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的内容,由“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三目组成。三个子目基本按时间顺序讲述先秦至明清法治与教化由对立到融合的过程,只是先秦时不以“法律与教化”为名,而以“德治与法治”为名,因为在先秦时期,法律尚处于萌芽阶段。先秦时期,关于法律与教化何者在国家治理上更有效,反映到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德治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治思想。第一子目与第二子目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对德治与法治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表现,以及法律在秦以后的发展,尤其是魏晋以后到隋唐时期法律的儒家化作了概括说明。第三子目中,宋元至明清时期法律基本是沿袭唐律,教化方面因为理学的出现而有新变化和新形式,明清逐渐约律合流,此模块可做简要处理。学情分析本课是面向高二年级学生讲授的新授课,选课后历史班的学生在历史的专业知识和历史思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学过程的开展相对较为便利,增加了可操作性。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和法家一直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两大派别对社会治理上的分歧在《纲要(上)》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重点进行了学习与对比,这对本课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课教学即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利用串联的史实整理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演变线索,窥探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过程与特征。但是本课涉及到法律、礼教等制度建设内容,会有较多史料进行解读,对于学生较为枯燥,同时可能无法与身边熟悉的情景联系起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及时调动学生,贴近学生认知。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角度认识德治与礼治主要主张的社会根源;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的深刻影响。(2)时空观念:从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出发,知道隋唐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演变的主要史实,理解历代王朝礼法并用的统治特点。(3)史料实证:创设图文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认识汉朝、魏晋法律实践的特点、宋元时期儒学向基层渗透的表现等。(4)历史解释:通过梳理教材理解先秦时期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认识《唐律疏议》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影响,理解宋以后理学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的意义。(5)家国情怀:通过梳理教材与史料探究等方式,体会程朱理学、乡约族规产生的影响,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之争”的产生教学难点:“儒法合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案例导入:出示盛唐武则天时代一桩震惊朝野的“奇案”导入本节新授课,学生阅读后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你为此案的判官,该如何处理这位为父杀人的“孝子”凶手呢?阅读史料,化身判官并尝试给出自己的判决。由历史真实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初步感知国家治理层面德治与法治的冲突一、礼法之争——先秦的法治与教化1.出示材料:“刑,罚罪也,割颈砍头。”——《说文解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夏商周时期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人民对罪域非罪的区别只能依照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梳理先秦时期已有德治与法治的渊源。《禹刑》《汤刑》《九刑》;西周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教师提问:若“徐元庆案”发生在先秦,会如何判决?若“徐元庆案”与受害人同为贵族,会如何判决?2.春秋时期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诞生。子产与叔向的讨论开启了历史上最早的德治与法治之争。教师提问:“铸刑书”诞生的意义是什么?(一定程度上打破贵族对于法律解释的垄断;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3.春秋战国之后,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守旧者如儒家与创新者如法家在国家治理上开始出现了分歧,“礼法之争”就此拉开。教师提问:①哪一种治国理念更能被战国时期的国君接纳?理由是什么?②猜想针对“徐元庆案”,儒家和法家可能会有怎样的判决?教师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秦统一后,根据其成功的经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定严密的法律在全国推广。终于法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极端,终遭至其灭亡。这也意味着单一治国理念难以维持国家的统治。荀子思想中杂有法家思想,韩非、李斯俱出其门,绝非偶然.....“以至善者待之以礼,以至不善者待之以刑”......他的书中常德刑礼法相提并论。——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教师出示材料并提问:礼与刑,德与法,是否有结合的可能性呢?学生回答:是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探究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礼法融合。阅读史料,理解礼与法在我国古代早期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知道成文法出现并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学生根据教材和PPT梳理春秋战国礼法之争的表现,并思考那种治国理念适应战国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在周代礼与法都是统治者治国理政必须依赖的手段,奠定了后世“儒法合流”的根基。培养学生史料研读的能力。深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影响,“礼法之争”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历史的发展的结果。二、礼法融合——秦汉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梳理秦汉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演变历程。并思考秦汉以后法律与教化的演变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法律儒家化,多以《唐律》为蓝本,且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教化方式由家训→族规→乡约,形式多样。2.律令儒家化就是把儒家精神注入法律作为定罪量刑的指导原则。接下来我们重现汉与魏晋时期的两则案件管窥律令儒家化的发展历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的探究问题。律令儒家化:把儒家精神注入法律作为定罪量刑的指导原则。(汉)“误伤己父”案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父),甲当何论?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实际断案:甲不当坐。理由:董仲舒断,臣愚以父子至亲也...扶杖而救之,非所以诟父也。《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魏晋)“血亲复仇”案谦之少,生母亡,父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伯)燎火所焚。姊密语之,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法律断案:《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摘编自《晋书》1、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2、“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魏晋法律实践有何特点?3、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儒家思想、儒学家、统治者)参考答案:1.《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汉——引经决狱;2.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魏晋——引经入律;3.儒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要求和家庭制度。儒学家: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进居官吏行列,主导法律修纂统治者:对周秦历史的反思;汉武帝大一统形势需要;魏晋以后统治者的推崇(魏明帝设律博士,唐朝提倡礼治)4.针对“徐元庆案”,当时的朝野(唐朝)有怎样的讨论呢?“议者以元庆孝烈,欲舍其罪”“后欲赦死”——武则天“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陈子昂《复仇议状》百年之后,柳宗元写《驳复仇议》:辩证赵师韫是否依法处死徐爽,确认徐爽复仇的正当性;就复仇划分,怎样的情况可复仇。5.柳宗元《驳复仇议》中对于案件的重新审视体现了唐朝礼与法的结合。唐朝援礼入法,统治者多次删繁就简,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永徽律》,最终撰成《唐律疏议》。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卢楠:《<唐律疏议>之“不孝”一准乎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大唐疏议·名例律》出示上述材料,学生归纳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及其意义?特点:重视孝道、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意义:《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是中华法系确立标志!成为了定罪量刑的标准,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拓展概念:中华法系以儒家伦理为基,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其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5.宋以后的法律基本沿袭《唐律》,但是基层百姓对于法律的认知仅停留在县衙门里。伴随着理学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儒学士人逐渐以乡约教化乡里,形成了乡土中国独特的“礼治秩序”。微项目化学习:现在同学们的身份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现需完成团队申报的“基层治理视域下的乡约制度”课题研究,结合现有史料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册,并进行成果汇报。研究任务单和汇报要求如下:微项目化学习: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项目情景: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研究生,现需完成团队申报的“基层治理视域下的乡约制度”课题研究,请结合现有史料完成研究报告册。任务单:◎考古乡约阅读乡约制度含义及兴起的历史条件辨析《吕氏乡约》的史料价值(类型+价值)◎乡约之变宋到清,乡约制度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乡约之治乡约制度对于基层治理的作用?小组分工:两人负责①②,两人负责③④(分析材料,整理思路)共同合作:完成报告册,并选出一名主讲。要求:论从史出,阐述合理,声音洪亮。一组考古乡约成果展示:乡约制度的含义:邻里乡人互相劝勉,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制度。经历了从民间自觉到政府利用和推广并与法律合流而具有约束力的过程。兴起历史条件:宋代传统世家大族的衰落,维持地方职能落空。宋代社会日益平民化,士大夫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希望用儒学实现教化乡里的目的。乡约的史料价值如下成果汇报:考古乡约概念:邻里乡人互相劝勉,以相互协助救济为目的的制度。吕大钧《吕氏乡约》史料价值:文献、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理学的基层渗透(理学世俗化)、基层教化与治理有很大的史料价值二组乡约之变成果展示史料1宋代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史料2万历十五年,知县俞士章申明约训......为约书,先圣谕,次条律,次《六歌》。—《义乌县志》问题:从宋到清,乡约制度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①内容: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宣讲“圣谕”内容②主导者:从民间自发(儒士乡绅)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③推广方式:宣讲经常与法律结合,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约律合流二组乡约之变成果展示:成果汇报:乡约之治乡约制度对于基层治理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道德教化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儒家思想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6.教师小结: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陈忠实《白鹿原》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费孝通《乡土中国》在现代乡土社会,乡约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礼法结合使乡土社会形成稳定的“长老统治”,起着化民成俗、淳朴乡风、维系乡村秩序的作用。根据教材内容搜集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在法治与教化上的成就与特征。回扣本课导入情境,学生通过研读史料理解唐朝礼法结合真正完成。以唐朝的《唐律疏议》为例详细学习唐朝法律及其特点学生通过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宋以后基层教化的主要方式——乡约制度。驱动性问题包含乡约制度的含义、兴起的历史条件;《吕氏乡约》的史料价值,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乡约对于基层治理的作用等,最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册并按照分组依次进行汇报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白鹿原》和《乡土中国》节选片段,感悟乡土文化礼制——乡约在近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教民以礼义,以正世风”的作用梳理基础知识,掌握各封建王朝在法律与教化上的成就。认识唐朝法律相对于之前王朝进步性与创新性,并对后世王朝的法制建设起到了借鉴作用。通过为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通过设置恰当的驱动性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最终让学生理解“儒法合流”不仅表现为法律中透露着儒家伦理道德,还表现为儒学传播过程中也开始散播法治的理念,成为官方宣传法治和进行基层管理的方式。利用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体会程朱理学、乡约族规产生的影响,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小结:中国古代以礼入法,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同时还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会后世影响深远,体现了古人国家治理的智慧。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儒法并用,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社会治理方式,只有思想教育手段和法制手段并用才能相得益彰。这是因为,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从“儒法之争”到“儒法合一”,构成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符合了中国最主流的价值观念,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生在当下,我们不能遗忘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加强并完善我们的法治建设。评测练习1.《左传》载晋国铸刑鼎,仲尼闻之,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贵贱不愆(注:违背),所谓度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段材料可用于佐证先秦时期()①已出现金属冶炼技术②各诸侯国已有成文法③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④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A.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B.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C.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D.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4.汉武帝时期,甲某出海,溺水身亡。四月后,甲母令甲妻乙改嫁。有人状告乙:夫未下葬,妻已改嫁,按律当弃市。董仲舒表示反对,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由此可知,汉代司法()A.以儒释法B.亲亲相隐C.原心定罪D.轻罪重罚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6.下图是清朝李来章《圣谕图像衍义》中的乡约仪式图。对图中乡约仪式的解读正确的是()A.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B.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C.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D.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7.【法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材料二材料三清朝时编纂的《四库全书》称唐律“一准乎礼”——以儒家礼教纲常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儒家强调宽仁慎刑。比较前后朝代,“用刑持平”“务在宽简”,使唐律有“得古今之平”的美誉。唐律将“供养有缺”“丧期作乐”等违礼行为列入“不孝”罪的范围,实际上是将礼的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唐律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宋朝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日本颁行的《大宝律令》的篇目、顺序与唐律一样;朝鲜的《高丽律》也是摹仿唐律;越南的《刑法》《国朝刑律》大体“遵用唐宋之制”。——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法家关于国家治理的主要观点。(2分)(2)将材料二中史料进行分类,写出类型和序号。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简要说明它们的史料价值。(8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唐朝法律的特点。简要分析唐律的影响。(4分)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据题干“铸刑鼎”并选必一所学可知,铸刑鼎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故①正确;“各诸侯国”夸大化,春秋时期还只有少数诸侯国颁布了成文法,故②错误;据题干“失其度矣......贵贱不愆......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可知孔子认为晋国铸刑鼎违背了礼乐制度,故③正确;铸刑鼎代表了法治,而孔子主张德治而反对铸刑鼎,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2.【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3.【答案】C【解析】据材料“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可知,韩非子认为严刑重罚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西塞罗认为法律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因此中西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故选C项;法律体系包含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材料中并没有对中西方的法律体系进行对比,材料中韩非子与西塞罗都在强调法律的目的,排除A项;B项侧重古代法律对近代社会的影响,而材料中是中西方法律目的的对比,排除B项;古代罗马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的专制统治,因此中西方法律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根据《春秋》经义......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可知,汉代借鉴了《春秋》的内容,作为法律审判的标准,典型的体现出汉朝的司法借鉴儒家思想,故选A项;所谓亲亲相隐,是指直系亲属违法适当包庇隐瞒可以不追究,而材料强调的不是包庇亲属,而是根据儒家的经义进行审判,排除B项;所谓原心定罪,是指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排除C项;所谓轻罪重罚是指以严刑酷罚等为主特征的刑罚思想,而材料呈现的是汉代法律受到儒家经义的影响,而非刑罚严酷,排除D项。5.【答案】B【解析】“善书”由士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而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12+Innovation+Writing+Workshop Reading+Club+知识点清单与练习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2025年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经济
- 纸箱定制合同范本
- 汽车肇事合同范本
- 2025-2030年中国瓶装饮用水行业运行趋势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校园文化中红歌对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 2025-2030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炊具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病理科(中心)建设与配置标准》
- 《校园廉洁教育》主题班会课件全文
- 北京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下册单词默写表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英语上册单词默写册
- 《直列式两缸发动机曲轴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开题报告2600字
- 2024年度影视制作服务承包合同3篇
- 《地图的发展》课件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及答案解析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含答案
- JTS257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 名医诊所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