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广西河池市巴马县化学九上期中监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空气B.氧气C.矿泉水D.四氧化三铁2.以下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AB.BC.CD.D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称量固体 C.液体加热 D.量取液体4.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A.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B.Ⅰ、Ⅱ中的反应类型都是化合反应C.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D.Ⅰ、Ⅱ两类反应均会发光5.下列关于氧气的认识,错误的是A.能供给呼吸B.约占空气质量的21%C.能支持燃烧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6.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放出大量热,是火箭的动力来源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B.该反应涉及的物质均属于单质C.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D.产物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A.Si B.Fe C.Al D.O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白光,生成二氧化碳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9.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B.该物质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C.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D.青蒿素是一种化合物10.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A..在氧气流中加强热 B.加水过滤C..加热 D.用筛子筛11.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桔子榨成汁1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加热高锰酸钾后的残余固体 B.冰水混合物 C.矿泉水 D.清新的空气1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气焊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可作还原剂C.氮气用作保护气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14.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操作方法A氧气(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B碳酸钙(氯化钙)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氯化钠(碳酸钠)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D铜(铁)足量硫酸铜溶液过滤A.A B.B C.C D.D15.“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扑灭因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失火,应在断电后使用干粉灭火器B.用铁锅炒菜可以为人体补充铁元素,使用铁锅后应保持洁净、干燥C.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炉具清洁剂等碱性物质D.健康人的体液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内,如血浆的PH在7.35〜7.45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科学家用通电的方法使水分解(图1),从而证明了水的组成。(1)把水注入水电解装置中,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2)检验b管中产物的方法是____(填字母序号)。A用点燃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开活塞B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打开活塞C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尖嘴上方,慢慢打开活塞(3)科学家还用点燃氢气,证明燃烧产物的方法证实了水的组成。如果将电解水产生的氢气直接缓缓地通过装有足量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遇水显蓝色)的仪器c,在导管口d处点燃,然后把盛有冷水的烧杯罩于如上图所示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烧杯底部的现象是____。(4)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揭示物质的组成和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____不变的原理,设计实验使物质参与一个化学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进一步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②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的个数比。根据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可推求出:一个水分子由____构成。③如图是表示水分解时变化过程的微粒示意图,其出现的正确顺序是____(写字母表示)。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许多化学物质对促进人体健康,治疗疾病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某药物说明书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药物名称:菲诺夫他林果导片有效成分:酚酞(化学式:C20H14O4)说明:片剂,100mg/片,每片含酚酞50mg。功能与作用:口服后在肠内遇胆汁及碱性液形成可溶性钠盐,刺激结肠粘膜,促进蠕动,起缓泻作用。用法与用量:睡前口服0.05~0.2g果导片。(1)酚酞是由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2)酚酞分子中碳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3)按用量的最大剂量服用该果导片,一次摄入的酚酞质量为__________g。(4)列式计算酚酞的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___。(5)计算15.9g酚酞中碳元素的质量_________。18.(8分)我国科学家用滤纸和二氧化钛()薄膜制作出一种新型“纳米纸”,又在纳米纸上“铺”一层“萘胺”()染料,制成一种试纸,用于检测食品中亚硝酸盐浓度。(1)一个“萘胺”()分子中共有__________个原子;(2)“萘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3)萘胺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4)萘胺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5)_______________克的萘胺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5.6克?(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是因为组成世界的物质丰富多样,不断变化所致。(1)请解释下列物质多样性的原因:①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属于不同的物质:_____;②水和冰属于同种物质,但状态不同:_____;③金和钢属于不同的金属_____;④如图中的物质属于_____(填“同种”或“不同种”)物质,主要是因为_____。(2)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变化:①通电分解水:_____;②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属于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该变化的微观解释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D【解析】化合物是指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A、空气是混合物,错误;B、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错误;C、矿泉水是混合物,错误;D、四氧化三铁是化合物,正确。故选D。2、A【解析】

A、铜制品锈蚀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B、玻璃碎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雕琢玉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干冰升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3、C【解析】

A、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操作错误;B、用天平称量一定量的固体时,只能精确到0.1g,错误;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的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且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加热,后对准药品固定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呈45°角,操作正确;D、量取一定量液体时,被量液体的体积应略小于量筒的量程,应该选用10毫升量筒,错误。故选C。4、A【解析】

A、Ⅰ、Ⅱ两类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故正确;B、Ⅰ、Ⅱ中的反应有的是化合反应,有的不是化合反应,故错误;C、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放出热量,故错误;D、缓慢氧化不发光,故错误。故选A。【点睛】可燃物燃烧时的实验现象,解答时应该从火焰、光、烟雾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5、B【解析】因为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CD说法都正确;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故B说法不正确。故选B。6、B【解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详解】A、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每个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B、由上述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氢气和氧气属于单质,水属于化合物,故错误;C、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故正确;D、产物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故正确。故选B。7、D【解析】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元素的是:氧、硅、铝、铁、钙,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故选D。8、B【解析】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热,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睛】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9、C【解析】

A、青蒿素(化学式:C15H22O5)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由此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D、青蒿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10、A【解析】

A、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时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把氧化铜中的碳粉除去,选项正确;B、氧化铜和碳都不溶于水,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项错误;C、加热混合物时氧化铜能和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应在足量空气中加热,使碳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把氧化铜中的碳粉除去,选项错误;D、由于氧化铜和碳粉都是粉末,都能透过筛子,不能分离,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除杂的原则:1、不能引入新杂质;2、除杂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欲保留的物质反应;3、最佳的除杂方法是除杂剂与杂质反应生成欲保留的物质。11、C【解析】

A中水受热沸腾,B中汽油挥发,D中玻璃破碎、桔子榨成汁这些变化都属于物质的状态和形态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剩饭变馊是化学变化,铁锅生锈是化学变化。故选C。12、B【解析】

A、加热KMnO4后的残余固体是锰酸钾、二氧化锰,所以属于混合物,故A错;B、冰和水都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D、清新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B。13、D【解析】

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焦炭的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14、C【解析】

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再进行干燥,该选项中氧气没有干燥,选项A错误;B、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但该选项中过滤后反而是蒸发结晶,得到的是氯化钙,而碳酸钙没有洗涤、干燥,选项B错误;C、碳酸钠能与过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在蒸发结晶过程中同时除去盐酸,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选项C正确;D、铁能与足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进行过滤、洗涤、干燥,而该选项中没有洗涤、干燥,选项D错误。故选C。【点睛】除杂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试剂,确定方法,最终要达到既将杂质除去,又不带进新杂质的目的。本题中有两个选项涉及过滤后被提纯的物质是滤渣,一定要记住要洗涤、干燥。15、C【解析】

A、扑灭因电线老化短路引起的失火,应在断电后使用干粉灭火器,故选项正确;B、用铁锅炒菜可以为人体补充铁元素,使用铁锅后应保持洁净、干燥,故选项正确;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能与油脂发生反应,可以用于去除炉具油污,故选项错误;D、健康人的体液必须维持在一定的酸碱度范围内,如血浆的PH在7.35〜7.45,故选项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有气泡产生,a管的气体约为b管的2倍H2OH2+O2B有水雾生成元素种类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CAB【解析】

(1)水通电生成无色气体氢气和氧气,负极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约是正极产生的氧气体积的2倍,随气体的增加,管内水进入长颈漏斗;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a管的气体约为b管的2倍;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2OH2+O2;(2)管内气体体积小于a管,说明管内气体为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故选B;(3)实验过程为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并除去气体中少量的水,然后点燃气体,氢气燃烧生成的水遇温度较低烧杯,在杯底凝结成水雾;(4)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的原理,设计实验让物质参与一个化学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元素组成进一步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②根据同温同压下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实验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体积比为2:1,同时由于氢分子和氧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知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③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所以,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就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以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图中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C→A→B;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三5:10.1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0):(1×14):(16×4)=120:7:3212g【解析】

(1)根据酚酞(化学式:C20H14O4)进行分析其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故答案为:三;

(2)酚酞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0:4=5:1;故答案为:5:1;

(3)根据标签中的信息,果导片最大剂量为0.2g,则含有酚酞0.1g,故答案为:0.1;

(4)酚酞中碳、氢、氧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7:32;故答案为:120:7:32;

(5)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酚酞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0+14+16×4=318;15.9g酚酞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5.9g××100%=12g;

故答案为:

(1)三;

(2)5:1;

(3)0.1;

(4)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0):(1×14):(16×4)=120:7:32;

(5)12g.18、2014360:79.8%57.2【解析】

(1)一个“萘胺”()分子中共有10+9+1=20个原子;(2)“萘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1×9+14=143;(3)萘胺中C、N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4=60:7;(4)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