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人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3.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是怎样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课文字里行间“北京味”的流露十分自然,品味地道,也要指导学生仔细赏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曾经说过,没有一片自然是无意义的。一片自然的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这片自然的风景有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用文字描绘的但是风景的背后都有值得我们体悟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故都的秋》,感受郁达夫的心灵世界。二、整体感知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深情地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思考: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故都秋的整体特点?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齐读!感受到作者对北国秋的情有独钟!这句话在文中的第一段,同学们齐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感受这份情有独钟。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舟车劳顿,也要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品一品它的味道。这篇文章写在1934年,机缘巧合,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时恰也在深秋。对于秋,对于定陶的秋,你可有感受?三、走近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作者写这清、静、悲凉的秋天也是通过具体的景色来展现的。文章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的是哪几个段落?3---11段。请同学们跳读3--11段,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色?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其实每一处景色静静品味都是一幅画。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景色写出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3--11段,标划出让你觉得清、静、悲凉的句子。请同学们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品味。预设:秋院清晨(3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寂寞、忧郁的感情基调。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秋槐落蕊(4段):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踏”“柔软”除了体现环境之静,更体现了心境之\"静\"。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清”、“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句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蝉悲鸣(5段):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动写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静”的特点。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话凉(6-10段):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秋果胜景(11段):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枣树部分:北京租住的院子里,有作者和他深爱的儿子共同摘枣子的美好回忆,但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儿子已经因病早夭了,所以,这颗枣树也承载着作者悲痛的回忆。学生朗读分享。四、走近郁达夫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那这清、静、悲凉的秋天背后到底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我们就一起品读一段文字。我就先入为主,选择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教师配乐来朗读。落蕊:凋谢后自然飘落的花蕊。你喜欢盛开的槐花还是凋落的槐花?王国维有言“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花的凋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奈。欣欣向荣的景观固然让我们惊喜,但是凋落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或许敢于直面生命的衰败,我们才更懂得生命的深沉与博大。学生配乐朗读再看作者感受落蕊的方式。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足见作者是一个细腻、敏感之人,具有纤细的文人气质,才对生活有如此真切、细腻的体验。我们仿佛看见作者徜徉在落蕊满地的小路上,独享属于他的那一份细腻、清闲、落寞还有深沉。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3-11段,看看这些清、静、悲凉的文字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分享。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气质,你推测郁达夫会有怎样的经历?展示:三岁丧父,少年离乡,在日本留学遭受屈辱和歧视,一生漂泊不定。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郁达夫自传》郁达夫和北平23岁时,郁达夫从日本留学归国,到北平去考“公务员”,落魄而归。27岁时,郁达夫应聘到北大讲授统计课程,也不过是补一个空档,混口饭吃。29岁时,郁达夫两次到北平看望寓居于此的前妻孙荃和孩子。30岁时,儿子龙儿患脑膜炎夭折,郁达夫从广州赶到北平,竟未能见最后一面。真是“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38岁时(1934年),郁达夫受自己提携过的文学晚辈王余杞盛情之邀,再到北平。一同前来的,还有同时期国民政府白色恐怖的重压,以及文学创作的苦闷。郁达夫的人生充满了如此多的无奈与无助,而他的文字却又是如此的细腻与深情,为什么?读一读文章的第12段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能自已的深情齐读最后一段总结:郁达夫是幸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