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_第1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_第2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_第3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_第4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探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高效复习阶段九思维导图·体系构建主题归纳·纵横贯通【纵向贯通】纵向贯通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49—1956年深受苏联影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扫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2)基本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进行调整1957—1966年曲折中前进(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2)1964年先后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发射了第一枚中近程导弹时间阶段特征主要表现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除航天和农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外,科学研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冲击(2)高考制度被废止,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3)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1)科学技术全面繁荣,在航天、信息技术方面成就突出(2)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全面发展(3)“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思维训练】如图是在2020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征集活动中,最终被确定下来使用的作品。这部作品右上角的数字“50”最有可能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B.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C.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D.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到2020年4月24日正是“50”周年。所以,C正确。A是在1990年,B是在2003年,D是在1984年,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纵向贯通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阶段特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遏制与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3)企图扼杀新中国,对新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阶段特征原因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经济发展缓慢,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激烈(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阶段特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紧张与缓和并存,未发生较强对抗(1)中美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其中,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2)中美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3)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思维训练】材料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解析】解读材料,主要说明中美关系缓和后,双方在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官方交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答案: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加固训练】初入政坛,尼克松曾因激烈的反共行为出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开始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了访华的目标。尼克松“突然改变”的原因在于(

)A.中美两国构筑战略同盟B.美国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战略C.两极格局下的“苏攻美守”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选C。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力受损,在对苏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改善对华关系来平衡美苏关系,故选C。纵向贯通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演变

1.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思维训练】从1979年至1986年,市场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明显。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947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 (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解析】选A。根据材料“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农业总产值……增长”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故A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市场在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开始”两字表达有误,排除D。【横向比较】横向比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对苏联经济体制的借鉴、创新与失误项目借鉴创新失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多快好省”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文化大革命”时期,严重偏离了经济建设的轨道项目借鉴创新失误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忽视民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思维训练】

(2021·江苏模拟)学者郑永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紧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析】选C。从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为此在1992年,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时间相符,故选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排除B;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除D。横向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的异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区别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工具行使权力主体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机构。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区别权力机关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相似点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思维训练】某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制定1954年宪法的参与人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这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错误。【拓展延伸】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