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很多人在评价中国学生时,常常会用到“低分高能”这个词。说中国孩子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让我们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学习目标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演讲层层推进的写作结构;2.通过细读理解本文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通过实例概括“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精神,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基础夯实——作家作品丁肇(zhào)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发现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基础夯实——写作背景1991年10月2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基础夯实——字词过关华裔()

测量()彷徨()丁肇中()

不知所措()格物致知()zhàocuòyìzhìliánɡpánɡhuánɡliào望()

miǎn怀()

朱xī()rú家()瞭缅熹儒2.掌握下列重点词语。基础夯实——字词过关格物:致知:彷徨:缅怀:激变: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①由于激怒而激起哗变;②急剧的变化。遥念,追思。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整体阅读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整体阅读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整体阅读4.了解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据可分为: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常见的议论方法有: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整体阅读4.根据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梳理文章段落。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三部分(解决问题):(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2—12)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13)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重点研讨1.阅读第二部分,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第一层(2)第二层(3—5)第三层(6—12)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2.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点研讨重点研讨3.阅读6-12自然段思考:“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实验精神对于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过程应该是怎样的?(1)“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2)实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重点研讨4.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选择正确的目标开展实验坚持完成实验眼光勇气毅力5.阅读最后一段,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重点研讨6.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点研讨重点研讨7.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重点研讨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1)道理论证: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重点研讨所举例子阐述道理论述角度作用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正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探测。(2)举例论证:重点研讨所举例子阐述道理论述角度作用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不知所措。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反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办法。重点研讨9.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然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当堂检测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示例: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在实验室里对成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一锅一锅地冶炼,终于提取出0.1克纯净的镭。拓展延伸范文示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学习完本篇演讲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读后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拓展延伸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拿爱因斯坦的例子来说,他的伟绩无疑是推翻了经典力学,使物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的物理学家说过,物理的大楼已基本建成,后人只需添砖加瓦便足矣。当时的爱因斯坦只是专利局里的一名小职员,但他很喜欢思考,一个偶然间的想法,使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