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研学核心命题突破大题题型目录索引
通览
阶段特征123通览阶段特征总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中国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时期;隋唐(581—907年)重新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成熟与繁荣时期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赋税制度经历了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民族关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峰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思想文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研学核心命题考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通史突破点)考点解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和江南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其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成就是隋唐繁荣的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一般从这一角度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建设成就,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与隋唐的繁荣之间的关系。主干知识•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概况1.政治制度(1)士族制度:两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形成,高门士族垄断朝政,南朝后期,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选官制度:曹魏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开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来,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中央官制:逐渐形成了三省制。2.经济发展(1)江南开发: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2)均田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思想文化(1)主流思想: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思想呈现多元特征。(2)文学艺术:士族制度、佛教盛行、民族交融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4.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形成高潮,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为隋唐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命题要语·辨析1.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观念是民族交融的核心,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体。(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提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封建社会仍然在继续发展。3.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不仅表现为政权结构的专制化,也表现为经济方式农业化,还表现为观念意识儒家化。(
)4.孝文帝推行均田制,造就了大批自耕农经济,使北方少数民族迅速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士族制度兴起于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尤其是南齐以后日渐遭到破坏,隋唐时进一步衰落。(
)6.文化条件对于获得和维持家族门户地位有极大影响,因此,士族的兴起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核心深化•拓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方经济发展迅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大规模的战乱,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则相对稳定,使得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南方刚刚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史论转化•应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赋税改革材料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和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了运用其劳动力所必需的土地①。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②,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结婚的男子四人,奴婢八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出产麻布的地区,可以布代帛缴纳。以丁夫计征的租调制具有一定的均赋意义③。虽然奴婢和耕牛的租调大大低于一般丁男丁女,但大地主占有大量奴婢和耕牛毕竟必须承担纳税义务,那些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大地主家族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④,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北魏孝文帝赋税制度改革的意义。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变化由②中征税的单位看
原因由①中租调制的前提看
意义由③中平均税赋看
由④中对大地主的影响看
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
均田制实施是租调制的前提条件
缓和了社会矛盾
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西晋初年的民族交融趋势1.(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B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西晋初年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要求考生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途径与影响。解题思路
材料反映的是西晋初年,“西北产”的服饰被中原百姓大量使用,本质上是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有人戏说”不是“群言百家”,排除A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民众服饰的变化,与区域开发无关,C项错误。“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不是地方特产,D项错误。考向2
南北朝后期的文化认同2.(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B命题角度
本题以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对使节的挑选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南北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北朝使节也是汉族高门之人,而非鲜卑子弟,说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文化程度加深,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故选B项。材料阐述的是南北方对文化的态度,并不涉及两方实力的比较,排除A项;使节的来往不等于关系和好,且南北政权长期激烈对峙,排除C项;北方政权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排除D项。考向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3.(2022北京卷,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的时空发展为新情境,要求考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时空特点隐性联系(1)古代“民多田少”是经济繁荣的表现,而“地广人稀”则是经济落后、萧条的表现(2)南北朝时期,由于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3)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仍然有待开发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中国经济重心的时空演进过程,准确定位“江南”的地理范畴,掌握地图上的历史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庶差异形成的原因1.(2023河北沧州期末)祝总斌在《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
)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A解析
题干强调士族的诸多特权源于士族的政治特权,A项正确。士族本身经济实力强大,排除B项。C项因果倒置,应是“阶层的固化影响了婚姻”,故排除。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是皇权政治而不是门阀政治,排除D项。角度2
史料实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2.(2023福建莆田二模)南北朝时期,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个政权都自认为是“中国”。前秦皇帝苻坚提到氐、羌部落时说:“彼种落杂居,不相统一,不能为中国大患。”这说明了,当时(
)A.民族关系日渐平等
B.儒学主流地位动摇C.华夏认同观念加强
D.北方政局相对稳定C解析
据材料可知,苻坚认为前秦政权是中原正统,由此可知在当时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也以华夏正统自居,故选C项;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并不平等,大部分政权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排除A项;自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学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排除D项。角度3
历史阐释——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不平衡性3.(2023河北沧州高三期末)西晋太康时(280—289年),江南各州户数在全国总户数中所占比重分别为:荆州15.62%,扬州12.25%,交州1.03%,广州1.72%,而荆州还包括江北十余郡,扬州还包括江北两个郡。这说明当时(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的开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C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江南各州的户数中,荆州与扬州较多,而交州、广州则较少,说明南方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南方开发的不平衡,并不涉及南北经济的地位问题,排除B、D两项。考点二隋唐的兴衰与制度创新(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隋唐的制度创新是隋唐盛世的重要表现,也是本讲高考考查最多的考点,这些制度创新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考试题一般将“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重点强调隋唐的制度与前朝的不同之处。主干知识•整理隋唐的兴衰与制度创新1.隋唐的兴衰(1)隋朝的兴亡:589年,隋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618年,隋炀帝因为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灭亡。(2)唐朝的兴衰①兴起:618年,唐朝建立,重新统一全国。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唐朝逐渐走向全盛。②衰落: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出现了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局面,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瓦解。2.隋唐的制度创新
项目内容评价科举制隋朝创立了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设立政事堂,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租庸调制与两税法隋唐以均田制为基础,实行租庸调制,按户征收赋役。均田制遭到破坏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命题要语·辨析1.安史之乱以后,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甚至还掌握着宰相的任免权,这说明唐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两汉和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政策制定、审核和执行分离开。(
)3.隋以前的察举取士总体而言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隋朝以后的科举制则废除举荐,专以考试成绩取士。(
)√√×提示
科举制实施后很长时间里,举荐制仍然存在,科举制所占的比例并不高。4.科举制的顺利实施与造纸术的发展和印刷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些科技进步便利了士子的备考和政府组织的考试。(
)5.唐朝建立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渐加剧,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6.两税法实施后,农民失去了国有田产的保障,一旦破产极易失去土地,土地兼并加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
)√√√核心深化•拓展1.安史之乱的影响(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片田地荒芜。而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既未遭到战乱的影响,加之又有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2)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叛乱平定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大为降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3)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边防军事格局。此后,唐王朝边防空虚,国力大为削弱,在民族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退守的局面,失去了对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的威慑与控制。(4)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前期至后期的分界线,是唐朝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强盛、统一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2.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3.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史论转化•应用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创新及发展材料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①。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②。可以说,到唐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用人”到“用权”基本成熟了。——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弊端由①中权力运作流程看
改进由②中唐太宗的应对措施看
行政效率低下
设政事堂,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隋代京畿区变动的原因1.(2023山东卷,3)下面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D命题角度
本题以西汉与隋代京畿区的比较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两者前后变动的原因。解题思路
从材料信息看,西汉的京畿区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而隋代的京畿区则扩展至洛阳附近,有利于江南物资通过大运河供给京畿地区,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隋代,关中和洛阳地区的居民族群、政治态度并无差异,A、C两项错误。隋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农业税收,与西汉并无不同,B项错误。考向2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背景2.(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D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要求考生认识“六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解题思路
图示显示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按分工重新划分为六部,使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中机构属于执行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图示中机构属于宰相管辖下的部门,不涉及相权本身的变化,排除B项;行政机构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考向3
隋唐时期世家大族的没落3.(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
)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A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废除的背景,要求考生认识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制度之间的关系隐性联系(1)九品中正制实施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士族制度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九品中正制成为加强君主专制的必然要求关键信息材料中两次废除九品中正制,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考生能够正确推理出“世家大族没落”的结论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阐释——唐朝后期中央集权的削弱1.(2023辽宁锦州一模)唐德宗朝“四镇之乱”时,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唐政府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B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加重,唐政府并没有镇压称王的藩镇,而是镇压称帝的朱泚,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藩镇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削弱,排除C项;唐政府的这一举措实际承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D项“直接”说法错误。角度2
史料实证——唐朝选官制度的特点2.(2023福建厦门二模)《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这主要反映当时(
)A.社会矛盾缓和
B.选官途径多元C.门第观念淡化
D.重学风气浓厚D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士人向往的并不是显贵的侍郎,而是拥有治国之道、文采斐然的集贤学士,反映出当时重学风气浓厚,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士人的价值取向,没有涉及社会矛盾和门第观念,排除A、C两项;题干涉及的是官员任职的选择,并不是选官,排除B项。角度3
历史理解——唐朝均田制破坏的影响3.(2023山东潍坊一模)唐代初期釆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唐玄宗改行募兵制是基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两税法广泛推广C.藩镇割据的出现D.均田制受到破坏D解析
均田制受到破坏后,农民大量逃亡,府兵制的兵源无法保证,唐朝被迫实行募兵制,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均田制的破坏没有必然的联系,A项错误。两税法和募兵制的实行都是由于均田制被破坏,但是,两税法和募兵制没有因果联系,B项错误。藩镇割据出现于安史之乱后,募兵制出现于唐玄宗统治早期,C项错误。考点三隋唐的基层治理与边疆治理(选必链接点)考点解读:隋唐在基层治理方面有很多创新性措施,这是选择性必修1的重点知识,站在“基层治理”的角度认识隋唐的法律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和救济制度是近几年高考的重要特点。主干知识•整理法律教化(1)法律:《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教化:唐朝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朝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大索貌阅”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邻保制度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社会救济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唐朝设立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边疆治理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另外,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唐朝(1)政策:唐朝对少数民族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交往:唐朝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3)管理:唐朝的边疆管理结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命题要语·辨析1.《唐律疏议》礼法结合,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2.唐朝司法“律条有文时,可以用礼解释,律条与礼冲突、难以附会时,可以弃律从礼”。(
)3.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与法律融合于一体。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
)4.唐朝中期以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
)5.唐朝的邻保制度与秦汉时期的什伍制度都属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制度。(
)√√√√√6.唐朝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吐蕃与唐朝关系友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提示
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吐蕃都曾与唐朝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7.西北诸少数民族因为各种原因迁入中原地区而逐渐封建化,这是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较为快捷的方式。(
)×√核心深化•拓展1.唐朝地方治理的特点
政府主导,多头并进隋唐时期,国家权力通过乡里制度向基层延伸,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同时,邻保制度、地方士绅和宗法力量也都起到了一定的自我治理作用外重内轻,地方集权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赋予军政大权。这一政策虽然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袭扰;但是,也逐渐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唐朝后期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强化儒家伦理,礼法并用唐朝立法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以律令的形式强化儒家伦理道德土地为纽带,赋税是核心隋唐实行均田制,土地成为维系国家与民众关系的纽带,稳定了国家的赋役和兵源,成为稳定隋唐统治的重要因素2.唐朝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及原因(1)处理方式管辖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册封唐玄宗封东北靺鞨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战争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会盟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2)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使唐朝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②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③唐朝的陆路交通发达,便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融。④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史论转化•应用唐朝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材料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①。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②。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③。”——《资治通鉴》【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与东突厥关系的措施及其作用。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措施由①中的行政区划
由②中对都督的任命
由③中唐太宗的叮嘱
作用由③中的“中国”空间信息
在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告诫少数民族首领遵守法制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中国不同朝代户籍制度的差异1.(2023浙江卷,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
)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C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对不同朝代户籍登记办法的区别分析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和记忆不同户籍登记办法的具体含义。解题思路
材料中做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属于隋唐的“貌阅之法”,C项正确。“黄籍”和“白籍”是东晋登记江南原住民和新迁入人口的办法,与唐朝无关,A、B两项错误。“诸色户计”是元朝按职业登记户籍的办法,D项错误。考向2
唐代的法律与教化2.(2021湖北卷,3)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C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认识儒家伦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隐性联系(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百姓,重视民生与民意(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伦理道德成为社会教化的指导思想(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家伦理道德向法律渗透,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礼、儒家、教化”联系起来,认识唐代礼法结合的立法特点,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认识《通典》的特点考向3
中国古代的地方自治3.(2020天津卷,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B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要求考生认识乡村宗族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项正确;国家政权的稳定依靠的不仅仅是地方的自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法律制度的发展,故C项错误;官府仍对地方有一定的管控,乡村社会并未脱离政府,故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历史概念——唐朝的赋税减免政策1.(2023湖南永州二模)《唐律疏议》规定:凡遇赋税减免,地方官必须“承户部文符”,否则,地方官将受到严厉惩处,“诸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规范赋税减免种类 B.减轻百姓负担C.巩固王朝财政基础 D.整顿地方吏治C解析
材料中唐朝规范了赋税减免政策,违规减免赋税将受到处罚,这些措施有利于保证赋税的征收,巩固王朝财政基础,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免赋税的种类,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地方官减免赋税的流程,并不涉及减免赋税的范围,整顿地方吏治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角度2
历史阐释——《唐律疏议》维护儒家伦理的目的2.(2023广东韶关期末)子孙“违犯教令”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
)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
B.巩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
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D解析
《唐律疏议》给予祖父母、父母以教育子孙的权力而维护家庭、家族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选D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家庭的教化,并不涉及国家的治理,排除B项;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只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并非“目的”,排除C项。角度3
史料实证——隋唐时期,民族间的人员往来对民族交融的影响3.(2023广东广州一模)近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唐代将军史善应墓。其墓志载:(史善应)曾祖颉杰娑那可汗,祖乙史波罗可汗……父褥檀特勤,隋开皇中因使入朝,值本国丧乱,遂留不返。隋文帝授上柱国,封康国公,君(史善应)即第四子也。材料可说明隋唐时期(
)A.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B.门第观念影响广泛C.族际流动与文化的整合
D.羁縻政策效果明显C解析
据材料可知,出使隋朝的突厥贵族因为突厥内乱被迫留住中原,受到隋朝的礼遇,逐渐接受中原文化,故选C项;突厥故地和隋朝都城都在北方,排除A项;隋文帝赐予史善应官职并非因为门第观念,排除B项;羁縻政策强调的是中原王朝以册封的形式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考点四隋唐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高考常考点)考点解读:本部分内容与选择性必修3的知识点联系密切。很多高考试题站在选择性必修3的角度审视隋唐的思想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用选择性必修3的观点分析隋唐史的相关知识,这是考生备考时必须注意的一点。主干知识•整理一、隋唐思想的多元特征1.佛教(1)佛教传播: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反佛斗争:佛教盛行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2.道教: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因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使唐朝思想呈现多元特征。3.儒家:面对佛教和道教对儒学的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以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二、隋唐文化的繁荣1.文学艺术:盛唐气象、民族交融、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隋唐文学艺术在诗歌、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大放光彩。2.科技:隋唐的科技进一步发展,在建筑、印刷、火药、医学等领域成就斐然。三、隋唐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传播:佛教成为沟通中印、中朝、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出现了玄奘、鉴真、空海等促进中外交流的高僧。2.人员往来:许多外国使者、商人、侨民、留学生来到唐朝,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传播。3.中华文化圈:中国的文字、儒学、社会制度传入东亚、东南亚,中华文化圈在隋唐时期形成。命题要语·辨析1.隋唐文化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北朝的文化。(
)2.唐文化具有明显的鲜卑特色,唐朝对鲜卑文化持开放态度。(
)3.佛教从印度外传后形成众多的派别,禅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流派,它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
)4.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而儒学则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精英,对民众的影响较小。(
)5.日本向唐朝学习的态度与唐朝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唐朝后期逐渐衰落,日本遣唐使逐渐终止。(
)√√√√√核心深化•拓展1.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唐朝诗歌中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开放;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朝诗人率直,很少做作博大恢弘的气势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者、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一些佛像体现了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观赏牡丹的娱乐活动是唐人风度的重要象征昂扬进取的风貌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概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2.唐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1)政治上:国家安定统一和军事力量强大提供安全保证。(2)经济上:生产工具进步,农牧业高度繁荣为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3)管理上:唐朝设置专门管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机构,如鸿胪寺。(4)思想上:唐朝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有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5)交通上:便利的交通工具及国家的配套设施,为经济交流提供保障。史论转化•应用佛道对儒家地位的冲击材料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①。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②。……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③。——韩愈《原道》【思考】
材料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史论贯通
项目思维角度论从史出事件从①中的事件看
原因由②中的现象看
由③中的现象看
焚书坑儒、汉初崇尚黄老思想、南北朝佛教盛行都冲击了儒学地位
佛教盛行和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地位儒、佛、道三教思想相互借鉴,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分层落实•演练真题聚焦考向1
唐代书法艺术的时代特点1.(2022全国乙卷,25)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C.行书
D.草书B命题角度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对书法艺术的影响,要求考生认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解题思路
材料“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体现的是颜真卿楷书正气威严、气势雄浑等特点,故B项正确;小篆盛行于秦汉,排除A项;材料“刚健丰伟、庄重博大”是楷书、行书的共同点,但“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强调的是楷书气势雄浑,不是行书虚玄灵动的特征,排除C项;草书以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为特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考向2
魏晋南北朝文化对隋唐文化的影响2.(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解题思路
命题角度本题考查隋唐文化与魏晋南北朝文化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求考生认识隋唐盛世出现的历史背景隐性联系(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对后世书法产生了重大影响(3)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关键信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任何历史都是一定背景下的产物,都与前后的史实存在着因果关系考向3
唐朝中后期南北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对诗歌的影响3.(2023全国乙卷,25)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A命题角度
本题以唐代文人关注江南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理解唐代文人唱和“江南”的原因。解题思路
材料表明当时诗歌创作唱和之风流行于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江南地区,而非北方地区。这是因为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长期动荡,而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于北宋时期,B项不符合史实。山水田园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兴起,C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宋代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热点预测角度1
唯物史观——唐代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1.(2023福建龙岩二模)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墙纸销售交易协议
- 2024年不动产权益转让确认协议
- 2024建筑转让协议格式
- 2024年度工程劳务分包招标协议细则
- 定制型防盗窗加工与安装服务协议
- 2024桶装矿泉水销售协议样本
- 2024年挡土墙工程承包协议格式
- 2024物流承运协议规范文本
- 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
- 篮球课外训练教案
- 修改留言条(课堂PPT)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色专病门诊和多学科联合门诊管理办法
- 新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ppt课件
- 乒乓球比赛分组对阵表(8人、16人、32人)
- 《电子商务基础》试题全库
- 中英文版战略合作协议CooperationAgreement
-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 首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 8000吨每年PE片材挤出设计说明书
- 防火涂层厚度检查记录表 (2)
- 食品工厂如何进行虫害控制以满足国际食品安全认证审核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