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本科课程大纲_第1页
社会学本科课程大纲_第2页
社会学本科课程大纲_第3页
社会学本科课程大纲_第4页
社会学本科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上)公共管理学院 童星本学期的章节CH10CH11CH12CH13社会分层与流动制度与社会秩序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问题与调适最后几章下学期前两周由本人继续讲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流动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社会分层

财富、权力、声望、五等份法、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社会经济地位量表、社会分层测量法(三种)、中间阶级——社会流动

身份制(等级体系)、阶级制(体系)、垂直流动(上向、下向)、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际流动、个人流动及其地位实现模型、结构流动及对流动的结构分析重要人物与理论分层:马克思、韦伯——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韦伯主义的分层理论——功能主义的分层理论方法:一元分层法、多元分层法、综合(职业)分层法流动:索罗金——流动的“安全阀”理论——二元经济(劳动力市场、社会结构)理论主要参考书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社会分层方法论:“一元”与“多元”马克思“一元”的阶级分层理论——所有制:阶级、阶层韦伯“多元”的社会分层(地位)理论——财富、声望、权力当代“多元”的社会分层理论——多指标——多层次通常以职业为单位进行分层马克思主义并非绝对排斥“多元”例如毛泽东对农村阶级的划分:

——根据是否占有并出租土地从而是否有剥削,将地主与富农共同定为农村的剥削阶级

——再根据是否参加劳动,将富农与地主区分开来,并分别采取“打倒地主”和“限制富农”的政策社会分层:类与实体类——社会唯名论实体——社会唯实论马克思:法国农民既“是”又“不是”阶级,

期待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达伦多夫:区分“准群体”与“利益群体”阶级分析的实质:使本阶级成“实体”,使对手成“类”陆学艺的研究介绍

分层依据:职业分化和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

分层调查:深圳、合肥、福清、汉川、镇宁分层结果:1、五大社会等级2、十大社会阶层陆学艺的研究结果:十大社会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经理人员阶层3、私营企业主阶层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办事人员阶层6、个体工商户阶层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8、产业工人阶层9、农业劳动者阶层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中国社会流动中的城乡阻隔另见《”敦睦他者”与”化整为零”》第十一章 制度与社会秩序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行动与秩序(行动与结构)关系

“霍布斯问题”、“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迪尔凯姆)——秩序

“事实的秩序”与“理念的秩序”、“系统秩序”与“行为秩序”、“人造的秩序”与“自生自发的秩序”、“建构论的唯理主义”与“进化的理性主义”(均为哈耶克)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续)——制度(规范)

“法定的制度”与“长成的制度”、“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由本能决定还是压抑本能?(凡勃伦、康芒斯、诺斯)有效制度及其特征(一般性、确定性、开放性)为何要由国家来建构和执行外在制度?——信任

“机会主义行为”、“人际(关系网络)信任”与“制度信任”、“象征标志”与“专家系统”制度产生信任还是信任引发制度?重要人物与理论迪尔凯姆实证论的规范决定行动韦伯解释论的行动创造规范帕森斯及其功能主义理论(AGIL)

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新保守主义(政治学)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制度经济学补充詹姆斯·科尔曼关于简单二人关系中的信任研究——信任的给予是受托人采取行动的前提

——如果受托人值得信任,委托人通过给予信任所获利益大于拒绝信任受托人所得利益

——信任的给予包括委托人在没有得到受托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自愿把某些资源给予受托人——包含了时间的滞后,受托人在未来某一时刻必须采取某些行动量化公式:P=获得成功的概率,L=可能的损失,G=可能的收获,则——肯定,如果P/1-P>L/G——否定,如果P/1-P<L/G——无所谓,如果P/1-P=L/G主要参考书

(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

2000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十二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越轨行为失范社会控制

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重要人物与理论自然科学的解释——归因于地理环境和生物有机体特征心理学的解释——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的解释——默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亚文化理论——雷梅特的标签理论——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三种规范的互补•控制的范围形式导向道德性规范:最广自律利他契约性规范:居中互律利己行政性规范:较窄他律明确他己关系三种规范的互补(续)道德性规范纯粹——学理层面:围绕“利他”的争执——动态层面:评价标准会变化——实践层面:或失败,或变形[原始社会,假话盛行]缺失——另两种规范的作用没了基础三种规范的互补(续)契约性规范纯粹——学理层面:量化的困难——动态层面:经过不平等,导致分化——实践层面:市场失灵,不得不政府干预缺失——计划经济维系不下去了三种规范的互补(续)行政性规范纯粹——学理层面: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动态层面:滥用权力并导致腐败——实践层面:斯大林模式(权力社会)的破产缺失——导致无政府状态主要参考书

(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

杨士隆:《犯罪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与调适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社会问题

公共问题与个人麻烦,社会性、制度性与个人性的社会问题,全球性、变迁性与转轨性的社会问题,个人病态、社会病态、经济病态与社会制度病态重要观点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与界定过程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参考书

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雷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一个中层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什么是社会风险?什么是公共危机?什么是社会风险?

奥特温•伦内以跨学科的视角,归纳出风险的概念和评估方法,共有七种:保险精算学方法、毒物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工程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风险的社会理论、风险的文化理论。

虽然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概念范围,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技术取向的,将风险看成一种概率,通常采用期望频数的统计方法,如保险学的生命表;二是经济—社会—文

化取向,将风险看成一种社会后果,通常使用“R(风险)=P(概率)×H(伤害)”的计算公式。这也是联合国为评估化学品毒害而推荐使用的两种有分歧的“风险”定义。由此可见,“风险”除了表示“可能性”之外,在研究中本身就有社会性的涵义。

弗兰克•奈特认为,可以用概率表述的随机状态为风险(risk),无法用(或者至少在目前的条件下)概率表述的随机状态为不确定性(uncertainty)。这样的二分法为现代保险业计算风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暗示了社会风险的本质。

社会风险通常是不可计算的,无法用概率来表述,在本质上是一种不确定性。在研究中,社会风险的界定通常有两种倾向:一是取狭义的“社会”涵义,将社会看成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并列的系统,此

种社会风险专指社会系统的风险,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二是取

广义的“社会”涵义,那么政治、经济、文化都包含在内,除了个体

的疾病、死亡、失业、意外事故和财产损失等以外,其他均属于社会

风险。概言之,就是指社会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大众尤其是社

会管理者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或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对于社会

系统的影响力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社会不安,这是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不满情绪及其相关行为的总和;二是社会震荡,这是管理者

不希望出现的结果或所遭受的损失及其社会影响的总和。风险的社会感知——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放大

——斯洛维克:提出“信号价值”的概念,解释了风险的社会传递和建构什么是公共危机?

通常从两种视角来解读“危机”:一是“过程(process)”,二是“事件(event)”。前者倾向于认为“危机”指一种非常状态,英文中的对应概念为“crisis”;后者倾向于认为“危机”是一起或一系列紧急事件,英文中的对应概念为“emergency”。学术研究通常从“过程”视角出发,因此学者大多使用“crisis”的概念;政策制定者通常从“事件”视角出发,大多使用“emergency”的概念,如美国

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联邦危机管理署”的名称为“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英国伦敦危机管理的主要机构——“伦敦应急服务联合会”的名称为“London

EmergencyServices

Liaison

Panel”。中文“危机”在字面上有“危险与机遇”双重含义,传递出一种辨证智慧,《晋书•诸葛长民传》就有“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之句,其中蕴涵的哲理如同“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一样。“crisis”来自于希腊语krisis,是指事物的发展到了决定性时刻,既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也可能向坏的一面转化。因此,“crisis”一词,可以较好地表达出“危机”的辨证含义。两种视角的本质差异

“过程”视角将“危机”描绘为一条连续的曲线,有“峰态”、“谷态”和完整的生命周期,这也就暗示了危机的可防性、可控性与早期预警。大多数研究者将此作为基本预设,对危机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描述,如三周期论:危机前(precrisis)、危机(crises)和危机后(postcrisis)四周期论:征兆期(prodromal)、爆发期(breakout

or

acute)、延续期(chronic)、痊愈期(resolution);或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五周期论:信号识别、探测和预防、损失控制、恢复阶段、学习阶段。

“事件”视角则将危机看成一个“点”,以具体的事件形态来判断危机发生与否,这种简化的思想在实践中易于操作,也就比较容易被政府管理部门接受。危机与公共危机

危机与公共危机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演绎关系,危机是统称,公共危机是特例。然而,多数研究者通常在没有区分的情况下使用这两个概念,如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代表作的主标题为《危机管理》,副标题为“crisis

management

for

managers

andexecutives”,涵盖了针对经理的危机管理和针对行政官员的危机管理。又如,我国较早开展公共危机研究的薛澜教授的书名为《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所使用的概念是“危机”,但其探讨的主题却是公共危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应当要明确区分“危机”和“公共危机”概念的适用领域。随着今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逐步深入,“危机”与“公共危机”这两个概念要实现分离,前者主要出现在公司治理的管理学研究当中,而后者将占据公共治理的公共管理学的讨论空间。上述三个概念的关系

“问题”、“风险”、“危机”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递进关系。偏离了正常状态并为当事者带来损失或伤害的情境即为“问题”;问题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形成了某种“风险”,即潜在的危及当事者生存的可能;而一旦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即出现了“危机”。因此,“问题”、“风险”和“危机”之间是一个“连续统”。

“问题”、“风险”、“危机”都有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之分,发生在社会层面的问题即为“社会问题”或曰“公共问题”,发生在社会层面的风险即为“社会风险”,而发生在社会层面的危机即为“公共危机”。

“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

“公共危机”之间也就存在着一种递进的因果关系:“社会(公共)问题”的叠加形成“社会风险”,“社会风险”的发展必然会演变成“公共危机”。换言之,

“社会(公共)问题”是前期形态,“社会风险”是中期征兆,“公共危机”则是后期表现,“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和“公共危机”之间也是一个

“连续统”。

如果说提出“社会(公共)问题”、“社会风险”、

“公共危机”等概念是为了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关注的话,那么“社会保障”、“社会预警”、

“应急管理”则是着重于探讨如何应对与管理它

们的手段。甚至可以这么认为,“社会保障”是

应对与管理“社会(公共)问题”的主要手段,

“社会预警”是应对与管理“社会风险”的主要

手段,“应急管理”是应对与管理“公共危机”

的主要手段。因此,从“社会(公共)问题”到

“社会保障”,从“社会风险”到“社会预警”,从“公共危机”到“应急管理”,也都是一种必

然的逻辑演绎。

本人正在从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招标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最后四章CH15CH16CH17CH18变迁模式与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与社会学的未来CH15

变迁模式与动力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社会结构

社会整体结构与社会分支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制度结构、类别参数、等级参数——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广义与狭义、社会变迁的泛指与特指、社会转型重要人物与理论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式和变迁四阶段)查普夫的社会结构三重内容说

社会变迁的理论解释(进化论与循环论、均衡论与冲突论、现代化论、分化论)费希尔的“三次产业论”

社会变迁的动力解释(技术论、制度论、工业化与城市化论)主要参考书

[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工业化)社区结构:乡村社会→都市社会(城市化)要素流动性:封闭社会→开放社会(开放化)要素差异性:同质社会→异质社会(分工化)

调控准则:特殊主义社会→普遍主义社会(平等化)工业化产值指标非农产值大于及远远大于农业产值转折点在1956年底,现在比例约为9:1劳动力指标非农劳动力大于及远远大于农业劳动力 世纪之交(00或01年)刚过转折点城市化2000年前,衡量指标的选择 户口性质:大约8:2行政隶属:大约5:5国际惯例:大约2:1学界和政府意识到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性——短期内城市化指数已提升到超过50%开放化

改革前后比较:前是对外闭关、对内关闭,后是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生产要素的流动放开已经非常重视,衡量指标有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市场依存度等社会要素的流动放开未被引起重视,未得到充分的鼓励入世大大推动我国生产和社会要素的流动分工(分殊)化同质社会马克思:一袋马铃薯迪尔凯姆:机械团结现在:依然严重存在,异质社会分工合作的系统有机团结现还没有成气候••刚有变化征兆,就遭人为阻滞调控准则的变化普遍主义社会特殊主义社会经济:计划经济社会:伦理社会市场经济法治国家现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大)的目标,但道路艰难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关系网络差序格局家国同构家国同构家国结构相同,所异之处仅在于规模派生出“特权”、“官本位”等封建毒瘤

基于血缘亲情关系,家长与子女之间不会以权谋私,也不需要监督;在缺乏血缘亲情关系的国家里,监督不可能,以权谋私却无法避免差序格局“一石入水,层层同心圆水波纹”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有结构

人们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和信任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人情制约,但其间却包含着极其深厚的利益关系

人们以差序格局中相互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关系网络“一把石子入水,水波纹纵横交错”

无数差序格局的交叉、重叠形成无穷无尽的关系网络

通过“找关系”、“拉关系”,关系网便得以延伸

关系网的运行需要一套非市场化的交换习惯——人情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潜规则社会”CH16

工业化与城市化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工业化工业化的广义与狭义、工业革命、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城市化

衡量城市化指标及其转换点、城市带与城市群、郊区化、发达国家的郊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郊区化”、“城市病”、新商业业态、城市社会、市民社会重要人物与理论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和市民社会的论述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研究钱纳里(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形式”说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主要参考书

[美]帕克、伯吉斯、麦肯齐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CH17

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现代化现代性、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重要人物与理论帕森斯等人的现代化理论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罗尔斯顿的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论”佩鲁的“新发展观”布伦特兰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参考书

[美]D·梅多斯:《增长的极限》,商务印书馆,1984

周光召、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苑出版社,2000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性是目标,全人类只有一个现代化是过程,各国有不同道路现代化理论研究假设:——社会进化论(单向、同一)——结构功能论(系统性)——文化变量的特殊重要性——经济增长与政治民主的相容性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分析范式:传统与现代“二分法”——分析层面:一般、抽象现代化理论(续)主要观点:

——用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规范”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有一个“临界点”——第三世界落后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本土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西方化”理论局限:——传统理解的平面化——价值取向的贫困化——发展道路的简单化依附理论研究假设:——“依附”是普遍现象——外因论的分析视角——经济剩余的转移是产生依附的根源——“依附”与“发展”不相容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分析范式:“中心”与“外围”——分析方法:归纳共性、忽视个性依附理论(续)主要观点:——发展的阻力不在国内,而在外部的不平等分工——区分“未发展”(undeveloped)与“不发达”(underdeveloped)——发展过程:殖民主义-替代进口-自力更生——发展道路:打破依附,独立自主地发展理论局限:高度抽象,片面外因,关门主义卡多佐运用“历史-结构”法部分克服了上述局限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的比较相同之处:分析对象、分析单位、二元对立范式、普遍归纳不同之处:现代化理论:西方的成功、内因论、落后根源在自身文化、发展道路在于“西化”、对落后国家前景持乐观态度依附理论:非西方的失败、外因论、落后根源在外国的剥削、发展道路在于摆脱依附和自力更生、对落后国家前景持悲观态度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假设:——存在世界体系——整体结构决定论——体系运作的相对静止与相对封闭研究方法:——分析单位:世界体系

——分析范式:“核心”、“半边陲”、“边陲

”的三元结构——注重社会变迁(内外因)和互动(等级式)世界体系理论(续)主要观点:——世界体系表现为“世界帝国”或“世界经济”(1500年后)——其结构分为“核心”、“半边陲”、“边陲”——其运作过程:农业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组织化——其运作规律:“周期性节律”(承长波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长期性趋势”(扩张-商品化-机械化)——三元结构不会改变,但每个国家在其间的地位可以改变——边陲国家的供选道路:“反体系运动”或“追赶型道路”理论局限:外因论,未给国家的发展留下空间,循环论增长极限理论研究假设:——以“增长-资源-环境”组成“全球模式”——“全球模式”运作的相对封闭性研究方法:——分析单位:整个世界(人口、工业、污染、粮食生产、资源消耗五要素)——分析方法:体系动态学与计算机模拟增长极限理论(续)主要观点:——增长极限预警(2100年前崩溃)——实行“零增长”战略(人口、投资、经济)理论局限:——忽视知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了社会、文化等因素——无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迫切要求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内容协调——空间维度可持续——时间维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国际上主导发展观的演变:——经济增长观(刘易斯、罗斯托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观(缪尔达尔等注重结构与分配)

——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观(巴里洛克模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佩鲁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布伦特兰报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注重发展的双重后果(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考核政绩的双重后果借鉴而非追随国际发展观的演进注重发展的双重后果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脱节、三个文明建设不协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冲突,人与自然不和谐存在问题与发展观对应分配不公+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社会脱节+三个文明失调•=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经济与环境冲突+人与自然不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考核的双重后果重政绩考核(且量化、可操作化)有积极意义但也带来严重后果:——指标的片面性,催生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的数量化,助长了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考核的定期化,强化了短期行为——考核方式的单向性,导致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CH18

全球化与社会学的未来核心概念与派生概念——全球化全球性、全球主义、全球化、社会学的“全球化研究范式”——网络社会信息化、虚拟社会、信息社会重要人物与理论吉登斯的“社会时空论”哈贝马斯、福柯等人的后现代理论主要参考书

罗宾·科恩、保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