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6400字(论文)】_第1页
【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6400字(论文)】_第2页
【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6400字(论文)】_第3页
【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6400字(论文)】_第4页
【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6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数民族侗族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目录TOC\o"1-3"\h\u6796引言 13209561相关概念阐述 14195421.1侗族民歌 14185171.2侗族民歌发展的起源 14276461.3侗族民歌进课堂可行性与必要性 15109452S中学侗族民歌教学实践研究 15296212.1教学目标内容设计 1529332.2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 1622542.3教学思政 16116833S中学侗族民歌进课堂存在问题及原因 16267433.1生活联系不紧密 17317963.2学生主体参与意愿低下 17296343.3注重理论忽略实际 17139444S中学侗族民歌进课堂策略 18279364.1完善教材 1871634.2丰富第二课堂 18269794.3丰富艺术感受形式 18153404.4田野采风 1931231结论 1911502参考文献 19引言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族音乐艺术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承推广民族音乐,提倡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应该背负的使命,孩子们能学习到音乐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的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孩子们高雅的情操,起着重要作用。更好的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初中音乐课堂中,对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以及现代音乐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新时代音乐教师的责任。1相关概念阐述1.1侗族民歌中国史书上有关侗族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距今1000多年前。因为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经验、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等都是靠歌来记录,靠歌来传承。歌唱是侗族自己独特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侗族先民“视歌为宝”,学歌就等于学文化,掌握的歌越多,知识就越丰富。明清以来,侗族民歌已形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赶坳歌、玩山情歌、喜酒歌、嫁歌、劝世歌、丧堂歌等。其中,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箭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频繁交流,矛盾也不断地产生和化解也逐步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侗族箭歌被歌师们在山歌对唱、竞赛中加以升华和利用,十九世纪广为流传,侗族箭歌从此作为一种山歌艺术得以确立。侗族民歌是S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巨大财富,是S人民世世代代积累智慧的产物。侗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清以来,侗族民歌已形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赶坳歌、玩山情歌、喜酒歌、嫁歌、劝世歌、丧堂歌等。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民歌的功能性不如以往那样显著,学生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对当地音乐有着天生的感受和消化能力。如何传承和发扬侗族民歌,还是要靠学校教育。但目前中学的民歌教学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1.2侗族民歌发展的起源侗族的主要宗教对象是“萨岁”或“萨玛”,《萨岁耶》和《萨坛》(祖先崇拜者)等歌曲的诞生是为了取悦或赞美其所进行创作的。由于口传心法的传播方式,无法确定这些歌曲创作的具体时间,但从歌曲的目的祈求恩典和环境时祭祖来判断,歌曲的年代很久远。远古时代,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为了消除个体在自然面前的弱点,同类的先祖们集体聚集下河捕鱼,下山打猎,用树木盖房子,调整行为为了统一或提升步态,产生了原始的劳动民谣,如《捕鱼耶》、《围猎》、《拉木耶》等。这些民谣节奏明快,内容简单,主要由构成情态助词组成,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认知能力,特别是当语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交流工具时,民谣是《十二月工夫歌》和《七十二艺》。《挖芒歌》,《生意歌》,《二十四农事歌》,《锄头落地不误人》,《四季歌》,《十二个月农事》,《十二月农谚歌》,《木夫歌》,"蓝色"奏《河中排之歌》等。侗族人民的“劳动之歌”,源于对自然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认识。1.3侗族民歌进课堂可行性与必要性1.3.1.可行性侗族民歌是S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巨大财富,是S人民世世代代积累智慧的产物。侗族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侗族民歌的传承大多依靠一些老艺人的口传,但这种方法非常简单、范围小。学生从小就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对当地音乐有着天生的感受和消化能力。因此,对侗族民歌的传承必须在中学课堂中进行。侗族民歌与学校音乐教学相结合,是对S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民歌,是传承当地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通过精心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将有助于确立S地区的音乐特色,形成宁S区独特的且有创意的音乐品牌。1.3.2必要性通过对于S地区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询问研究,发现对侗族民歌了解的学生比例十分低下,大多数同学在被询问之时甚至不知道不了解侗族民歌的而代表作《蝉之歌》的音乐内容,当问及是否愿意去了解的其侗族民歌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表示兴趣并不是的很高,当问及日常生活中是否习惯听侗族民歌的时候,大多数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听。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侗族民歌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对侗族民歌的了解也非常的匮乏,作为S县的青年一代,对自己的家乡文化知之甚少,是十分可怕的。我国的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可能仅仅只依靠艺人,而是需要新的年轻的一代,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民歌的学习和内容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然而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样通过歌唱来传递信息,音乐的意义也更多被认为是陶冶情操和休闲娱乐。通过将侗族民歌带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上来,激发青年一代宁晋民歌的兴趣,才能达到最终的文化传承的目的。2S中学侗族民歌教学实践研究2.1教学目标内容设计知识和技能:通过欣赏和学习的侗族民歌《蝉之声》、《唱支初歌宽下心》、《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等学生可以完全理解并顺利配合,了解侗族民歌不同演唱风格的侗族民歌不同的主题。了解侗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掌握合唱基本技能。过程和方法:通过自学,收集和阅读相关文献,使学生对侗族民歌的历史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解侗族民歌了解不同类型的侗族民歌(如南北侗族民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能够简单理解并根据简谱进行演唱,通过互动交流、表演汇报等形式巩固侗族民歌学习成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侗族民歌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侗族民歌的兴趣;此外,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侗族民歌的文化理解可以提高自信心。传承S县当地音乐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和爱国主义精神。2.2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在学习S县传统民歌《蝉之歌》的同时,主要采取欣赏教学法。“人类的听觉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感觉,是人们感知周围事物的重要方式。通过反复听,唱和哼唱这首歌曲。在每次听前,给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听。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和思考。在想象和思考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利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事迹情况选取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学习传统民歌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民歌。老师把民歌的故事讲述出来,引导学号学生对所阐述的话题产生一定程度的兴趣,使其充分感受S民歌的民俗性和艺术性。教学方法应采用示范、模仿、观察、实践等教学方法。欣赏教学则需要从听力、认知、经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等方面进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进行。《蝉之歌》,侗族的先民们生活在广袤的大自然之中,因此,从很久远的时期开始就十分喜欢模仿蝉鸣的声音,通过这些声音来表达侗族先民对于大自然旋律和生活的热爱。《唱支初歌宽下心》在枯燥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当中,所有的矛盾都可以通过一支山歌给予合理的解决。2.3教学思政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美学。美是艺术的本质,美也是音乐的尺度之一。侗族民歌有多种风格,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歌体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中学音乐课,因此具有一定审美标准的内容需要进行鉴别。除此之外,民进进歌课堂,坚持以教育为目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选择侗族民歌时,要注意道德教育。民歌选择应该充满正能量,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音乐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学。侗族民歌的选材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独立创作、表演音乐作品,鼓励他们组成兴趣小组和文艺小组,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3S中学侗族民歌进课堂存在问题及原因3.1生活联系不紧密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相当多的学生相信当地的民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当地民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这揭示了传统民歌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现实。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认为学校的音乐课程基本上没有实现主题实践活动与传统民歌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兴趣,传统民歌的感受形式大多数都是欣赏,或者大多数活动都没有在实践中进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这些数据直接显示当前民歌教学只注重学科渗透教学,课程内容是不密切相关的学生生活,教学效果不明显,缺乏经常接触学生传统民歌的实际内容的课程。3.2学生主体参与意愿低下在S中学的学生当中,目前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参与传统民歌的教学活动。很多同学甚至没有参与任何名而学习的意愿。这种现象出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很多原因。笔者认为,学校传统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的是课本理论内容的宣讲,甚至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考核的手段,这样的侗族民歌教学方法仍学生是被动听讲,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常常在上课的过程中会出现走神的情况,甚至觉得上课是一种极大的折磨。这样的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学生不赞成这种教学方法。他们更想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了解到侗族民歌的相应魅力。3.3注重理论忽略实际新课标规定,传统民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欣赏为主,或主题实践活动为辅。传统民歌知识是一种僵化的理论内容,这个课程标准表现出逻辑思维和思想倾向对于民歌的传承习得大为不利。高中生作为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被应试教育包围,产生了强烈的阻力。更不要说要求他们灵活地学习和运用了。而音乐课的效果必须要在实际的行为中实现。学生认知与劳动的矛盾必然导致知识与劳动的分离。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基本的认知形式,很难产生情感波动。除此之外,全面实施课程标准,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将音乐的学习渗透进入各个方面的学习之中。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够满足课程和教学的要求,而现阶段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阶段,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更加关注考试结果。在高中,每节课都有很多的内容,老师想把音乐课变成传统民歌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压力下也会是否复习其他学科的课程上犹豫不决。4S中学侗族民歌进课堂策略4.1完善教材中学生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阶段。教学内容应该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将民歌的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更加应该看做是一种文化传承。目前S中学并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更多情况下是通过音乐老师本身上课进行相应的穿插。因此制定合理针对且合理的教材或者小册子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聘任一批合格的人才。了解侗族民歌,能够对侗族民歌进行教学设计,制定相应的民歌教学的体系。其次,在学校原创教材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的发现和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和理解的信心,让学生来丰富和满足传统民歌的艺术价值。使其艺术内涵能够真正流传,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符号。4.2丰富第二课堂如何使侗族传统民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就是要将民歌本身的美感以及价值向学生展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传统民歌是在课堂上,音乐老是教得好学生自然就能多学一些,音乐老师教得不好学号是呢过的学习兴趣就会减少许多。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传统民歌教学的成败。除了在课堂教学上引起学生们学习兴趣,对于传统民歌的相关兴趣之外,但在传统民歌的教学中,核心是在于课堂之外的时间,因此,出了课堂上的教学,其他地方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些学校开展各种相关的主题活动。使学生们自主参与进来分享家乡的民歌艺术。同时,可以举办一些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与历史和主办相结合我和民歌有个约会。通过查阅古今资料,丰富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并真正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真正做到精神上的继承。4.3丰富艺术感受形式优秀的民间艺人进入校园有很多优势。他们对于民间记忆更加熟悉,并且更加清楚地知道其特殊的地方,与学校老师交给学生的内容截然不同。校园老师更多地是通过信息的收集以及信息的传达,通过临时的培训给学生们进行相应的的讲解。民间民歌艺人可以跨越优秀民俗文化与“象牙塔”之间的界限。在歌曲选择和演绎上更加迷人和充满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侗族歌曲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于民歌的感知。除此之外,让负有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进入课堂,能够体现学校以及当地政府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对于社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积极正向的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为对于事物的学习要从自己本身的喜好和相应的兴趣出发,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世俗和别人的看法。也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审视过自己并且为之努力,就可以达到目标以及想要的生活。最后,民间艺人的课堂教学也丰富了教师的艺术加以升华,与民间艺术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传统民歌与学校文化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4.4田野采风实地考察在教学方法中是效果最为明显一种。它能够使得学生在人们深入的观察、探索和感受中,感受到所要学习事物的真实性和审美感。侗族传统民歌主要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侗族民歌,与山里唱民歌的人交流。学习如何唱侗族民歌,如何处理侗族民歌中的发声。这样生动教学能够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民歌的美感所在。当然,田野收集的风不是空谈,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实地考察的第一步是在要求学生前做足功课。选择民歌出现的地方。在调查、记录和观察的过程中,探索侗族民歌的特点、形式和表现意义并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并且在实地考察时认真记笔记,而且在考察结束后认真总结,它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结论侗族民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侗族的古典民歌逐渐与原始舞蹈“侗推”的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侗族历史上情节简单的舞剧,即一种初具雏形的傩戏。侗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也发展于当地的民歌。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许多优秀的民歌已未能够流传下来,有些民歌还伴随着民间艺人的死亡逐渐消失,本论文S中学为例,将侗族民歌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有效地补充了S中学音乐教学的问题,S中学现有的传统音乐老师教学的方法主要让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之后,老师对音乐进行点评,传授民族音乐的方法除此之外是几乎没有的,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也比较枯燥,没有一些有趣的互动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本篇论文通过提供完善教材、丰富第二课堂、丰富艺术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