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固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感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褒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慄。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褒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1先①定K一代之所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且。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C.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4分)(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4分)14.明代方孝孺认为“论政则考其时”,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请根据文中苏洵对“势”的论述,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并阐明理由。(3分)江苏省徐州一中、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材料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或问:秦始皇帝焚诗书以愚天下,天下其可愚乎?对曰:天下不可愚也。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焚其国也。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神物之所守护,固自若也。其有为秦焚亡者,几何语哉?诗书既焚矣,而秦之纪纲,日以隳败。天下豪俊,圜睨并起,皆知拟神器、逐走鹿,其有为焚书而愚者几何人哉?诗书不可焚也,始皇焚之,天下不可愚也,始皇愚之。徒使帝王之道不渐诸心,仁义之言不历诸耳,计能远筑长城以捍边鄙,而不知荆卿匕首接于肘腋,博浪之椎近起于属车之下,是非自愚乎?始皇既没,胡亥嗣世,自幽深宫,不分马鹿之异,阎乐之祸已侵肌骨,而犹不自知,是非愚其子乎?亥之愚,赵高劫之;高之奸,子婴诛之。秦君、秦臣内相吞噬而国随以亡,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天下其可愚乎?问者悚然曰:子言然,吾今乃知天下之不可愚,又知诗书之不为秦焚亡矣!【南宋】范浚《对秦问》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如此A弗禁B则主势降乎C上D党与成乎E下F禁之G便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私学,既可指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也可指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文中指的是前者。B.博士,文中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的“特”意为“只,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相同。D.“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的“曾”字,可译成“竟然”,与“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相同。12.下列表述中,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李斯认为秦始皇既然已经统一了天下,就必须从思想上实施专制,否则君主的势力就会下降。秦始皇焚书,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以官吏为师。范浚认为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但他愚昧地不分鹿马、不辨是非,这都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的后果。范浚认为秦始皇焚书,本意是愚弱天下,但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说明这一行为是秦自取灭亡。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4分)(2)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4分)14.文中说秦始皇“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①,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悫②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十四》,有删改)【注】①躧(xǐ):草鞋。②悫(què):诚实。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由君之A意B自乐C之心D推而与E百姓F同之G则何H殣之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偏不党”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乡党之人”中的“党”词义不同。B.“文绣被台榭”与司马迁《报任安书》“虽万被戮”中的“被”词义不同。C.“君之德著而彰”与诸葛亮《出师表》“以彰其咎”中的“彰”词义相同。D.“公心不周乎国”与杜牧《阿房宫赋》“周身之帛缕”中的“周”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称赞尧没有因私心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传给舜,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B.伊、吕作为臣子能够大公无私,举贤任能,忠心事君,而不徇私枉法,结党营私。C.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饿死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德行,晏子趁机劝说景公要有公心。D.晏子认为齐景公如果能推行盛德成为像汤武一样的圣君,就无需担忧会有人饿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⑵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14.你认为齐景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请结合材料概括。(3分)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抽测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①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②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成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于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材料二: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固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方命:违抗命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黑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B.劝,指勉励、劝勉,与“劝学”“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完全相同。C.觉,意为睡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意思相同。D.当,意为相当、对等,与《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的“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4分)(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14.有人认为,如果苏轼是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对典衣、典官的奖惩方案。请根据材料一推测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题。材料-: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宫,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0.材料一画出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古者B圣王之为政C列德而尚贤D虽在E农与工肆F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射御”,为古代六种技艺中的两种,另外的四艺指礼、乐、书、数。B.“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C.“去”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中的“去”的意思不同。D.“伏”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中的“伏”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符谈起,由此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强调,不厌其烦,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韩非子强调以法为度,指出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和衡量功劳,那么国家就容易治理了。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将直接导致国家走向灭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2)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14.先秦诸子论说闪烁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共同的讨论话题,但论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第二次阶段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材料二: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⑤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齐君闻之,大骇,乘驲⑥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节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注】①服: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称“服”,两边的称“骖(cān)”。②杸(shū):同“殳”,古代兵器,竹制,一端有棱。③罘(fú):捕兽的网。罔:同“网”。④葩屦(fèijù):麻鞋。⑤伉(kàng):当,承担。⑥驲(rì):古代驿站专用的车。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有间A晏子B见疑C于齐D君E出F奔G过北H郭骚之门而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晏子见疑”的“见”与《屈原列传》中的“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B.“吾将以身死白之”的“白”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便可白公姥”的“白”意思不相同。C.“造于君庭”的“造”与《赤壁赋》中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的“造”意思不相同。D.“请而反之”的“反”的用法与《鸿门宴》中的“拔剑撞而破之”的“破”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穆公的马被山野农夫吃掉,他不但没有责怪,还给了他们酒喝,显示出秦穆公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后来在秦穆公遭受危难之际正是这一群山野农夫救了他。B.北郭骚生活贫困,不足以奉养母亲,他上门求助晏子。晏子听从了仆人的建议,赠与北郭骚粮食与金钱,但北郭骚只取了粮食,谢绝了金钱,表现了他不贪图钱财的美德。C.当晏子受到猜忌要逃往国外时,北郭骚跟晏子说“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于是,他就挺身而出,决心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D.这两则材料都有受恩、报恩之意,前者是山野农夫受秦穆公之恩,后者是北郭骚受晏子之恩。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在讲施恩者,后者重在讲报恩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2)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14.材料二中,晏子出逃之前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被齐君追回之后,又说了一句“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文言文阅读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盖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固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感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褒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慄。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褒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末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故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选自《苏洵文选·审势》,有删改)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朝A文B而暮质C以自D溃乱E故F圣人者G出H必1先①定K一代之所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固,意为坚持,与《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B.于,是介词,可理解为“在”,与《师说》“不拘于时”中的“于”意思相同。C.以,是介词,相当于“用”,与《鸿门宴》“请以剑舞”中的“以”意思相同。D.是,意为这,与《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论证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提出“治天下者定所尚”的命题,并以三代为例,陈述“定所尚”的重要性,可以长治久安,民不苟且。B.文章从“所尚”引出一个“势”字,认为“势”有强弱之分,既不能强得过度,也不能弱得过度,暗合了儒家中庸之道。C.文章辨明了用威严和施恩惠是裁抑节制天下强弱之势的手段,进而强调如果要行之有效,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D.苏洵的这篇策论,既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又在正反论述中深化了说理,博古通今,论辩严密,关怀现世之情也溢于言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4分)(2)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4分)14.明代方孝孺认为“论政则考其时”,本文大致作于宋仁宗至和年间,请根据文中苏洵对“势”的论述,为宋仁宗治政建言献策并阐明理由。(3分)10.CEH(原文为“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B(“意思相同”错,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表被动”)12.C(“君王在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错,文章强调的是“审势”而定,强则用惠,弱则用威,并非“任何时候都应恩威并施”)13.(1)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政弊”“小节”“大体”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振”“亵”“德”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建言献策:仁宗应该用威严振弱势。(1分)理由①考其时:宋仁宗至和年间,外为强敌所制,内兴奢靡之风,积贫积弱,国力不盛;②苏洵对“势”的论述:处在弱的要利用威力,处在强的要利用恩惠。(2分)(其他答案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治理天下的人要确定崇尚的东西。崇尚的东西一经确定,一直到千万年之后也不会变更,这样可使百姓的见闻思想归于集中一致,后世子孙就会有所遵守,治理国家就容易许多。所以夏商周三代的圣人,他们的后代能够传国久远达到七八百年。难道只是由于他们的百姓没有忘掉圣人们的功勋才达到这样的?原来是他们的子孙得到祖宗的制度并以此作为根据,才保证了国运长远。像夏朝崇尚忠诚,商朝崇尚质朴,周朝崇尚文华,审察天下适宜尊崇的来坚持执行相应的思想,以此开始,以此终结。不能早上崇尚文华,晚上崇尚质朴,以至于自己造成混乱。因此圣人一出来,就一定先确定为朝一代所崇尚的。周的时代,有周公替他制定礼乐制度,于是天下便尊崇文华。后代有贾谊劝说汉文帝,也想要先确定制度,可是他的方案最终没有真的被采用。现在天下有幸刚刚太平安定,子孙得以万世做帝王的大计,不可不在这个时候预先确定。让后世能长久做帝王的策略,经常先确定所崇尚的,使子孙可以安定天下、坐享其成。直到政治上出现了弊端,这样以后才可以改变它细小的部分,但那些大政方针始终是不可改变的。如此,才能长久地统治天下,老百姓不会苟且轻慢。现在从朝廷和民间考察一下国政,来观察国家所崇尚的东西,我感到有些迷惑。为什么呢?天下的形势有强有弱,圣人审察它的形势,用权宜之计来应对它。形势强了,强到过分再不停止就会折毁了;形势弱了,弱到过分再不停止就会弯曲变形了。圣人权衡它,使统治之势不至于太过而出现折毁或变形的手段,是用威力或施恩惠。势过分强劲的,威力耗尽,也不能震慑臣下;势过分软弱的,恩惠被轻慢,底下的人也不会认为是恩德。所以处在弱的要利用威力,处在强的要利用恩惠。趁着强的形势来施予恩惠,那么恩惠就受到尊重;趁势弱的恩惠培养威力,那么威力发作,天下就会震动发抖。所以威力和恩惠是用来节裁控制天下强弱形势的。然而不懂得强或弱的形势,即使有处决人的强大威力,天下百姓也不会惧怕;即使有使人活命的恩惠,天下百姓也不会高兴。为什么呢?是威力耗尽了,恩惠被轻视了的缘故。所以统治天下的人,一定要先审察了解天下的形势,然后可以跟他讲用威力或施恩惠。不先审察天下形势,却平白无故地说我能用立威严的方法,我能用施恩惠的方法,那是行不通的。因此有强的形势却用威力施加其上,有弱的形势却用恩惠施加其上,以至于到了折毁和弯曲变形的,这都是可悲的。所以善于制服天下的人,要预先审察天下形势的强弱再来谋划方法。江苏省徐州一中、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本题共5小题,共20分)材料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或问:秦始皇帝焚诗书以愚天下,天下其可愚乎?对曰:天下不可愚也。始皇之愚天下,是自愚也,愚其子也,非愚天下也。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焚其国也。使始皇既焚诗书矣,则今六籍非诗书乎?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至若经之所以为经,固有不因简策而存者矣。况夫出于屋壁,传于老生,杂出于名山。神物之所守护,固自若也。其有为秦焚亡者,几何语哉?诗书既焚矣,而秦之纪纲,日以隳败。天下豪俊,圜睨并起,皆知拟神器、逐走鹿,其有为焚书而愚者几何人哉?诗书不可焚也,始皇焚之,天下不可愚也,始皇愚之。徒使帝王之道不渐诸心,仁义之言不历诸耳,计能远筑长城以捍边鄙,而不知荆卿匕首接于肘腋,博浪之椎近起于属车之下,是非自愚乎?始皇既没,胡亥嗣世,自幽深宫,不分马鹿之异,阎乐之祸已侵肌骨,而犹不自知,是非愚其子乎?亥之愚,赵高劫之;高之奸,子婴诛之。秦君、秦臣内相吞噬而国随以亡,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天下其可愚乎?问者悚然曰:子言然,吾今乃知天下之不可愚,又知诗书之不为秦焚亡矣!【南宋】范浚《对秦问》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如此A弗禁B则主势降乎C上D党与成乎E下F禁之G便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私学,既可指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也可指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文中指的是前者。B.博士,文中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彼散为寒灰者,特枯竹耳”的“特”意为“只,只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相同。D.“虽有咸阳宫室,曾不足以供楚人三月之火,是非焚其国乎”的“曾”字,可译成“竟然”,与“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相同。12.下列表述中,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李斯认为秦始皇既然已经统一了天下,就必须从思想上实施专制,否则君主的势力就会下降。秦始皇焚书,除了医学农业方面的书,其余都焚烧了,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可以以官吏为师。范浚认为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但他愚昧地不分鹿马、不辨是非,这都是秦始皇焚书导致的后果。范浚认为秦始皇焚书,本意是愚弱天下,但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说明这一行为是秦自取灭亡。13.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4分)(2)自愚其身,又愚其子,又焚其国,此始皇所以取讥万世而不已也。(4分)14.文中说秦始皇“其焚诗书,非焚诗书也”,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10.BDF11.A(本文中的私学,指的是人们自己私下里所学的知识。)12.B(秦始皇焚书,不包含医学、占卜、种植方面的书,选项表述不合文意。)13(1)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百姓(民心)。(师:效法、学习;非:诽谤;黔首:百姓;句意1分)(2)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家,这是秦始皇被万世讥讽取笑不停的原因。(其:自己;此......也:这是......;所以:......的原因;已:停止。)14.(1)焚烧诗书,只能焚烧掉竹简,烧不掉其中的内容(知识、精神)。(2)诗书有人珍藏传诵,受神灵守护,不可能消失。(一点2分,2点3分)参考译文:现在儒生们不学习今天的却要效法古代的,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够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引古人为害当今,矫饰虚言挠乱名实,人们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指责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当今皇帝已统一天下,分辨是非黑白,一切决定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一起非议法令,教化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各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议论,入朝就在心里指责,出朝就去街巷谈议,在君主面前夸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异说法以抬高自己,在民众当中带头制造谤言。象这样却不禁止,在上面君主威势就会下降,在下面朋党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禁止这些是合适的。我请求让史官把不是秦国的典籍全部焚毁。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送到地方官那里去一起烧掉。有敢在一块儿谈议《诗》、《书》的处以死刑示众,借古非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道而不举报,以同罪论处。命令下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处以城旦之刑四年,发配边疆,白天防寇,夜晚筑城。所不取缔的,是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如果有人想要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诏说:“可以。”有人问:秦始皇焚烧诗书来愚弱天下,天下怎么(难道)可以被愚弱呢?回答说: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这是愚弱自己,愚弱自己的儿子,不是愚弱天下。他焚烧诗书,不是焚烧诗书,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假如)秦始皇焚烧了诗书,那么现在的六经就不是诗书了吗?那些散落成为寒灰的东西,只是枯毁的竹子罢了,至于经书之所以成为经书,本来就不是因为竹简而存在的。何况这些经书藏于孔壁之中,老儒生凭记忆诵录流传,藏在深山中。受神灵所守护的东西,本来就像这样。那些被秦焚烧的书,有多少呢?诗书被焚烧之后,秦的纲纪一天天毁坏。天下英雄豪杰,斜眼并起反抗,都想着争夺天下,那些因为焚书而被愚弱的人有多少呢?诗书不能够焚烧,秦始皇焚烧了,天下不可以被愚弱,秦始皇愚弱天下。假使帝王的道义不能在内心浸润,仁义的话不能再耳边响起,(却)计划在远处筑起长城来捍卫边境,却不知道荆轲的匕首已经接近了腋下,博浪的大椎已经在车下,这不是愚弱自己吗?秦始皇死了以后,胡亥继位,自幽于深宫之中,本能分辨马鹿的区别,阎乐之祸已经浸入骨髓,却还不自知,这不是愚弱自己的儿子吗?胡亥愚笨,赵高劫持他;赵高奸佞,子婴诛杀他。秦君、秦臣在内互相吞噬而国家灭亡,虽然有咸阳宫,却连让楚人火烧三个月都撑不够,这不是焚烧自己的国家吗?自己愚弱自己,又愚弱自己的儿子,又焚烧自己的国家,这是秦始皇被万世讥讽取笑而不停止的原因。天下难道可以被愚弱吗?问话的人惊悚地说:您说的对啊,我现在才知道天下是不可以被愚弱的,又知道了诗书是不能被秦焚烧的。江苏省苏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去天下若遗躧①,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非帝尧孰能行之?孔子曰:“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易曰:“无首,吉。”此盖人君之至公也。夫以公与天下,其德大矣。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之谓公。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之谓也。夫公生明,偏生暗,端悫②生达,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者,君子之所慎也,而禹桀之所以分也。诗云:“疾威上帝,其命多僻。”言不公也。齐景公尝赏赐及后宫,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出而见殣,谓晏子曰:“此何为而死?”晏子对曰:“此馁而死。”公曰:“嘻!寡人之无德也,何甚矣!”晏子对曰:“君之德著而彰.,何为无德也?”景公曰:“何谓也?”对曰:“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也?顾臣愿有请于君: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君不推此而苟营内好私,使财货偏有所聚,菽粟币帛腐于囷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国,则桀纣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婴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则汤武可为也,一殣何足恤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十四》,有删改)【注】①躧(xǐ):草鞋。②悫(què):诚实。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由君之A意B自乐C之心D推而与E百姓F同之G则何H殣之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偏不党”与《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乡党之人”中的“党”词义不同。B.“文绣被台榭”与司马迁《报任安书》“虽万被戮”中的“被”词义不同。C.“君之德著而彰”与诸葛亮《出师表》“以彰其咎”中的“彰”词义相同。D.“公心不周乎国”与杜牧《阿房宫赋》“周身之帛缕”中的“周”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称赞尧没有因私心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传给舜,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B.伊、吕作为臣子能够大公无私,举贤任能,忠心事君,而不徇私枉法,结党营私。C.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饿死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德行,晏子趁机劝说景公要有公心。D.晏子认为齐景公如果能推行盛德成为像汤武一样的圣君,就无需担忧会有人饿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⑴去天下若遗躧,于天下犹然,况其细于天下乎?⑵推之于此,刑之于彼;万姓之所戴,后世之所则也。14.你认为齐景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请结合材料概括。(3分)103分)BDG113分)C(明显/揭示。A项,结伙/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B项,覆盖/遭受;D项,遍及。)123分)A(转述不当,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是论证尧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说“孔子称赞尧没有因私心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传给舜,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1314分尧)放弃天下就像丢弃草鞋一样,对天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比天下细小的事呢?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去”、状语后置句,每译对一处得1分。(24分)在此处推行它,在彼处就会把它当作典范;百姓爱戴的,就是后代效法的。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刑”“则”,每译对一处得1分。143分)①与民同乐;②施惠百姓;③推行盛德。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参考译文】《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浩荡。”说的就是大公无私。古代有践行大公无私的人,尧帝就是这样的人。尧帝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发现舜就传位给他,没有因为私心传给自己的子孙。尧放弃天下就像丢弃草鞋,对于天下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比天下细小的事呢?如果不是尧帝这样的人,谁能做到呢?孔子说:“高大啊,只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易经》上说:“适时而变,吉利。”这大概说的是君主大公无私。以大公无私来治理国家,他的道德就高大!在此处推行它,在彼处就会把它当作典范;百姓爱戴的,就是后代效法的。至于那臣子的大公无私,办理公家的事务而不去经营私家的利益,给公家做事而不谈获得个人利益,执行国家法令而不袒护亲戚,为公家举贤任能而不回避自己的仇敌,忠诚地事奉国君,对百姓仁慈,推行恕道,不结党营私,伊、吕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显赫的名声流传至今,这就是臣子的大公无私。《诗经》上说:“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君子可以漫步其上,小人只能两眼注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公无私就会产生清明,偏听偏信就会产生黑暗,忠诚正直就能够通达顺畅,奸诈虚伪就会蔽塞,诚信就会达到神明的境界,夸大虚妄就会产生祸乱。这六点,是君子非常小心谨慎的,这是夏禹和夏桀不同的地方。《诗经》上说:“贪心又暴虐的君主,他的政令大多邪僻。”说的就是没有公心。齐景公曾经赏赐后宫,台榭都披上文绣,给野鸭与大雁吃菽粟。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死人,就问晏子说:“这些人为何而死?”晏子回答说:“这是饥饿而死的。”景公说:“唉,我是一个多么没有恩德的人啊!”晏子回答说:“君主的恩德显著而明显,为什么说没有恩德呢?”景公问:“怎么说?”回答说:“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国君由宫内自己享乐延及后宫的人与家畜: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我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那样怎么会有饿死的人呢?如果国君不推及百姓,而是只求宫内个人的爱好,使财物偏聚于宫内,菽粟币帛在仓库内腐烂,恩惠不施于百姓,君主的公德之心不能遍及全国,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士人百姓背叛的原因,是由于国君偏心引起的。您如能明察我的话,推行您盛大的恩德,在天下公开布施,那么可以成为商汤、武王这样的圣人,哪里要忧虑一个人的饿死呢?”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抽测二语文试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①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②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③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成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于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节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材料二: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悦,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固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注]①皋陶:舜的臣子,主管刑罚律令,苏轼在这里误用为尧之臣。②四岳:主管四方诸侯的官员。③方命:违抗命令。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仅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黑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故疑则举A而归之B于仁C以君子长者之道D待天下E使天下相率F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G故H曰忠厚之至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B.劝,指勉励、劝勉,与“劝学”“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劝”意思不完全相同。C.觉,意为睡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惟觉时之枕席”中的“觉”意思相同。D.当,意为相当、对等,与《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的“当”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苏轼对尧的这一举动表示认可,认为其中体现了圣人的心意。B.苏轼认为,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是因为用爵位俸禄行赏,用刀锯作刑具,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C.韩非子主张,臣子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并且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君主就应该给予他奖赏。D.韩非子用韩昭侯的例子说明,哪怕臣子做了让君主高兴的事,但是如果臣子做的事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也还是应该受惩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4分)(2)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4分)14.有人认为,如果苏轼是韩昭侯的谏臣言官,他一定不会认可韩昭侯对典衣、典官的奖惩方案。请根据材料一推测苏轼的奖惩方案并说明理由。(3分)10.CEG(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注意题干中有“仅有”二字,因此必须在非断不可的位置上才断句)11.D(材料二中“当”是相当、对等的意思,《促织》中“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中“当”是适合、适当的意思,两者意思不同)12.B(“对一切的劝善罚恶都没用”夸大范围,过于绝对,苏轼认为只是对部分人有用)13.(1)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4分)(2)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4分)14.【参考答案一】奖惩方案:不惩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虽然没有及时加衣服,但是,并不是做了坏事,所以不惩罚他;典冠者虽然越职,但是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参考答案二】奖惩方案:轻罚典衣者,奖赏典冠者。理由:典衣者没有及时加衣服,理应受罚,但也不是大错,所以轻罚;典冠者虽然越权,但做了好事,所以奖赏他。【参考答案三】奖惩方案;对典衣者不惩罚,对典冠者也不奖赏。理由:典冠者功过相抵,不奖赏;典衣者也没有犯重大过失,因此也不惩罚,这样既不会“过仁”,也不会“过义”。(奖惩方案1分,理由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传》中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就尽量给奖励,为了用来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就尽量免除刑罚,为了用来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的坚决,而喜欢帝免用刑的宽大。四岳说:“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是违抗命今、毁坏同族之人。”不久,(尧)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中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道义的标准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道义的标准,就流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道义的标准是不可超过的。古时候,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这赏赐的办法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对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没有作用。用刀锯作刑具,这刑罚的威力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没有作用。先王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并且用爵位俸禄不足以勉励善行;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并且用刀锯不足以来制裁它们。所以当有所怀疑时,就用仁爱之心来行事(执行赏罚之事)。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材料二:让做臣子的陈述他的意见,君主便根据他的意见交给他职事,然后专门根据他的职事来责求他的成绩。如果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职事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相符合,就给予奖赏;如果取得的功绩和他的职事不相当,完成职事的情况和他的话不相符合,就加以惩罚。所以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大了而功绩小的就要惩罚,这不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小,而是惩罚他取得的功绩与他的言论不相当;群臣之中那些话说小了而功绩大的也要惩罚,这并不是不喜欢大功,而是认为功绩与言论不相当的危害超过了他所取得的大功,所以要惩罚。从前韩昭候喝醉了酒睡着了,掌管君主帽子的侍从看见君主受寒了,所以把衣服盖在君主的身上。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身边的侍从说:“盖衣服的是谁?”身边的侍从回答说:“是掌管帽子的侍从。”韩昭侯因而同时惩处了掌管衣服的侍从和掌管帽子的侍从。他惩处掌管衣服的侍从,是认为他没有尽到他应尽的职责;他惩处掌管帽子的侍从,是认为他超越了他的职责范围。韩昭侯并不是不怕着凉,而是认为侵犯他人职权的危害比着凉更厉害。所以英明的君主驾驭管理臣下时,臣下不得超越了职权去立功,也不可以说话与做事不相当。超越了职权就处死,言行不一致就治罪。(每个臣子)都在他的官职内恪守职责,所说的话与所做的事相当,那么群臣就不会结党营私、胡作非为了。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10-14题。材料-: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宫,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节选自《韩非子·有度》)10.材料一画出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古者B圣王之为政C列德而尚贤D虽在E农与工肆F之人G有能H则举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射御”,为古代六种技艺中的两种,另外的四艺指礼、乐、书、数。B.“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C.“去”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中的“去”的意思不同。D.“伏”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中的“伏”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符谈起,由此引出观点。B.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线索,反复强调,不厌其烦,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C.韩非子强调以法为度,指出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和衡量功劳,那么国家就容易治理了。D.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将直接导致国家走向灭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2)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14.先秦诸子论说闪烁着智慧光辉。两则材料有共同的讨论话题,但论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10.CDG(句意: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以德行给予位次,并且崇尚贤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中,“古者圣王”是主语,“为政”是谓语,“之”是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句子结构完整,在“政"后停顿;“列德而尚贤”中,“列德”与“尚贤”并列,用“而”连接,联系紧密,在“贤”后停顿;“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是假设复句的前句,也是句子的主语,“人”后断开。故在CDG三处句读。)11.D(C.除去/离开,意思不同;D.潜伏隐退/保持,意思不同。故选D.)12.D(“直接导致”错误,由原文“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可知,君主选拔任人才导致忠臣退奸臣进,进而国家走向灭亡。)13.(1)原因在于朝廷里从政的王公大人们,不能用尊重贤士使用能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4分。“为”,治理,1分;“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定语后置,1分;“以”,.用...的办法,1分;“尚贤事能”,尊重贤士使用(任用)能人,1分。)(2)所以审察是非得失时掌握了法度的规定的君主,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4分。“审”,审察,1分:“加”,凌驾,1分:“以”,相当于“在”的意思,1分;“欺”,被欺负,1分。)14两则材料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中的人才任用问题(1分)。论说的侧重点:材料一:墨家主张崇尚有才德、才能的人出来做官(1分):材料二: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1分)。[解析]由原文材料“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和材料二“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面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两不求用于法”可知,两则材料讨论的共同话题是为政治国中的人才任用问题。由原文材料“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和材料二“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可知,论说的侧重点:墨家主张崇尚有才德、才能的人出来做官:韩非子主张用法制来选人,用法制来衡量功劳。[参考译文]材料一:墨子说:“现在王公大臣治理理家,都希望国家富强,人口繁盛,刑法与政治都井井有条。但结果是不能富强反而贫困了,人口不能增加反而减少了,不能得到安定反而引发了混乱,也就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所希望的,而得到了所厌恶的,这是什么原因?”墨子说:“原因在于朝廷里从政的王公大人们,不能用尊重贤上使用能人的办法来治理国家。"有人问:“那么,聚集贤良之士的办法是什么呢?”墨子说:“比如说想要聚集他们国家里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这样做之后,他们国家里善于射箭和驾车的人就会多起来。况且那些贤良之士,又具有淳厚的德行,善辩的言谈,广博的学识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良佐啊!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使他们显贵、尊敬他们、赞誉他们,然后全国的贤良之士,也就可以多起来了。”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政令时说:“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使他接近。”因此国中富贵的人听了,都私下里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富贵的地位。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贫贱,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为国君所信任的人听了,也私下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被信任,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亲疏,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在国君身边的人听了,也私下商量说:“当初我们所凭借的是处在国君身边,现在国君提拔仁义的人而不避远近,那么我们不能不做仁义的事了。”直到边邑郊外的臣子、宫中的侍卫、城中的民众、边境的百姓听了,也都争着做仁义的事。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君主所凭借着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所以古代圣王处理政事,以德行给予位次,并且崇尚贤人。即使是农民或工匠中的人,只要有能力就提拔他。在那个时候,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而分给俸禄。因此,官员并不永远富贵,人民也并不一直贫贱。有能力就提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材料二:所以在这个时代,能够除去臣下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而追求实施国法的国家,民众就安定,国家就太平:能够除去个人的任意妄行而遵守国法的国家,就兵力强大,而敌人相对变得弱小了。所以,审察是非得失时掌握了法度的规定的君主,凌驾在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用狡诈虚伪的手段欺骗。现在如果根据声誉来提拔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