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经济学

IndustrialEconomics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引子华盛顿时间2000年6月7日下午16时30分,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潘菲尔德-杰克逊对微软垄断案作出判决,下令将微软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以防止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利用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进行不正当竞争。根据这份裁决书,微软将被肢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专营电脑操作系统,另一个则经营除去操作系统外微软所经营的其他业务,包括Office系列应用软件、IE浏览器等。引子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此外,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公告,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

引子2000年6月9日,康佳、TCL、海信、创维、厦华、乐华、金星、熊猫、西湖等9家企业在深圳召开“中国彩电峰会”,目标是加强相互间技术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实行最低限价,并宣布在峰会后立即执行。但是国内彩电业龙头企业长虹并不在联盟之内2006年9月,又一个彩电价格联盟形成:创维、康佳、海信、长虹、TCL、新科等多家国产彩电企业达成共识,无论家电连锁企业如何强硬,“十一”期间绝对不参与亏本销售的价格战,宁愿断货也不能让32英寸和37英寸液晶电视出现低于4999元和7999元的价格。但仅仅一周之后苏宁电器就宣布,已有数款32英寸和37英寸的国产液晶突破该价格防线,其中就有上述几家彩电企业的特供机型。国美、永乐也突破了价格防线。主要内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四五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1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2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3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41.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三次社会大分工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奴隶社会初期,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三次产业革命18世纪中叶,由纺织机、蒸汽机等技术创新引起,给作坊式生产带来了一场变革,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电气化技术成为主导技术20世纪5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的发展为标志,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2.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关注竞争机制的作用及分工协作产生经济效益。马歇尔Marshall,A.&M.P.Marshall(1881),TheEconomicsofIndustry,London:Macmillan,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组织。Marshall,A(1920),PrinciplesofEconomics,London:Macmillan,Chap.8-13中译<经济学原理>商务1963,组织=第四要素;分工·集中·规模·专业化之利益。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垄断的形成又将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而扼杀自由竞争。2.产业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爱德华·H·张伯伦Chamberlin,E.H.(1933),TheTheoryofMonopolistic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三联或商务版琼·罗宾逊Robinson,J.(1933),TheEconomicsofImperfectCompetition,London:Macmillan.=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三联或商务版约翰·莫里斯·克拉克J.M.Clark(1940),”Towardaconceptofworkablecompeti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30,No.2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竞争格局。3.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哈佛学派和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代表性著作Mason,E.S.(1939),”PriceandProductionPoliciesofLargeScaleEnterpris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29,No.1Mason,E.S.(1957),EconomicConcentrationandMonopolyProblem,Cambride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Bain,J.S.(1959),IndustrialOrganization,NewYork:JohnWiley&SonsScherer,F.M.(1970),IndustrialMarketStructureandEconomicPerformance,Boston:HoughtonMifflin.强调经验性研究,注重从经验观察中获取结论和命题,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理论分析。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政策含义:应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3.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芝加哥学派代表性著作Coase,R.H.(1960),”TheProblemofSocialCost”,JournalofLawandEconomics,Vol.3Stigler,G.J.(1968),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NewYork:RichardD.Irwin.Williamson,O.E.(1975),MartketandHierarchies.NewYork:FreePress.Williamson,O.E.(1985),TheEconomicInstitutionsofCapitalism.NewYork:FreePress.继承了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信奉自由市场制度和价格理论,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认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认为这仅仅是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时的暂时现象。大企业的高额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与市场力量无关。政策含义: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经济活动的干预,扩大企业和私人的自由经济活动范围。3.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可竞争市场理论代表性著作William,J.Baumol(1982),ContestableMarkets:AnUprisingintheTheoryofIndustryStructur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72,No.1WilliamJ.Baumol,JohnC.Panzar,RobertD.Willig(1988),Contestablemarketsandthetheoryofindustrystructure,SanDiego:HarcourtBraceJovanovich.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等概念为中心,推导和说明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经济效率并存的。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当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进入方便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潜在进入者能够采取“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entry)政策含义:垄断并不必然使福利受损,政府政策应以促进可竞争性为重点,消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使企业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竞争。3.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新奥地利学派否定新古典主义关于市场运行的完全竞争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概念仅仅描述了作为竞争结果的均衡状态。他们从信息的不完全性、人的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发来理解市场,把市场看作是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特别强调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烈反对政府干预,抨击行政垄断。他们认为市场不均衡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无知,市场运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均衡的调整过程。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试错,学习和发现知识和信息来实现和维护市场均衡。他们认为政府的知识和信息也是不完全的,政府的干预反而会扭曲市场调整过程。认为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人类行为科学”,主张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与道德伦理、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联系起来。3.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重视对市场行为的研究,特别是企业策略性行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考察结构和行为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博弈论成为分析垄断和寡占市场下的企业行为的强有力工具;突破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信息假定和静态分析范式。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合约理论4.产业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传统范式下的研究(1949-1978)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产业发展的部分领域有初步研究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引进和研究范式的初步转换(1979-1990)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引进和借鉴对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开展研究新范式下的研究(1991年至今)市场化改革规范化、多样化的研究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的含义1产业的分类2各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产业的概念在产业组织层面上,当我们分析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当我们考察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和关联关系时,产业的含义则更为宽泛,“产业”可以定义为“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相同用途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可定义为:产业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1.产业的含义同类属性或特征需求: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替代关系(往往以需求的交叉弹性衡量)供给:具有生产的替代性,即使用的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供给的交叉弹性)产业VS市场产业以生产为特征,强调市场当中的卖方市场以交易为特征

汽车产业,汽车市场中国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市场产业……同类属性或特征需求: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替代关系供给: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产业:是由提供相近产品和服务、或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共同构成的集合1.产业的含义

可替代性

需求的交叉弹性

商品的一般属性和用途

参与者的判断产品

不同的买者和卖者群

购买者的价格差异

商品价格变化与时间的相关性地理位置(本地、全国、世界)

消费者选择的范围

真实的购买模式

卖者运输范围

与生产成本相比较的实际运输成本

产品通常能够贩运的实际距离

商品运进或运出该地区的比率界定市场的关键变量1.产业的含义产业的概念划分市场的另一个指标1982年,美国里根政府司法部反垄断局的官员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初衷在于把市场看成是这样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以提价的手段来盈利,从而获得市场力量。1.无论在多大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价格上涨(通常为5%);2.合理的持续时间(通常为1年);3.相当数量的一批购买者(通常为5%)转向替代品,从而使涨价不能带来盈利。如果这样,那么这一市场被认为应当包括这些替代品。对一种又一种商品重复这样的推测,直到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可以被归入这一市场为止。如果新商品的可替代性不够明显,这种推测就停下来,市场被合理地划定了范围。2.产业的分类生产结构分类法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2.产业的分类生产结构分类法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轻工业纺织食品家具造纸、印刷等重工业能源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等2.产业的分类生产结构分类法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消费资料工业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等资本资料工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2.产业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产业第一次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第二次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商业、运输业、通信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共行政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2.产业的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包含所有经济活动。联合国制定的国际通用的统计分类中的一种,其他如《标准国际贸易分类

》StandardInternationalTradeClassification(SITC),《产品总分类》CentralProductClassification(CPC)。始建于1948年,在1958年、1968年、1989年分别做了三次修订,形成了三个修订版。2002年又做了微小调整,形成了3.1版,第4版于2008年推出。A农业、林业和渔业L房地产活动B采矿和采石M专业和科技活动C制造业N行政和支助服务活动D电、煤气、蒸气和空调供应O公共行政和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E供水;污水处理、废物管理和补救活动P教育F建筑业Q人体健康和社会工作活动G批发和零售贸易;机动车辆和摩托车的修理R艺术、娱乐和文娱活动H运输和储存S其他服务活动I食宿服务活动T家庭作为雇主的活动;家庭自用、未加区分的生产货物及服务的活动J信息和通讯U域外组织和机构的活动K金融和保险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4)的门类2.产业的分类其他分类法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采掘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劳动力投入比重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中,资本(资金)投入比重较高的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或者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中知识密集程度高的产业。

2.产业的分类其他分类法产业发展趋势划分朝阳产业夕阳产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状况划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产业地位划分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优势产业

2.产业的分类其他分类法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初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其产品主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最终产品性质,后向关联系数较小,且需求的收入弹性低,生产技术简单;中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和木材制品、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既包括中间产品又包括最终产品,其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增长较快;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等部门,其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很高,产业关联效应强,增长速度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3.各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欧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在欧美,经济学界将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尤其在美国,一般不提产业经济学,而是说“产业组织理论”。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是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其标志是SCP范式的建立。SCP范式建立后,不同的产业组织理论流派相继发展,有影响力的包括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新制度学派

研究对象和内容……日本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日本学者宫泽健一曾经用图表示了产业经济学具体的研究对象及主要的学科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以产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联系规律为研究对象。产业关联理论:以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产业划分根据是产业之间的细划分。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与产业之间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产业划分根据是产业之间的粗划分,其研究的产业的范围比产业关联理论要广。

研究对象和内容……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在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内容的界定,国内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产业经济学应该是产业组织理论。受欧美影响较大。一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布局理论等纳入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内容体系中。受日本影响较大。在学科内容上的分歧还影响了他们对“产业结构”定义上。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界定上,应该采取宽的标准。

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结构理论2产业发展理论3产业管理理论4学科体系图51.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所谓的“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2.产业结构理论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而言,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用性的研究,等等。2.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解决。该理论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2.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3.产业发展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竞争力、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产业安全、发展政策等问题。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4.产业管理理论产业管理是为实现产业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对产业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沟通和控制的一种管理过程。主要涉及规制理论研究和产业政策研究。对产业管理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设计更为有效的产业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5、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产业经济学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理论应用研究对象和方法产业及其分类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市场绩效数量结构—产业关联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途径发展的内容市场行为市场结构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内容结构—产业结构(狭义)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234产业实验室研究方法5案例研究方法统计计量研究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1.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用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定性定量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复杂经济事例。案例分析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学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产业经济学界流行案例研究法。2.统计计量研究方法统计计量研究方法是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际观测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一般产业内组织关系及产业间联系的经济规律,或者验证现有的经济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统计计量研究方法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如测量市场集中度的CRn法、赫希曼指数法、熵指数法、基尼系数法和反映市场绩效的勒纳指数法、贝恩指数法,产业结构理论中的霍夫曼比例系数、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等。3.均衡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是指对独立经济主体在作出各自的最优决策时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分析。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纳什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纳什均衡分析4.博弈论分析方法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存在相互关联时,决策主体是如何决策并最终实现均衡的。博弈论包括博弈主体、博弈规则、行动策略和收益函数四个基本要素,需要考虑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问题、博弈过程的可重复性问题、博弈过程中是否存在共谋等问题,从而形成特殊的均衡与非均衡状态。引入博弈论的产业组织理论成功地实现了向正统经济学的回归。5.产业实验室研究方法产业实验室研究方法是在实验室内观察现实市场中无法观察到的某些变量,如信心、边际成本等对产品价格从而对厂商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的影响,然后通过控制部分变量来考察研究者最为关心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实验方法考察产业组织问题,主要围绕市场结构因素和市场制度因素展开。上海交通大学Smith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index.htm研究方法的不同……学派名称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信息完全、垄断竞争理论市场结构案例研究,统计计量研究,跨部门交叉分析芝加哥学派信息完全、经济自由主义、达尔文进化主义市场绩效案例研究,新古典主义的价格长期均衡分析新制度学派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与组织结构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新奥地利学派信息不完全创新和竞争的过程行为主义分析方法二、产业分类方法及产业类型(一)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的分类方法。1、第一部类:指专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目的是要满足社会生产消费的需要。2、第二部类:指专门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目的是要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工业中的两大部类:工业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进而工业生产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即甲类工业)及生产消费品的工业(即乙类工业)。优点:揭示了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时两大部类产业间的实物和价值构成的比例平衡关系。局限性:1、从分类范围看,没能将一切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进去。

2、从分类界限看,有些产品难以确定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二)农轻重分类法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或按产品的主要生产部门)为标准的分类方法。1、农业:指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2、轻工业:是主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3、重工业:是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优点:比较直观、简便易行。局限性:1、虽然包括了绝大部分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但并没有全部包括进去,更没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2、三类产业界限越来越模糊,确定产业划分界限日益困难。(三)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分类法物质生产: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因素。非物质生产:指为了改善人类本身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发展智力和体力以及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活动,也是影响物质生产的主要因素。改革前我国把整个国民经济全部活动分为两大领域十大部门:物质生产领域: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五大部门。——MPS(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分类法非物质生产领域:城乡公用服务业、科学研究、文教卫生、金融业、机关团体的五大部分。(四)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作为标准的分类方法。类别: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费歇尔(A.G.B.Fisher)、克拉克(CollinG.Clark,英国)

、库兹涅茨(SimonKuznets)优点:系统研究和揭示了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随经济增长所发生的变化规律,很具有实用性。局限性:1、在划分现实的经济活动方面,有些产业归类存在争议。

2、第三产业的内容过于庞杂。背景:三次产业发展缺陷明显,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互相融合、内容庞杂。

类别:1、美国,马克·波拉特: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2、中国,王树林:第三产业——物质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第四产业——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四次产业分类法:(五)生产要素分类法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即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分类方法。类别: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征:对产业所需资源组合进行比较,划分标准相对局限性:1、划分界限比较模糊,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2、资源的密集程度相对,且容易变化。(六)标准分类法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类别: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特征:权威性、完整性、实用(或适应)性优点:产业统计具有很高的可比性,能为各种各样的经济分析所利用。制订时主要考虑的因素:1、社会产品和服务种类;2、生产工艺与技术的相似性;3、统计上的需要和方便。联合国:1971年,《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大项、中项、小项、细项。我国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20世纪80年代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1985年,确定了三次产业的划分界限。1987年,统计局《投入产出部门分类和代码》,确定了各产业分类,并用5位编码表示产业小类。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1988)》首次使用三次产业统计。1994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2002年,(GB/T4754-2002)级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四级。门类:ABC……T,20个大、中、小类依据等级制和十进制,形成三层4位数字码的产业类别标识系统。(七)产业发展分类法1、发展阶段:按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分类。(1)幼小产业:指开发初期因生产规模过小、成本过高、技术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并缺乏竞争力的产业。(2)朝阳产业:指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上升,产业增长率高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上升趋势(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等),在国民经济和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的产业。(3)衰退产业:技术逐渐老化,需求逐渐萎缩,平均成本不断上升,产业规模逐渐缩小的产业。(4)夕阳产业:指其产品需求量逐步下降,产业增长率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率且呈下降趋势,在国民经济和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的产业。(5)淘汰产业:产业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而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退出市场的产业。2、技术先进程度:传统产业、新兴产业(1)传统产业:指其应用的技术并不代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产业。(2)新兴产业:指其应用的技术代表了世界技术高水平的新的发展趋势,且在经济发展中增长较快的产业。3、产品供求状况:长线产业、短线产业(1)长线产业:指生产规模较大、产品已经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过剩的产业。(2)短线产业:指生产规模较小、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缺乏的产业。(八)产业战略地位分类法1、基础产业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2、瓶颈产业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经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3、支柱产业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4、主导产业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起着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的产业。5、先行产业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因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必须优先发展的产业。住宿酒店其他产业房地产租赁房地产业供电玻璃机械钢铁供水设计物业管理建筑业……房地产业产业链(九)霍夫曼分类法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一种分类方法。类别: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其他工业目的:为了分析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问题(霍夫曼比例)。(十)钱纳里-泰勒分类法钱纳里、泰勒:考察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的分类方法。优点:1、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2、有利于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十一)产业关联分类法定义:将某些具有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1、按“企业生产”或“产品”的同类性标准划分产业类别:按生产同类性标准划分产业,标志:(1)生产产品的经济用途相同(2)生产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相同(3)生产工艺过程的性质相同或类似对同种产品集合的产业部分划分,则按产品同类性标准来划分,标志:主要考虑产品的经济用途相同,产品的原材料消耗结构和生产工艺过程相同等。2、按社会再生产的生产阶段划分产业类别: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可分为:初级生产阶段、中间生产阶段、最终生产阶段产品分为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上游产品”、“中游产品”和“下游产品”第一节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二、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亚当•斯密,《国富论》:论述了市场自发调节、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以及这一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并举例说明了劳动分工及由此产生的专业化协作所带来的经济绩效。三、“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马歇尔(A.Marshall)与其夫人共著,《产业经济学》,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马歇尔,1890年,《经济学原理》,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并专门设章分析了专业化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马歇尔意义上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力给企业带来了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N.W.Chamberlin)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J.Robinson)夫人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这一理论否认了要么垄断,要么竞争这种极端又相互对立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通常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张伯伦特别注重分析现实的市场关系,他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观点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1、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4、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许多产业组织学教授都把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和马歇尔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

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1940年,克拉克(J.M.Clark)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手段。但是克拉克没有解决有效竞争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后来,许多产业组织者对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2、比较完整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梅森将有效竞争标准归纳为两类(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1)寻求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及形成这种市场结构的条件,即“市场结构基准”(2)从竞争中可得到的市场成果出发,寻求市场的有效性,即“市场成果(绩效)基准”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⑴集中度不太高;⑵市场进入容易;⑶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市场行为标准:⑴对于价格没有共谋;⑵对于产品没有共谋;⑶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绩效标准:⑴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⑵随着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⑶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⑷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⑸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方法标准评价:(1)缺陷:三分法标准存在不少缺陷,如市场结构标准基本只是放宽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不太高”这类的标准尺度也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2)作用:①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②注意从不同方面提供判断有效竞争状况的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基础。③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二、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贝恩(J.S.Bain),1959年,《产业组织》,标志着完整系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SCP体系)的正式形成。明确阐述了产业组织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明确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市场结构(Market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Performance),并将其和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基本环境需求供给市场结构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成本(费用)市场行为价格策略广告与销售研究与开发合并、纵向控制市场绩效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资源利用效率技术组织效率公共政策竞争—垄断政策(反托拉斯、反不正当竞争)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直接规制政策、中小企业政策等)1、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础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某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的市场行为的政策。2、意义:

SCP结构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越接近完全竞争状况,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因而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学者又被称为

“结构主义者”。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哈佛学派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等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数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所以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法学家特纳合作:《反托拉斯政策》凯维斯、谢勒、谢菲尔德等做出贡献。代表人物:谢勒,1970年,《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4、政策取向

哈佛学派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相关政策。

直接应用——美国反垄断政策

5、衰退

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因如下:⑴美国传统一些优势产业受到日本和亚洲一些国家冲击,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实施世界上最严厉的反垄断政策被认为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要因之一。⑵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如IBM公司前后诉讼13年,花费了纳税人和IBM公司10亿美元。⑶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力批判。第三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芝加哥学派1、形成于60年代后期,对哈佛学派批判中崛起,代表人物有: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等。代表作:1966年,施蒂格勒,《产业组织》2、观点⑴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⑵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并不是哈佛学派所认为的产业中存在着垄断势力),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效率主义者”)。⑶芝加哥学派认为(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批驳了“集中度-利润率”假说。⑷施蒂格勒把进入壁垒定义为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因此,在芝加哥学派看来,除了政府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⑸坚信只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效率,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3、政策取向⑴生产日益集中在大企业手中,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大公司的高利润完全可能是经营活动高效率的结果而与市场垄断势力无关,因此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⑵除个别部门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法。他们认为,大企业形成和生产集中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增长来实现的,如果对这种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了效率增长源泉。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提出: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代表作:1982年,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韦利格(R.D.Willig),《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2、观点:

⑴解释完全可竞争市场和沉没成本的概念

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沉没成本,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不能回收的一部分。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无论固定费用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⑵保持市场进入完全自由

3、解释——“打了就跑”策略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而潜在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其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这种形式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因此,即使是独家垄断的企业,也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4、政策取向在近似完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一)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1)产业集中度很低(2)产品同一性很高(3)不存在任何进入或退出壁垒(4)完全信息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1)产业绝对集中度为100%,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提供产品的企业(2)无替代产品(3)进入壁垒非常高:资本壁垒(起始资本量很大);技术性壁垒(规模经济);法律壁垒。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1)产业集中度高,产业市场被少数大企业控制;(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几个大企业提供产品基本同质,没有大的差别,相互之间依存度很高;另一种是产品有较大差别,彼此相关度较低。(3)进入或退出壁垒较高。产业为少数大厂商在资金、技术、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新企业很难进入。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1)产业集中度较低;(2)产品有差别。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同质”的,它们销售在质量、外观、商标等方面有差异的品牌产品,使得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其他产品;(3)进入或退出壁垒较低四种基本市场类型及特征市场类型结构企业数量进入条件产品类型完全竞争很多容易标准化垄断竞争较多较容易差异化寡头垄断较少有阻碍标准化或差异化完全垄断一个很困难完全差异化(二)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根据行业集中度划分为:寡占型、竞争型集中度市场结构CR4值(%)CR8值(%)寡占Ⅰ型85≤CR4-寡占Ⅱ型75≤CR4<85或85≤CR8寡占Ⅲ型50≤CR4<7575≤CR8<85寡占Ⅳ型35≤CR4<5045≤CR8<75寡占Ⅴ型30≤CR4<35或40≤CR8<45竞争型CR4<30或CR8<40(三)植草益的市场结构分类寡占型、竞争型市场结构CR8值(%)粗分细分寡占型极高寡占型高、中寡占型70<CR840<CR8<70竞争型低集中竞争型分散竞争型20<CR8<40CR8<20三、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一)市场集中度1、涵义市场集中度:指某一产业市场中卖方或买方的数量及其相对规模(即市场占有率)的分布结构。卖方集中度、买方集中度2、衡量指标(1)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企业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产值、销售额、资产额、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产业全部N家企业中的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为

该指标的局限性:(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相对集中度指标反映产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局限性:ABOLH100%M100%洛伦兹曲线反映产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程度基尼系数G=A/(A+B)企业累计百分比市场占有率(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某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特点:包含了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对市场份额变化反映敏感。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公布的分类方法就是以HHI为依据进行市场结构分类的。市场结构HHI值高寡占Ⅰ型高寡占Ⅱ型低寡占Ⅰ型低寡占Ⅱ型竞争Ⅰ型竞争Ⅱ型HHI≥30001800≤HHI<30001400≤HHI<18001000≤HHI<1400500≤HHI<1000HHI<500(4)熵指数与HHI的共同点:都反映市场中所有企业的规模信息;与HHI的区别:分配权数不同。(二)产品差别化1、涵义产品差别化: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2、产品差异程度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3、测量指标(1)交叉弹性:供给的交叉弹性=(x生产者提供的x产品数量变动百分比)/(y产品的价格变动百分比)负数:表明y与x具有互补性正数:表明y与x具有替代性(2)广告密度广告密度=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产品销售额4、产品差异化对策主体差异化(基本功能、包装、品牌、服务等)价格差异化渠道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等)(三)进入和退出壁垒1、进入壁垒定义:指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在与产业内已有企业竞争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不利因素。衡量指标:规模性指标:经济规模与市场总规模的比例、必要资本量、产业与企业专利特许数量等。利润率水平指标:销售价格与平均费用相比形成进入壁垒的因素: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政策法规制度壁垒(二)市场行为的内容1、价格行为2、非价格行为3、企业组织调整行为二、企业的价格行为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价格竞争和价格协调是企业最基本的价格行为(一)价格竞争行为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企业为将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特征:(1)降价是暂时的(2)目的是缩减产量,而非扩大需求量(3)一般为势力强大的大企业所为案例:美国航空公司价格竞争2、限制性定价(阻止进入定价)寡头垄断企业采取适度降低产品价格,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而又可使其获得垄断利润的定价行为。实质:牺牲部分短期利润而追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长期价格行为假设条件:(1)原有企业和潜在进入企业都谋求长期利润的最大化。(2)有新企业进入后,原企业维持产量不变,价格下降。(3)原有企业容易通过串通来制定进入阻止价格。进入阻止价格水平的影响因素:(1)市场进入壁垒(2)经济规模(二)价格协调行为企业之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过程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共同定价行为。1、价格卡特尔动机:提价、不景气时稳定价格、协调降价两种形式:书面协定、口头意向案例:联合利华散布涨价信息被罚2、暗中配合(1)价格领导制随着某个企业的价格调整,其他企业也相应调整价格的行为。三种模式: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串谋领导定价模式、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2)有意识的平行调整无明显的追随调价现象,表现为含蓄和默契的配合行为。三、企业的非价格行为通过研究和开发(R&D)及产品促销等方式获得较高利润的行为。实质:企业产品差别化策略的具体实施。研发行为广告行为

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方式。1、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⑴广告与产品差异⑵广告与进入壁垒可以看出,企业的广告行为将导致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成功的广告会使企业拥用更多的消费者,市场份额就会提高。2、广告在不同产业市场上的作用与特点

美国,凯维斯对市场上企业的广告行为进行了研究。⑴非耐用消费品行业: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影响消费者⑵耐用消费品行业:企业往往把广告费用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把大部分销售费用用于销售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方面。⑶工业品行业: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很少,主要是做企业和品牌,宣传广告,因而把大量的销售费用用于人员推销。对企业非价格竞争行为的把握和研究中需注意:1、非价格竞争策略和行为比价格竞争更为激烈。2、非价格竞争与价格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四、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1、定义:

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2、特点:⑴伴随产权关系转移;⑵通过兼并,原有企业的业务将集中到合并后的新企业中;⑶多家企业的财产合成一家企业财产,多个法人合为一个法人。3、类型

⑴横向兼并(水平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生产同一产品或处于同一加工工艺阶段。⑵纵向兼并(垂直兼并),进行兼并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垂直方向(前向或后向)的联系,分别处于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零部件的企业。⑶混合兼并(复合兼并)指分属不同产业,生产工艺上没有关联关系,产品也完全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如:生产电脑的企业和房地产企业。4、兼并的动机⑴主兼企业的动机①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③降低市场进入壁垒;④减少企业经营风险;⑤提高经营人员威望。⑵被兼企业的动机①减少资产经营风险;②避免破产;③回收资本。5、企业兼并的效应(或影响)——“双刃剑”

⑴积极方面,兼并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通过企业兼并,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⑵消极方面,兼并导致的市场集中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垄断势力,并由此带来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总福利的损失。6、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⑴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需出现于大企业的横向兼并)⑵进入壁垒的形成五、企业间的纵向关系纵向一体化纵向约束(一)纵向一体化指上下游企业的控制权合二为一。纵向一体化的历史背景大量生产导致原有的配送、销售体系不足以分配销售大量的产品——前向一体化大量生产导致对原材料需求急剧上升——后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的原因降低交易成本案例1:宝钢集团的一体化策略案例2:“小肥羊”餐饮公司的后向一体化规避政府干预解决双重垄断(加价)问题“修复”垄断势力纵向一体化引起的问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过分强调竞争、忽视合作增大了企业对行业和市场的依赖性(二)纵向约束指上下游企业在交易时对对方进行的种种限制和约束。目的:是希望能达到一体化的效果的同时避免一体化的成本。纵向约束存在的原因零售商的搭便车问题设立专营地区限制经销商的数量转售价格限制制造商进行营销努力制造商的搭便车问题独家经营案例:可口可乐公司的纵向约束双重加价最高零售价格限制数量控制两部收费价格竞争,服务不足二、市场绩效的测量指标(一)利润率会计利润R=(π-T

)/ER——税后资本收益率π——税前利润T

——税收额E——自有资本注意:区分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二)勒纳指数度量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L=(P-MC)/PL——勒纳指数P——价格MC——边际成本(三)贝恩指数会计利润πα=R-C-D

R——总收益C——当期总成本D——折旧超额利润或经济纯利润:πβ=πα-iv

v——总投资额i——正常投资收益率利润率B=

πβ/v(四)托宾q值会计利润q=(R1+R2)/QR1

——股票的市值R2——债券的市值

Q

——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三、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利润率、社会福利产业的市场结构与资源配置效率微观经济学: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总剩余消费者剩余:指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买者的实际支付量。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生产者剩余:指卖者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得到的价格减去卖者的成本。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社会总剩余: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社会总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支付的量+卖者得到的量-卖者的成本=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X非效率(X-Inefficiency)1966年,莱宾斯坦,垄断组织内部低效率理论认为:垄断性大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企业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X非效率的存在原因:1、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2、公司绩效与职工利益不易直接挂钩3、规模扩大导致组织管理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二)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从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来考察资源的利用状态。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三种状态低效率状态、过度集中状态、理想状态发达国家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特点:影响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主要因素:产业内的企业规模结构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的构成和数量比例关系

市场结构产业市场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三)产业技术进步创新与研发技术创新: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的分类:狭义、广义(发明、创新、模仿)研发:指为了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研发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发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溢出效应研发与创新激励专利政府奖金和研发补贴合作研发企业规模、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熊彼特假说企业规模与研发大企业的研发与创新优势:体现在规模经济和研发能力上中小企业的研发与创新优势:体现在创新动力和效率上市场结构与研发和创新无专利竞赛时: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研发和创新有更强的激励有专利竞赛时:垄断企业有较强的研发和创新动机2、发展1944年,冯·诺依曼,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当代博弈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三大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C·海萨尼、莱因哈德·泽尔腾。“四君子”:罗伯特·J·奥曼、肯·宾摩尔、戴维·克瑞普斯、阿里尔·鲁宾斯坦2005,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罗伯特·奥曼博弈论的基本假设:理性(rational)共识(commonknowledge)

3、博弈的组成要素参与人、规则、结果、收益、信息(集)、策略、均衡4、博弈的分类按参与者行动的先后顺序:动态博弈和静态博弈按参与者拥有的信息角度: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5、博弈的表述扩展式表达(决策树)标准式表达博弈中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所能采取的策略每个参与者能采取的每种策略组合所对应的收益扩展式常用于分析动态博弈,静态博弈一般采用标准式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一)占优策略囚犯的两难处境囚犯B坦白抵赖囚犯A坦白(-8,-8)(0,-10)抵赖(-10,0)(-1,-1)(二)严格劣策略的重复剔除参与者2UMD参与者1L4,46,35,1M3,25,42,5S7,63,56,3参与者2UMD参与者1L4,46,35,1S7,63,56,3理性假设的重要性……参与者2UD参与者1L10,21,3S-100,46,5(三)纳什均衡定义:在一组策略组合中,每个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对所有其他参与者的最优反应。即没有任何一方有动机先背离纳什均衡,因为没有任何一方能通过单独改变策略来提高收益。参与者2妥协斗争参与者1妥协3,31,4斗争4,10,0三、完全信息动态博弈1、扩展式表述的纳什均衡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1965年,泽尔滕,区分“合理纳什均衡”和“不合理纳什均衡”(1)不可置信威胁策略(2)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子博弈的三个必备条件:始于含有一个节点的一个信息集;该节点以后的所有分支;终结点的收益。一个策略组合如果在每一个子博弈中(包括整个博弈中)都是纳什均衡,那么该策略组合就被称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3、逆向归纳法求解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四、重复博弈1、有限次重复博弈结论:只要博弈的重复次数是有限的,重复本身并不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2、无限次重复博弈结论:各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期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五、不完全信息博弈1、基本概念2、海萨尼转换3、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第二节博弈论的应用:寡头竞争模型决策变量博弈类型产量价格静态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动态斯塔克尔伯格模型价格领导模型静态竞争策略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价格决策——伯特兰德模型静态竞争,是指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各竞争参与人只竞争一次,同时作出决策且对各参与人可能有的策略和相应的得益都完全了解的竞争模式。假设条件:1.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2.所有厂商生产同质的(完全相同的)产品,消费者从中察觉不到任何差异。3.没有其他厂商进入该行业,这样在观察期内厂商数目保持不变。在本章分析中一般假设市场上只有两个厂商。4.厂商集体地拥有市场力量,它们能将价格设定于边际成本之上。5.每一厂商仅设定其价格或产量。产量决策——古诺(A.Counot)模型

设在市场上有代号为1、2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他们生产相同的产品,消费者从中察觉不出任何差异。市场出清价格由两家厂商的总产量决定。设厂商1的产量为q1,厂商2的产量为q2,则市场的总产量Q=q1+q2。设P为市场出清价格,则P是市场总产量Q的函数,即反需求函数P=P(Q)。本例假设P=8-Q再假设两厂商的生产都无固定成本,且每增加一单位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C1=C2=2,即他们分别生产q1和

q2产量的成本为2q1和2q2。最后,这两个厂商是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以达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即在决策前是不知道另一方的产量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u1=q1p(Q)-c1q1=q1[8-(q1+q2)]-2q1=6q1-q1q2-q21u2=q2p(Q)-c2q2=q2[8-(q1+q2)]-2q2=6q2-q1q2-q22模型的规范数学表示及其解法:两博弈方的得益:maxu1(q1,q2)=max(6q1-q1q2-q12)q1maxu2(q1,q2)=max(6q2-q1q2-q22)q1q2q2约束条件q1≥0,q2≥0得到反应函数:q1*

=R1(q2)=3-q2/2q1*q2(0,3)R1(q2)0(6,0)q2对q1*的反应曲线q2*q1(0,3)(6,0)0R2(q1)q1对q2*的反应曲线古诺模型的纳什均衡:(0,3)(3,0)(0,6)(6,0)q1q1*q2q2*R1(q2)R2(q1)两厂商同时决策都生产2个单位产量,是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