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9300字(论文)】_第1页
【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9300字(论文)】_第2页
【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9300字(论文)】_第3页
【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9300字(论文)】_第4页
【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93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佤族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与其文化价值赏析TOC\o"1-2"\h\u22397摘要 摘要木鼓是佤族文化的标志,木鼓舞是佤族特有的舞蹈,它代表了佤族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价值,是佤族文化的核心特质之一,反映了佤族对神灵、对生命、对世界的基本观念。木鼓舞不仅具有祭祀众神、节庆、民俗仪式、民族文化象征、民族艺术等表现功能,更具有凝聚佤族的历史记忆,不断传承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以及强化族群认同的社会功能。历史不断演变,传承千年的木鼓舞如今正带着其特有艺术特色,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本文从木鼓舞的起源发展,到结构特点,体现木鼓舞形式上的魅力。然后着重分析了木鼓舞的文化价值,以及特有的艺术特色,更进一步来探讨木鼓舞作为一门悠久的舞蹈,自身所带来的深深的民族魅力。关键词:木鼓舞祭祀民族文化艺术特色引言佤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一个跨中国、缅甸边界而居的跨境民族。中国佤族人口的绝大多数聚居于云南省境内,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创造和传承了文化特色鲜明、拥有深厚底蕴的文化遗产。其中,木鼓舞是佤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佤族文化最直接、生动的体现,已成为佤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在世界各民族“鼓”的系列品种中,佤族的木鼓是最原始的、独特、奇异而神圣的一个品种之一,是佤族远古文化的典型象征[]。本论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手法,最主要的是文献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走访,对佤族木鼓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自我认知之后,决定开始书写此论文。此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佤族木鼓舞的风格特色,不光是从动作上去认识,还要深度了解其背后的舞蹈文化,人文习俗以及传统文化。对我们舞蹈专业的学习是一种查漏补缺,对其传承保护也是一份贡献。第一章木鼓舞的概述第一节木鼓舞的起源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木鼓就已在我国台湾省流行。被古代高山族人民用来集会号召。而在云南佤族,木鼓虽未写入史籍,但从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可知,它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传说人类从“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听到住房外传来一种悦耳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声音就是从一土洞内传出来。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人之后就逃跑了[]。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动听的声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圆圆的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能用敲打石头、木头为大家唱歌跳舞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头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形状做成大木鼓,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因此很苦恼。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莫伟即木依吉,佤族人认为木依吉就是万物的神,即天神)笑眯眯地来拍她的小肚皮,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安木拐醒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并世代流传下来。远在晋代干宝之《搜神记》和《晋记》中就有“叩槽而号,以祭磐瓠”的记载;清代有李宗叻《黔记》:“邻近诸寨,共于高坦处建造一楼,名聚堂。用一根木竿,长数丈,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登楼击之,各寨相闻”;清代《苗民风俗图》中也画有男女立于木鼓两旁,手执竹片敲击的图像;等等这些都说明古代的木鼓已经存在并起着在紧急情况下召集民众的作用[]。第二节木鼓舞的发展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阿佤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歌舞被逐渐淘汰,如魔巴驱鬼除魔的歌舞现今已难觅踪影,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却没有消失。木鼓舞以一种既保留民族传统风范,又注入了佤族人民新生活积极因素的崭新面貌,成为所有佤族一直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此外,佤族木鼓舞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青年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词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虽然历史不断发展,佤族人民的科学观念也逐渐加强,但是传统祭祀性浓郁的木鼓舞和相应的音乐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且没有将传统性失去,成为了佤族人民一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和舞蹈。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佤族男女老少还是会盛装出席,在木鼓敲打的情况下翩翩起舞,并且唱着相关的歌曲,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集大成者,是佤族文化最直观生动的体现,一直为广大佤族民众所喜爱,为其民族精神的凝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木鼓舞的形式结构与风格特点第一节木鼓舞的形式结构(1)拉木鼓拉木鼓是由巫师主持进行的,首先将选择好的可以制作木鼓的大型树干用藤条捆绑好,接着带领着佤族青壮年的男子将树干往寨子里拉,巫师骑在树干上,并且进行领唱,进行拉木鼓活动的佤族青壮年就踏着歌曲的节拍,一遍迎合一遍高呼将树干往寨子里拉,拉木鼓舞蹈和歌曲都相对比较豪放粗犷而且质朴[]。在整个拉木鼓的过程中,气氛是神圣而且庄严的,舞步比较自然,而且将其中的原始崇拜意味显露出来。形式、分类、表达的意义、所传播的思想等等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从佤族传统文化中的“进木鼓”来分析,从而让人们对佤族“进木鼓”文化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促进佤族文化的发扬,丰富传统文化。进木鼓“进木鼓房”,首先通过一套集体的模拟舞姿将整个制作木鼓的过程展示出来,当“新木鼓”诞生之后,巫师就会引导“木鼓”进去“木鼓房”,这个过程中巫师手拿树枝、而且会呈现一个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状态,这种情况下,巫师也会通过“进木鼓房”歌曲来将整个活动进行中的氛围充分展现出来。敲木鼓敲木鼓是整个木鼓舞中表现最强烈,最精彩,最高潮的部分,整个过程中击鼓者通过娴熟的击鼓技术和技巧自己粗犷的舞姿将整个佤族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展现出来包括祭祀、作舞、巡逻、报警等等的情景[]。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人或者是两个人进行击鼓表演,鼓的节奏会随着舞蹈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接下来舞蹈进入高潮的时候,会有三到四个鼓手拿着彩绘的鼓槌进去场地,一般击鼓,一边围绕着鼓进行旋转跳跃,从而将整个活动的气氛推到高潮。这个过程中的音乐相对比较欢乐,音乐的氛围也相对比较欢乐,将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氛围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一活动中,人们主要的目的是在以此欢愉神灵,从而祈求来年能够五谷丰登、人畜两旺,最重要的是人们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欢乐。祭木鼓祭木鼓,这一过程中舞蹈语言比较简单而且质朴,而且气氛相对比较原始,所以这一部分的歌曲也会相对比较平缓,主要是表达对神灵的一种敬畏。木鼓舞的风格特点木鼓舞表现形式一定程式特点;从动律上盾,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强(韵律感)、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特点。且舞且歌。木鼓舞往往是歌和舞连在一起的,每舞必歌。特别是一些自娱性舞蹈,激越、昂扬的歌声与吼声往往与豪放的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奔放,更加振奋人心。其特点可总结为:韵律感。统一的基调上连贯、流畅,有节奏地进行。舞曲从弱到强,舞步从轻到重,舞者的情绪也随之从欢快到激扬,都是在统一的节奏下连贯进行。舞蹈音乐的节奏规范着每一个舞蹈动作,使其成为和谐、自然、连贯的“律动”;随意性。木鼓舞要在统一的节奏下来进行,一招一式都要整齐[]。总的来说,木鼓舞风格是每舞必歌,而且都很随意性,并且很有节奏感。木鼓舞的艺术特色第一节舞蹈动作木鼓舞舞蹈动作有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舞者踩着鼓点进行舞蹈时,由慢点低潮逐渐进入快点高潮,手脚放开,甩向同边,五体皆动,变化多端,时而手腿下蹦,时而双膝起跳转圈,来回交叉,手、头、脚开和力度大,协调适当,配合得体自如,且轻松均匀,层次分明,随音舞之蹈之,既紧张迅速,快中有序,又和谐规范。动作特点是踏二四拍,其头、肩、腰、臀各部位的动律均稳定在一节拍时控中统一进行,和谐统一。全身运动以胯为动力点,甩同边手。头,手、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鸟、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扩豪迈、骄健敏捷、灵巧活泼[]。真谓是并有魄鹏展翅之势;收有雄鹰护窝之威,跃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鹞子翻身之疾的气势。第二节舞蹈节奏木鼓舞富有节奏感又浑厚,明快和有张力,急时如雷鸣。缓时如滴水豪放而又有随意性。第三节舞蹈服饰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跳舞的时候,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而女生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第四节舞蹈场景木鼓,佤语称为“克罗”,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着木鼓。由于是大型祭祀舞蹈,一般选择在祭祀大会上,围绕木鼓房跳舞。第四章木鼓舞的文化价值第一节佤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有精神其一,佤族传统价值表现出以集体利益为重、互帮互助的价值取向。佤族是一个具有明显血缘和地域特征的社会组织,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已成为佤族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为乡村公益劳动,如修理水箱和道路、村庄神献祭,使水鬼,把木制鼓和削减牛的尾巴,以及新水稻节等重大节日,把木制鼓,或外部军事活动,每个人都必须共同承担劳动和费用。当一个家庭盖房子、办婚礼、办葬礼时,全村的人都会自发地来帮忙。一个人与另一个村子之间的纠纷通常由村子来处理。被村外人侮辱或砍头等严重情况下,村外会发动一场战争,前后一致。小家庭有互相帮助和互相帮助的义务,在没有直接继承人的情况下,有权利从对方那里继承财产。在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同姓的人必须替他们偿还,以维持村里群体之间稳定和谐的关系。村社成员完全平等,村长一般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凡是涉及集体的重大问题,都要召开“村委会”,听取群众意见,这是非常民主的。正如佤族人传播的谚语,“我们种树,我们吃果。”一个英雄不能赢得战争。“只要多绑些绳子,木鼓再大,再大,也会结实。”只要人们团结起来,它就会强大。”这些都体现了佤族人民注重团结、互助、集体利益的社会价值取向[]。其二,佤族传统价值观决定了佤族社会伦理的价值行为。尊老爱老、诚实正直、勤劳勇敢、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我们也不例外。在佤族社会,老年人是最有知识和经验的人。他们认为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历史和神。当他们难以确定某种仪式或对纠纷做出决定时,他们会向老年人寻求建议。吃饭时,晚辈要先把米给老人端去,最好的部分食物也要给老人,喝酒时的第一杯酒要尊重老人。与老人坐在一起时交叉双脚或打断老人的谈话被认为是不礼貌和不孝的。当老年人失去劳动力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承担赡养费或为他们工作。老人死后,他们也会有一份丧礼。不孝顺父母的人,在我们这个社会会受到大家的责骂和排斥。在佤族口头文学中,有大量的内容表现了佤族社会道德和伦理行为的要求。在这首歌里,我喜欢爬脚和勤劳的双手。我想嫁给年轻的农民和猎人。通过佤族女孩的话语,体现了佤族社会对勤奋、善良、勇敢的价值追求。每年春天,佤族人民都要唱《播种歌》:“我们辛苦了,让粮食堆成山”,开始劳动的一年。“不挖棉花就长不出来,不耕耘玉米就长不出来……”民间谚语如“勤劳的人会富有,懒惰的人会贫穷”和“勤劳的人吃饭,懒惰的人保持冷火炉”不断强调佤族人对勤劳的追求和勤劳的性格。此外,佤族社会重视道德品质,如理性、诚实和友好。“斧头不怕树。砍树要看纹理,说话要讲道理。“犄角弯弯曲曲,谎言难以让人信服……不加盐的菜味道差,没道理的话难看。我耻于偷窃。小时候拿针,长大了偷牛。人要善良,树要正直”等民间谚语,都体现了理解、谦虚、诚实和友谊的价值。其三,佤族的传统价值观提倡民族关系的团结、和谐和友好。佤族有许多神话传说,认为各民族都是兄弟。例如,在《七兄弟》的故事中,父母同生的七兄弟在古代被称为汉、白、彝、傣、哈尼、拉祜族和佤族。随着各自家庭规模的发展,他们成为了今天的汉、白、夷。佤族的创世史诗中说,人们走出了洞穴。佤族是最早出现的民族,其次是汉族、拉祜族、傣族和掸族。因此,佤族人认为,其他民族虽然与自己的肤色、语言、文字、名称不一致,但都是同族兄弟,不应该有争执和隔阂,而应该友爱团结、和睦相处。正如《民族大团结》这首歌所唱的那样:“我们是毛主席的花,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无论汉族和傣族,无论拉祜族和佤族,村寨是亲戚,男女是兄弟姐妹,”是佤族倡导和其他民族友好共处态度的最好表现[]。第四,佤族传统价值观中蕴含着家庭和国家的团结和爱国热情。三国时期,佤族盘卷部落与南征北战的诸葛亮立约,加入蜀汉朝代,担负起戍边的责任。此时,佤族人民已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明清时期,佤族被置于国家政权的统治之下,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1885年,清末,英国占领缅甸后,企图“合法”占领佤山地区。在佤族人民的顽强抵抗下,英国殖民者主导的首个中缅边境项目必将失败。1934年,佤族国王班洪召集十多个佤族部落抵抗英国侵略者,这是历史上的“班洪反英事件”。在1936年第二次中缅边境调查的第一版中,佤山成千上万的人正在制造血流成河,而不是被英国皇帝奴役。我宁愿被砍头,也不愿做大英帝国的牛和马……”这些佤族部落在国家领土受到威胁时,放下敌对姿态,团结起来,导致英国占领佤族地区的阴谋失败。他们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体现了西澳人死守边疆、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中,设置耿马沧源佤邦人超然,站在面前的自治后卫。佤邦自主保安和其他抗日游击队,站在支持云南西南部的抗日军队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沧源佤邦人Yansai区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和它的军队发起了“Mengunderstand运动”1949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国民党政权在沧源地区[]。同年9月和11月,他打败了耿马反动势力的入侵和外国土司的入侵。1949年12月,佤族人民和云南各族人民共同解放,同中国各族人民一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五,佤族传统价值观中蕴含着万物平等、崇尚自然的生态理想。由于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相信这个民族起源于自然,是“万物有灵论”的。一切生物,不论大小,强弱,都是生物,与人平等。“人、动物、植物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人钻葫芦,鸟是人类的朋友”等民间谚语反映了我们对自然事物的尊重和依赖。佤族人考虑自然资源已经很久了。有土神用水和土造人的民间故事。随着人口的增加,山脉和河流被吃了喝了,世界被毁灭了。神因此惩罚了人们,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类都死了。这警告佤族人民在掠夺自然资源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贪得无欲,否则会受到神的惩罚。在夸张的想象中,佤族人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和践行着尊重生命、善待自然、力求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佤族传统价值观是佤族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核心,反映了佤族行为实践中的历史。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虽然是一种简单甚至不成文的价值规范,但在不断的历史扬弃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符合群体共同利益的价值目标,形成了群体接受传统价值体系——成为民族其他形态意识的基础和核心,促进民族进步。时至今日,它仍在当地佤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佤族在形成民族价值观念和塑造自我过程中对民族精神的价值选择,不仅符合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社会发展,也广泛体现在中国各民族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统一性,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如尊崇自然、万物平等的自然生态理念,是各民族社会的共识,是我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勤劳勇敢、孝敬老人、诚实守信、善待他人的内容,是各民族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互助、集体利益、平等、博爱的集体观念是各民族处理社会关系的主要标准,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大力倡导的。爱国主义是各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可以说,作为一个民族,人口不多在中国56个民族中,佤邦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这是一个小型的过程其他民族甚至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和包容的概念,集成和共存,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设第二节木鼓舞文化价值的现实意义(一)木鼓舞凝聚着传统佤族社会的历史记忆木鼓,佤族称之为“格罗”(或“格弄”),是佤族人心中的“通天之神”。佤族先民对祖先的崇拜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崇拜。事实上,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木鼓祭祀活动,也只可能是对母系氏族公社英雄首领的崇拜。从《司岗里》史诗来看,佤族先民从“司岗里”出来后不久就有了木鼓,并逐渐形成传统的木鼓舞。佤族先民崇拜的祖先应是母系氏族英雄首领,即“客立托”的“司欧布”,是与佤族先民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女英雄。佤族先民认为“司欧布”是“管谷子生长的女鬼”,为此就把女神“司欧布”物化为木鼓供奉起来。因为木鼓是物化了的“司欧布”,对木鼓的崇敬,也就是对“司欧布”的崇敬。她与天神母亲“木依吉”在一起,能给人们降临丰收和快乐,免除灾祸与痛苦。佤族人认为木鼓是通天的神器与佛教徒认为木鱼是通佛祖的法器有某种相似之处。木鼓一响,似乎天神“木依吉”和谷神“司欧布”就最先知道她们的的后代对自己的尊奉和祈求,谷神也会受感动而通达“木依吉”神,去驱赶恶鬼和消除灾难,赐给佤族先民丰收之乐。由此,佤族先民不仅给木鼓盖房子加以保护,还要派“窝郎”守护,由专人敲击,而且每年要以最盛大的礼仪由“魔巴”(拉祜语,巫师,佤语称“巴柴”)主持祭祀木鼓的仪式,且特以牛头为主祭供品,全寨人参加活动。这种传统的祭祀仪式就成为了后来的木鼓舞,并与播种节与谷魂节一起成为佤族的传统节日“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借此群体得以凝聚及延续……”[8]27。佤族由于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民族意识中涌动强烈的“拾回、重组”代表本民族文化核心的历史记忆,希望用代表本民族文化标志的某种“媒介”来实现这一愿望,而木鼓节、木鼓舞的回归是最佳选择,成为佤族追忆光荣历史、凝聚民族情感、强化群体记忆的“神圣”文化标志。(二)木鼓舞承载着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角色木鼓是佤族文化的象征、标志和符号,是佤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工具。木鼓之声由娱神变为娱人,娱乐的功能在强化。除了文化的物态标志物外,木鼓之功能就是作为娱乐的乐器。木鼓之声就是欢乐和喜庆之声,人们围着木鼓载歌载舞,这种歌舞形式已经走出佤山,走向世界,成为佤族文化最直接生动的表现。木鼓作为佤族的传统祭祀仪式神器,已衍生出了新的文化内涵,如新的木鼓舞、木鼓歌、木鼓节。这是否是一种传统文化“复活”?“集体记忆依赖某种媒介,如实质文化及图像、文献或各种集体活动来保存、强化或重温”。木鼓回归,不能是简单的形、声、意的复原,不是简单的重述“过去”,而是在现代文化强烈冲击下、全球化背景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双重影响下,为自己独特脆弱的传统文化寻找生存与发展的途径,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求“复活”的文化种子的一种尝试。木鼓文化的风行在传承佤族传统文化、提升佤族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木鼓及木鼓舞成为佤族文化的标志和载体,对于佤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仅靠木鼓文化是不够,应当有更多的类似木鼓一样的文化载体,来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提升佤族传统文化,因此,如何对木鼓舞及其他相关文化的发展,就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延续的关键。(三)木鼓舞是强化族群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在传统的佤族社会,木鼓不仅作为一种乐器来体现其基本功能,还体现出某些特殊功能。佤族在很长的历史上没有自己民族的书写文字,因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只能依靠非语言符号的实物来记录。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化,生产力极低下,传统佤族家庭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团体,凝集成一个既有强烈归属感的族群,才能战胜自然界给人们所带来的困难,并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可见,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木鼓在佤族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成了佤族精神力量的象征物。木鼓舞无疑增强了佤族的集体归属感及向心力,团结意识油然而生。在传统社会,佤族猎人头祭谷习俗的存在,更促使这一族群意识得到了加强与巩固。在木鼓舞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把离群的危险、恐怖和苦难以最富裕刺激性的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这种表演方式也促使人们对集体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和信任感,无形中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