比较表7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在五个维度上比较(M±SD)维度灾区(N=182)非灾区(N=185)T生活工作环境11.24±2.7911.12±2.690.43政治文化生活11.09±2.8611.10±2.83-0.03宏观环境11.13±2.5711.29±2.54-0.60家庭人际11.20±2.1411.17±2.080.16个人与环境认同12.71±2.7712.80±2.88-0.31总分94.46±15.0493.98±14.620.31表7显示: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4讨论4.1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原因分析本研究所用的问卷记分为正向记分,即得分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调查结果显示,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得分大部分集中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受调查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较高,原因可能是:首先,它说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它给人们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大多数人从中体会到了生活的满意感,因而,他们对生活的较高满意度评价是可信的。虽然衡量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作为生活基础的物质水平的提高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它足以使一部分人据此做出满意的评价。对于正在走向全面小康生活道路的许多中国人来说,以这样的眼睛看的见的事实作为判断自己生活状况的依据,是合于生活的情理的。其次,对现实生活较高的满意度也表达了老百姓对政府灾后重建工作和路线的强有力的支持与拥护。而且对现有生活状况的较高满意度是建立在历史的比较基础上的。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还不高,但就我们自身的生活而言,进步是明显的,较高满意度正是对这种历史进步的肯定。虽然与非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相比,灾区农村居民生活在地震中受到了严重摧残,但是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灾后重建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甚至发展前景超过地震之前。在这样美好的情况下,灾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自然较高。但是面对仍有部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重建工作还有存在一定的问题,灾后重建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有一部分灾区农村居民对国家的政策方针不了解,因此不支持甚至阻碍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这部分人没有看到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对现状生活满意度较低。另外我国的农村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灾区同样存在此类问题。如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别,“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加上改革开放中某些政策及分配制度上的不完善,不仅在城乡之间,而且在农村内部,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这更加剧人们的不平衡心理。这种现象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灾区的重建工作同样很艰巨。本文假设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会显著低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但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出,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从所得总体趋势和均分来看,灾区农村居民得分要高于非灾区农村居民。得到这样的数据与本文的最初假设不一致,但是仔细分析这与目前我国在灾后重建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分不开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国家以修复重建城乡居民损毁住房作为灾后重建首要任务,给与灾民补助,积极协调住房贷款,切实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建材物资保障和质量、价格监管,及时给与灾民心理援助,确保教育正常进行。这一系列的措施给受灾人民带来了莫大的安慰。目前灾后重建有条不紊的进行,灾区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盼,热火朝天地重建家园,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国家政策好啊!这一地震,我们这里提早发展了十几年!还是中国共产党好啊,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来讲,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使得灾区农村居民较快的摆脱了地震再难带来的破坏阴影,他们过上了比灾难之前更丰富的生活。这也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农村居民的心理素质正在不断提高,没有一直在地震的阴影下生活,这也与我们心理抚慰的积极工作不可分割。地震之后的紧急心理救援减少了心理创伤的延续。以后的救助工作的积极展开,更加巩固了心理重建的成果,心态好了,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自然高了。有研究与事实指出,目前是灾后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因此对与灾区农村居民心理重建的工作仍需加强。4.2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变量学上的结果分析从人口学变量各因素来看,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婚否、经济收入、从事工作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性别、婚否、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从事工作这些人口变量学因素并不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变化。但是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宏观环境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此差异主要来源于18-30和41岁以上的人。18-30岁的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41岁以上的灾区农村居民。今年我国建国六十周年,41岁以上的人经历了那窘迫困苦的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也享受到了目前我们国家强大后带来的日渐富裕的小康生活,因此他们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来讲又有了另外的一番体会,在对待灾难面前他们更具有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经验。我国目前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出台了许多有利的政策措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完善之中,因此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度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18-30岁的人在事业的发展阶段,灾难让他们陷入迷茫当中,加上社会经验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处理目前现状,对生活更多的是盲目和顺从,面对热火朝天的灾后重建他们缺少主动性,依赖国家的扶持和政策支持,不能充分分析和感知生活的美好前景。受经济危机的波及,我国各行业均有了一定的影响,青壮年农民工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就业难,这些都给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这些人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4.3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比较从问卷的五个维度来看,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五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众所周知类似于地震这种突发性重大灾难不但会造成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还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研究发现,经历了重大的灾难事件之后,相当部分的人会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甚至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13],但是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灾区农村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充满信心,生活满意度与非灾区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与灾区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国家的政策优势,得到了切实可行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些帮助有长期也有远期,在近期,灾后重建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对灾区农村居民及时的心理干预心理康复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达到了与农村居民生活度同等水平。其次,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均在个人与环境认同上得分最高,就这表现充分说明农村居民对自我生活与周围环境关注较多,其生活环境与生活人际关系质量较好。其中灾区生活工作环境得分较后,宏观环境排名第二;而非灾区在影响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中;宏观环境得分倒数第二,生活工作环境得分第二,这正好与灾区形成了一个对比。地震过后,灾区农村房屋倒塌,失去亲人朋友,学校需要重建,这些都是灾区农村居民心中不可抹去的痛,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还很艰苦,还需要不断的发展,由此来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其中,政治文化生活是共同的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最小的因素,而在个人与环境认同上的得分大于所有得分,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在个人与环境认同上满意度相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农村居民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重要性,正在慢慢的加入环境中来使自己成为大家庭的一员,而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生活状态,这与有些研究中认为个人与环境认同是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贡献较小是不同的。我国农村居民已经逐渐有了对环境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在政治文化上,无论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在这个维度上得分都最低,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我国农村居民在对待社会和国家大力扶持的现状下,没有怀着一种感恩的心理,认为理所当然的心态经常看到,在非灾区更是容易看到这种现象,国家的政策好的不会过多的感激,对于尚且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怨生载道。在对大部分农村居民进行访谈时,我们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国家政策是好的有益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但是落实到基层,就没有很好的实现了。这反映出基层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政府没有为农民办实事,没有实现服务型政府,为广大农民服务,促进农村不断发展。4.4建议第一,灾后重建政策方面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灾区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和谐社区的建设。增加灾区农村居民对社会政治和政策认识,提高他们的灾后重建的支持和认同,实事求是,稳步向前发展,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合理开展。第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网络。提高灾区农村居民的保健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改善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要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做好应对灾难的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应对灾难的措施能合理实施;同时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丰富灾区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能积极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在不断倡导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道德文化建设。尤其在对待灾区农村重建工作中,不能一味的以提高物质生活为目的,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对待灾区农村居民不仅要做好心理康复,同时也不能忽视道德教育。面对社会各界的无私捐助,以及各援助单位的加紧重建工作,灾区农村居民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灾后重建援助工作,然而目前的许多如假报房屋受损程度,不满意援助队的建设,不配合重建,浪费现象严重等负面报道和我们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灾区人民把援助当作理所当然,缺乏感恩之心,这对于我们的重建工作是不利的因素,这不仅会打击援助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在接受援助的同时,灾区人民还要不断加强自我重建,农民工返乡后要加快进入主人翁角色,采取自主创业、再就业等形式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为国家减轻压力,促进灾区的繁荣发展。第四,要积极开展灾区农村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灾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文化水平。5结论①地震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1岁以上灾区农村居民对宏观环境的满意度显著高于18-30岁的灾区农村居民。灾区与非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②国家“三农”政策及灾后重建政策对于维持与提高灾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参考文献][1]刘圣荣.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2008[2]周明洁,张建新.不同时期中国人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99-501[3]周万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三个村为例2005[4]严标宾,郑雪.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5]焦亚波.对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分析兰州学刊2009,6[6]李建民.李凌284名护士生活满意度调查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1[7]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1,6[8]彭代彦,吴宝新.在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农民的生活满意度2008[9]黄立清,邢占军.国外有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5,(3):29-33[10]辛玖岭,吴胜涛,吴坎坎,王文忠,张建新.四川灾区群众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32–536[11]方刚,风笑天.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研究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1(2):69-73[12]张红霞.新时期农民精神生活满意度问题研究河南农业大学2008[13]白新文,任孝鹏,郑蕊,李纾.5·12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心理和谐状况及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574–578[14]袁庆,李清华,徐凌忠,王兴洲,周成超,杨平,唐子尧,李慧娟.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9.1,25(1)[15]宋晓飞,徐凌忠,王兴洲.威海市农民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8(6):407-409.[16]冯晓黎,李兆良,高燕,等.经济收入及婚姻家庭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26-1427.[17]陶国枢,刘晓玲,陈丰,等.北京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17(4):197-198.ThesurveyforWenchuanearthquake-strickenruraloftheirlifesatisfactionDengqiPsychologyMajorinchoolofEducationScience2010sessionsofgraduates06270112【Abstact】Objective:thesurveyofWenchuanearthquake-strickenandnon-earthquake-strickenruralpopulationfortheirlifesatisfaction,thenfindthedifferencesbetweenthetwostudiescarriedouton.Discussthefactorsandissueswhichaffectthelifesatisfactionbetweenthetwoareasofruralresidents.Thefocusofthesurveyisnotonlyfind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族舞蹈培训教室租赁与教学服务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联合开发合作协议
- 抖音日韩流行音乐版权授权协议
- 智能化生产机械加工车间委托运营管理协议
- 婚内出轨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监护、探望、赡养、补偿、分割、调解、执行、变更协议书
- STEAM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探索心得体会
- 美团外卖配送人员权益保护合同
- 电力行业污水处理系统调试措施
- 国际体育明星代言品牌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 在线艺术教育平台合作推广协议
- 氩气岗位应急处置卡
- 高碳铬铁的冶炼工艺
- 毕业论文年产5000吨香肠工厂的初步设计
- 更换破碎机耦合器措施-
- SMT不良品维修作业指导书
- 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11IwasborninJanuary教案教科版(广州三起)
- 【JIS日本标准】JIS Z 2371-2000 盐雾试验方法
- 汽车4S店顾客抱怨处理
- 《机械装配技术》复习题
- 汇川结构件编码规则PPT课件
- 工程简报模板(共7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