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_第1页
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_第2页
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_第3页
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_第4页
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第二节、当前我国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从1997年颁发的刑事诉讼法里第82条第2款表明:自诉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罪嫌疑人、被害人都属于“当事人”,明文规定了被害人是作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也是对被害人的一种刑事保护,与此同时,一些相关法律比如《妇女权益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这些法律中都包含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然而这里面的些许规范和制度都比较宽泛,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效果,并且也缺乏约束以及监控机制,这就给很多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系统造成了漏洞。(一)刑事实体法中对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不足之处特定的法律、法规里,带着明显的滞后性、片面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有两个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前者主要出自预防犯罪立法的角度。现有的法律体系并不是专门为未成年人受害者而制定的刑事法律规范,以及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两个规定也主要是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中心的,除了内容不健全、实际操作有阻碍之外,而且倾向权利保护,忽略了被害预防以及被害后的保障。比如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但是假如造成的何种结果应受到何种惩罚却没有提及,就像是空头支票。目前,在中国也缺少特定关于儿童福利的法律,就算是有几条法律规定那也是只能见于各个其他法律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曝光出新的犯罪手段,各种各样的违法犯罪手段也都呈现出来了,面临着一个这样特别复杂的信息社会,科技发达,传播迅速,伤害到未成年人的方面也变得宽泛,然而,未成年人的相关保护法却总是停留滞后,远远达不到实际中需求。刑事法律方面有缺失。第一,侵害儿童的刑法罪名比较多,而相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些刑法罪名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刑法分则共计349个条文,现在很多被害的未成年人都是因为涉及财产罪、人身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以及民主权利罪等,而且很多但是被分类在“不特定多数人”这一标准内,站在未成年人的位置看,当被侵害时,往往集中在财产利益以及侵害人身权利这两处,从而导致关于未成年人被害的罪名数量就会比较少了,比如幼女嫖宿罪,虽说这个法律立定的初始是应该被支持的,可是这也原本应该对14周岁以下的女孩进行无限制的保护,而实际运用之时对于犯罪对象却诸多限制,导致法律上实施的混乱;比如什么样的情况才会造成虐待罪,法律条文上写的构成条件太过限制,表示一定要是家里各位成员之间,以侮辱人格、自由限制、有病不治、关禁闭、打骂、冻饿等方式,在精神或者是肉体上折磨以及摧残,而且是持久性的,性质和程度必须很严重,这些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就是一种伤害催化剂,一方面会误导人们忽视对行为危害性质的看重,另一方面法律上要取证也特别困难,未成年人的权益就来不及得到保障。虐待未成年人罪在法律上的判处刑罚也过轻了,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刑罚判定有期徒刑七年以下两年以上,从被害人的角度来看,生命权是至上的,这样的刑罚程度显得太轻。二、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措施有欠缺中国的刑事诉讼法表明当被害人不满法律决定又没立案时,可以使用复议权,针对不起诉决定拥有申诉权利,可是说的俗一点,这些就是马后炮,尤其是未成年人和嫌疑人的两重身份混在一起时。因为我国的一些司法政策,例如挽救、感化以及教育践行等,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使用非羁押性质的措施,如取保候审等,甚至在相对不诉的处理决定方面有较大的比例上升调整,然而,在这个环节里,针对受害人仅仅只做了简易的程序告知,对于在保护未成年人知情权方面有诸多忽略,导致未成年人甚至其法定代理人都没有享受意见发表权,他们的情绪和感受不被照顾和关注,致使当嫌疑人被取保候审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让本来就脆弱的精神系统彻底崩溃了。(二)司法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表示:关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案件不公开审理。14岁以上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应该公开审理。16岁以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一般来说,也不应公开审理。《未成年人保护法》里的第五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处理关于未成年人被性虐待的刑事案件之时,就该保障受害人的声誉。《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里的第四条表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声誉,尊重他们的尊严,不得发布或传播未成年人参与的名称、照片、图片、住所以及和未成年人可以推断出本人身份的材料等,现行法律只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规定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但对于案件的审判涉及未成年受害者时,其审判方式不够规范,只能参照那些不公开审判的案件实践执行,以至于很多案件就是因为没有足够尊重隐私权而公开处理。除此之外,在实际执行中,很多警察去学校取证时,都是开着警车,穿着警服,搞得众人皆知,让未成年人的隐私公布于众,身心俱伤。作者觉得,未成年的受害者身心发展还不够完善,若是没有适当的审判方式,一定会让伤害未成年受害者的信息传播,,让黑暗的影子跟着他们一辈子。(三)未成年被害人的被害赔偿和补偿不足以弥补被害人的损失1、尚未建立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机构中国的现行法律体系缺少相关被害人救济的法律条文,也缺乏关于对被害者受害后的补偿条文,即使继而《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被颁布,全国各地都相应地制定救助规定,但是限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司法资源,实践操作的标准及取得的成效也相差甚远,很多地区的救济制度仍停留在民政部门的适当救济,没有明确司法机关对于未成年被害人的救济责任,亦没有规定未成年被害人获得救济的条件,获得救济的标准,此外,救济方式也比较单一,除了经济救济,缺乏心理救助、法律援助,像国外的心理治疗或者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项目等救济途径在我国并未建立,当未成年人受到伤害后,心理上会产生剧烈的波动和影响,这些都是负面的,非常有必要受到特定的帮助与关怀,可是相关部门在测试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以至于他们在心理上长期积压一定的心理阴暗,做出一些想要发泄而出格的事情,比如离家出走以及辍学等,这时候再加以心理辅导,必然不会见到多大的成效,这对未成年人以后的人生将会造成长久的不利影响。2、经济赔偿范围小,落实困难第一点,在种类和额度方面,赔偿都是不到位的。按照中国最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现有的邢事诉讼法,受害者仅仅可以针对犯罪过程中所遭受的物质上的损失以及人身伤害带来的损失提出赔偿,并且只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法,而在精神损失方面,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赔偿的字句。然后,放在实际生活中,一旦犯罪事件发生,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精神伤害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具有持久性质,尤其是拐卖乞讨以及性犯罪之类的,让受害者在心中留下无法抹平的伤痕,对以后处理家庭关系或者人际关系都是极其不利的。若是依据有关司法解释,或许法律执行时一般的侵害事件被害者提出诉讼能获得一定的精神损失赔偿,但是遇到强奸等类型的案件时,民事诉讼并不会帮助被害者得到相应的精神损失赔偿。种类以及源头限制性没有给予被害人以后正常生活的保证。第二点,赔偿速度缓慢,执行赔偿过程难度高。赔偿款是否能顺利获得,当然还是得看被告人的经济情况以及执行效率,在实际生活中,被告人总是由于自身经济困难无力支持赔偿款而使得赔偿不了了之,即使法院判决了也无用。除此之外,当未成年人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要紧急治疗时,法院也没有办法让尚未落网的被告人支付医疗款项,仅仅能够通过社会募捐来解决。在经济上的救助严重滞后,并没有让未成年人的权利获得及时保护。3、刑事被害人的国家救济制度不健全很多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想要依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取获物质上的一定赔偿,可是,这所谓的物质赔偿总是想泡影一样消失了,因为很多涉及刑事事件的被告人总是由于自身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赔偿款或找出其他的理由而让法院的一纸判决成为了“空头支票”。得不到物质补偿的未成年受害者,本来就在犯罪事件中遭受过第一次伤害,又得因为没有经济上的赔偿让他们的身体情况变差或者生活更加困难,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伤害,对于以后社会交际以及家庭关系的处理留下负面影响,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又将会导致“第三次伤害”。第四章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构建第一节、刑事实体法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完善1、立法专门化,拟定出关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特定法律,加速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与此同时,也支持和倡导地方立法,制定出更符合当地实际的法律条文,方便执行,也弥补了法律以及司法上的不足。2、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时候,凸显了保护范围的重要性,以及扩大原有保护内容和法律实施的实际可操作性,比如规定“要充分尊重未成年的被害者,他们有权享受社会救助以及国家补偿”;体现家暴将会受到怎么样的处分;赞成社会儿童保护机构的存在,积极供应法律上的需求等。与此同时,对于韩国以及美国等在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方面做得好的国际加以借鉴,对于侵害者予以重罚,绝不纵容,以最快的速度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吸纳三类性质严重的侵害行为,单独立法,或者做单张重申也可,制订出一系列关于拐卖、性侵、虐待等侵害行为的法律细纹和对应举措。在专家看来,修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时候应当添加对未成年受害者的国家救助制度,若是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后与国家救助制度相符合的,就应该受到民政部门在教育、医疗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帮助。3、近几年来,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这个通知是在目前国内对未成年人性侵等犯罪形势严峻的基础之上,从各角度出发,包括刑事诉讼法、形势政策以及刑法等,关于怎么加重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者的处罚,制定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并拟出了明文法规,这将成为推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保护法的一个润滑剂。有了更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表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相关部门和机关在执行时便会如鱼得水,不会造成法律上的混乱,执行顺畅也更有利于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保护。第二节、刑事程序法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完善(一)侦查阶段侦查的时候,相关执行部门应当站在未成年被害人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对其进行隐私保护,选择好询问时间和地点等,可以在未成年被害人家中或让他们感觉到熟悉、心理压力较小的地方进行询问,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亲属、老师等人员陪同作证;在当书面记录未成年受害者的口头陈述时,也要同时使用录音录像等相关设备,保证当事人陈词的稳固性,使用进可以录入的录音录像最好,以防被人修改,并同时制作两份光盘,一份在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当场封存,另一份附卷;对未成年被害人的询问次数也要进行限制,越少越好,尽量避免未成年被害人二次被害。目前,大多数普通法系国家己经通过法律承认这种音像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其好处在于:1、询问时用录音、录像的方法一记录询问便于日后整理,防止遗漏主要信息;2.尽量不要让未成年受害人直面被告者,防止其加深伤害的程度,提升未成年人证词的质量;3、缩减没完没了的询问程序,避免专业的询问技巧干扰了被害人证词的可信度,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二)审查起诉阶段现行的《刑事诉讼法》中第40条表示公诉案件的受害者和其近亲属亦或是法定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其法定代理人,从提交案件去审查起诉的当天开始,可以找诉讼代理人予以委托。侦查阶段被害人能否聘请诉讼代理人法律没有明确。然而,《刑事诉讼法》中的第96条规定,在被初次讯问或者是受到强制举措后,也有权利找专业的律师为其提供相关活动,如控告、代理申诉以及普通的法律咨询等。一般认为案件在刚刚进入侦查阶段后被害人是不能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只能等到审查起诉之后。这种限制诉讼代理人介入诉讼阶段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在未成年人为被害人的案件中,由于他们年幼无知,法定代理人也极可能缺乏法律知识,诉讼代理人的尽早介入可以给与他们很好的帮助,也有利于更早的、更好的收集证据,以及对相关机关侵犯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和控告。法律应当规定自案件进入侦查阶段之日起,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笔者认为在审判阶段启动社会调查,由审判机关启动社会调查将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诉讼权利,极大地发挥社会调查的作用。如果由公安机关启动调查程序,由于其存在着办案期限短,案件数量大,人员配备紧张,警力有限等不利因素,有可能导致无法有效地启动社会调查,使得社会调查流于形式,还可能使得公安机关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监督,造成权力寻租、滋生腐败。检察机关也不宜担任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者,如果检察机关作为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者,将可能会使整个刑事诉讼程序被人为中断,破坏了社会调查程序的完整性,检察机关如果根据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不起诉决定,将造成社会调查报告起不到任何作用,浪费公共资源。如果在执行阶段进行社会调查,对于在前三个阶段的未成年人也没有发挥作用,社会调查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定罪量刑也没有起到作用,违反了社会调查制度的初衷。因此,在审判阶段启动社会调查程序,审判机关可以根据未成年犯罪人的社会调查报告作出罚当其罪的判决,社会调查报告也可以在法庭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起到作为重要依据和参考,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主观方面、人生危险性、社会危害性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和结论,有助于审理者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定罪量刑做一个全面的衡量和参考。因此,社会调查在审判阶段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审判程序结束之后,也可以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教育改造、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社区矫正的前置评估报告,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全面评估,以保证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这样对于定罪量刑后的社区矫正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有利于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更好地教育改造未成年犯罪人。(三)审判阶段第一,保护好在法庭上出面作证或者接受质证的未成年受害者。在《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里的第29条第2款规定:“一般情况下,未成年人是不允许被公诉人请到法庭上作证的。”若是遇到情况特殊,必须有未成年被害出庭作证的话,也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安全保障。有些专业的研究者表示,未成年被害人在犯罪行为中的所受到的伤害极其严重的,尤其是在性犯罪以及暴力犯罪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再次看到被告人时,总是表现失常甚至失控,因为其内心再度引起了与犯罪过程中同样的恐惧心理,超过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对未成年被害人以后的身心发展乃至一辈子都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所以,法律上取证时也应该尽量不要让未成年被害人直面被告人。现在国外就有一些很可取的措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远程作证、屏风作证以及闭路电视作证等等。笔者觉得,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也正是缺少这样的相关规定,应当做相应的修改,更为详细的执行步骤为:凡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远程作证的,就统一以这种方式作证,,除此之外,尽量选择一些为未成年被害人所熟悉并感到安心的地点让其提供证词,如家里等;若是达不到提供计算机网络远程操作的条件,那就让未成年被害人在法院指定的设有闭路电视的作证室里提供证言;若是在既不可能网络远程也不能够通过闭路电视的偏远落后地区,那就采取屏风作证方式,尽最大可能让未成年被害人不要接触到被告人。第二,保证未成年被害人享受到知道诉讼信息的权利。特别是那种未成年被害人无法在法庭上提供证言的案件,法院的审判情况和详情过程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被害人。并且诉讼信息知情权要贯穿审判程序的整个过程,包括审判前后,都应该让其知晓。因此,笔者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享有管辖知情权、回避知情权、委托代理知情权、申请法律援助知情权、强制措施知情权ss、诉讼延期知情权、不起诉知情权、抗诉知情权s9、执行知情权60等权利,相关的执行部门应该按照应有的告知程序来,并明文规定若是没有按照程序来会通过何种途径来救济,以防未成年被害人以及其法定代理人跟不上法院的审判进度。而且,为了避免未成年被害人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而无法听懂审判详情,相关执行机关应该履行向未成年被害人做详细解释的义务,做到实权实用,表达出人文执法的本意。第三,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涉及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要做到相对不公开以及绝对不公开,然而,未成年被害人在这方面却没有相关条文来也予以保护。笔者觉得未成年被害人是更应受到小心保护的弱势群体,相关的法律规范应该你拟定起来,并添加入现有的诉讼法之中,严格保密未成年被害人案件的信息,包括在起诉书以及判决书上都不应该列出被害人的姓名。第三节、刑事司法机关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完善(一)侦查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跟未成年被害人最先由接触的机关就是侦查机关,其举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的,侦查机关不仅有着寻找紧急救助以及现场危机干预的义务,还需要提供经济救助、心理辅导以及医疗等资源信息给未成年被害人。另外,侦查人人应该获得专业的培训,就像在新西兰,收过特殊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以及警察才具备资格去办理儿童被虐案件;接触案件的部门如检察机关在班里此类案件时应该主动询查是否有提出附带民事诉讼的需要,若是在未成年被害人没能获得法律支持的前提下,这样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等等。总而言之,司相关部门就应该给予未成年被害人足够的专门保护,若是被害人是未成年人,就一定要让专门的部门或者机关来办理此类案件。若是未成年被害人没有找诉讼代理人,司法机构应该马上找到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来担当诉讼代理人,当然,司法机关委托专业的人员以及机构也可以,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早日走出心里阴影,与此同时,也给予了充分的司法帮助。虽说被害人有义务配合司法机关调查案件,可是对于未成年被害人来说,回忆案件的发生过程相当于在精神上再遭受一次同等的伤害,所以被询问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在心理和精神上会留下巨大的创伤,尤其是当警察去学校取证时,还穿着警服,开着警车,这样带来的压力对于未成年被害人来说非常大的,因为很多老师和同学会抛来异样的眼光。所以,笔者觉得,侦查人员在取证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注意向未成年被害人取证的地点,最好是在家里,而且最好是穿着便服去接触未成年被害人,以免给被害人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规定好合适成年人的到场制度。当调查人员去询问未成年被害人时,要保证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亲属在场,以防未成年被害人的情绪过于紧张和失控。最后是完善询问方式。当未成年被害人口头陈述证词时,处理要书面记载,还要用录音录像技术用来双重固定,而且为了防止被修改,要使用仅能录入的光片储存,一份封口入库,另一份附卷。若是法院审判过程中需要播放录像,那就要后期做音像处理,做到充分的保护。(二)检查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国家仅有的并且受法律肯定的刑事追诉机关只有检察机关一个,犯罪行为的追究是其首要职能,加之犯罪又属于在刑事范围内未成年被害人受伤害的仅有名头,所以检察机关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在整个维权系统中尤其重要,对维护社会治安以及社会的健康发展,保证个体的健康发展和让司法主持的人性化,促进法律体系公平公正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遏制犯罪行为和维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有着不可顶替的作用。检察机关具有和未成年被害人密切接触的有利条件,可以及时、充分地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推动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人权保护运动,达到被害人与犯罪人权利的平衡,促成未成年被害人及其亲属对法律的信任和满意。如《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16条提出了对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在实践中,也又一些检察院开始了对未成年被害人提供特殊保护的实践。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在实践中重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定期对未成年被害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跟踪回访,询问他们对案件处理情况的意见和看法,详细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矫正他们受害后的报复欲望和厌世心理,还与教育、妇联、民政部门和居民委员会协调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种“未成年人跟踪回访制度”应设立成为长效机制,将大大有利于未成年被害人重返正常生活和防止其向加害人的转化,进而提升大众对司法的信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三)审判机关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少年特殊一少年案件特殊一处理少年案件的方式特殊,少年司法制度必须专业化。由于少年司法制度是围绕审判制度展开的,故推进和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当然首先要考虑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的机构设置了。鉴于现在未成年犯罪案件但是在一般的法院里审判的,普通法院里的办公人员在绩效考量方面是以数量为依据,然而少年法庭的专业性比较强,在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数量方面有限,可就是专业性极强,也就需要办公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在这里面,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用数量来衡量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跟一般法庭比起来,就会存在很多是否有浪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嫌疑。其结果是,导致少年法庭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首先,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特殊性、专业性,要求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审理机构,建立少年法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少年法院的存在有非一般的意义,它加强了案件审理的特殊化和专门化,但是如果法律上不够重视,而少年法院的设施就会成为一座空城,将专业化的审理机构、专门化的司法官员,特殊的审理程序、保护性的处置措施等有机结合起来全盘考虑,统筹解决,通过立法来解决其法律依据,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和法治进步趋势的非常理想的选择。正是从这意义上,我们对各种机构进行利弊比较后可以肯定地说,少年法院要比其他组织机构更能胜任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司法责任。加强专业化建设,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机构一少年法院是顺应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但我们除了要有强烈的主观要求,还要充分注意物质文化背景、科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案设计,早期的物质准备工作,充分注意到案件审理的实际可行性,在条件成熟时,适时成立少年法院,推进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另外,由于未成年被害人再被伤害后会留下严重心理阴影,笔者建议在司法机关里设立心里辅导机构,配备专室,24小时在线,随时随地抚慰受害者的波动情绪。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使未成年被害人可以在第一时间寻求帮助。而心理咨询机构的配备人员可以考虑从社会上吸纳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心理学家和专家,或者是当共青团组织以及妇联组织的成员,当然具备一定资格的志愿者也可以。这个机构可以具有提供心理安慰和情感镇静的功能,还有正确观念以及想法的引导功能,将未成年被害人早日从阴影里拉出来,走回正常的轨道里来。第四节、弥补被害人的损失(一)建立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1.救助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救助未成年被害人的制度是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将救助资格、救助执行过程以及救助结果都要公布出来,以保证制度实施的公信力和透明性,当然也必须依照未成年被害人的实际年龄和身心特点,做到实事求是,针对特殊群体使用特殊的救助手段,表达人文执法的理念。有效性原则。与成年人相比,犯罪行为给未成年人会留下更多的心理创伤,物质上的救助并不能满足他们在心理上的缺失以及在生活上的不便。因此想要有效的帮助到未成年被害人,就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特殊的救助措施,根据被害人的需求而定,以减少被害人受到的伤害。及时性原则。虽然被害人救助制度与国家赔偿相比,更像是一种补充、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国家责任,一般来说,被害人无法得到犯罪人或者其他途经的救助之时,就会自动获得国家的救助资格,可是一旦救助程序滞后了,就会无法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例如,未成年被害人在被害后留下严重的创伤需要紧急医治和心理辅导,这种燃眉之急一分一秒都不可耽误,所以救助程序必须要适当简化,提高救助效率。有限性原则。救助金不应该分期发放,这样会让被害人形成依赖情绪,救助金的本意就应该放在救急不救贫上,相关部门以及学校和父母都应该履行其应有的监护义务,不能越位帮助,让社会各项职能正常展开。2.具体措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涉及救助范围的未成年人案件包括被告人刑事法律支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刑事范围的未成年被害人法律帮助以及行政类甚至民事类案件的法律帮助。《法律援助条例》规定若是未成年被害人通过了经济审查,符合法律援助的资格,其法定代理人可以提出申请,但是如果没有法定代理人亦或是没能为其申请援助,未成年被害人就不会获得法律援助了,因为没有义务法律援助的存在。实际生活中在未成年人身上会发生较多虐待、性侵、遗弃以及校园暴力等案件,然而都没有在法律援助的范围内,没有法律的保护,很多案件结束后,被害人依旧得不到应有的赔偿。笔者在现有法律援助问题的基础上,综合了其他国家甚至地区的法律法规中吸取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希望能对现行相关法律起到完善作用。第一,对未成年受害者的法律支持要单独立规。按照未成年人被害人涉及的案件以及未成年人自身具备的特征,将其法律援助纳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扩展法律援助未成年人的范围,特别是涉及性侵以及暴力虐待等案件的时候要十分注意;现在,法律援助资源是有限的,相关机构给予的法律援助也被局限在审理法律中表明出来的案件中,为了让更多未成年被害人享受到法律援助,应该积极倡导社会上法律援助团队的成立,并且将这些团队建立程序以及相关事宜在法律上拟定出来,将为社会位置固定以确保其茁壮发展。第二,扩展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法律援助范围。明确规定若是法定代理人是犯罪嫌疑人,那么申请法律援助就应该由未成年人的亲属、居委会、村委会、老师甚至是本人来完成,要是没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来申请,未成年人保护协会、法律援助组织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就应该主动提出申请,若是案件已经进入起诉阶段,司法机关也应该为未成年被害人提出法律援助。第三,组建专业的法律援助小组,有了专业的律师团队,基于未成年人的法律服务也会越全面。专业队伍从纵向来说包括建立和完善国家法律援助、社区法律援助(如青少年维权岗)、网上法律援助(如2014年4月28日上海青少年法援网)、电话法律援助(12335)。现在,全国各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数量有3600多家,而工作站也达到了60000多个,相关部门会不断完善法律援助申请渠道,让各个机构和站点都能充分发挥其效用,让“12348”的热线时刻保持畅通,以便未成年被害人能够得到法律援助。与此同时,涉及专门的监督法律援助工作机制,若是违反了法律援助相关法规,一定要规定投诉渠道,并颁布解决办法,让各个部门以及机关相互协调,并且相互监督,让法律援助系统良好运行。第四,明确救助条件和救助对象。参考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未成年被害人应该纳含的救助对象有:在经受犯罪行为后留下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或者物质上的损失,而且不能再加害方那里得到赔偿,以至于生活、学业甚至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负面影响的未成年被害人。另外应当受关注的是,为了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犯罪也会分为故意犯罪以及非故意犯罪,当然也包含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所施加的刑事不法行为,这些案件中也会包含已经撤销和不起诉的案件。至于救助资格,未成年被害人满足以下资格便可以获得救助:已证实被害人确实遭受权益侵犯;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受到创伤、物质损失严重或者学业影响大;不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获取利益保障。以此同时,也必须明文指出,具有下面这些情况的不能给予救助:1、未成年被害人货期法定代理人已经使用其他手段获得救助了;2、被害人的伪证词严重影响刑事诉讼的。同补充解释一下,心智发展未完善的未成年人,不能将其的举止作为救助资格是否成立的标准。最后,详细规定相关部门以及工作者援助被害人的手段与方式。比如侦查机关最先会接触到未成年被害人,侦查机关不仅有着寻找紧急救助以及现场危机干预的义务,还需要提供经济救助、心理辅导以及医疗等资源信息给未成年被害人。(二)赋予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权利我国民法中已经对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肯定,“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然而在刑事诉讼领域,精神损害赔偿却没有得到支持,甚至被害人再另行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也不受理。这彻底堵住了被害人寻求赔偿的道路。刑事责任应当是比民事责任更为严重的法律责任,但在犯罪给被害人造成严重身心损害时却不能像民事侵权中的赔偿权利人那样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法理。作为未成年被害人而言,他们的心理发育程度较低,面对犯罪产生的负面情绪,调节能力也很差,犯罪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心理阴影,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应当赋予未成年被害人通过诉讼寻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保护未成年被害人最大利益的必然要求,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恢复是同等重要的。尽管精神损害也不能完全用金钱还计算,但这笔赔偿金却能给被害人带来治疗与恢复的条件与机会。“站在被害人的角度来看,赔偿代表着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受到国家尊重和犯罪者尊重的一种行为,不仅是只具有经济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在未成年被害人领域允许精神损害赔偿诉讼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于赔偿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应当结合各地的经济水平,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经济能力、被害人的受伤害程度(可以借鉴心理状况评估报告),制定相应的赔偿标准,尤其对于未成年被害人性侵害案件应当制定最低赔偿数额,这类案件具有特殊性,一些美国学者也证实了强奸等性侵害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综合症,因此有必要给予他们特殊保护。第二,关于诉讼程序。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体现的是效率价值,目的在于避免民事诉讼带来的拖延。对未成年被害人应当避免诉讼拖延,尽快解决赔偿问题,缓解其经济上的压力,但法律不应当切断其通过民事诉讼寻求赔偿的途径,应当允许未成年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体现,法律应一该做到的是要求民事诉讼中对未成年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贯彻及时、迅速原则,尽快审理。(三)建议建立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针对的是那些被害人遭受了精神损失或者物质损失有没有获得加害方补偿的人,按照法律规定程序为其提供相应的补偿。“若是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过大,在身体或者心理上留下了无法抹平的伤痕,而法律又不能保证缩减其情感伤害或者给予其他保护的话,就会引起被害人以及社会民众对刑事非司法的不信任情绪,对以后的执法造成相当大的阻碍。”联合国《为犯罪和滥用权利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在第12条对此也作出了规定:“当无法从罪犯或其他来源得到充分的补偿时,会员国应设法向下列人等提供金钱上的补偿:1、遭受严重罪行造成的重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损害的被害人;2、由于这种被害情况致使被害人死亡或身心残障,其家属、特别是受养人。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执行难”现象,严重阻碍了诉讼活动的进行,也严重削弱了受害者参与诉讼活动的积极性;在没有保护好被害人的同时,反而还加深了被害人的伤害深度。“大概地估算一下,涵盖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件,受害人没有得到任何赔偿的人数高达两百万左右,在犯罪行为中受到伤害后,没有任何补偿的他们沦落到了更悲惨的状况中,极端一点的可能因此仇恨社会,恶意报复社会,引发更多的犯罪。”在经济方面,对被害人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成为世界上各国最受用的抚慰手段,表达了国家对弱势人群的关心和照顾,这必然也是国家之责。因为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损害,又不能从加害人处得到赔偿以尽可能恢复到被害前的状态,出于基本的公平和正义的理念以及国家保护人民的义务,国家应该对被害人进行补偿。2007年9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刑事审判工作的决定》提出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各级法院要积极开展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对因犯罪行为导致生活确有困难的被害人及其亲属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努力使被害人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一些地方的法院也有了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救助的实践。在我国,可以考虑先行建立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这是因为:1、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由于未能从犯罪分子那里获得足够赔偿而使生活被迫陷入困境的现象非常常见,尤其是未成年被害人往往难以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以后获得有效的补偿。未成年被害人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急需恢复和成长,只有充分获得赔偿或补偿,才有可能有条件重获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否则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2、对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全面建立完全的被害人补偿制度也需要大量的国家财力支持,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还不具备条件。未成年被害人是弱势群体中的更弱者,可以先从他们开始小范围内尝试建立补偿制度,确保补偿资金的充裕,给与最需要帮助的人以救济。可以设立专门的未成年被害人补偿国家基金,以更有效地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首先,应该遵守及时救助原则。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判耗时很长,对于迫切需要救援的未成年被害人如果不能给与迅速而有效的救济,也就不可能实现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目的。因此,在未成年被害人急需救助的情况下,可以实行“预付补偿金制度”,由国家对他们先行补偿,补偿的目的是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摆脱困苦、紧急的生活状态,包括生存、医疗、教育、心理救治所需费用等内容。其次,对未成年被害人的补偿应于损害相一致。根据其损害程度确定赔偿数额,且是被害人通过其他途径不能弥补的损失,如犯罪人、第三人的赔偿和保险公司的赔偿等。再次,对于补偿对象所遭受的犯罪种类,少部分国家将所有犯罪的被害人都为补偿对象,大部分国家仅有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才是补偿的对象。对于未成年被害人而言,本身受财产犯罪侵害的情形不多,主要有敲诈勒索、盗窃等,但这些犯罪导致的财产损失是很少的,对他们的补偿可以不适用于财产犯罪。但是适用范围必须有所延伸,只要是是由于犯罪而遭受的身体或心理的损失,由于前面的两种原因而导致生活上无法自理,又不可以从伤害方或其他渠道取得应有的补偿,就应该由国家来承担补偿责任。第五章其他配套措施(一)建立未成年被害人心理评估及辅助治疗制度未成年被害人参与诉讼不仅仅是伸张正义,惩治罪犯,对其而言更重要的是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而阻碍这一切的就是被害后的负面心理。被害己然发生不能改变,惩治罪犯尽管能给未成年被害人一些安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恢复需要长期的关注,在审前程序中成年人主导的刑事司法往往忽视了未成年人的这一需求,将未成年被害人与一般成人等同起来,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并不知晓,这既阻碍了对犯罪造成损害的认定,又无法对症下药,真正为未成年被害人解决心理问题。目前对未成年犯罪人设有风险评估制度,其出发点也是为了了解其各方面状况以便更好的来处理此类案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推崇。因此,笔者以为,以此为借鉴,建立心理状况评估制度以及辅助治疗制度能显著的解决这一问题。心理状况评估制度一方面是为了查清犯罪给未成年被害人造成的心理伤害程度,以便作为起诉时证明被害严重后果的依据,更是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另一方面是了解未成年遭受犯罪侵害后的心理状况,以便后续的辅助治疗。评估制度是辅助治疗制度的前提与基础,心理辅助治疗制度是对心理状况评估制度的延续。可以说,这两项制度密不可分,侧重点略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香港就建立了类似制度,“警方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案件调查同时,也建立了一支团队,专门治疗和辅导未成年受害人,其组成人员包括心理专家、专职医生、教师、社会福利机构人员以及警方侦查员等,以减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若是遇到性侵害案件,很多受害人都会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感受到羞耻和恐惧以及不安,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请来心理辅导专家和专职医生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心理学家和儿童精神科医生的治疗,解决未成年被害人在接受调查后的感受及反应,如恐惧、愤怒、缺乏安全感、内疚感、羞耻或困惑;性教育;社交技巧及同学朋友关系,克服可能产生的孤立感、建立友好及正常的关系及友谊;重拾自尊,包括改善自我形象及品格。”尽管目前心理学等学科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尤其是被害人心理学研究甚少,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在的条件,满足未成年被害人恢复身心的需要,将临床心理学家、专职医生、教育学以及精神病学专家组织起来,形成专业的小组,配置专门的接待室,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诊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可以由司法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司法行政机关可以设立一个人才库,将相关专业人士纳入其中,在接到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申请或者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通知时尽快安排专业人员为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评估和治疗。(二)完善社会救济体系1、设定社会服务机构专门来帮助未成年被害人,服务内容包含社会服务、心理健康、医疗关照以及普通自我保护常识咨询等。专门的部门下面设立负责更为仔细地机构,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为体贴和细致的帮助以及服务。医疗关怀机制包括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急诊室,培训专门的医护人员,遵守保密原则,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全面具体的身心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报相关机构或抚养人,供给解决方法并且持续治疗。心理调节服务机构重在对被害后的未成年人实施心理恢复治疗,抚平未成年人的心灵创伤,使未成年能以正常心态重新融入社会生活中,对未成年人变得恶性叛逆有一定的防止作用。心理辅导机制的成立、人员配置、经费来源以及服务内容方方面面都得获得法律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支援,而且一定严谨保密。这些机构是系统存在的,应该彼此相连,专业分工并且相应结合。2、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团队,实时帮助未成年受害人。这个团队的队员与一般的社会志愿者不同,他们必须拥有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