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学年第一学期历史选择题适应性训练(六)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每题2分)1.下图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外流变化情况(单位: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政府未有实际措施应对 B.国际收支处于出超地位C.银贵钱贱民众负担加重 D.西方商品倾销势如破竹2.1839年英国在华商务总督义律收缴鸦片共计两百万余斤交清朝销毁。林则徐等人在逾贴中赞扬说:“诚实居心,深明大义,恪守天朝禁令,保全夷众身家,恭顺勤劳,询堪嘉尚。”虎门销烟后,义律立即向英国政府致信说:“应该出之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事先连一个字的照会都不用给。”这可以用来说明A.清朝外交近代化的艰辛 B.林则徐等官员的宽容心态C.英国蓄谋对华发动战争 D.早期殖民扩张的残暴血腥3.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通商、交涉事务,由两广总督兼任,地方督抚参与外交事务。这说明A.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 B.晚清的传统外交遭到冲击C.晚清中央决策机构发生异变 D.传统的华夷秩序崩溃瓦解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 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 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5.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皇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的条款。这说明A.关税在晚清时期地位不重要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6.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辑录了《瀛寰志略》中介绍英国“火轮船”的文字:“近年英吉利制火轮船递送文书,由印度海驶至亚丁入红海。”此外,魏源所撰《英吉利小记》中对火轮船也有专门介绍:“河桥五道,河中多火轮船……火轮船行最速,所以通文报。”魏源此举A.找到了中国富强的路径 B.正确总结了鸦片战争的教训C.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D.回应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挑战8.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于是对外求索之欲日炽,对内厌弃之情日烈。欲破壁以自拔于此黑暗,不得不先对于旧政治而试奋斗,于是以其极幼稚之“西学”知识,与清初启蒙期所谓“经世之学”者相结合,别树一派,向于正统派公然举叛旗矣。在梁启超看来,道咸之际的思潮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 B.是传统文化的自我调适和复兴C.促使儒家内在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D.表明救亡图存的目标成为主流9.徐继畬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10.下图为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致英外交大臣罗素信函内容节选。这封信应写于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A.19世纪40年代B.19世纪6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11.地处安徽省东南端的广德县,从同治四年(1865)到光绪五年(1879),人口从6328人(其中客民1250人)骤增至129548人,其中客民109567人,占了当年总人口的84.6%。时人指出“土民百不足一,而外来垦荒客民则十倍于土民。”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12.《资政新篇》提出“朝廷考察”和设新闻官的主张,主张专设台谏官职司监察;新闻官虽换以新谓,且新增“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的职责,但实际职权与性质并未超出台谏官的范畴。由此可见,这种主张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启发 B.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C.捍卫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思想13.有学者指出:“这一滚雪球式的民团联盟甚至曾从东山扩展到县城,包围城市,击溃了守城的太平军,并重新任命清政府的代理人。就像昔日东山的乡村英雄们解救了低地地区(明朝末年的一场叛乱)的精英并将该县置于他们的保护之下一样。”该学者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A.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 C.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开启了近代民主革命序幕14.1862年,清军在浙江绍兴发起军事进攻,火药告罄。宁绍台道史致鄂派人赴上海向李鸿章商借硝石,而后者“亦以剿贼药尽……正在踌躇,无可应付”,左宗棠遂设局制造土硝,以资救急。材料可用于说明A.清政权内部在走向分裂 B.清廷奋力反抗外来侵略C.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15.有学者指出,太平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由于A.动摇了儒学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B.超越小农生产方式的实际C.遭遇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缺乏科学思想武器的指导16.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 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17.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是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出现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 B.洋务派维护清廷统治的需要C.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D.封建顽固势力的竭力阻挠18.为阻挠左宗棠收复新疆,《申报》等英资报纸通过有选择地刊载社论乃至编造谣言等方式阻止清政府为西征借款。而李鸿章也屡屡参考《申报》等“外国新闻纸”,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提出了放弃新疆的主张。这主要反映出A.清朝内部派系斗争激烈 B.部分清朝官员对外国媒体缺乏全面的认识C.中国报刊业的繁荣景象 D.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经历重重艰难险阻19.如图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政府财政收入中田赋、关税、厘金(初为筹措军饷而在内地交通要道对过往货物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成为定制)构成变化情况。图中“▄”“▲”“◆”分别代表的是A.关税、厘金、田赋B.田赋、关税、厘金C.田赋、厘金、关税D.关税、田赋、厘金20.在1871年至1874年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21.1884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奏报:“鲍超军需频重,措办为难。”与此同时,浙江巡抚刘秉璋奏报称“光绪九、十两年地丁因拨京协各饷为数甚巨,以致十年(1884年)兵饷不敷支销”。1885年,清廷岁入下降为7708.6余万两,较1881年岁入减少526.2余万两。材料可用于说明A.洋务运动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清政府急于结束中法战争的原因C.民族工业发展冲击固有经济模式 D.小农经济破产导致政府收入减少22.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廷成立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督办军务处,意在使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但同时又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时人认为“有督办处而又设钦差大臣,犹诸屋上架屋……未免政出多门”。这从侧面反映出A.战争中清廷作战策略失当 B.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C.清政府腐朽统治是战败主因 D.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3.“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工),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文中涉及的条约是A.《瑷珲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25.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B.中国汉代制度尚有民主遗风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26.1895年至1898年,全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其中约80种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新式报刊以各种学会和团体为依托,以新式知识分子为中坚,推动报刊、学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这说明当时A.文化救国成为爱国民众的共同选择 B.报馆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C.维新派救亡图存的策略具有灵活性 D.维新思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7.百日维新期间,光绪以上谕形式所发的变法诏书达数百道之多,涉及人事、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但是维新派最重视的政治方面的改革方案并不多,真正获得通过并以上谕形式颁布的更少。这表明百日维新A.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改革 B.注重变法措施的策略性C.造成维新阵营内部的分裂 D.深受守旧派势力的掣肘28.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C.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9.关于义和团的记载中有大量荒诞无稽的谣传。如清末仲芳氏著《庚子纪事》中写道:“团民善用遁法,山岭城垣不能阻挡……刀枪炮弹不能伤身,枪炮子至即落,皮肤毫无痕迹”。这些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的谣言A.完全不具备任何史料价值 B.表明了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抵触 C.体现出了朴素的民族情感 D.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30.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虽然每次战败后均与侵略者签订了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或允许在华建厂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讲,仍是“仇外”“排夷”的。然而,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这一变化A.催生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 B.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使列强侵华经济方式发生了转变 D.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日益合流3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帝国主义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帝国主义的这种主张旨在A.彻底剥夺清朝的财税主权B.促进晚清的近代化进程C.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D.掀起瓜分中国的新狂潮32.《哈佛中国史》叙述:“而更广泛地说,与过去几十年间积极地在边疆展示国威相比,这场战争首次向全世界展示了清帝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脆弱。中国表露的脆弱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形成一股帝国主义的洪流袭击整个东亚,比此前更具破坏力。”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3.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34.黄遵宪评论清政府:“其所用之人,所治之事……比前又甚焉……然后乃知,变法之诏,第为辟祸全生,徒以媚外人而骗吾民也。”黄遵宪意在A.谴责洋务运动仅学技术B.批评戊戌变法用人不当C.揭露清末“新政”欺骗国人D.指出辛亥革命的阶级局限35.1906年,孙中山演讲说,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A.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思想 B.倡导实行民生主义C.克服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D.主张摒弃西方制度36.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宋教仁等同盟会骨干力量开始反对孙中山立足两广发动革命的策略,提出以中央突破一举而占领北京为上策;以在长江各省同时并举,然后北伐为中策;以在边地起义为下策。并于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指导在长江中游地区发动革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建立A.反映了革命党内部在纲领上的分歧B.为发动武昌起义奠定组织基础C.间接说明了两湖地区资本主义发达D.积极响应了两湖地区保路运动37.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十八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中国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向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国)的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A.民族独立的任务已完成B.满汉民族矛盾已解决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增强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38.1912年春节,中国部分农村地区张贴的春联内容为“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一现象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基础的牢固B.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全面爆发C.加速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进程D.表明辛亥革命在思想解放上不彻底3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40.下图为创作并发表于1912年的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题为“大人老爷所用”,描绘的是清王朝宫廷所用之各种物品被送进了“博物院”,成为“最新陈列品”。这反映了作者A.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B.期待建立民主共和新政体C.支持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D.封建等级观念依然根深蒂固41.1914年6月袁世凯命令:“方今大难削平,主权统一、各省都督皆深明大义,恪守准绳。若复因仍方镇之名词,无以移易军民之耳目,即欲实行省制,而窒碍殊多。应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撒,于京师建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这一做法意在A.攫取革命果实B.恢复封建帝制C.加强专制集权D.结束军阀割据42.有学者认为,“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是指A.二次革命B.护国战争C.护法运动D.第二次护法运动43.“府院之争”是民国初年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这一事件主要起因于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的分歧,作为一个典型的现代化新型政争在民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整个事件中涉及的政治势力不仅包括总统府与国务院,其间也存在国会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权力之争。府院双方为争夺北京政府的权力而产生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一现象反映的国内政治问题实质是A.新旧约法之争B.新旧国体之争C.美日在华之争D.新旧军阀之争44.下表所示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外交状况。由此可见,当时的北洋政府时间外交活动1917年宣布参加一战,取消德国在华特权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1921-1922年提出废除“关税自主”“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1926年强硬废除《中比通商条约》A.坚决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B.已摆脱列强代理人身份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D.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合作45.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1904年,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在上海的“王兴昌记”诞生。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这反映A.近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西装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服饰C.社会转型影响物质生活变迁 D.全盘西化是社会变迁的主流4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发展是曲折的。图中出现B处(1919年前)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A.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店面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版权持有者与使用者的许可协议
- 2024年建筑工程抹灰工程专业分包协议
- 2024服装加工订单合同
- 2024年区块链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承包合同
- 2024工业设备购销合同模板
- 2024年企业购置绿色环保厂房合同
- 2024年度网络安全防护及监控合同
- 2024房地产合同模板房屋拆迁协议
- 2024年度9A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合同
- 海康威视视频车位诱导与反向寻车系统解决方案
- 小学生日常卫生小常识(课堂PPT)
- 幼儿园大班《风筝飞上天》教案
- 企业所属非法人分支机构情况表(共1页)
- 寄宿生防火、防盗、人身防护安全知识
- 弯管力矩计算公式
- 《Excel数据分析》教案
-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 水稻常见病虫害ppt
- 学生会考核表(共3页)
- 六年级家长会家长代表演讲稿-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