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联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联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联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联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联考生物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期高二年级六校联考试题生物(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16小题,共两部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一部分(1—12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及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均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D.内环境处于稳态,机体就一定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化学成分(如各种激素含量)及理化性质(渗透压、pH和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协调配合,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均可能影响内环境稳态,C正确;D、内环境处于稳态,机体也可能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如可能患有遗传病,D错误。故选D。2.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不是内环境。【详解】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符合题意;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不符合题意;③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符合题意;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不符合题意;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⑤不符合题意;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不发生在内环境,⑥符合题意。故选B。3.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C.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答案】D【解析】【详解】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负反馈调节,A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正确;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C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而温度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点睛】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它们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4.如图表示人体反射的相关神经结构(虚线内为脊髓中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A.②的功能是将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迅速传输到神经中枢B.正常人的①产生兴奋,一定引起⑤兴奋C.排尿反射不仅受脊髓控制,也受大脑皮层调控D.④处给予适宜电刺激,大脑皮层不会产生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从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效应器。据图可知,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脊髓,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①②③④⑤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②表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迅速传输到神经中枢,A正确;B、排尿反射时会出现①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⑤效应器兴奋,当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时,正常人的①感受器产生兴奋,不会引起⑤效应器兴奋,因此正常人的①产生兴奋,不一定引起⑤兴奋,B错误;C、排尿反射就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排尿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便和排尿反射,表明脊髓里的神经中枢也是受大脑控制的,即排尿反射也受大脑皮层调控,C正确;D、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④传出神经处给予适宜电刺激,不能传至③,大脑皮层不会产生感觉,D正确。故选B。5.运动会上,运动员大量出汗,体内失水过多,但细胞外液渗透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具体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是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B是大脑皮层B.大量失水使细胞外液量减少及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会增加C.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说明受体不具有特异性【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2、分析题图:A表示抗利尿激素,B表示大脑皮层。【详解】A、图中A由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B能产生口渴感是大脑皮层,A正确;B、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机体大量出汗使得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B正确;C、题图表示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该过程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属于神经调节;抗利尿激素释放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该过程存在体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故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C正确;D、肾小管和集合管上分别具有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相应的受体,故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受体具有特异性,D错误。故选D。6.关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和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二者的反应速度相当B.神经调节作用于效应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二者的作用范围都比较局限C.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因此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与神经调节一样短暂D.若神经调节作用的腺体为内分泌腺,则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答案】D【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分级调节的机制。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的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激素调节中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激素调节的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3、在激素调节中由于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所以激素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细胞。4、激素在发挥其调节作用后,即被降解而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详解】A、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但体液运输速度比反射弧的传导速度慢,因此体液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慢,A错误;B、神经调节作用于效应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但激素的靶细胞范围一般较广,B错误;C、激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但激素运输到靶细胞的时间有先后,因此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较长,C错误;D、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故选D。7.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D.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辅助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详解】A、HIV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所以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是它在宿主细胞中大量增殖的结果,A错误;B、消灭HIV,一方面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体液免疫产生大量抗体作用于内环境中的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C、CD段,体内HIV逐渐增多,而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由于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随辅助性T细胞的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会降低,C错误;D、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故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胸腺中大量T细胞成熟的结果,D错误。故选B。8.下图是人体初次接触某病原体后发生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细胞,甲和乙表示物质。下列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B.细胞②和细胞③生成、成熟的场所完全相同C.细胞④是浆细胞,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D.物质甲和乙均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病原体【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该图表示的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③为B细胞,④为浆细胞,甲为细胞因子,乙为抗体。【详解】A、细胞①抗原呈递细胞,能够非特异性识别、处理病原体,A正确;B、细胞②和细胞③分别为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两者发育的场所相同都是骨髓,但成熟的场所不同,B错误;C、细胞④是浆细胞,在初次免疫过程中只能由③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也可由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D、甲是细胞因子,能增强B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不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而乙是抗体,能识别并结合病原体,D错误。故选A。9.将一株正在生长的植物水平放入正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飞船的暗室内,暗室朝向地心的一侧开一个小孔,小孔附近放一光源,如下图1所示;下图2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茎生长的作用情况;下图3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作用情况。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后,图1所示植物茎的生长方向是背光生长B.若图1中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p的范围是m<p<2mC.图3中2可表示的是顶芽,且a-d对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D.若把图1装置放回地球同时去掉光源,植物茎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r的范围是0<r<m【答案】B【解析】【分析】一株正在生长的水平放置的植物,在太空飞行,失去了重力作用,但植物生长可受到单侧光的影响,植物茎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详解】A、图1所示植物在失重的状态下,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而单侧光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引起茎向着光源方向生长,A错误;B、图1中若此时茎的向光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m,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少且生长慢于背光侧,结合图2,茎的背光侧浓度范围应该大于m,小于2m,即m<p<2m,B正确;C、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茎敏感性<芽敏感性<根敏感性,故图3中②可表示的是顶芽,a-d对芽都是促进,没有抑制,则不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D、若把图1的装置放回地球上,同时去掉光源,由于重力的影响,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远地侧,且促进生长的效果大于远地侧,若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范围r是大于m小于2m,D错误。故选B。10.下列关于多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萌发C.生长素浓度较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后又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D.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时,用高浓度吲哚乙酸溶液处理枝条的方法是浸泡法【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不同植物激素在代谢上存在相互作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多种激素共同参与,A正确;B、在调节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会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正确;C、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会影响乙烯的合成,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C正确;D、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时,用高浓度吲哚乙酸溶液处理枝条的方法是沾蘸法,D错误。故选D。11.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一直保持不变B.曲线X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是大于1的定值C.渔业生产中一般在曲线Y所示B点开始捕捞以保证持续高产D.同一地区中不同种群因所处环境相同,K值也基本相近【答案】B【解析】【分析】“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题图分析:X代表的是“J”型增长曲线,Y代表的是“S”形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详解】A、自然状态下,由于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种群的数量增长呈曲线Y的趋势,即“S”形增长,即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相对稳定,A错误;B、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是大于1的定值,图中曲线X为J形增长,B正确;C、渔业生产中一般在曲线Y所示B点以后开始捕捞,使捕捞剩余量维持在B点,以保证持续高产,因为该值条件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进而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错误;D、K值的大小由环境决定,同一地区中不同种群K值一般不同,D错误。故选B。12.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降低害虫种群密度,从而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下列对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增加死亡率B.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C性引诱剂引起死亡率升高,直接导致种群密度降低D.性引诱剂导致害虫的迁入率降低,迁出率上升【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了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A错误;B、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比例,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B正确;C、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引起死亡率升高,直接导致种群密度降低,但这不是引起种群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错误;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并未导致害虫的迁入率降低,迁出率上升,D错误。故选B。第二部分(13—16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下图为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B.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C.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进入③的胞体内【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有三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图中有6个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A错误;B、①、②、③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的突触均为兴奋性突触,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结合图示神经通路分析可知,兴奋可以通过4条途径传到B处,包括A→③→B、A→③→②→③→B、A→③→①→③→B、A→③→②→①→③→B,B正确;C、A以胞吐的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D、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与③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其作用后,就被灭活或移走,不会进入③内,D错误。故选B。14.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明显增加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C.信息分子E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D.信息分子A、B、C、D、E的化学本质均为大分子有机物【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信息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信息分子B表示抗利尿激素,信息分子C表示促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D表示甲状腺激素,信息分子E表示细胞因子。【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进入低温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图中的信息分子[A]神经递质、[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但[B]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不会增加,A错误;B、调节方式甲为神经调节,乙为体液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局限、反应迅速,B错误;C、信息分子E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C正确;D、信息分子A所示的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很多不是大分子,D错误。故选C。15.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如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细胞表面表达,如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PC摄取处理病原体,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h使其活化B.CD28分子等第二信号缺失或功能障碍,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C.CD28、CTLA-4分子在细胞表面出现时间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形成肿瘤【答案】D【解析】【分析】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如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细胞表面表达,如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而形成肿瘤。【详解】A、APC(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病原体,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h使其活化,并产生细胞因子,A正确;B、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若CD28分子等第二信号缺失或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B正确;C、CD28、CTLA-4分子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CD28、CTLA-4分子在细胞表面出现时间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D、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而形成肿瘤,D错误。故选D。16.“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在垂直放置的根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基部,导致由中柱运来的IAA在根冠均等分布(如图1);在水平放置的根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近地侧,导致根冠远地侧的IAA向近地侧运输(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唯一重要环境因素B.在水平放置的根中,近地侧伸长慢的原因是其IAA浓度高于远地侧C.IAA在根部只能从形态学上端(根冠)向形态学下端(伸长区)运输D.根向重力生长与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将重力信号转换成合成生长素的信号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在垂直放置的根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基部,导致经由中柱运来的IAA在根冠均等分布;在水平放置的根中,平衡石停留在根冠细胞的近地侧,导致根冠远地侧的IAA向近地侧运输,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快,故根向地生长。【详解】A、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是唯一因素,还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影响,A错误;B、在水平放置的根中,近地侧伸长慢的原因是IAA浓度高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较快,B正确;C、看图可知:IAA在根部既能从伸长区向根冠运输,也能从根冠向伸长区运输,C错误;D、根据试题分析,根向重力生长与平衡石在根冠细胞中的位置密切相关,植物细胞内的淀粉体感受重力信号的刺激,并将重力信号转变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而不是合成生长素的信号,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60分)17.刺龙牙为五加科多年生小乔木。芽、根和叶均可入药,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1)刺龙牙的嫩芽可食,具有清火、健胃的功效。春季,人们采摘刺龙牙顶芽后会导致侧芽的数量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2)刺龙牙能够通过扦插的方式大量栽培,2,4-D能够促进插条生根。某兴趣小组为探究2,4-D促进刺龙牙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2,4-D溶液浓度(mol/L)010-1510-1310-1110-910-7根的平均数量(条)6891194①2,4-D是一种生长素类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___________等优点。②实验前最好去除刺龙牙插条上的芽,目的是___________。③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理由是____________。④为了确定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该兴趣小组还需进的操作是____________。(3)秋天,该兴趣小组准备施用脱落酸促进刺龙牙叶片提前脱落以便储存入药。为确定最佳的施用位置,该小组用放射性同位素l4C标记脱落酸(ABA)来研究其运输特点,开展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图中AB为茎尖切段,结果发现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答案】(1)摘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加速生长(2)①.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②.避免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③.能④.与空白对照相比,较低浓度2,4-D溶液可以增加枝条生根数量,而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反而降低枝条生根数量⑤.在2,4-D溶液浓度10-13和浓度10-19之间设置一系列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分别观察生根状况,找到生根数量最多的枝条所对应的2,4-D溶液浓度(3)不是【解析】【分析】植物体内的激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人们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植物激素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些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林园艺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小问1详解】摘除顶芽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使侧芽加速生长,故采摘刺龙牙顶芽后会导致侧芽的数量增加。【小问2详解】①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②为避免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前最好去除刺龙牙插条上的芽。③本实验在不同2,4-D溶液浓度下,根的平均数量不同,与空白对照相比,较低浓度2,4-D溶液可以增加枝条生根数量,而较高浓度的2,4-D溶液反而降低枝条生根数量,故该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特点。④由表格可知,在2,4-D溶液浓度为10-11mol/L时,根的平均数量最多,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应在根平均数量最多的2,4-D溶液浓度的两侧,即10-13mol/L和浓度10-19mol/L之间,因此在该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分别观察生根状况,生根的平均数量最多的一组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即为最适于刺龙牙生根的2,4-D溶液浓度。【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图中AB为茎尖切段,结果发现琼脂块①和②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放射性同位素l4C标记脱落酸(14C-ABA)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也可以从形态学下端运输至形态学上端,而极性运输是指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至形态学下端,故该结果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18.图甲是寨卡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反应简化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相关细胞,小写字母表示有关物质或结构。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d是______,其可以促进C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_,这是促进C细胞增殖分化一个信号,则另一个信号是______;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______(填相关字母)有关;机体消灭寨卡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2)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相当于______,A细胞的作用是______。(3)有人在成功接种了预防某种疾病的疫苗后不久,又患了该病,请给出一种合理的解释______。(提示:可以从病毒结构和机体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4)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下图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_____。【答案】(1)①.细胞因子②.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即D和E③.抗原刺激

④.D⑤.免疫防御(2)①抗原②.摄取、处理、呈递抗原(3)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感染其他类型流感病毒);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4)【解析】【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小问1详解】图甲中d为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其可以促进C细胞,即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分别对应图中的D和E,这是促进C细胞增殖分化的一个信号,则另一个信号是抗原刺激;接种疫苗或患病后获得的免疫能力主要与图中细胞D细胞,即记忆细胞有关;机体消灭寨卡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小问2详解】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人体接种的疫苗属于抗原。大多数抗原要经过图甲中的A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呈递,即A细胞起到了呈递抗原的作用。【小问3详解】有人在成功接种了预防某种疾病的疫苗后不久,又患了该病,从病毒和机体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感染其他类型流感病毒)或者疫苗的免疫强度不够,体内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太少。【小问4详解】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机体已经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乙肝病毒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注射疫苗后引起的初次免疫反应相比,感染乙肝病毒后引发的再次免疫反应快而强,产生抗体的浓度高,作用时间持久,即表现为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抗体,发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相关曲线可表示如下:19.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刺激作用于体表的冷觉感受器,产生的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___,其调节腺垂体产生___,促进腺体A分泌激素,腺体A表示的器官为___。(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___细胞分泌胰岛素活动增强,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此过程属于__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__(填“细胞膜上”、“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4)“胰岛素抵抗”是指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使胰岛素调节血糖功能降低。已知盐酸吡格列酮具有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某研究者提出黄连人参能缓解“胰岛素抵抗”。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和试剂,探究黄连人参对“胰岛素抵抗”是否具备缓解作用。(请补充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实验材料及试剂:体重及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若干只,盐酸吡格列酮溶液、黄连人参颗粒水溶液、蒸馏水(注:实验试剂采用灌胃处理)。实验思路:①测定“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选取所测浓度基本一致的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3组;②甲组每天适量盐酸吡格列酮溶液灌胃,乙组___,丙组每天等量蒸馏水灌胃,其余饲喂条件相同;③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测定三组小鼠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预期结果及结论;若___,说明黄连人参能缓解“胰岛素抵抗”;若___,说明黄连人参对“胰岛素抵抗”不具备缓解作用。【答案】(1)①.下丘脑②.促甲状腺激素③.甲状腺(2)①.抗利尿②.肾小管和集合管

(3)①.胰岛B②.神经—体液③.细胞膜上(4)①.每天等量黄连人参颗粒水溶液灌胃②.乙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显著低于丙组③.细胞膜上

乙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甲组,且与丙组基本相同【解析】【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小问1详解】体表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产生的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递到下丘脑,其调节腺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腺体A的分泌激素,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甲状腺。【小问2详解】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内环境水分丢失,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作用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的作用。【小问3详解】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说明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神经调节的支配,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发挥作用,需要细胞膜上受体的识别。【小问4详解】②实验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甲组加入适量盐酸吡格列酮溶液(已知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作为阳性对照(标准对照),丙组加入等量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实验探究“黄连人参对“胰岛素抵抗”是否具备缓解作用”,故乙组处理为每天等量黄连人参颗粒水溶液灌胃。③甲组加入的是已知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故该组小鼠血糖浓度最低,丙组加入的是蒸馏水无治疗效果,血糖浓度最高,若要说明黄连人参能缓解“胰岛素抵抗”,则实验结果应为:乙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显著低于丙组;若要说明黄连人参对“胰岛素抵抗”不具备缓解作用,则实验结果应为:乙组胰岛素浓度及空腹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甲组,且与丙组基本相同。20.吸食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兴奋和愉悦感,长期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机理如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的①②③表示突触相关结构,据图分析,①和③分别是___、___。(2)兴奋传导至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___(填“①→③”或“③→①”),原因是___;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物质运输方式为___,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主要由___(填细胞器名称)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是___。(3)若长期吸食毒品,则毒品会___(填“促进”或“抑制”)图中转运蛋白的功能,并可能会导致受体蛋白的数量___。(4)吸毒成瘾后,吸毒者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获得同等愉悦感。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从而对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答案】(1)①突触前膜②.突触后膜(2)①.①→③②.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③.胞吐④.线粒体⑤.被回收或降解(3)①.抑制②.减少(4)吸毒导致受体蛋白数量减少,为获得同等愉悦的效果需要更多的神经递质,而增加吸食毒品的剂量可以增加神经递质的量

【解析】【分析】由图可知,某些毒品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使得神经递质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蛋白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持续产生愉悦感。【小问1详解】①处释放神经递质,①是突触前膜,③接受神经递质,③是突触后膜。【小问2详解】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兴奋传导至突触时,其传递方向是①(突触前膜)→③(突触后膜),原因是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