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模拟试卷全国卷1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3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
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教授整年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
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他们对
来源和作者生平很重视:莎士比亚读过什么书?《哈姆雷特》根据哪些书写
的?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埋头于灰封虫咬
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这些功夫属于“考据学”。教授只做这
种功夫,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并不过问。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
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
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
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
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
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
要紧的是领略它的滋味。
在考据学者们看来,考据就是文学批评,但是一般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
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
来,除了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栗有“法”,也便是“纪
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的就是
美,违背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
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
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餐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
来。法朗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
第1页共22页
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
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
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
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
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
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
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
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
美感经验。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
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
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
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
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摘编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之前需要有一些了解,关键还在欣赏形象本身,但人们对欣赏是有误解
的。
B.学者们埋头旧书籍、资料中来寻根究底,获取相关知识,这对于欣赏是有帮
助的。
C.了解作品的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不进入作品本身,就不可能获得美感
经验。
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不符合普遍纪律的就是低俗作
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明确反对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辨证地论证了欣赏与考据、批评的关
系。
B.文章具体分析了考据癖学者的两种错误,指出文学批评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
据。
第2页共22页
C.文章在逐层深入论证基础上,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
论。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时分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脉络清
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批评有派别的不同,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但最要紧的是领略作品
滋味。
B.印象派的文学批评十分重视艺术直觉和个人嗜好,也就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
验。
C.把“我”放在作品之外评判,这种批评的态度不掺杂情感,对作品的评价是
客观的。
D.欣赏或评价文学作品关键在个人的审美体验,根本就没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
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
态。它不同于西方主栗语种按“日一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
一月一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
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
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
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一月一日”或“日一月一年”时序表
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
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
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
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
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
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
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
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
第3页共22页
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
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
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
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
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
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
成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
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
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
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
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
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
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
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
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
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
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
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
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
——摘编自《时间表述形态和文化密码》
材料二:
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
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
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
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
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
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
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
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
第4页共22页
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
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
“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
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
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
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
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
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
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
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
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摘编自《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的肘间规祁
大常,春.上
小事E
——摘自百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以时间整体性呼应天地之道,采用“年一月一日”的时间表达方式并
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
第5页共22页
B.中国人在时间标示的关注点、思维方向和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
点并且优于西方人。
C.中国人在古代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时间,指导劳作和生
活,因而与天象亲近。
D.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更为主观,感知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比如汉语没有时
态变化的语法标识。
5.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农民士兵、男女老幼都懂得一些天文,现代人这一方面的知识则普
遍比较欠缺。
B.在中国古代,农历是人们生活行为的指导,今天的生活日新月异,农历已没
有太大使用价值。
C.西方人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从而造成了主客体分开
的思维模式。
D.西方人仅以日、月、年计时而没有中国的节气文化,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
的认知局限。
6.观察材料三,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
的时间观念。(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
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
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她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
壮壮胆,解解乏,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
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第6页共22页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
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
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
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可能走岔
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
做路标的。”“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
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
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
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
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
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任原小心
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
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
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
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
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
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
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梁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
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
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
第7页共22页
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
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
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
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
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
量,把他牢牢地撒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
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
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
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
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
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她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
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
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
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
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
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
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
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
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伍原走上大
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
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
第8页共22页
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
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
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
“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
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
作的这一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
“不如伐韩。”秦惠王日:“请闻其说。”仪日:“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
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
不听,此王业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日:“不
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
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
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她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
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
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贬蜀王,更
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惠王薨,子武
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
隙,皆畔衡,复合从。周赧王五年,张仪说武王日:“臣闻齐王甚憎臣,臣之
所在,齐必伐之。臣愿乞其不肖之身以之梁,齐必伐梁,齐、梁交兵而不能相
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许之。齐王果
伐梁,梁王恐。张仪日:“王勿患也,请令齐罢兵。”乃使其舍人之楚,借使
谓齐王曰:“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齐王曰:“何故?”楚使者曰:“张仪
第9页共22页
之去秦也,固与秦王谋矣,欲齐、梁相攻而令秦取三川也。今王果伐梁,是王
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齐王乃解兵还。张仪相魏一岁,卒。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
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B.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
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C.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
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D.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
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周,东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两国,其以伊洛河交汇处为
界。
B.九鼎,夏、商、周三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据传说,夏禹时铸九鼎,
象征九州。
C.图籍,指地图和户口册,图是指绘制的地形图,籍指记载户口隶属关系的簿
册。
D.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可泛指达官贵
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蜀两国互相攻击,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则建议攻打韩国,后者
认为争夺边远的戎翟小族,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
B.司马错陈述的攻打蜀地的理由是,秦国要想成就帝王大业,首先需要的是开
拓疆土、使百姓富裕,而攻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C.秦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继位后
很多大臣诋毁张仪,在此背景下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
D.张仪使齐王退兵,成功原因有二:一是借楚使者之口,言自己之事,更易使
人相信;二是抓住了齐王的心理,析透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第10页共22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⑵是王内罢国而外伐与国,以信仪于秦王也。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块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
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
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
趣。
D.本诗语言浅近平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
美。
15.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刘禅能自行谋划,“,
,深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
(2)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两句表现
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在古代诗歌中直接引用曲名入诗并不为奇,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便涉及唐代两首名曲。
第11页共22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酷夏,心不静,气不顺,①之余,除了听听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
诺夫以外,唯靠读书静心。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是鲁迅辗转京、厦、广、沪四地而作。
用时竟达十四年。在给友人的信中,他一再强调自己不太爱惜身体……在我看
来,他并非厌世,而是身不由己。
一个读透古书的人,写起拟古之作,可谓②o巧妙的架构,灵气飞
溅的对话体,每读一遍,便激赏一次,让人③O
《故事新编》的脉络,分明是鲁迅的心迹。|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春
天的志向: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表现"隐'尸耳
“退”的是《采薇》: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非攻》篇,借墨
子这潭深水,倒映出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再然后,以《出关》《起死》,涂
抹出人生与社会的苍凉。
调皮的文笔、始终蓬勃着的少年气及沉浸式的浪漫,让这个故去八十六年
的、也曾壮怀激烈过的人,依然是我们的恩师和益友。如今,我们读他的书,
就当是吹一吹空调,仰仗他的冷峻和深远,让酷热笼罩的心头又一次享受清
凉。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框的句子存在着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题,请加以修
改,变成结构整齐、表达流畅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
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他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
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
第12页共22页
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
律,默默算计一番,赢的和输的数目大致吻合,可以证明他们尚未说谎,就
说:“输了钱的留下,赢了钱的回去取钱。”白兴儿和另两个赢主儿被解下
手,然后跑回家取了钱又跑来,按族长的眼色把银元掏出来放到桌子上。白嘉
轩说:“谁输了多少就取多少。”那五个输家被解下来,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
失财复得的事,颤巍巍地从桌子上码数了银元,顾不得被刺刷打得血淋淋的手
疼,便趴在地上叩头:“嘉轩爷(叔哥)我再也不……”白嘉轩却冷着脸呵斥
道:”起来起来!你们八个人这下记住了没?记住了?谁敢信啊!把锅抬过
来”几个人把一只大铁锅抬来了,锅里是刚刚架着硬柴烧滚的开水。白嘉
轩说:“谁说记下了就把手塞进去,我才信。”几个输家咬咬牙就把手插进滚
水里,当即被烫得跳着脚甩着手在院子里打转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
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爸叫爷叫妈不迭。白嘉轩说:"我说一句,你们再记不
下再赌的话,下回就不是滚水而是煎油!”
20.白嘉轩以族长身份在祠堂惩治赌博的做法印证了《乡土中国》中的哪些观
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6分)
21.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为“几个输家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脚甩手打
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声不迭”,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
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秋水》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守仁《蔽月山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都涉及“认知的局限性”,对广大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和
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第13页共22页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欣赏是依据文艺的普遍纪律来衡量所有作品”错,由倒数第二段
“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可知,文艺没有普遍的纪律。
2.答案:C
解析:C.“得出考据与批评是真正进入文艺领域欣赏的结论”错,文章在逐层
深入论证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最后一段的“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
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
3.答案:A
解析:B.“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错,第五段只是说“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
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
标准”,并不能由此得出“更加容易得到美感体验”的结论。C.“对作品的评
价是客观的”曲解文意,倒数第二段只说“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
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
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并未表明“对作品的评价是客观的"。D.“根本就没
有美丑好恶的道理可言”错,倒数第二段为“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
好恶却有一个道理”,由此可知,美丑好恶是有道理可言的。
4.答案:B
解析:“优于西方人”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一段重在阐述中西方时
间标示之“异”,无优劣评价。
5.答案:A
解析:B“农历已没有太大使用价值”妄加推断且观点错误;C强加因果;D
“显示出他们只关注自身的认知局限”于文无据。
6.答案:①二十四节气将一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
性和统观性;②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
第14页共22页
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③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
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
节气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
解析: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也让伍原这个人物
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说法错误,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
而丰富。故选B。
8.答案: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
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
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
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
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
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
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波折:由“没
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
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但是,往哪里走呢?”“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
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
神。不,鬼!鬼火?”“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
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
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由“有人了!找到人了!
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
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
“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
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可知,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
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由“急,痛,头昏,眼前
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
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伍原伏在老乡身
第15页共22页
上,大哭了起来”“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
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
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
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
去”可知,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
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
份,最终帮他指路。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从人物、情节、读者感受等角
度分析。情节方面: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制造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一次次波折,展现了伍原欣喜、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
但无论心理发生怎样的变化,伍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更好地展现
了伍原的人物形象。读者感受方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
的关注,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9.答案: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
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
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
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
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
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
军民鱼水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情节方面:本文
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
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
大的战役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人物方
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
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
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
品质。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
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
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在
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
第16页共22页
情。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国家,又居
于戎翟族首领的位置,政治上昏乱,如同夏桀和商纣王,用秦国的强兵去攻蜀
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获得它的土地足以使秦国的国土广阔辽远,占
有它的财富足以使秦国的百姓生活富裕,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他们就会完
全臣服。“戎翟之长也”句意连贯,“也”在句末表示判断,应属前,排除
B、D两项。“众”是“伤”的宾语,应属前,排除A、B两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侯,古代五等爵
位的第一等”错误,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故选
Do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理由是,秦国要想成就帝王大
业,首先需要的是开拓疆土、使百姓富裕,而攻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错误,
司马错真正的理由是“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开拓疆土、使百
姓富裕,张仪所说的“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也能实现。司马错之所以建
议攻打蜀地,是因为这件事最简单。故选B。
13.答案:⑴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叛了连横的盟约,再
度合纵抗击秦国。
(2)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
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闻”,听
说;“隙”,矛盾;“畔”,同“叛”,背叛;“合从”,联合抗秦。(2)
“是”,这样;“罢”,使……疲惫;“信”,使……获得信任。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五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将司马
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您
的解释。”张仪说:“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
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郊外,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控制
第17页共22页
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服从的,这就是您帝
王的大业。然而大王您不去争,反而去争夺边远的戎翟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
帝王大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开拓
疆土,栗使军队强盛必须使百姓富裕,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
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就自然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百姓还很贫
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国家,又居于戎翟族
首领的位置,政治上昏乱,如同夏桀和商纣王,用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
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获得它的土地足以使秦国的国土广阔辽远,占有它的财
富足以使秦国的百姓生活富裕,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他们就会完全臣服。
我们灭掉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残暴,获得四方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
秦国贪婪,这样我们一举而名利双收,并获得止暴除乱的名声。”秦惠王接受
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取消了蜀王的称号,贬为侯爵,派遣陈庄任
蜀相。蜀国归附于秦国,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对周国各国更轻视看不起
To秦惠王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武王从当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
继位之后,很多大臣便诋毁张仪。各诸侯国听说张仪与秦王之间有矛盾,都背
叛了连横的盟约,再度合纵杭击秦国。周赧王五年,张仪劝说秦武王:“我听
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到哪个国家,齐国就一定去攻打。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这
个不肖之人前往梁国去,齐国一定会攻打梁国,齐国与梁国因交战而无法分身
时,大王可乘机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抉制天子,收取图籍,这是帝王的大
业。”秦武王同意张仪的请求。齐王果然出兵进攻梁国,梁王十分害怕。张仪
说:“大王不必担忧,请允许让我使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派他的舍人到楚国
去,聘请楚国的使者去见齐王,对齐王说:“大王这种向秦国抬举张仪的行为
太愚蠢了!”齐王问:“为什么呢?”楚国的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本来
就是张仪与秦王定下的计谋,他们想让齐国、梁国互相攻打而让秦国借机出兵
夺取三川之地。现在大王您果然出兵进攻梁国,大王这样对内使齐国国力疲
惫,对外攻打同盟之国,来使张仪获得秦王的信任。”齐王于是下令撤军回
国。张仪当了一年魏国的丞相,就去世了。
14.答案:D
解析: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及画者技艺的赞
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故选:Do
第18页共22页
15.答案:(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
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
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
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
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解析: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
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
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颈联“闲挂几
曾停蚊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
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
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
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
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
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16.答案:(1)以咨源善道;察纳雅言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根据题干中“自行谋划”“深
切追念先主临终留下的教诲”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写“以咨诚善道,察纳雅
言”。默写时注意“漂”“察”的字形。(2)由题干中“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
迈气概”“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的提示,可知此处要填写“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默写时注意“长”“济”的字形。(3)根据题干中
“涉及唐代两首名曲”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写“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
裳》后《六幺》”两句。默写时注意“拢”“捻”“霓裳”的字形。
17.答案:①心浮气躁;②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
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③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心不静,气不顺”强调
酷夏人容易心气浮躁,可用“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
实。②处,语境形容鲁迅读透古书,写拟古之作就非常容易,可用“驾轻就熟(信
手拈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易如反掌、水到渠成、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第19页共22页
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
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垂手可得、唾手可得:比喻极容易得到。易如反
掌: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
功。得心应手: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③处,语境形容读鲁迅的《故
事新编》的人对书的喜爱之态,爱不释手(爱不忍释、叹为观止)。爱不释手、爱
不忍释:喜欢得舍不得放手。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8.答案:《补天》篇,契合着他欲补苍天的志向;《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
趋真的精神;《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铸剑》篇,
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散句变整句,首先选定一个句式作为基准
句式,做到句式整齐,同时修改原句中的结构混乱、语句不通、标点不妥等问
题。如以“《补天》篇,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作为基准句式。然后按照基准
句式进行变换,把“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实趋真得以践行”改为
“《理水》篇,践行了他务实趋真的精神”;“表现“隐”与“退”的是《采
薇》”改为“《采薇》篇,表现了他对“隐”与“退”的思考”;“对于威权
《铸剑》则是轻蔑与挑战”改为“《铸剑》篇,饱含着他对威权的轻蔑与挑
战”。他写《补天》,契合着欲补苍天的志向:写大禹的《理水》篇他精神的务
实趋真得以践行;表现“隐”与“退”的是《采薇》:对于威权《铸剑》则是轻
蔑与挑战
19.答案:比喻,构成: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
里吹空调。效果:①与开头“酷夏,心不静,气不顺……唯靠读书静心”相呼
应。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的冷峻和深远给予浮躁的自己精神上的镇静与愉
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比喻的构成,要指出比喻
句的本体、喻体,“我们读他的书,就当是吹一吹空调”,本体是“阅读鲁迅先生
《故事新编》的感受”,喻体是“就当是吹一吹空调”。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
使语言形象生动。这里将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感受比作在酷热的天气
里吹空调,形式上呼应了开头“唯靠读书静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会议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企业研发成果转化服务合同
- 2024年企业员工岗位义务与敬业承诺协议版
- 2024年度地产项目代理销售合同
- 2024年医疗器材质量保障协议范本
- 2024年度产品研发与委托制造合同
- 2024年工程劳务分包详细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企业互借资金协议模板一
- 2024专业离婚合同书:女方权益保障实例一
- 2024员工股权激励协议书
- 曲臂车高空作业车施工方案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述评报告7篇
- 甘沟煤矿“三量”动态分析报告
- LY/T 3278-2021竹木材料及其制品表面防霉变效果评价环境试验箱法
- 企业合规管理培训课件讲义
- 精细化管理指引解读
- 《办公软件教程WPS》教学课件
- 国开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2
- 《注册建造师执业工程规模标准》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课件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整理与复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