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_第1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_第2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_第3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_第4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1第一章序论2一、基本概念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科。

P1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集体教育;C.劳动教育;D.纪律教育。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3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A.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意识;B.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德育的原则方法;D.加强自我道德教育。P11-124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P125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①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观;②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目的;③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④主张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P13-146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A.模仿学习;B.环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P14-11-14行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P14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P14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P157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8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前世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b.相对快乐主义;B.世俗水平:a.人际协调或好孩子,b.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后世俗水平:a.民主的承认法律,b.普遍伦理原则。P15-169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A.促进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目的;B.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C.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巨大影响;D.通过“两难法”进行道德教育。P1610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112、德育独立科学阶段知识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预示德育将成为独立学科②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③德国凯兴斯泰纳《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④法国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⑤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123、德育科学阶段①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②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③《马卡连柯全集》134、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全面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P175、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P17-20(对六种方法内涵的理解和掌握)146、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①揭示德育规律;②形成对德育规律的理性认识;③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④为国家制定德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四大任务)P4157、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德育经验(感性认识)上升到德育原理(理性认识);德育原理要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检验,德育工作者要掌握德育原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168、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现象的关系:前者的客观性,后者的主观性;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不能违背前者的客观规律。(区别与联系)P717四、综合运用1、德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2-3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的关系P4-518第二章德育的概念19一、基本概念1、德育:①根据社会和个人需要,②通过传修某种准则和规范,③形成受教育者的品质。P222、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传修。P263、品德:个人按社会的政治、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P304、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宗教等形式。5、社会规范:调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包括政策、法律、社团章程、公约、习俗、宗教等。6、道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社会乃至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P2920二、基本知识1、德、育、道: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说文》;②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③“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P22212、品德:狭义的品德是道德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法纪品质、道德品质P233、道德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处于最高层次。224、品德的“三维结构说”:①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②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

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能力;③品德三维相对独立,但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P32-33235、品德的“层次结构说”:外显品德行为由人的意向引起,意向受品德认识和情感决定,决定品德认识和情景外界诱因和内部的动机需要,知、情、意、行之间形成了某种层次,一环套一环。P3424三、综合运用1、德、智、体、美的关系: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而智、体、美的本质是育智、育体、育美。其关系:①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中;②相对独立,有本身的特点;③相互渗透;④相互制约和促进。P27252、德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德育多种多样,个性是共性的基础,离开个性,就不能抽象出德育的共性。P24-26四个要点263、关于品德结构的认识和趋向:①指导思想是辨证唯物主义;②品德由多因素构成;③内部动机与外显行为相联系;④品德各要素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影响、作用;⑤动态性、阶段性、开放性;⑥统一性和差异性;⑦受生物社会、教育及个人的影响和制约。P35-3627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28一、基本知识1、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起源生产劳动2、原始社会德育的三个特点:①融合性;②内容、形成、手段简单;③没有阶级性。3、学校德育产生:教育现象→文字→学校→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4、古代学校德育的三个特点:学校化组织,阶级性和等级性,基本目标为“明人伦”。P39-405、现代德育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的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前者以私有制为基础,后者以公有制为基础)296、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①生产力、经济的大发展;②无产阶段和资产阶级并存;③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④现代人和特点P41307.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①劳动人民反专制,“均贫富”思想;②《老子》、《荀子》、《论语》、《墨子》关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贵和”、“社会责任”的思想;③民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民贵君轻(孟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④全民性、利民性思想;⑤古代德育中的勤、检、信、廉、诚、勇和奢、谎、贪、伪、懦等对立概念。31二、综合运用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P42-46(参见

P305)(对每个要点的简单理解及综合阐述)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P。47-51(参见P306)(对六个特点的理解及综合阐述)。32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33一、基本概念1、品德发展: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广义包括个体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发展变化,狭义则指前两个阶段。P57;2、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在儿童期间,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品德特征。P74;二、基本知识1、历史上关于品德发展的四种观点:神定论、先验论、主观自生论、环境机械论。P582、生物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①生物前提;②生理成熟;③生物因素的

差异性;④有影响,不决定。(四个要点)P58-60343、社会精神文化在哪四个方面影响人的品德发展。P63(简答)4、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动力,环境教育是外因,是条件,内容通过外因而起作用;人的品德发展依赖于教育,德育在品德发展上起重要作用。P67-70355、举例说明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P69-706、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什么?

P717、儿童品德发展的几个“关键年龄”:①2.5-3岁;②5.5-6岁;③小学三年级;④初中二年级。P75367、儿童年阶段划分的六个时期及主要特征:乳儿期(适应性)、婴儿期(两义性)、幼儿期(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协调性)、少年期(动荡性)、青年初期(成熟性)。P74-7537三、综合运用1、社会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①社会生活条件;②社会生活方式;③社会精神文化;④家庭、邻里、社区;⑤学校德育的主导。(五个要点)P60-66382、为什么说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个要点)P65-66(重点注意)3、简述人的品道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P724.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①顺序性和阶级性;②稳定性和可变性;③不均衡性和差异性。39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0一、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辩证关系(参见P310)1、“社、科、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P79-812、德育对“社、科、商”的反作用及影响,表现在六个方面P82-85二、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参见P310)1、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P86-882、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P8941三、德育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参见P311)1、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P91-922、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表现在三方面P93-9442四、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1、什么叫相对独立:德育有自身特殊矛盾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积极能动性,同时它与其它社会因素既相区别,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P942、德育的继承性:对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和反映德育普遍规律的德育理论的批判继承。P9543第六章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44一、基本概念1、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P972、德育内容: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P105二、基本知识1、德育目标的六个特性:主观性、客观性、实践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P97-982、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①社会需要;②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③教育目的及其理论。P99-100453、建国以来中小德育目标的演变①1952年颁布《中小学暂行规定(草案)》提出了德育目标;②1954、1958又提出了德育目标;③1963年的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了德育目标;④1986-1996提出“四有”人才;⑤当今提建设者、“按班人”。464、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①行为习惯;②政治素质;③世界观;④品德修养能力;⑤心理品质。(五个要点)P102-104475、1993年和1995年国家颁布《小学德育纲要》

和《中学德育大纲》,其中对小学、初中、高中

的德育目标做了规定。P104(对主要内容的掌握)6、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①根本制约因素是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目的、德

育目标、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的规律和年龄特征;②直接制约因素是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品德形成规律和年龄特征,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P105-106487、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八项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主义、劳动、自觉纪律、民主与法则、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道德。P107-1108、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P111(参见

P313)9、中小学不同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①小学、初中、高中的共性;②三者的不同性及侧重点;③三个阶段的联系和递进。P114-11549三、综合运用简述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模式:①学生品德形成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的,德育内容要序列安排。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②可能性:A.社会意识形态稳定;B.系统连贯的德育内容;C.品德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性;D.历史经验和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③模式:A.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螺旋循环说。P112-11450第七章德育过程51一、基本概念1、德育过程:①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过程;②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③和谐一致。P1162、学校德育过程:①师生双边活动;②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③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施教;④通过学生内部,促进品德发展。P11752二、基本知识1、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①区别:前者为双边活动,后者为人的发展过程;②联系:德育过程重教育,品德形成过程重自我修炼P117-118532、德育过程的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这四者在德育过程中有各自的作用P118-1193、德育过程的几对矛盾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P120-12154三、综合运用1、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四方面:知情意行①对某个要素的内涵的理解;②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P123-1262、简述学生品德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的形成。P127-129(从教育性和交往两个面阐进)553.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其品德内矛盾斗争中形成的:①旧与新,已知与未知的矛盾;②内部是发展的动力;③外部教育要通过内部而起作用。P129-1304、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四个要点)P130-13256第八章德育原则57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33二、基本知识1、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①各自定义;②区别:各自内容和特点;③相互之间的联系。P133-1342、德育的九条基本性原则P135-148(参见P317)三、综合运用从相互关系阐述德育原则的内涵、提出依据及贯彻要求:①简讲涵义,②相互区别和联系,③简讲要求。重点在二、三、五、六、七、八条原则。例如:可用因材施教原则作为案例分析:①什么是因材施教;②依据: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和品德实际;③根据身心和年龄、思想、个性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品德培养。58第九章德育方法59一、基本概念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P151二、基本知识1、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①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③德育原理原则及人们的哲学观、世界观P151-1522、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五种方法:说理、感染、训练、评价、品德修养指导。3、语言说理法的四种类型: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对语理法的理解四种方均可用例证)4、形象感染法三种类型:参观(访问、调查)、示范、陶冶(同3)605、作为青少年榜样主要有哪些:①领袖、英雄模范人物;②家长和教师;③“三好”学生;④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P158-1596、陶冶主要在哪三个方面:①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②环境陶冶;③文艺陶冶。P1607、实际训练法的两种类型:①常规训练有哪些?②活动锻炼有哪些(举例说明)。P161-162618、品德评价法的四种类型: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同3.4)。P162-164三、综合运用中小学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P165-166(对三个要点的理解及简单阐述,参见P318)62第十章德育的组织形式63一、基本知识1、德育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等实施的德育是德育的主要形式2、少先队活动中的德育内容(四种)记住

P172-173中的每个要素。3、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①自愿性;②自主性;③灵活性;④实践性。P175-1784、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文艺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P176-177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五个要点)P178(对每个要点要简明阐述,参见P320)6、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三类)P179-181(参见P321)64二、综合运用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三个要点)根据P167-168中第一、第二、第三作答。2、文科、理科、音体美教学中的德育作用(为什么)P1693、共青团活动中的德育内容和作用P17165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66一、基本概念1、个体: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独立的个人。2、群体:由个体组成的人群或共同体,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3、集体:为共同目标组织起来的、有纪律的、有凝聚力的群体。4、学生集体P1865、班集体P186二、基本知识1、班集体的特征(可结合群体、集体的特征来理解)P1862、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①外在要求;②先进份子接受;③大多数人接受;④变成学生自我要求P186673、我国学生关于班集体的形成的两种观点:①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②孤立期、同化期、形核期、形成期、发展期。4、班集体的德育作用及任务:作用:手段、条件、场所、基础;任务在P189四条。5、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两个方面:①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②方法、阶段和要求P189-19068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五个环节P190-192(参见P323)7、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后进生转化要注意哪四个环节P193-195三、综合运用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哪些P196-202(参见P323-324)69第十二章品德修养70一、基本概念1、修养:指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陶炼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P2032、品德修养:在品德陶炼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水平。P204二、基本知识1、品德修养的四个作用。P206-207(参见P325)2、学生品德修养的四个作用。P208-209(参见

P325)3.品德修养标包括社会阶级性质和程度水平。4、品德修养的两个条件和七个要点: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精神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主观条件,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品德修养自觉性。P209-2115、品德修养过程的五个环节。P213-215(参见

P326)6、品德修养过程的四个特点。P215-216(参见

P326)71三、综合运用1、论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关系:①共同性(三要点);②差异性(四要点);③相互关系(两要点)P204-2052、论学生品德修养指导与能力培养。P217-220(参见P326)72第十三章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731、品德检测:依据德育目标,运用方法、手段、技术,对德育对象的品德进行系统考察了解、测量。P2212、权系数:为区分不同测量指标,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中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所赋予的不同数值。P2333、指标:用绝对量数、相对量数或平均数综合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如GDP指标。

P232二、基本知识1、品德测评的四个作用:诊断、强化、调控、教育。P224-2252、品德测评的五个原则:方向性、教育性、客观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226-2283、品德测评的五种类型:平时性、总结性、全面性、单项性、专题性。P229744、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式:绝对、相对、个体与群体差异,肯定性、否定性、全面性评定5、品德测评指标的科学性要求。(四要点)P2326、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三级结构。(要点)P2357、品德测评的数学量化方法。(三种)P236(参见P329)三、综合运用简述品德测评的困难性与可能性。(8个要点)P222-22475第十四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76一、基本概念社会德育:广义: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狭义: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二、基本知识1、家庭德育的特点(四要点):①寓教于养,养教结合;②寓理于情,情理结合;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④因地制宜,“寓物则诲”。P2402、家庭德育的要求(四要点)。P241-243(参见P330-331)773、社会德育的特点:①广泛性和多样;②复杂性;③自主选择性;④隐形性;⑤快速性和灵活性。(五要点)P245-2464、社会德育的形式和要求。(9个要点)P246-2485、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内涵及作用。P248786、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①家长委员会;②家长学校;③家长会;④互相访问;⑤通讯联系。P249-2517、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方式:①校外辅导站;②校外教育机构;③走出去,请进来;④关系下一代协会。P251-2528、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六种模式。P253-255(参见P332)79第十五章德育工作者80一、基本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