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_第1页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_第2页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_第3页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_第4页
行为经济学期末论文-小世界理论、弱纽带和社会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大学本科生期末论文题目:对“Thesmall-worldofeconomy:aspeculativeproposal”、“Thestrengthofweakties:anetworktheoryrevisited”、“SocialNorms”三篇论文的回顾、总结和思考姓名:陈至远课程名称:行为经济学

一、文献回顾(一)、“Thesmall-worldofeconomy:aspeculativeproposal”G.Corso,L.S.Lucena,Z.D.Thomé本文在我看来应该是社会网络学习的入门读物。作者用较为浅显易懂的文字,将小世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范畴,提出了经济学领域的小世界网络模型。本文着重强调了黏着偏好(preferentialattachment)、聚群效应(clustering)等小世界网络的特点,进而在进化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模型定性地分析了社会的财富分配。在Samuelson的“Economics”一书中他提到,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涉及或不涉及金钱的交易活动的学科。本文的目的旨在以交易、金融、生产网络的观点研究经济社会。作者提出的最基本假设是经济个体倾向于和大的商业个体进行交易。作者提出的网络概念,在数学角度可以用一个集合G=(P,E)来表示,其中P是一系列点的集合,E是一系列连接这些点的线段的集合。在经济中,这些点就代表不同的经济个体如工厂、商店、消费者和银行等,而这些线段就代表个体之间的任何交易。在此,作者首先强调了两点,第一即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学基本规律:人们有激励获取利益;第二是大的商业个体能提供最好的价格。从这两个观点中,作者又提出了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在网络的进化中,人们和大企业交易才能获得更多利益导致了黏着偏好的产生;第二,交易越多,即上文提到的线段集合E内元素越多,则获利越多。在这里,作者忽略了几个关键的因素,例如所有的线段(即交易行为)都是没有权重(weight)和导向性(undirected)的,因此本文中的模型只是一个比较初步的基本模型。在提出了经济学范围的网络概念之后,作者回顾了小世界网络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小世界效应(small-worldeffect)、连接强度(degreeofconnectivity)、聚群性(clustering),并指出小世界网络的特点是个体间距离短、线段按幂律分布和高聚群效应。之后作者具体解释了上述三个重要概念:1、小世界效应是指无论社会的经济网络有多大,在两个个体之间总有一条最短的路径。2、网络的连接强度往往由个体所连接的邻居数量所决定。3、一个网络的聚群性可以用来衡量它内部连接的强度。一个高聚群的网络具有如下属性:如果ni同时和nj、nk相连,那么nj和nk相连的概率也很高。一般来说,小世界具有高聚群性。回顾了上述三个小世界网络的概念之后,作者回到了本文的主要目的,即利用进化网络的概念定性分析社会的财富分配效应。首先提出的数学方程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Pareto最早给出:,其中w是每个人的财富,是一个常量。近年的研究表明应该呈幂律分布,即,和均为变量。社会网络发展中最重要的动态规律就是黏着偏好,Barabasi提出了一种复杂网络下的算法。假设初始时有n0个点,每个点有n0-1条连线,之后每一步都加入一个新的点,同时连出n0-1条线,这些线和哪些点相连取决于黏着偏好理论。点i被选择相连的概率取决于公式,其中k(i)表示已经和点i相连的线段数,分母表示所有的点连出的线段数之和。简单来说,新加入的点倾向于和连出线段最多的点相连。同时有黏效应产生的幂律分布可以知道,,。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只有当每个新加入的点都对现有网络的信息充分了解时,才有可能实现这个算法,这一漏洞我会在之后详细讨论。由于不存在普遍的算法,为了解释财富分配同时进一步完善上述模型,作者提出了几点修正,并强调一个社会中的修正并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社会。修正中需要关注两点:值的变化,曲线中的指数衰减。修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和适应度加入一个常量A,使公式变为,A是一个市场因素或用来衡量商业适应度的量。新企业会通过广告提高吸引力从而影响A的值。很多情况下,大或者老的企业并不一定会提供最好的价格,反而是那些新的、小的、更灵活的企业会通过提供好的价格从而竞争到一个有利的市场地位。因此,一个有反信任法律的社会容易引入该因素A,一个由卡特尔垄断的社会则相反。2、信息不对称或有限信息经济个体因为缺乏信息和由于地理因素限制,无法和整个网络的所有个体进行交易。因此公式里的G变成了它的一个子集。3、老化及成本有些集合在达到一定年龄或容量限制,就无法再添加新的连接和个体,或者存在另一种逐渐退化的集合,点之间的连接随着时间慢慢衰弱。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就存在这样的例子。一般情况下,老企业更容易滋生官僚化和缺乏竞争力,导致技术逐渐落后,相反,新企业会更具进取心努力扩张。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由于企业存在一定的容量限制,老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无法在接纳新的员工或生意,因此逐渐达到饱和并渐渐衰退。这种容量限制,在经济萧条时期比经济繁荣时期更为显著和重要,因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容量的阈值会慢慢提高。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经济网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对象,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个包含自然资源、文化、政治、国际环境的复杂系统,因此不可能像研究神经网络那样用一维的理论来解释。因此本文只是一个关于社会网络的初步模型架构。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型,以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经济社会。作为一篇推测性的建议,本文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经济网络的理论,吸收了生物和社会网络的观点,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对于本文的特点和贡献等,在之前的回顾中已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然而作为一个初步的模型,本文不可避免存在不少疏忽和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本文假设网络中所有点之间的连接是没有权重之分和导向性的。然后如果要把这一点应用于经济社会中,恐怕无法自圆其说。现实社会中个体间的交易行为,不仅受交易双方所处社会地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交易双方的偏好的左右。很多企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往往只是其他一些大企业和团体,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连接的交易行为比较少,就忽略它在整个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因此当有新的个体加入网络时,不仅应该观察哪些个体连接的交易行为比较多,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适当分配权重,从而避免忽略上述这样的企业。第二,本文在讨论黏着偏好理论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新加入网络的点对网络现有的信息充分了解。然后这个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也是不成立的。不考虑垄断等极端情况,即使在一般的行业竞争中,现有企业也往往会对新加入的企业设置重重障碍,阻止他们获得市场、客户等重要信息。对于消费者群体来说也同样如此,当一个消费者去购买一个从来没有买过的产品时,他对这个市场是完全陌生的,因此文中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类似的现实情况。第三,本文的模型只关注了当前的世界和静止的情况,对未来的预期能力有限,同时也无法应用在动态网络的情形之下。这也是本文存在局限的一个地方。社会网络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研究对象,任何个体微小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化。因此在考虑有新增个体的同时,还应考虑网络内部个体的变化和退出。

(二)Thestrengthofweakties:AnetworktheoryrevisitedMarkGranovetter由于这篇文章相对较长且印刷并不是非常清晰,我在阅读的时候便做了相应的思考及注释,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回顾,我将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给出我的思考,不再在文末单独进行总结。尽管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篇回顾性质的文章,作者通过回顾他人对于自己在1973年发表的论文“Thestrengthofweakties”(以下简称SWT以区别于本文)的实证研究,对于自己的论文进行了补充和漏洞的修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理解弱纽带在社会网络中的地位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强纽带和弱纽带的概念,当时学术界存在争议的地方主要有,强纽带是否比弱纽带更复杂,强纽带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更多,弱纽带相互间的联系是否总是比较少。对于这一个争论,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个人(Ego)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Ego身边存在一个强纽带连接的群体,而与Ego不太熟识的人身边也存在一个强纽带群体,Ego和他不太熟识的人之间通过弱纽带联系。在这里,作者将这种弱纽带称为连接两个强纽带群体的桥梁的重要桥梁(crucialbridge)。从而由此可以推出,缺乏弱纽带的人,会远离整个社会网络,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并逐渐被孤立,因为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强纽带小圈子中,和这个世界的大部分人都缺乏联系。因此,作者认为,缺乏弱纽带的社会是支离破碎的。在表达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之后,Granovetter通过三个部分的内容展开了这篇文章的回顾,分别是弱纽带对于个体的作用、观念交流和社会科学研究、弱纽带对社会凝聚力的作用。1、弱纽带对于个体的作用(TheImpactofWeakTiesonIndividuals)截然不同于芝加哥学派,尤其是LouisWirth的观点,作者在SWT一文中就提出,弱纽带并不会导致疏远,相反它对于一个人融入整个社会至关重要。在这种弱纽带的形成过程中,劳动力分工是重要的来源。因为专业化的生产,使得具有一定相似度,至少是专业技能相似度的人聚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些强纽带的群体,尽管专业化的生产能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但整个社会的运转需要各个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这也就使得不同专业群体之间的弱纽带显得至关重要。在这里,Wirth和Toennies认为角色分工会导致疏远,而Durkheimian则和作者一样,认为接触大量不同的观点和活动是形成具有个人主义的完整社会结构的重要前提。Coser将角色集合的复杂性比喻为有个人自治性的温床(complexityofroleset);Simmel认为个人具有内在禀赋,因而能保持个人内在的个性的同时,也能适应不同的外在期望。作者提出,受礼俗社会(Gemeinschaft)深深束缚的人们不会意识到他们的生活不是受他们所在的群体影响,而是被远远超出他们认知和控制范围之外的力量所推动,这其实也就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由弱纽带联系的社会群体。这种力量是强纽带所无法提供的,因此也就是强纽带的显著缺点之一。在这里,作者将礼俗社会(Gemeinschaft)与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对于个人的影响,与有限(restricted)和复杂(elaborated)的交流方式(codesofcommunication)两组对比进行了类比,得出了一个经验型的结论,即纽带越强,被连接的个体间相似度越高。作者在这里想表明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当桥梁作用的弱纽带更有可能连接着完全不同的个体。之后,作者重新强调了在SWT中提出的一个观点:缺乏弱纽带的桥梁可能是由于社会整体的分裂和对领导的不信任造成的。而缺乏弱纽带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缺乏认知流动性(cognitiveflexibility),因为离开了弱纽带的联系,社会各个群体之间是相互割裂的,文化与知识就无法及时有效地传播。缺乏流动性同时会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在这里,作者补充指出,缺乏认知流动性会阻碍族群发展的理论,应该同样适用于上层和下层社会,因为从Baltzell(1958)和Halberstam(1972)的实证研究表明这样的例子在美国上流和下流社会都存在。谈到弱纽带对于个人的作用,作者认为弱纽带可以提供工作机会。这一点也是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过的,很多人找到工作机会都是一次偶然地和弱纽带朋友之间的联络带来的。从理论上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强纽带联系的个体之间,朋友圈可能会高度重叠,从而基本不会有太多未公开的私人信息。Langlois(1977)在魁北克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往往是弱纽带提供就业机会。但作者在文中给出的数据,让我产生一些疑问,因为尽管弱纽带能帮助人们找到工作,但实际调查数据表明,强纽带同样能帮助人们找到工作,而且人们利用强纽带找到工作的比例甚至远远大于弱纽带,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后文给出了解释。Ericksen和Yancey发现低文化程度的受访者更有可能利用强纽带找到工作,因为弱纽带提供的就业机会往往需要人们有更强的工作和适应能力,而通过强纽带之间亲密的个人关系如亲朋好友提供的就业机会,要求一般会低很多。作者在此就提出疑问,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会依靠弱纽带寻找工作,是不是因为通过弱纽带找到的工作收入更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纽带对收入没有影响,而实证研究证实了弱纽带对收入的影响,然而和假设预测相反,它的作用是消极的。但随着受访者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这种消极作用逐渐减弱甚至慢慢变为积极作用。这也正是为什么高学历人群青睐弱纽带的原因之一。至于什么样的弱纽带会给受访者提供好的就业机会,Lin,Ensel和Vaughn发现,只有弱纽带联系的另一端是一个在该职业结构中有一定地位的人,弱纽带才会帮助推动你的职业发展即提供一个更好更理想的职位。由于弱纽带能更有效的帮助个人联系到更高地位的人群,因此在同样可以获得的情况下,弱纽带更受青睐。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有高学历的人求助于强纽带或者不通过关系寻找工作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别无选择,没有可利用的弱纽带,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向强纽带。这也解释了之前实验数据与理论不相符的疑问。再回到弱纽带对于个人作用的话题,作者指出只有充当桥梁作用的弱纽带才具有特殊价值,也就是说尽管有很多人和我们保持着弱纽带的关系,但如果一直不发生联系,尽管这个弱纽带依然存在,但它是没有价值的。弱纽带的重要性在于他们比强纽带更有可能成为桥梁。实证研究表明经理和管理人员更有可能运用弱纽带,因为他们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因此更有可能接触不同专业的人,Ericksen和Yancey就发现,经理更容易通过弱纽带找到工作,因此他们的失业周期相对较短。在这一部分,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纽带会帮助个人找到更好的工作、什么样的个人更有可能利用弱纽带找到好的工作机会、以及弱纽带如何对个人产生帮助的问题,基本阐明了弱纽带的相关作用问题。2、强纽带的作用(ExcursusontheStrengthofStrongTies)强纽带的作用体现在,强纽带往往更容易得到,而且更有激励提供帮助。Pool在1980年提出,人们选择强纽带还是弱纽带,不仅取决于人们拥有的不同强度的纽带数量,还取决于不同强度纽带所能提供的效用。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官僚化、人口密度增加、市场机制的传播,弱纽带的数量逐渐增加,同时,家庭的规模也影响着弱纽带的数量。原始社会家庭很大,几乎包含了一个人所获得的信息的大部分,这和现在的家庭完全不同。因此,当今社会弱纽带数量显著增加,但为什么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倾向于强纽带呢?作者在这里提出了趋同性(homophily)的概念。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自己相似,或处于相似社会等级的人交朋友,而社会的等级一般是金字塔型的,因此人们所处的等级越低,出现强纽带的频率越高。由此我可以推出,上流社会的个体因为处于同一等级的人较少,因此有更多数量的弱纽带。那这些弱纽带又是和谁相连的呢?毫无疑问,这些弱纽带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和低一级的社会个体相连的。由于上流社会处于同一社会等级的人相对较少,而上流社会的人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强纽带,因此产生了诸如私人俱乐部、特殊学校医院等只对上层人士开放的设施,这些私人化特殊化机构都是源于上流社会难以维系稳定的强纽带关系。前文提到过纽带的价值是和它所能提供的效用有关,弱纽带的效用是个人的安全感和财富的函数。那些急于找到工作的人求助于强纽带是因为更容易得到帮助,但同时,通过强纽带找到的工作更有可能经历失业,因为这些工作对于个人的能力要求往往不高,而这些是企业最有可能裁员的岗位。在研究强纽带和弱纽带的价值中,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错误,是不应以人们的第一份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人们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Boorman提出的关于在强纽带和弱纽带上分配时间和精力的观点,对于研究强纽带的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强纽带需要更多时间来维护,人们得到信息后也一般倾向于先告诉强纽带的朋友。因此在维系强弱纽带时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博弈的游戏。在低失业率社会,人们会把所有时间投资在弱纽带上,这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因为弱纽带可以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低失业率则保证了他们即使没有强纽带,依然不会失业。相反的,在高失业率社会,人们只会维持强纽带以避免失业,但这不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强弱纽带研究中应更加关注就业的稳定性。研究表明,人们遇到紧急情况和困难时总是倾向于求助强纽带,穷人更倾向于求助强纽带,强纽带通常和经济上的不稳定,缺乏社会服务相联系。基本生存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更加依赖维系强纽带。这些也和基本经验相符,因为强纽带联系的个体意味着更多的信任。可以想见,当社会资源集中于强纽带时,会导致社会群体被分割,穷人之间的纽带关系会被削弱。3、观念交流中的弱纽带(WeakTiesintheSpreadofIdeas)作者在SWT中建议将弱纽带的争论应用于发散创新的研究,因为纽带的观点适用于任何观点和信息的传播。传媒所交流和传播的大量信息并没有被听众收到和用到,相反,许多从未被传播的文化信息却能通过社会网络传播。Lin,Dayton,和Greenwald在1978年做了一个实验,通过一串熟人关系,向之前不认识的人传递一本小册子。Lin和他的同事关于纽带强度有两种定义:1、最近联系的频率;2、受访者对于这种关系的命名。最终发现,成功将小册子传递到指定的人,基本都是通过弱纽带的关系。这一实验证实了弱纽带在观念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我认为,使文化传播成为可能的,是那些有义务传播文化的小群体不是高度聚合封闭的,从而使观念等可通过弱纽带渗透进去。同质的亚文化群并不会随着观念的传播立即形成,但却是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当然,文化的利用不仅需要动机,更需要文化认同。同样是思想的交流,科技的传播则不同于文化传播,对于创新的接纳不是任意的,而要通过严格的检验和标准。在科学领域对弱纽带观点最全面尝试的研究,是Friedkin在1980年在美国大学教授之间的实验。在总结强纽带与弱纽带的区别之处时,作者指出,强纽带网络具有传递性,弱纽带网络往往缺乏这种传递性,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弱纽带能起到连接不同的强纽带小团体的作用。弱纽带在各个社会群体间传递创新的的观念和信息;强纽带主要影响各个群体内部的决策。此外,Friedkin提出对更高精度的规则和传递信息的种类的要求,这也就对纽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求通过纽带传递的信息是通畅和新的,而另一方面也要求纽带促进新的和重要的信息的规则流动,这也正是localbridges和弱纽带的功能。4、纽带和社会组织Friedkin的观点是宏观水平的基础,而非微观水平的。PeterBlau认为,亲密关系趋向于被限制在小的社交圈中,因此会把社会分割成小部分。这些小部分的整合依赖于弱纽带而非强纽带,因为弱纽带会延伸超出亲密社交圈的范围,并在各个小群体之间建立联系,而这正是宏观社会构成整体的基础。文章的这一部分主要研究弱纽带在个体社会学中,如何将小群体综合成大群体。一个更好的对等结构要求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和支持,同时不会变成相似的群体。作者就学校内的一些组织问题,利用纽带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如何解决白人和黑人学生之间的矛盾,作者提出应该加强白人和黑人小团体之间的弱纽带关系,而非像传统方式那样鼓励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之间的强纽带。而学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是他们缺乏和学生领导之间的弱纽带联系,以及无法对于学生中的决策过程有所贡献。JudithBlau在精神病医院的研究也表明,弱纽带使医院工作者士气高涨,因为弱纽带把一个个小群体凝聚成了一个大的群体,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赖于在医院中,医生之间不被允许形成互相勾结的强纽带小团体,因此,在复杂结构中,弱纽带只有在强纽带被禁止时才可行。在他的实验中,扩大医院规模的尝试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因为会面对个人无法维持必要数量的强纽带的限制,从而可能导致医院的分裂和士气及整体性的损失。之后,作者提到了Breiger和Pattison对于三种实际的纽带的研究,即社会纽带充当强纽带的功能,business-professionalties充当弱纽带的功能,community-affairsties比前者弱但比后者强。在商业群体中,如果A公司的员工参与到了B和C公司的董事会,则A-B、A-C之间的互连就形成了,这是一种强纽带;而B和C之间也会因此形成弱纽带的关系。另一种弱纽带,是由来自商业界以外的人出现在董事会是所带来的。在商业合作中,同样会出现之前文化传播中所提到的认同的概念,这样的文化同质性是任何大规模的商业合作的必要前提。对于社会网络的分析,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网络,我们会发现可能不存在利益集团,这种缺乏聚群效应反应出的是弱纽带的普遍存在。但当我们只研究强纽带时,小团体显然就出现了。

(三)SocialNormsH.PeytonYoung这篇论文是Yonug在2007年的一篇讨论稿,但却非常细致全面地介绍了社会规范(socialnorms)在社会群体内部、社会群体之间方方面面的内容。读完这篇论文,让我对于社会规范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本文的摘要部分,Young提出社会规范的作用是协调人们对于存在多重均衡的社会交往活动的期望,它支配着产权、合约、交易、沟通形式、公平原则。特定群体内的行为规范具有统一性,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性。社会规范变化的动态过程可以用进化博弈论模仿。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社会规范是协调我们与他人之间交流行为的习惯性准则(customaryrules)Lewis在1969年提出,一旦做某事的方法成为了一种规范,人们会倾向于遵守它因为人们认为别人都会遵守。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互相握手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伸出右手,在等候上车的时候遵守先上后下的规则。但这些有时候只能被称为传统(conventions)。人们会预期到如果不遵守这样的传统,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批评和惩罚,例如插队行为就有可能被驱逐出队伍的行列,这样的规则才被一些人定义为规范。对于规范的分级不是这篇论文研究的内容。DavidHume第一个注意到规范对形成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几乎找不到什么社会活动是不被社会规范所制约的。2、规范和均衡(normsandequilibria)规范可以被认为是适当定义的博弈游戏的均衡,但这个定义有几个适用条件。首先,这个规范的定义只适用于存在多个均衡的博弈,例如人们可以选择在马路左侧开车也可以选择右侧。其次,即使有多个均衡的博弈,也不一定是规范,例如文中提到的两个人分一美元的博弈。3、规范的实施(normenforcement)社会规范的实施包含三种机制:第一是纯均衡的动机(purecoordinationmotive),这些规范是所有人对某一具体协调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共同预期,无需社会强制力。第二,另外一些规范是依靠社会对违反规范者的批评和惩罚来维系的,例如刚才提到的插队者不仅会被批评同时有可能被驱逐出队伍。第三种规范的实施机制是通过正确行为的内在化。这是一种较为抽象的理论,但Young用非常生动具体的例子,把这个概念阐述得非常清楚。他举了在外地就餐不付小费的例子,尽管这样做不会有太大的后果,因为你和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太多后续的联系,但这样的行为会使你自己感到愧疚从而产生自责。社会规范通常具有美德和正确行为的特点,即使在没有第三方强制力约束和监督的时候,也不会激发出诸如羞耻和罪恶等情感。这一观点整合了Hume、Coleman和Elster的理论,在我看来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君子慎独”的观点,独处的时候更加谨慎注意自己的行为,而这样的习惯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规范。4、规范和效率(normsandefficiency)这里解释了规范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的问题,即规范协调个体间的期望,降低交易成本。Young在这里用到了Roth在1985年的分薯片的实验,如果双方对薯片的期望价值相等,那么每个人都会预期到对方的行为,因此也就会预期到只有公平的分配才能符合双方的预期。更一般的情况,规范的经济价值在于创造显著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降低合作失败的风险。因此Coleman在1987年提出规范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但Young话锋一转,提出规范并不总是能提高效率和实际利益。有些规范表面上看和福利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但Young指出,尽管一些轻率之举并不会造成直接的福利损失,但却会危害到个人的声誉,使得别人认为你是一个不看重社会规范的人,从而降低他人在其他与福利相关的方面对你的信任。此外,即使当规范和福利直接相关时,社会也并不一定会选择这些规范。因为规范不是被选择的,而是从历史事件和先例的积累中产生的。当然,从长期来看,社会有可能从无效率的结果中解脱出来。解脱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一、高级规范社会通过发展、征服、移民取代低级规范社会;二、低级社会模仿高级社会;三、缓慢的不易被察觉的期望变化导致规范变化。5、过度的一致性(excessuniformity)另一种社会规范会对经济福利产生影响的方式是通过对行为施加过度的一致性。例如Bardhan在1984年指出,合约通常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具有通常和习惯性的形式,从而掩盖了一些特定的不同点,但这些合约在一个具有很多种解决途径的问题中,提供了一个具有针对性的能被双方都接受的解决途径,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然而,合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双方对于合约内容的妥协与让步,因此合约中过度的一致性会阻碍合约双方获得最大利益,也就是并非帕累托最优的。6、规范的演化(theevolutionofnorms)这里Young谈到了规范建立和变化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自上而下的影响(top-downinfluences),包括官方的法令、自下而上的影响(bottom-upinfluences),例如地方性的传统和习俗渐渐形成规范、以及处于同一等级的规范之间的影响(lateralinfluences)。以法律为例,就同时包含了上述三种途径。法律以规范的形式制约、监督和评判人们的各种行为,而人们不同的个例也会使法律随着时代发展产生变化,同时,一个领域的先例可以通过类比改变另一个领域的规范。我们应该意识到,个人层面小的行为变化可能会诱发明显的规范变化。这里提到了一个“trembledbestresponse”的概念,我不知道如何翻译比较好。Young同时举了他和Kandori,Mailath,Rob在1993年的一个实验,提出这种“trembledbestresponse”的选择过程有最大概率选出一个最有效率的均衡。7、进化和公平规范(evolutionandfairnessnorms)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合约模型中,只有当双方达成一致时才能获得利益,否则双方都将获得零的效用。在这个模型中,必然存在一种均衡是有利于代理人,另一种均衡有利于委托人。然后最终达成一致的一定是中间情况的均衡,这种均衡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即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最优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不会有激励去改变它,也就是说双方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协。这也正是上文提到的“trembledbestresponse”。在一次性博弈中,这样的妥协并不一定会形成,但在多期博弈中,一定会最终形成这样的均衡。这也告诉我们,公平的规范往往是进化力量的产物,这个观点被Binmore在1994年和Young在1998年分别提出。8、总结和启示第一,对于同样的均衡问题,不同的社会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规范,这被Young称为“地方性一致-全球多样性效应”(localconformity/globaldiversityeffect)。第二,由于存在随机扰动,规范会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相对于规范的长期稳定来说会显得非常迅速。这被Young称为“不稳定均衡的颠覆效应”(tippingandpunctuatedequilibriumeffect)。第三,某些均衡与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