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_第1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_第2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_第3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_第4页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创新命题热点训练7“文体特征类”主观题——探究散文文本特征[训练要语]散文的文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构思独特、意蕴丰富、手法多样(如虚实、抑扬、点面等),以及散文的小说化、诗化、戏剧化,散文的审美性、真实性、地域性等等。二轮备考过程中要精做练习、深入体会。考向一以小见大,形散神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雪芹小道风景谈史宁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地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⑦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⑧很快地,人语车声多了起来,打破了此前的静穆,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寺内佛殿两庑的藏经柜则是盛放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待进入伽蓝胜地一探究竟,佛殿东西配殿早已改成茶厅和文创店,屋内悠哉怡然的光晕连一丁点昔日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卧佛寺,题名“卧佛遇雨”,题图笔下古柏夹道不见落雨反而一派逸兴满怀。流落在此的曹雪芹大概总缺少几分麟庆的闲情,他有时候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常困顿潦倒,而对文事矢志不移。陀氏小说疏于雕饰显粗糙,曹公下笔则字字沥血。⑨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沟长不足八百米而景色奇崛。清人孙承泽告老隐居于此,依山架屋,自号退翁,遂称此为退谷。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石上柏是元宝石斜上方一株从巨石缝中长出的侧柏,遂被定为木石前盟的来源。两景别有韵味,而一旦和《红楼梦》扯上干系总有附会穿凿之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⑩水尽头迤北翻过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他们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似乎又不觉惋惜了。待回到黄叶村,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作者在第⑤段和第⑦段写与曹雪芹没有直接关联的“古井”和“墓园”的意图。(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本特征—形散神聚)这篇游记散文体现“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请从这一角度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本特征—真实与虚构)小说家略萨说:“虚构作品的活动只是在有限的现实层面进行。”文中提到“太虚幻境的原型”“补天遗石的原型”“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请任选其一,说说你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底片上的泰山闫语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你说。我听。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为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神一般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但是却可以清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生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天赐神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典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了泰山的缘故,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受是一致的。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内容,赋予泰山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自己和泰山的心灵之约。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7.(布局谋篇)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创作理念)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由实入虚,虚实结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涡水与老庄潘小平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醭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作“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沿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限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砺,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小时候常去涡河边洗衣裳,不仅反映了涡河的环境怡人优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涡河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B.文章写到作者1987年独自一人浪游涡水边,意在探寻老庄生命哲学的缘由,但最终没有找到满意的解释。C.文章谈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D.文章回忆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农村的情景,通过当地人家的家庭摆设和生活方式,展现出淮北人简朴爽朗的性格。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我们最先到达涡阳”,确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涡水,使内容显得更真实、更亲切。B.文章说老庄等哲学家产生于淮河流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其中原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文章语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体现出作者严谨而深刻的思维。D.文章结尾处写老子常在涡水岸边徘徊,与作者常在涡水边徘徊遥相呼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11.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本特征—虚实结合)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淮河及支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6分)守岁梁子里岭南的除夕夜,来得别样的早。沁人的寒意仍沉睡在早晚的湖面,春的气息便悄然而至了。阳光冲破重重的云层,暖暖地照射在岭南的院落里,逗留在高高的墙瓦上。下午时母亲没有去田里干活,趁着天气晴好,把父亲刚买回来的猪肉切条腌好,挂在了门前的长竹竿上晾着。闲散的鸡群,从角落里钻了出来,三三两两地跑了过来,堆挤在阳光的墙角边上,沐浴着这暖暖的午后冬阳。母亲收拾了石磨盘上沾着的旧米浆,把石磨推杆高高地挂起,便等着来年的春节了。午后的阳光透过天井,斜斜地射入了墙角边上的水缸底里,在清澈的缸底叠起层层的光影来。母亲把水勺探入平静的缸水时,缸底下的光影便环环地荡漾开来,涌动着古色的缸瓦壁面,无意间,却扰乱了这梦境般的一泓清水。忙过之后,母亲便取来粽叶过了一遍的水,把浸泡着的糯米捞起,掺入小许的腐乳,便开始包起粽子来。我在一旁,帮着把切好的猪肉条匀入糯米堆里,再盖上一小勺的糯米,母亲把粽叶折上,利索地系好,放入了一旁的竹篓里堆放着。熬粽子是一个漫长的苦差活,包好的粽子装进锅里,小火慢慢地熬着。趁闲着的功夫,天气晴好的晌午,家里便会烧上一锅锅的热水,洗起了年夜澡来。岭南的习俗里,大年初一是梳洗不得的,会把一年里的福气清洗掉。这时母亲便拿出攒了一年的茶子油,在阳光沐浴的庭院里洗梳起头发来。这是一年里最惬意的时候,梳洗过后,邻里的婶子们也坐了过来,大家来到了树荫底下,拿出针花线,修理起了脸毛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躲进厢房胡同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正玩得尽兴时,村子的四周陆续地响起供饭时的炮竹声,孩子们便悄然地躲回了屋子里,村子上突然地清冷了下来。赶回家时,红红的烛火闪闪地跳在了节日的氛围里。晚饭后,母亲把锅里的稀饭捞起,装进了泔水桶里,这是为耕牛留的年夜饭。母亲来到牛栏前时,耕牛已显得躁动不安了,躲在黑暗的牛棚里来回地躁动着,当我们进入棚子时,耕牛方才安静了下来。天色正渐渐地暗了下去,闪闪的烛火跳入了阑珊的夜色里,带走了一年里最后的惆怅。忙活了一天的我们,便早早地躺到了床上。夜里,母亲又要起来,给锅里正熬着的粽子加水了。母亲找来了一块准备好的大木头,塞进锅底,封住了灶煻口,小火慢慢地熬着过夜。我们仍没有睡意,都在等待着子夜那一刻的鞭炮声响起,那时我们便可以向着父母和爷爷讨着喜钱了。望着窗外时,爷爷水井屋里的灯火还在。想着时,便沉沉地睡了过去,夜半里被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惊醒,我跳了起来。父亲看了看墙上的钟表,说还早着呢。我有些许的失望,久久地没能再睡去,父亲问我有什么新年的愿望。我迟疑了一会,想了想,便怯怯地对着父亲说,来年了,去上学的时候,我也要一个像显全那样的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父亲思索了一下,默默地点了点头,我便安然入梦了。夜里,做起了梦来。梦见我们正排队守在爷爷的水井屋前,向爷爷讨喜钱。爷爷往我的口袋里塞上了喜钱,我向着爷爷说了一大通的祝福语,临了,我又返了回来,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一大早在梦里被炮竹声惊醒,起来看时,门前的纸红铺满了一地,哥哥们早已把地上的残炮捡光,消失在了胡同巷子里,我埋怨起父亲来。这时,爷爷正坐在水井屋前的台阶上,招呼着我。我兴冲冲地跑了过去,还没来得及把祝福语说出来,爷爷已把喜钱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刚想着要走,忽然间又想起了什么,便回过身来。爷爷笑呵呵地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下去,这是爷爷给我行的带顶礼。守了一个冬日,耕牛似乎嗅到了春的气息,躁动不安起来,在牛栏里不停地走动着。父亲叫来哥哥,试着把牛牵了出去。我跟了过去,耕牛似乎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春日的阳光下颤颤地发抖着,久久地迈不开腿脚,迟疑了一阵,在哥哥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田野。经过了一个冬日的酝酿,空旷的田野上长满了一畦畦的野草。耕牛还没有从冬日的漫长里缓过劲来,低着头,慢慢地啃食着田埂上的青草,任着草叶上的露水沾满了柔软的毛发。这时,一阵轻风吹过,耕牛习惯性地甩了甩脖子,一时觉察没了绳索的牵绊,突然地嗅喘起来,继而发了疯似地向着阳光底下跑了过去,在田野上肆意地来回跳跃着,最终逃在了远方里,在原野上撒起了欢来。中午,鞭炮紧密的噼啪响塞满了村落的上空。一年一度的拜春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恭恭敬敬地摆在了社公前。祈求着上苍保佑我们一年里的收成吧,母亲说完,斟下了一轮的酒。当斟足了三轮,把酒洒下地面之后,我听到了母亲在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回来时,刚好碰上了牧牛归来的哥哥,正坐在牛背上,吹着泥埙。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包粽子、煮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地方也有除夕包粽子、煮粽子的习俗。B.吃年夜饭后,母亲还把锅里的稀饭捞起,为耕牛留“年夜饭”,说明耕牛在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C.我大年夜里做梦,梦见爷爷在我的头顶上轻轻地敲了一下。第二天爷爷果然笑呵呵地敲了我的头顶,这纯属巧合。D.母亲挑上了一篮子的阉鸡和酒去祭拜社公,祈祷着我们快高快大,读书识字。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我们不能完全把其当成封建迷信。14.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母亲用茶子油梳洗头发、我想要贴着红五角星的书包等情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也表现出物资匮乏年代人们对美的追求。B.初一大早,我起来就埋怨父亲,因为父亲没给我喜钱,而爷爷给了我喜钱。这里通过对比,表现出父亲和爷爷的不同。C.文章花了大量篇幅进行环境描写,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生活场景,表现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更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眷恋,表现力很强。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材料顺序、线索安排合理,语言质朴,但不失优美。15.画波浪线句子写耕牛撒欢场景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虚实结合)结尾句“相逢在了正好的年纪里,出去时沐着春阳,归来时仍是少年……”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含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解析原文把“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比作“巨著”,以“巨著”的厚重、深沉和复杂的脉络来说明曹雪芹苦难之深、经历之丰富。阅读“巨著”就是阅读曹雪芹本人的身世和经历,间接表达了作者提醒《红楼梦》爱好者要从曹雪芹的角度来欣赏这本小说。“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一句为全篇谈到的“雪芹小道”以及曹雪芹和《红楼梦》小说的相关内容起到点起下文、总领全文的作用。答案将曹雪芹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比喻成一本巨著,说明其苦难之深经历之丰富,提醒红学爱好者知人论世,总领全文,并引起下文对雪芹小道的寻访。2.解析由原文“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可知,由“古井”可知“古宅”的时代久远,属于从侧面描写古宅,显示出古宅孤零零的状况。“井水甚深”“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的关于古井深度的细节描写,特别是久久才落下的石子落水的声音,营造了一种时空久远的沧桑感、空旷感,由古井的描绘让读者沉浸在古远寂寥的情绪中,读来让人回味,引人惆怅。也实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即衬托曹雪芹孤独寂寥的身世,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以及晚景凄凉的唏嘘之感。答案写“古井”可见古宅的历史久远,体现古宅的孤零零,对“井深”和“石子落水之音”的细节描写,营造了一种时空久远的沧桑感、空旷感,衬托曹雪芹孤独寂寥的身世,表达作者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以及晚景凄凉的唏嘘之感,读来让人回味,引人惆怅。3.解析由原文“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水尽头迤北翻过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可知,全文以“雪芹小道”为游历主线,描述小道沿路的若干景点,如纪念馆、方碑、古井、墓园、卧佛寺、樱桃沟等,且作者浮想联翩,由景点联想到了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红楼梦》相关的诸多内容。由原文“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他们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可知,在形散的内容中作者复杂的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全文:即对今人不了解、不关注曹雪芹传奇人生而伤感、叹惋,对今人对曹雪芹的纪念因考证的难度而显得莫衷一是或牵强附会感到遗憾,同时也对曹红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重视感到欣慰。答案全文以“雪芹小道”为游历主线,描述小道沿路的若干景点,如纪念馆、方碑、古井、墓园、卧佛寺、樱桃沟等,且作者浮想联翩,由景点联想到了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红楼梦》相关的诸多内容,而作者复杂的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全文:即对今人不了解、不关注曹雪芹传奇人生而伤感、叹惋,对今人对曹雪芹的纪念因考证的难度而显得莫衷一是或牵强附会感到遗憾,同时也对曹红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重视感到欣慰。4.解析以“太虚幻境的原型”为例:由原文“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可知,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来自佛道两家,在现实世界有真实的依据,现实是虚构的支点。再结合小说中关于“太虚幻境”的描绘,即由警幻仙子司主,它位于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放春山遣香洞,以梦境的形式向甄士隐、贾宝玉二位有缘人显现,“太虚幻境”也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产物,超越客观真实,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抵达一种更高的真实。“太虚幻境”的设置是曹雪芹完全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的描绘,为现实主义的《红楼梦》带来浪漫主义异彩,有助于作者充分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并散布一层奇幻的烟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掩护作用,帮助作者更深刻地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也有助于严密组织结构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转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以“补天遗石的原型”为例:由原文“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遗石原型”可知,补天遗石的原型来自自然世界的“元宝石”,作者在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的石头借助神话传说变成了补天遗石,变成了一块不能用来补天而变得无用的石头。结合小说原著里关于“补天遗石”的描绘,即位于大荒山青埂峰下。当日女娲为了补天炼成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结果只用去的三万六千五百块便补住了缺口,剩下的一块被舍弃了。此石和其他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一样也是经过千锤百炼,谁知却被遗弃,此石正是贾宝玉傲岸品格的象征。用曲笔表达贾宝玉拒绝和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鲜明立场,也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辛酸和愤懑之情的艺术手法。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幻化,真实性情的虚化,是作者给自己的发愤之言涂上了一层保护色。答案示例一: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来自佛道两家,在现实世界有真实的依据,现实是虚构的支点。同时“太虚幻境”也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产物,超越客观真实,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抵达一种更高的真实。“太虚幻境”的设置,使得这部现实主义巨著闪现出浪漫主义异彩,有助于作者充分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并散布一层奇幻的烟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掩护作用,帮助作者更深刻地表现反封建的主题;也有助于严密组织结构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转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示例二:补天遗石的原型来自自然世界的“元宝石”,作者在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的石头借助神话传说变成了补天遗石,变成了一块不能用来补天而变得无用的石头,用曲笔表达贾宝玉拒绝和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鲜明立场,也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辛酸和愤懑之情的艺术手法。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幻化,真实性情的虚化,是作者给自己的发愤之言涂上了一层保护色。5.D[D项,“感受是一致的”错误,依据“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可知,本文表达了积极的思想,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二者感受不同。]6.C[C项,“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误,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应是表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7.解析布局谋篇上,开头写屹立在照片上的泰山,然后由此联想到历史上杜甫、李白等人对泰山的感受,最后“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写作者由泰山引发的思考,“泰山”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描写的对象,也是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杜甫“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由此开始走向伟大,“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通过描写杜甫、李白等人以及自己对泰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