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_第1页
秋兴八首其一_第2页
秋兴八首其一_第3页
秋兴八首其一_第4页
秋兴八首其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诗词(宋)曲(元)古体诗(古风)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诗人的仿作。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散曲杂剧小令套曲(按音律形式分)(唐)古诗分类古体诗特点:不讲对仗,押韵比较自由。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歌”(《长恨歌》)、”歌行”(《燕歌行》、《琵琶行》)、“曲”(《塞下曲》)、“吟”(《游子吟》)、“引”(《李凭箜篌引》)等。古诗分类近体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五绝)《江雪》七言绝句(七绝)《早发白帝城》

五言律诗(五律)《春望》七言律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分类特点: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四句)(八句)古诗分类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一、

点1.结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分析杜甫在景色描写中所包含的感情。

2、

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能通过意象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3、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故土之思、身世之悲;2.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杜甫《秋兴》

《登高》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鉴赏要点认识杜甫鉴赏要点认识杜甫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的准备期: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题:秋兴,因秋感兴《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再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当是时,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题:秋兴,因秋感兴秋兴八首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明代书法家陈淳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歌鉴赏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孤帆一系白帝城高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诗歌鉴赏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常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首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秋景,以此来寄托悲秋之情。颔联分写江上波涛、塞上的风云,动荡、阴晦的自然景象,吻合了社会、身家的不安。颈联用两个细节,菊花两度开放,孤舟初停系缆。真切地表达了羁旅的悲苦及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尾联续用细节,由制衣、捣衣声,延伸出诗人有关岁月催人、人生无家的感慨。【诗歌赏析】

安史之乱后,蜀地战乱不息,诗人年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处境艰难、心情抑郁。飘落夔州,当此秋风萧飒之时,遥望长安、洛阳,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时局之伤、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触景伤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译: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枫树林——巫山巫峡——诗人所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寒冷被寒冷的秋露侵蚀伤残阴森萧瑟露冷枫丹,万物萧瑟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神女峰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析巫山巫峡气萧森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首联状秋季孤寂肃杀之景,奠定了全诗肃飒哀残的基调。精析意象颔联

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江间波涛塞上风云巫峡中江水波涛汹涌,大浪连天涌起巫山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接连着地面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译: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前两联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以景起兴融情于景营造了凄清、衰败、萧瑟、冷寂又阔大的意境,景中含情,寄托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愁苦和感时伤世的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译: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孤帆一系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催刀尺——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译: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砧声,即捣衣声,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捣衣的妇女听着砧声,不由得思念远行之人,担忧他们的饥寒,逗惹出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月下捣衣,风送砧声,漂泊的游子听到砧声,就会回想家庭的温暖,更增添心中无尽的思乡之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内容评述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融入了诗人哪些情感?诗歌鉴赏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凄凉离乱之苦怀念长安伤感菊

孤舟波浪

风云寒衣

白帝城

暮砧

诗歌鉴赏萧瑟阴森雄浑壮丽的萧瑟阴森之气羁旅漂泊之感

思乡之情征人远别故乡的羁旅无依

有人评价说,杜甫的“悲秋”比其他诗人来得深沉,你认为呢?拓展深化

从天到地,江间塞上,到处都是惊风骇浪,恶浪凌空、气象萧森江流急湍,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对深秋景物的描写,抒发出悲秋之感。缘景——自然之秋

诗人忧心忡忡,壮志难酬,年老体衰,贫病交加,知交零落,流滞他乡,归期无日。

表现了自己的焦虑和抑郁。知人——人生之秋

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国势由盛转衰。

表现了对国事的担忧,伤国伤民的心情,抒发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之感。”明情——家国之秋个人忧患生命忧患社会忧患哀愁

苦闷人生短暂建功立业忧国忧民诗人的忧患层次找寻技巧1、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一语双关——颈联3、烘托——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景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

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

雄浑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触景伤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

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

雄浑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触景伤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明·陈继儒:“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情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

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

雄浑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触景伤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情主旨: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见景抒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阴沉萧瑟景象和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衬托出自己焦虑抑郁,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不仅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归纳主旨

【主旨】

本诗描绘了

①巫山巫峡深秋的景色

烘托出

②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

抒发了

③忧国伤时的抑郁之情

④羁旅之愁,思乡之苦深读文本杜甫的情怀1、故园之思2、羁旅之感

3、漂泊之愁4、家国之忧5、秋士迟暮之悲暮砧: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即砧上,一般为石制,用木棒(称为杵)敲平,叫捣衣。思妇诗:侧重于捣衣的动作。

游子诗:更关注砧声意象。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在一起,更宜于表达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诗歌鉴赏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关于“秋”的意象“秋”与“悲愁”的联系诗歌鉴赏秋的意象: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秋天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杀人,称为“秋斩”;如征徭役,说好的“春行秋返,秋行春返”很难实现,一到秋天就征徭役,秋季成为生离死别之季;再如战争,“沙场秋点兵”。所以,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起,“悲秋”就成为文人的共同情怀。正如陆游所说,“逢秋未免悲”。诗歌鉴赏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

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怨。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